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829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docx

第六期《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讲解

【第六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什么问题?

”父亲回答。

“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父亲生气地说着。

“我只是想要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

”小孩哀求着。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元。

“喔。

”沉默了几秒钟,小孩又说:

“爸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父亲发怒了。

“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或东西的话,给我回到房间上床睡觉去。

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

我每天长时间地辛苦工作,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房间并关上门。

这位父亲坐下来后还对小孩的问题生气:

他怎么敢只为了钱而问这种问题?

约一小时后,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他应该用那10美元买小孩真正想要的,让他不用常常要钱。

父亲走到小孩的房间。

“你睡了吗?

”他问。

“还没,我还醒着。

”小孩回答。

“我想过了,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

”父亲说着,“我将今天的闷气都爆发出来了。

这是你要的10美元。

小孩笑着坐直了起来,“爸爸,谢谢你。

”小孩叫着。

接着,小孩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

父亲看到小孩已经有钱了,正要再次发脾气。

小孩慢慢地算着钱,然后看着他的爸爸。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更多?

”父亲生气地说。

“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

”小孩回答。

“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

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

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男孩对父爱的渴求与期望,相信每一个父母面对孩子这样的请求一定不忍拒绝吧!

让我们设想一下:

如果你是那位男孩,而在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却被父亲拒绝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多种多样的情绪,比如,快乐、忧愁、高兴、悲伤、惬意、焦虑、喜悦、失望、难过等等。

有些情绪让我们轻松愉快地面对生活,有些情绪又会让我们悲观消沉,我们一般将前者称为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将后者称为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

长时间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的人会引发一些身心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

孩子们一样会体验到这些情绪,一样会出现喜、怒、哀、惧等行为表现。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情绪,同时关注孩子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幼儿常见不良情绪及疏导对策

(一)嫉妒情绪的疏导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

有人觉得幼儿不太可能有嫉妒心。

其实科学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是很早的。

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

“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会使孩子产生嫉妒。

例如,有个妈妈很喜欢拿邻居孩子的优点去说自己的女儿:

“你看姐姐都会做这个,你怎么不会?

”“人家姐姐见人就打招呼,哪像你这么嘴笨,不会说话!

”渐渐地,原来总跟着邻居姐姐屁股后面跑的小女儿越来越疏远姐姐,到后来,当她妈妈说到小姐姐怎么好的时候,她还竟会顶嘴:

“她有什么好?

我就是不喜欢她!

再如,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积木,其中一个一下子推倒了别人已经搭好的积木。

究其原因其实是“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

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

独生子女政策让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如众星捧月一般,许多孩子都染上了“娇”、“骄”二气,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嫉妒已成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通病。

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爱指责别人,或想办法让别人不如自己;嫉妒者往往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

如果别人成功,他们就会不满甚至愤怒。

有些孩子的性格还可能逐渐变得古怪起来。

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都是有害的。

而且,随着这种不良情绪的累积,严重到一定程度甚至会用极端的手段来破坏或伤害他人。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嫉妒是可以克服的。

家长应该帮助幼儿认识到这种情绪并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幼儿排解这种情绪。

为此,家长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付嫉妒最好的良药是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有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只知道嫉妒强者,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内耗。

所以,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有必要。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表扬、称赞要恰当,类似“你真乖”、“好孩子”、“你真棒”之类的话最好不要直接说出,而应在前面加上定语,如:

“宝宝看到妈妈进门后会给妈妈拿拖鞋过来,真乖。

”“你没有撒谎,是个好孩子。

”“宝宝能帮妈妈拎东西上楼了,你真棒!

”客观、实事求是的表扬会让孩子感受到自豪并强化其以后的行动,泛泛的表扬会让孩子感觉到没有诚意。

如:

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给爸爸看,爸爸忙着自己的事情,随口说句“很好很好”敷衍,这样的表扬虽然能够带给孩子暂时的愉悦,但是不利于今后的行为发展;如果家长很认真地看看孩子的作品,给出中肯的意见,比如“你的房子颜色涂得很均匀,我喜欢”、“大房子空空的,如果再画个小动物住在里面就更好了”等等,要将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既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免孩子由于盲目自满而产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

2.对已经产生嫉妒心理的孩子要疏导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取得成功的,他们平时是怎么努力的。

以防止孩子只看见别人获得奖励,而忽略别人付出的劳动过程,对那种处处要占上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爱嫉妒,不容人的孩子,家长也要严厉批评,使其认识错误,奋起直追。

要避免孩子受自卑、自弃、攻击性等不良心理的影响。

3.注意转移幼儿的嫉妒情绪

颁奖会上,获奖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有的孩子见到别的小朋友获奖,心里往往会不太好受,家长此时应注意进行感情引导,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种积极情感来冲淡和代替伤害性的情感。

比如,陪孩子聊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目光肯定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给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切忌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如“人家怎么能做好,你真笨!

”“没出息”等等。

另外,家长还应培养孩子宽容、厚道、友善等积极向上的品质,让幼儿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不骄不躁,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

(二)退缩行为的疏导

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胆怯、孤僻,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情形,这些在儿童行为中并不少见,如果孩子的这种情况只是偶然的,或者是事出有因的,成人应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孩子,不同的孩子对待事物的反应有所不同,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等待他们的成长。

可是,如果孩子以上的行为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或者说,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异常程度,则属于心理学中的“退缩行为”,或者叫“儿童社交敏感性障碍”。

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家庭的稳定性下降、家庭矛盾增多、父母离异、非婚生儿童、单亲儿童大量增加,如果个体在早期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亲情淡漠的阴影,产生对人、对社会的偏见。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拒绝、限制多,期望要求高,家庭气氛紧张;有的对子女过分保护与放纵,满足他们一切,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包办一切生活事务,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依赖性强,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能承受一点点挫折和委屈,难以和同伴友好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失败。

同时,家庭中成人对孩子的溺爱与包办往往会造成孩子在家和家人相处愉快、到幼儿园与同伴相处却表现出退缩行为。

亲子间的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如果依恋未能形成,且焦虑体验过多,就会逐步发生一系列社会性退缩行为。

例如,蕊蕊从满月开始就与母亲分开,由奶奶抚养长大,从记事起就一直离不开她的小枕巾,尤其在睡觉前或是被大人批评以后。

每天睡觉前她必须要咬着小枕巾的一角才能平稳入睡,否则会烦躁不安,甚至哭闹;被大人批评后也会抱着小枕巾使劲揉搓;甚至外出做客,也不能不带小枕巾。

由于渴求母爱,在她的心目中,小枕巾成了母亲的替代物。

这是个体恋物的表现。

又如,小刚跟着妈妈来幼儿园报名,面对园长阿姨的问话一声不吭,只是躲在妈妈身后瞅人,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母亲代为回答,问急了他顶多是点头或摇头,给他玩具也会自己摆玩;入园后情绪不稳定,相当长一段时间抗拒上幼儿园,来到幼儿园门口就哭;户外活动时老师带小朋友在操场做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大家玩得很兴奋,孩子们激动地大声尖叫,小刚却只站在操场的一角静静呆看,老师和小朋友去邀请他参加也不搭理。

这是少言寡语的表现。

再如,妞妞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从不违背大人的意愿。

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小鸟。

回到家,妞妞看着在电脑前加班工作的爸爸和在厨房忙碌的妈妈,没敢说。

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爸爸训斥她。

妞妞哭了:

“老师说,要你们帮我折小鸟。

”听了妞妞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

“现在到哪去买彩纸?

明天再说。

”张倩哭得更厉害了。

还是妈妈出来打圆场,用白纸折了小鸟,再让张倩用彩笔涂上颜色,她才安心地睡了。

第二天到幼儿园,只有妞妞的小鸟不是彩纸折的,有个小男孩说了句“啊!

你的小鸟不是彩纸折的!

”心虚的妞妞立刻大哭起来,怎么劝都劝不好。

这样的孩子很乖、很听话,但是过于听话了……其实妞妞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

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

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

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孩子也由此添了毛病:

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他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

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即自己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同时,因为太想获得别人的好评,所以非常在意成人和同伴的批评和讥笑,遇到挫折常以哭泣面对,不能独立解决。

为预防幼儿出现胆怯退缩行为,家长要注意:

1.早期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早期如果能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能让孩子体会到安全感与满足感,避免退缩行为的发生。

婴儿时期亲子间的皮肤触抚(按摩操、哺乳等);与孩子一起玩耍、散步;与孩子交谈聊天等都是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的重要手段。

家长不仅要顾及孩子物质生活的需要,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给孩子以爱和信任。

2.及时鼓励,适当关注

有退缩情绪的孩子一般比较内向,较之其他孩子来说,更需要温暖、友爱、耐心。

面对孩子的退缩行为,很多家长在尝试多种方法不奏效后会沮丧,产生自责和无助感,认为“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不敢说话的孩子?

”进而影响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亲子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成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独立性。

比如:

鼓励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坏都不责备孩子,使孩子经得起失败与挫折,做个勇敢的人;还可以利用游戏,提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教给孩子与邻居同伴交往的技巧,如:

自我介绍、分享玩具等。

有人认为,有退缩行为的孩子需要帮助,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尽量让孩子多发言,活动时尽量让他处在活动的中心。

但这样往往加重了孩子的焦虑情绪。

因为过分关注并不适合于过分内向的孩子,他们只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普通”的小朋友,而不是引人注目的“明星”,希望成为集体的一员,而不是“领队”。

只有深入了解有退缩行为孩子的身心特点,才有可能寻求到帮助他们的可行方法。

3.慎用惩罚与批评

有人认为,“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但问题是“好的惩罚”也应该有针对性。

比如对一个外向、好动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一个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孩子进行严厉批评或惩罚,其消极作用可能会大于积极作用,会强化孩子的退缩行为。

另外,家庭与幼儿园要密切合作,如果幼儿园要求一套,家庭又要求另一套,就会使孩子行为多变,无所适从,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焦虑情绪的疏导

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各种挫折,面临各种抉择机会,因此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焦虑的情绪。

如果孩子的这种情绪是暂时的,那么我们应该给他一个空间,让他去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伤心也好,难过也好,孤独也好,都是一种情感体验;可是,如果引起焦虑的因素长期存在,就可能使孩子产生更为严重的焦虑,并延续较长时间。

出现过度焦虑情绪的孩子在生理上常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在行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也会有所表现,往往表现出退缩、过度顺从,或暴怒、恐惧、拒绝入学,常常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也往往在群体中不受同伴的欢迎。

例如,宝宝三岁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海边玩,她喜欢玩海沙却惧怕海浪,坚决不肯下水,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女儿对如此好玩的水中游戏不感兴趣,一时兴起,爸爸干脆强行抱着宝宝下了水。

宝宝惊恐地顺着爸爸的身体慌忙向上爬行,好似爬树,一边不安地哭叫……入夜,安睡的宝宝突然惊叫起来:

不要下去!

不要下去!

如今,当年的宝宝已经长大成为小学生,但却一直抗拒游泳,下水成为她心中一直的恐惧。

再如,父母的离婚大战最激烈的时候,小明三岁。

他时常听到父母之间的争吵,有时,他会通过摔东西或者大哭等方法引起父母注意,停止争吵。

渐渐地,动辄摔东西打人成为他的常见行为。

之后父母正式离婚,他被判给母亲。

后来父母相继有了新的配偶。

因为与继父的关系相处问题,妈妈先后几次将他送回老家生父身边,以缓和暂时的矛盾。

孩子频繁地在两个家庭甚至三个家庭(包括老家的爷爷奶奶)中辗转,时刻有一种“如果我做不好,就要被送到下一家”的感觉,于是他更加强烈地希望大人们注意他,由此产生更多出位的举动,比如:

打架、嚎啕大哭、“诚恳认错、屡教不改”的甜言蜜语。

当最后一次回到深圳,坐在接他的车上时,孩子小心翼翼提出地第一个问题是:

“爸爸(继父),听说我这次回来你们就再也不赶我走了是吗?

”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大大地了松一口气!

针对孩子出现的焦虑情绪,家长可以采取下列策略进行疏导:

1.做好先期的适应性训练

幼儿性格因为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耐受极限。

比如前面提到的怕水的女孩,很可能换个孩子被强行放入水中却意外感受到水中游戏的乐趣,从此爱上玩水呢!

再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

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孩子的性格判断其可能出现的焦虑,并做好前期的适应性训练和情感诱导,防止突然、强制出现的刺激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影响。

2.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过度焦虑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是因为存在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当发现孩子出现过度焦虑情绪时,家长首先要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如:

反思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有使其难于达到的目标或存在不合理性;反思自己或家人对孩子是否有体罚、溺爱等行为,以及因为教育意见的不一致而给孩子带来的无所适从感。

其次,如果是因为环境中有太多造成孩子焦虑的因素,应注意改善和排除,必要时可考虑更换,如搬家、转学等。

此外,亲子间的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孩子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父母不得不占用亲子之间交流的时间,或者将教育孩子的任务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完全推托给另一方,殊不知亲子间的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孩子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并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正确定位,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父母角色不良会导致儿童行为越轨、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差、恋父或恋母等。

3.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具有坚强意志和开朗性格的人在生活中产生焦虑的情况相对较少,即使产生焦虑情绪也能较快地化解,因其性格中已具备自我排解系统。

因此,父母和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开朗性格。

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耐受性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在家庭生活中成员之间相处也要注意大度、宽容,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情绪

在关注孩子不良情绪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其一生的和谐发展和成功人生打好基础。

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温馨和谐——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成人要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比如,父母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爱,互相照顾;幽默、轻松的对话沟通;遇到事情或困难时,互相支持,排解困难;做家庭决策或解决家庭矛盾时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等等。

这样可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将这样的情绪泛化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的行为中。

公益广告“洗脚”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妈妈给孩子洗脚,母子间温馨地抚触、对话,稍后,留下孩子自己洗,妈妈去了奶奶房间;孩子偷偷去到奶奶门口,看到妈妈正给老人家洗脚的感人一幕;妈妈回来不见了儿子,一会儿,却见孩子端了一盆水摇摇晃晃走过来说:

“妈妈,洗脚!

”可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是无声的教育,更是模仿的榜样。

(二)尊重孩子——让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

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

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

父母与孩子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

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

[1]

天津社会学院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得高分的人数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家庭的儿童。

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得低分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家庭的儿童。

[2]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当发现孩子有些地方做得不是那么让家长满意时,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去考虑,去要求孩子,尝试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自己可以和父母对话,可以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孩子能够明辨一些是非的时候,父母还可以尝试与孩子共同探讨、辩论某个问题,认真聆听孩子的观点,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西方的家庭游戏中时常会家庭成员各自扮演法庭中各类角色,进行对话,因为角色扮演的关系,在游戏过程中,家长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对话、辩论,不仅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口才,更重要是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被尊重的感觉。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三)回归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心胸,陶冶性情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个人不是从字面感受,而是亲临其境时,相信对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恢弘的气势,那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理解一定是完全不同的。

现代化的生活是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只带来人类文明的同时,为孩子的成长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城市中人口高度集中,流动人口众多,社会关系复杂多变,这些对儿童的情绪健康发展影响很大。

所以现在的城市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以下的问题:

吃精制食物,娇弱的胃口让他们远离粗蔬和五谷——体质瘦弱或肥胖;

穿漂亮衣服,卫生的观念将他们隔绝于孕育了万物的风雨和泥土——感觉统合失调;

居高楼大厦,远离儿童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孤独;

吃饭之前要吃大把的钙片和维生素,出门之前要听妈妈反复交代的注意车、注意坏蛋、注意……——焦虑传递;

仿佛天天过年,但不理解过年有啥好玩儿的——没有期盼及其满足后的激情释放;

一切事情家里已经做妥,唯一能做的事是给大人挣回点面子——期望的压力;

天天听到机械声和叫卖声,听不到鸟儿的啼叫、林子的簌响、河水的吟唱——缺乏情感陶冶;

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糖果,但不可以摘下树上的果实——收获感的失落;

从成人世界学到各种道理,无法在自然界获得一些启示——缺乏实践;

能看到汽车和钱,看不到日出的磅礴和日落的辉煌,看不到地平线的壮美——心胸狭窄;

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以捉到一只星斑的天牛和金龟子——远离自然。

[3]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我们也常常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让我们的孩子多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吧,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心胸、陶冶性情,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健康成长、身心快乐!

总之,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不仅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还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为他们创设适合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让我们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资料

[1]董群.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石油教育(京),1996年第11期

[2]袁爱玲.吴楚琼.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年8月2日 

[3]钱志亮.儿童问题咨询与教育对策.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4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