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768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docx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案

近两年全国卷中都对古代文化常识单独设题进行了考查,2020年高考可能延续这一考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化常识作为高频考点,其考查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如2016年全国卷Ⅰ中对“契丹”一词的考查呈现出文化常识与历史学科的融合。

走进高考  【P】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

“在郡何以为理?

”宠顿首谢曰:

“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讲评】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

京师,指国都。

类似的称呼有:

都门、毂下、京都、京城、国都、都城、首都。

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称呼。

附: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县人。

其父王顺,担任安定太守。

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气力,多次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

后来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重视研习儒学,学习《尚书》,诵读法令,大体了解了其主要旨义。

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时,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绝不留情。

陈宠名声大震,入朝担任大司农。

汉和帝问他:

“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

”陈宠叩头辞让说:

“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让主簿镡显弥补疏漏、匡正过失,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和帝十分高兴,王涣由此开始出名。

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让他担任温县县令。

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

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

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道路上停宿。

那些放牛的人,总说将牛交给王涣,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之事。

王涣担任温县县令三年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依法整肃下属各郡,教化和声威大行。

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

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

他以公平正直立身处世,处理政事能做到宽严得当。

那些含有冤情、长期诉讼,而历届官员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案件,王涣无不详尽细致地弄清事情的真伪,消除大家的疑惑。

他又能用奇异的方法,多次揭发隐藏未露的坏人坏事。

京城的人都对他称颂叹服,认为王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王涣病逝。

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

男女老少都相互集资,引来上千人以酒洒地祭奠他。

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

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

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

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

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

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

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

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的职位上离世。

考点探究  【P】

考纲在线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 B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简要解读

文化常识是我们深入理解文化典籍的基础与前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阐明了知晓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与分析理解作品的关系。

从学习文化典籍到知晓文化常识,再到如何看待、传承,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充分认识其产生的历史社会环境,并结合现代社会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继承,开拓性地发掘,让古代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在这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态度与方法。

对文化常识的把握还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道: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和谐人际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智慧,体现出先民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探索思考,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对于我们深切领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大有裨益。

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天文地理、科举官职、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都包含其中。

“常见的”表明高考考查的不是生僻的、与现代生活和语言交际毫无关联的内容,而是具有较强的“常识”性和实用性的知识,是指古代文化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是阅读一般典籍都会遇到的且是一个中学生必须熟知的内容;不会偏怪,也不会繁难,更不会去考其源流,梳理变化。

只是在通常解说的内容、范围的基础上,或适度延伸,或举例佐证,以使解说更丰富、更具体;避免枯燥直接的机械记忆。

课堂导练  【P】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饣长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

“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于途,货弃于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于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选自《清史稿·何师俭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做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答案讲评】D (“刍荛之见”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附:

参考译文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他)通过捐财物,在康熙六十年被选任为兵部员外郎。

他工作勤恳,经常几个月都不出官衙。

何师俭在兵部,熟悉各边境地区的地形地势及要塞之地、战与守的分寸、粮饷供应的缓急。

到凉州之后,每次开会议事,指点事务就像做习惯了的一样,总督查郎阿很看重他。

军队经过凉州,传达下来的公文让他们到肃州领取饷银。

两边路途遥远,何师俭就用凉州所存的银两先支付军需,使军队行动不缺粮饷。

有一天行军公文过往好几遍,何师俭想到肯定有新军队调动过来,就(提前)准备好粮食等着。

不久果然是这样。

肃州军队将要行经此地,送来急信要求截住、征用沿途公家和私人的骡马牲畜,地方官和百姓都人心惶惶。

何师俭说:

“这路上的官员商人都是赶往肃州的,如果官员困在路上,货物丢在途中,对军队行动不利。

进军剿匪还没有定期,不如让它们都先到肃州,放下人员、货物之后再供军队役使,(这样)军方得到了人员和货物,也省去了百姓交接押运的麻烦,两方面各得便利。

文书说得虽严,我来承担这个责任。

”就这样官员商旅都安心了,军事也没有耽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

汉兴,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

前将军韩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

至伊脩城,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

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

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

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

诸国悉平,威振西域。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召奉世等人入议。

奉世曰:

“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

臣愿帅师讨之。

”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

(选自《汉书·冯奉世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东汉以后为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

汉代的郎官大多是在贵族子弟中选拔的优秀人才。

B.节,符节,代表朝廷重臣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者,就代表重臣亲临,可行使权利,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

C.歃,即歃血,古代订盟时的一种仪式。

古代举行会盟时饮血或在嘴唇上涂上血,表示诚意。

D.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族,从秦汉时便屡见于史书,五胡之际更是成立一方政权,参与中原的军政角逐。

※【答案讲评】B (应当是“代表皇帝的身份”“代表皇帝亲临”。

附:

参考译文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郡潞县人。

汉朝兴起以后,到武帝末年,冯奉世因为是良家子弟而被选任为郎官。

前将军韩增推荐冯奉世以卫候的身份持节护送大宛等国的宾客(回国)。

到伊脩城,莎车国人和其他一些国家一起攻杀了汉朝所任命的莎车王万年。

莎车国派使者扬言说北道诸国已经归属匈奴了,当时就攻击劫掠南道诸国,并与(他们)歃血为盟背叛汉朝。

冯奉世和他的副手严昌商议,认为如果不火速攻击,莎车国就会日益强大,这样形势就难以控制,一定会危及整个西域。

于是以使节通告诸位国王,从而发动了他们的军队,南北道一共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国,攻占了它的城池。

诸国都平定下来,(冯奉世的)威名震动了西域。

永光二年秋天,陇西郡羌族的旁支反叛,皇帝下诏召见冯奉世等人入朝商议对策。

冯奉世说:

“羌族贼兵近在国境以内背叛,假如不及时诛灭,就没有办法震慑制服远方的蛮夷。

我愿意率领军队讨伐他们。

”十月,军队都集合到陇西郡。

十一月一齐进攻,羌族贼兵大败,被砍头的数千个,余下的都逃出边境。

技巧导津  【P】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的考查主要针对文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史知识,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将会逐渐升温。

古代文化常识题涉及的内容头绪繁多,面广量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典型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整理并识记;能熟练运用整理积累的知识解答文化常识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诀窍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

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

我们不妨高度关注教材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初高中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家及作品介绍;②课文注释中的重要的文化知识;③课本附录部分的专题知识介绍;④课文行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文化知识。

总之,立足教材,抓住重点,随文复习,随文整理,集腋成裘,贵在持之以恒。

2.强化训练,整理笔记

做好教材复习的同时,适量的试题训练也必不可少。

练习不是做得多效果就一定好,做一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命题的一般规律,明白其导向。

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丰富博杂的文化常识,我们必须重视笔头的记载、笔记的整理。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不妨结合具体试题例句,把我们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及时归类整理到笔记本上,或及时整理制作成专题知识卡片,利用课余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加以记忆。

3.分门别类,把握实质

我国古代文化知识博大精深,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给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所以,我们的笔记整理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职、人物称谓、科举制度、天文历法、礼仪知识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或者,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识性知识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或者,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迁、迁谪等,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

在记忆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认真把握每个条目中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它们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理解复杂古文化现象的基础,是核心知识。

例如“人的称谓”中关于“姓”“名”“字”“号”的基本知识就是如此。

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深入进去,把握其具体的内涵,而不能仅作肤浅的识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具体的文化概念。

二、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技巧

复习整理是基础,有效答题是关键。

如何做到答题有效呢?

1.巧排除

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接下来对未知选项的判定便容易得多了。

2.扣语境

解题时,我们还可以联系考查的知识点的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之中,结合语境是有效做出判断的好办法。

3.识陷阱

高考文化常识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往往与概括分析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大同小异,干扰手段无外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空颠倒、范围失当、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知识积累 【P】

常用文言文化常识

1.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②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谿(xī)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王安石晚年号半山。

【称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宗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山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谦称】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其他的还有窃、臣、仆等。

②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③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④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⑥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①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②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③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④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⑤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正(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⑥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论语》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⑦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⑧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⑨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⑩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对老师的敬称有西席、师长、山长、先生、老师、师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

“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孩提是指两三岁的儿童,总角、垂髫是指幼年儿童(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行成人之礼。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期(jī)颐指一百岁。

2.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