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765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docx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

峨眉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早期历史刍论

  *导读:

摘要: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最初并不是作为一座佛教名山而存在的。

在远古时期大山崇拜情结作用下,华夏先民赋予了峨……

  摘要: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最初并不是作为一座佛教名山而存在的。

在远古时期大山崇拜情结作用下,华夏先民赋予了峨眉山以神奇的功能,使其承担、分有了神话传说中的昆仑神山的功能,其仙山形象逐渐明晰。

汉代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道教后,峨眉山逐渐归入道教洞天福地谱系,在《云笈七籖》中被称为道教第七洞天,成为一座道教仙山。

两宋以降,峨眉山佛教勃兴,道教式微。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峨眉山仍处于佛道共存的格局。

  关键词:

峨眉山;昆仑山;道教;佛教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僧俗两众所共仰的普贤菩萨道场,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纵观峨眉山佛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峨眉山最初并不是作为一座佛教名山而存在的。

远古时期,神话人物迷离其间;东晋以前,道教仙人缥缈其中。

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峨眉仙山的神秘色彩。

本文试结合中国人传统的大山崇拜心理以及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昆仑神山形象,尽量给出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

  *一、大山崇拜与昆仑神山

  1.大山崇拜情结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华夏文明是大山大河文明的代表形态,先民很早就形成了以大山崇拜为中心的自然崇拜文化,而大山崇拜的表现方式和思想载体便是大山祭祀文化。

  人类在原始社会中的最初宗教形态大都以自然崇拜为基本特征。

最早的人类,恐惧于他们四周所发生的狂风、暴雨、地震、雷电等激烈的自然现象,只有匍匐在地球上战栗地接受某种莫名的巨大力量所赐予的这一切。

于是,万物有灵论应运而生,而郁郁苍苍的高山最容易被神话成为万物之源:

  山,产也。

言产生万物。

[1]卷7《释山》

  山,宣也。

谓能宣郁气,生万物也。

有石而高象形。

[2]第九篇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人文神话地理专著,据袁珂研究,书中有山,名,日月所出入(者)也这一类似句式出现多达六次。

把山作为日月出入运行的根据和动力,这大概是华夏文明的特色,其中无疑传达出了华夏先民的大山崇拜情结。

随着远古文明的发展,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实现绝地天通,上古民神杂糅的万物有灵的淫祀状态被打破,大山崇拜逐渐演变成著名的五岳崇拜观念。

《史记封禅书》云: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3]卷28

  三公是周、汉时期辅佐皇帝治理朝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在这里,对五岳有了具体的定位,对天子、诸侯的祭祀范围也有了明确的划分。

把远古时期的山川崇拜情结精简并量化为对五岳、四渎的祭祀,已经不同于早期的盲目崇拜了,帝王祭祀大山、封禅五岳成了皇权的象征。

  2.大山崇拜的终极代表神话中的昆仑山

  古希腊的众神都居住在希腊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上,宙斯是众神之父。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昆仑山就相当于奥林匹斯山的地位,它是人类得睹神灵之所在,也是众神居住的万神山,帝则是众神之主。

《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昆仑虚(丘)的描述: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4]第十一海内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4]第十六大荒西经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4]第二西山经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

[4]第十八海内经

  通过上述几段引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昆仑山在西南方位,是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也就是上帝设在人间的行宫,人神距离最为接近的地方,上帝和百神就居住在这里。

  其二,昆仑山万物尽有,并且有不死树、不死之药等各种神奇之物,食之或可辟水(即御水,道家有辟谷之说,故说辟水),或可长生,这无疑直接传达出了华夏先民的大山崇拜情结。

  其三,昆仑山作为天地交汇处、人神沟通点,是完全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并非普通人可以企及,有人面虎身、虎齿豹尾的西王母负责守卫。

这里的西王母形象还不是后世与穆天子相会时的形象,也不是《西游记》中的天后地位,其级别更近于是昆仑众神之一。

  其四,从理论上说,凡人若从这座山爬上去,应该就到了天堂般的神界,昆仑山也就具有了人类所梦寐以求的天梯的功能。

所以,后出的《淮南子》一书中进一步发挥了《山海经》中的说法,并把昆仑山从天上拉向了人间,使其特有的神性具有了人性,并为人们作出了登之效果的具体描述: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5]卷四地形训

  其实,不能把昆仑山视为一个具体的地名,而只应看做是一个神话概念,它在更多意义上是一座思想中的神山,主要是象征意义。

现实中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象,它并不是今天青藏高原上的昆仑山或喀喇昆仑山(黑昆仑)。

古书所谓昆仑山,方位虽为西南,但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位置,概以今之昆仑山脉为始,及于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一带的总称,甚至包含了青藏地区。

  可以说,昆仑山是先民大山崇拜心理在《山海经》一书上的具体发挥,这里的昆仑山的地位已经远远高出五岳的分权职守,是大山崇拜的终极代表,成为百神之所聚、万物之所出的源泉了。

中国许多神话研究者据此把中国神话说成是昆仑神话系,诚为不刊之论。

  *二、昆仑神山与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在成都平原西部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气势雄伟,共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等四座山脉组成。

峨眉山在海拔上远高出五岳,山势雄伟,虽不能与昆仑山的地位相侔,但历史上的峨眉山确实分有了昆仑山的形象和功能。

  首先,它们都地处西南边陲。

我国上古神话的宇宙观往往是与中的概念相关联而展开的,认为整个宇宙分为天神、世人、地鬼三个世界,三界由一个中心轴或宇宙山联通在一起。

这个所谓的轴必定位于世界之中心,乃日月所出入者,故又泛称为天柱、地脐、宇宙山、昆仑山等。

中岳嵩山虽为中国之中,但非天地之中。

《山海经海内经》云:

  西南海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4]第十八海内经

  《淮南子地形训》云:

  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5]卷四地形训

  可见,《山海经》《淮南子》等古文献中所描述的都广之野乃天地之中心,而建木是天地、人神沟通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正是通过这一天梯上下往来于天上人间。

成都著名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其原型应该就是建木。

  黑水都广地望何处,明代学者杨慎认为:

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

[6]1222对此,当代史学家蒙文通表示认同:

  若水即后之雅砻江,若水之东即雅砻江之东,在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之昆仑,自非岷山莫属。

是昆仑为岷山之高峰《大传》、《淮南》皆以昆仑为中央,与《禹本纪》、《山海经》说昆仑、都广为中央之义合盖都广在成都平原而岷山即矗立成都平原侧也。

[7]163

  蒙文通《再论昆仑为天下之中》一文中则径谓:

都广在成都平原。

[8]172

  可见,作为神话地名的昆仑,它是最初居住在岷山地区的蜀人,以现实中的岷山为原型,虚拟出来的,并最终形成了我国上古时代独具特色、瑰丽多姿的昆仑文化[9]。

  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

峨眉山是岷山南端凸起山峰,也是岷山主体部分。

故而可以认为,天地之中、众神所居之处是建木都广之野,即西南昆仑山,而昆仑山即峨眉山(岷山)。

  西南地区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秦虽大力经略,但只开五尺道。

华夏先民所可接触并了解的西南大山的最外围可能便是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再往西就是蛮族化外之地)的峨眉山了。

先民容易误以为峨眉山与昆仑山相距不远,甚至就是它的一部分,乃昆仑之脚,当然也就分有了它的神圣性,二者地位互为伯仲、不相上下。

峨眉山成为了昆仑山的化身,分有了昆仑神山的形象和功能的观念,在历史上已经被广泛认可。

晋代王羲之在《与谢安书》中云:

  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

[10]卷22

  明末胡世安《译峨籁》自序云:

  而斯山真面目,不随蓬海三浅,高明广大,伯仲昆仑,所从来矣。

[11]3

  神话只能诞生在神秘的地方,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也都位于人们不易至的远方异国。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峨眉山虽然无缘五岳之名,但却戏剧性地后来居上,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昆仑山的化身。

明代陆深的《蜀都杂抄》云:

  峨眉山周回千里,高八十里,中有光怪峨眉古今之胜境也,山中光怪若虹蜺,佛殿自西望,见三峰插天,皆积雪如银,每日下峰头则殿中然灯,云此西域昆仑山,岂所谓日月相掩为昼夜者耶?

[12]338-339

  民国时期高僧印光大师著《峨嵋山志》云:

  峨眉者,山之领袖。

山起脉自昆仑,度葱岭而来也。

结为峨眉,而后分为五岳。

故此山西望灵鹫,若相拱揖授受蜀且于此方为坤维,峨眉若地轴矣。

[13]卷6

  在这里,峨眉山与日月相掩为昼夜者的昆仑山连为一体,乃地轴,甚至五岳也只是其延绵分支而已。

峨眉山亦如同昆仑山一样幅员广大,中有光怪,在其极处西望所见雪峰就是传说中的日月所出入的昆仑神山。

登临其上,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顿觉天帝、王母也距离人间并不遥远。

最终,由神话中的昆仑神山演化出了现实中的峨眉神山。

  *三、道教初创时期的峨眉山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峨眉山作为昆仑神山的化身,自然会被早期道派纳入仙山谱系之中。

其实,峨眉山是道教的滥觞地,历史上的峨眉山与道教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对此,历史上有两种类似的观点。

  其一,道教创始于鹤鸣山,峨眉山属于以鹤鸣山为中心的道教二十四治之一,是早期道教产生、传播的重要区域。

通常认为张道陵于鹤鸣山创立道教最早流派天师道,并以鹤鸣山为中心划分了24个教区,以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此即著名的道教二十四治。

峨眉山属于二十四治之本竹治范围,但未明确为一治之名:

  本竹治有龙穴地道通峨嵋山。

[14]卷28

  随着道教势力在蜀中的不断壮大,张道陵二十四治所划分的范围已经不能适应教团的进一步发展。

按照《云笈七籖》的说法,张道陵之孙第三代天师张鲁于二十四治之外另立游治,或称系师治,正式把峨眉山与青城山并列为游治之一,被早期道教正式列入仙山谱系:

  第二游治有八者:

第一吉阳治第七青城治,第八峨嵋治系师以太元二年正月七日立八品游治。

峨嵋治在蜀郡界。

青城治在蜀郡界系师者,嗣师子也,讳鲁;于阳平山得尸解仙道。

[14]卷28

  其二,张道陵得道于峨眉山,以峨眉山为中心的区域是道教的最早发祥地。

唐代大白马寺僧玄嶷所著《甄正论》,是著名的三教关系专论,也是对道教的批判书,其中说张陵于峨嵋山修道证果。

该书卷上云:

  后汉末蜀人张道陵自云于峨嵋山修道证果,老子从紫微宫下降,授道陵天师之任及符禁章醮役召鬼神之术。

[15]第五十二册甄正论

  其实,鹤鸣山与峨眉山相距不过百余公里,同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

无论上述哪种观点,都同样证实了道教初创时期,峨眉山即已被列入仙山谱系之中,成为重要的一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