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760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docx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

化学学科命题技术与组卷策略

一、高考化学试卷的基本特征与要素

1.命题指导思想,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要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试卷总体上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依据《中学新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试题设计应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试题。

测试目标为学科知识内容以及相关学习能力,测试目标的认知层次为:

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

测试内容就遵循《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中学化学考试大纲》。

2.试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适宜的难度,以利于选拔。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心理与教育中的大量现象常常以正态分布的形式出现。

人们的知识、能力水平,就群体而言,也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即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

(如图a)

 

在大规模的考试里,考生水平的分布应是正态分布(满分若为100分,则该次考试的平均分为50分,其左右曲线下的面积相同)。

它把不同水平考生的差异反映为不同的分数。

但是实际考试过程中,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某次考试的分数分布可能跟理论上的正态分布不一定完全吻合。

如果该次考试的分数分布曲线的“峰”偏向高分数段一边,就形成负偏态(如图b),这说明试卷比较容易,结果中等水平的考生都拿到高分,使高分数段内考生人数过多,考试难以区别中等和优等水平的考生,不利于高校录取新生。

反之,如果试卷很难,中等水平的考生也都拿到低分,多数考生的分数集中在低分数段内,使得考生分数分布曲线的“峰”偏向低分段一边,就形成正偏态(如图c),这当然有利于选拔尖子学生,但平均分过低,对中学学科教学的影响会很大。

高考试题的学科难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个较为敏感的数据。

这一数据的形成,既有招生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又有命题、当年考生水平、统计方法等运作上的因素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不能作为评价试题的唯一依据。

难度系数的统计值尽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数据,但还要通过它来具体分析形成的背景,而不能简单地得出“是”与“非”的简单结论,更不能从当年的统计数据来预测下一年高考试题的状况。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应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难度。

3.控制适宜的试卷长度。

随着高考向考查能力方面倾斜,对知识的熟悉状况已不再是考查的重心,而考查的重心已转向了思维深度。

较适合考查思维和自学能力的信息迁移题已被较多地采用,如果题量较多,则对考生的深入思考不利。

题量多,就限制了考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他们思维运作的充分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给定信息进行深入综合性地思考。

而从我国教育前景来考虑,所培养的人应该是能够进行深刻的思维加工的人,并不应该是解题的熟练工。

不过试卷的长度从来都是一个变数,不可能有什么稳定不变的试卷长度,其具体容量也是受当年高校招生政策等和命题的基本设想及试题取材来决定。

使多数考生在规定时间可以做完全卷,应是一个基本参数。

4.主客观题并重;充分发挥I(选择题)、Ⅱ(非选择题)两卷的测量功能

(1)选择题是所有客观性试题中最灵活的一种,其优势在于:

①保证考试尤其是大规模考试的公平性。

因为选择题答案唯一,评分统一客观,不受评分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②提高测试内容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因为回答选择题免去了详尽书写的麻烦,答题速度提高,故可以加大试题容量,选取有代表性的试题样本,使试题覆盖的知识面更加广泛。

③可以测量各个层次的能力,但以测量理解层次的学习结果为主。

化学第Ⅰ卷选择题,其主要功能在于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较全面的认知,同时相应地考查一部分能力。

目前,高考化学试题虽不强调知识的覆盖率,但这并不表明放弃了对化学知识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考查。

基于这种考虑,第Ⅰ卷中的试题,涉及的知识较多,考查范围呈一定的扇形展开。

比外,选择题题小、分数分布分散,有利于稳定全卷的难度系数。

(2)高考化学第Ⅱ卷内除选择题以外的题型,以填空、简答与计算题为主。

主观性试题能够较好地测量被试者的组织、归纳和综合知识的能力,运用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讨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其在教育测量上有独特的价值,主要优势在于:

①可以用来测量复杂的学习结果,对高层次的教育目标能进行准确的反馈。

②题目解答,不存在猜测因素。

③可辨析考生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了解考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

化学第Ⅱ卷的难度上比第Ⅰ卷大,能够有目的地拉开不同水平考生间的分数差距。

5.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考查信息迁移、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

命题遵循大纲,但在讨论应用问题时可不拘泥于大纲。

“不拘泥”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引导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经常注意社会实际问题,经常用化学视角观察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被化学学科所吸引,学得生动活泼,也能够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文化素质。

这是应坚持的命题思路,也对中学教学改革有积极导向。

近几年的试卷中仍坚持这样的命题思路,同时注意使试题文字精练,联系实际的材料不搞“穿靴戴帽”,力求与试题考查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化学试卷编排的要求

1.题目排列方式

当题目编制完成以后,必须根据测验的目的与性质,并考虑被试者在作答时的心理反应,以及阅卷方式等,加以合理编排。

对试题的总的编排原则是,先按试题的形式及内容分类,再参考试题的难度,从易到难排列。

这时题目的难度一般由试题编制者进行主观判断。

2.选择题答案编排方式

为防止猜测和不正常的应答,应使第Ⅰ卷中选择题的正确答案随机排列,即使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能以大致相同的频率出现在各选择题上。

3.合理配置各类试题的分数

试题的分数必须与考核的内容、分量、方式相宜。

试卷中准确标明试卷满分、各大题总分、各小题分数,并设计得分栏,方便评分人员阅卷时填写分数。

4.使用表述科学、明确、简洁、合理的指导语

各种题型前都必须有明确的指导语,甚至可用实例加以说明,确保考生明确考试任务;对试卷的总说明、对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总说明要分别置于各自卷首,要求明确,语言表述确切、简洁。

5.试卷排版对试题编排的要求

试卷中每一道试题的排版,都直接关系到考生的阅读。

因而在试卷排版时应以方便阅读为基准,同一试题包括预留答题空间(有答题卡的情况除外),应尽可能安排在同一页中。

三、高考化学试题试卷的编制

1.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育测量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测量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测量工具的科学性。

测量目标的科学性是指学科测量目标与教育、教学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测量工具的科学性是指试题内容的科学性。

也是本节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试题的内容不发生知识性错误是保证测量科学的前提。

当然,一般情况下,由各方专家组成的命题组以及严格的试题审定程序,高考试题是不会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问题的。

但是由于对高考试题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作为学科阶段中的一次常规的升学考试,不仅中学教师和高中生对各年试题仔细推敲,一些大学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还从他们研究领域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来探讨个别试题,也会对试题提出商榷意见。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对自然现象、规律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的。

科学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中学教学阶段讲授的一些内容,并没有或不可能讲授得全面、深刻,只能初步介绍有关的知识。

所以,对试题科学性也应该在一个相对的范围讨论。

当然,高考命题比其他考试更重视试题在知识内容上的科学性,对那些经权威文献证明的某些知识内容和新的发展也足密切关注的。

(2)准确性原则。

试题的准确性主要指试题内容与学科测量目标的一致性。

具体说,高考化学试题必须遵循《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命题。

试题内容应是考试内容的合理样本,较完整地考查学科的重点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才能保证测量的有效性。

(3)公平性原则。

高考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公平性。

试题对全体考生是否公平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试题的公平性是指考查的内容。

试题选取的素材、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要考虑到全体考生,防止偏倚,避免因民族、地域、风俗、性别以及社会各部门、行业间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公正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学阶段某些教学内容的要求比较浅,少数优、秀考生平时学得比较深,知识面宽,对部分试题会有其他可行的正确解答。

考虑到对大多数考生的公平性原则,又不埋没少数尖子考生的才能,应在制定评分标准时规定“其他科学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能出现在该题的满分之上再加分的问题。

(4)规范性原则。

主要指试题表述要科学、严谨,应使用语法规范的语言,要使用国家规定的专业术语和计量单位,图、表要清晰、准确、规范,指导语要明确、简洁、合理。

由于中学教材中某些内容的表述不一定有大学的严谨,这时也要考虑公平性的原则,不能让大多数考生在理解题意和解答时出现文字的障碍,所以,试题的表述易懂也是必需的。

应尽可能使用考生容易理解的文字、词汇,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不必要的难词来妨碍考生的阅读和理解,防止由此而影响考生实际水平的发挥。

2.高考化学试题的编制方法

试题构成的要素。

不论什么类型的试题,归纳起来,皆由立意、情境和设问答案与评分标准4个要素构成。

试题设计的过程,即是这4个要素的构筑和呈现过程。

(1)立意。

立意包括知识与能力。

立意要正确实现考试目的,体现能力考查的主旨;立意准确是指主题鲜明、观点明确、理论清晰,与考核目标水乳交融;立意要重点突出,考查目标要有层次和相关性。

四川卷第7题:

1.52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mL密度为1.40g/mL、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1120m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mol/L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g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

1

B.该浓硝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4.0mol/L

C.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是80%

D.得到2.54g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600mL

【设计意图】依据2013年四川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气体体积(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浓度、溶质质量分数、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理解质量守恒的含义,能运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从而考查考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核心内容)。

【答案】D

【解析】A.(2.54-1.52)÷17=0.06molOH-,n(e-)=0.06mol

 B.c(HNO3)=1000ρw/M=1000×1.40×63/63=14.0mol/L,n(HNO3)=14.0×0.05=0.7mol

 C.n(NO2)+n(N2O4)=0.05mol,n(NO2)+2n(N2O4)=0.06mol。

C正确。

 D.得到2.54g沉淀时,溶液中只有NaNO3,余n(NO3-)=0.7-0.04-0.02=0.64,所以n(NaOH)=0.64mol。

故需要NaOH溶液640mL。

(2)情境。

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它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

在试题中对情境设置的要求是:

①情境的设计要得体,信息量与立意及所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的层次相符;②情境不能偏离考生的生活经验及情绪体验考查考生的水平,也不能超出考生的理解程度设置情境,以避免测试无效的结果;③情境不可以凭空臆造,其设计要有实际生活的依据,不能在科学性上经不起推敲。

④情境的新颖不是要追求新奇,而是指内容与面貌的新鲜,不陈旧,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紧密相连。

(3)设问。

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它关系着立意实现的程度。

对设问的具体要求是:

①设问一定要根据情境准确和明确表达立意的意图,体现其内在含义。

这是成功设问的主要标志;②设问要体现对考试内容的概括,提问针对性强,提问形式避免呆板多要涵盖由重点内容所涉及的其他问题;③避免使用生硬的设问,要贴近生活实践和人们对问题的认识。

既有学术性,更要注重考生接受设问的亲和性;④体现在设问上的对考试命题语言的要求。

考试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简明、通俗,避免出现影响答题的啰嗦而含义不清的设问。

(4)答案与评分标准。

答案与评分标准是试题构成的重要部分,没有答案与评分标准不能称其为完整的试题。

选择题让考生从若干选项中选择符合题干的最佳答案,最佳答案不能似是而非,正确答案唯一;主观题是否要求论述,求证要明确,答案要符合解答要求,评分标准应明确;如只要观点(或结果)对就可以给分,还是因叙述或解答的正确顺序分步给分,或是部分对就部分给分;评分标准可操作性要强,易于控制评分误差。

(5)把握好三个“度”。

①信度:

试卷考试的成绩与学生平时成绩相关联、相一致的程度。

增加试题量,扩大覆盖面;提高试题的区分能力(即反映不同水平学生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考虑梯度;提高试卷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②效度:

反映一项考试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成功程度的指标(评价功能、选择功能)。

恰当地规定考试目标(使其与考试功能相关);讲究命题的科学性;试题取样科学(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试题编制科学(对考生是否有针对性),编制好命题计划(这是编制的依据)。

③难度:

试卷的难易程度。

水平性考试——毕业考难度系数:

0.80—0.85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

7:

2:

1。

选拔性考试——高考模拟。

难度系数:

0.50—0.55。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

5:

3:

2。

3.编制化学试卷的一般程序 

(1)进行总体构思。

总体构思包括研究、了解教学或考试大纲,明确教学或测量目的和题目的作用,明确考试的目的(为什么考)和性质:

是期前预备性(摸底、预测、分组)的,或者是期中形成性(诊断,激励)的,还是期末总结性(评定)的,根据考试目的确定考试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合格标准);确定考试的方法和类型(是常模对照测验,还是目标对照测验,是客观型测验、论说型测验,还是实践型测验,是个别测验,还是集体测验等等)。

 

(2)拟订编制计划。

编制计划是试卷的设计蓝图,是编选试题的依据,它跟试题取样的代表性和误差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命题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试卷编制计划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试题编选和试卷编制的原则要求,具体说明考试的目标、内容范围、方法、试题类型以及编选试题和编制试卷的具体要求等。

另一部分是试题内容和层次的分布规定,常常以双向表格形式出现。

在拟定编题计划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内容、层次等因素确定适宜的题目形式。

这样,双向细目表不但可以表明每一内容层次的分数比例,还可以表示相应的题目形式和数量。

拟订双向细目表时,要注意层次分类合理、比例恰当。

布卢姆认为,按照他对认识领域目标的分类,各层次适宜的比例为:

知识占15%,理解占25%,运用占30%,分析占15%,综合占10%,评价占5%。

我国较多的人认为,前三个层次共应占60%~70%,分析、综合可占30%~40%,评价则占0%~10%。

实际上,在测验编制时,可以有小的偏离。

 

化学试卷双向细目表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查的知

识内容

考查的

能力

所属

板块

层次

预估

难度

备注

了解

理解

综合

应用

1

3

化学与生活

知识的复述、再现、辨认能力

3

3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用化学术语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

7

3

元素化合物的有关计算

识的分析推理计算能力

8

11

物质结构及元素化合物知识

知识的分析推理能力

9

14

探究实验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总体

(3)选择题材、构思情境、确定题型、编写题文。

试题要避免跟教科书和复习资料中的习题雷同,避免简单重复使用。

在可能时,应尽量自编,力求新颖。

(4)题目编制:

指向明确,要求具体;活而不怪,考出深度,并且有一定的梯度。

如同一知识点降低难度的方法是改变题型或增加提示或减少模糊或分步到位。

(5)试题的选择。

选择现成试卷上的试题是教师编制试卷的主要手段,教师在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试题的代表性,试题是否符合考纲要求,是否有一定的覆盖面;二是试题的难易程度;这套题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过难,会刺伤学生的积极性,多数学生望题兴叹,过易,达不到训练目的,关键是要注重实效;三是选题要有针对性,题目要少而精;四是要充分运用好各种资源(如网络资源)。

但要注意成品资料和网上一些试题、试卷往往错误的地方也比较多,使用前一定要做做,并对照一下答案,以防不测;五是不能图省事全盘拿来,原封不动。

四川卷第1、2题: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于食品的增白

B.葡萄糖可用于补钙药物的合成

C.聚乙烯塑料制品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D.次氯酸钠溶液可用于环境的消毒杀菌

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8.X、Y、Z、R为前四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的单质与氢气可化合生成气体G,其水溶液pH>7;Y的单质是一种黄色晶体;R基态原子3d轨道的电子数是4s轨道电子数的3倍。

Y、Z分别与钠元素可形成化合物Q和J,J的水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可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I;Z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与G反应生成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固体的晶体类型是。

(2)Y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G分子中X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

(3)L的悬浊液中加入Q的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其原因是。

(4)R的一种含氧酸根RO42-具有强氧化性,在其钠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变为黄色,并有无色气体产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答案】

(1)离子晶体;

(2)1s22s22p63s23p4,sp3杂化;(3)Ksp(AgCl)

(5)化学习题和试题的改编加工

对现有的化学习题和试题进行改编加工,根据化学事实进行演绎、逆推、衍变、提高或降低要求、隐蔽或变换某些条件等等,来增加或减少题目复杂程度和难度,是编制符合实际需要的化学习题和试题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用的改编加工方法有:

变换题材;变换题型;变换解答要求;变换条件;变换思考方向;交换思考范围;抽象处理指用抽象的符号、图像或者模型代替具体的数字和描述;暗藏变化包括隐蔽解题条件、设置解题障碍或者暗藏某些变化等;同时采用上述几种基本变换方式。

这种方法很常见;变换角度。

有一些试题蕴含很多信息,教师要注意挖掘,多角度去分析试题,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迁移能力。

试卷编制完成后需试做、复核、修改,查找误漏,调整难度,确定必需提供的数据资料,编写答题指导语,必要时需通过实验作实际验证,编制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四川卷第6题:

6.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X和气体Y各0.16mol充入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2Z(g)△H<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t/min

2

4

7

9

n(Y)/mol

0.12

0.11

0.10

0.10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反应前2min的平均速率v(Z)=2.0×10-5mol/(L·min)

B.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反应达到新平衡前v(逆)>v(正)

C.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1.44

D.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2molZ,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A.Y的反应速率为v(Y)=(0.16-0.12)mol/(10L∙2mim)=2.0×10-3mol/L,

v(Z)=2v(Y)=4.0×10-3mol/L。

B.ΔH<0,放热反应,降温正反速率均降低,降温反应向正向移动,v(正)>v(逆)C.列出三行式,由平衡常数公式可得K=1.44。

D.反应前后计量数不变,达到等效平衡,X体积分数不变。

(6)高考化学重点知识题的设计

将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题改造、扩充、更新、增大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度”。

多年实践证明,这些知识点方面的题目经如此设计后,可以年年考,学生不必猜题、押题,学好这些重点知识,重在运用即可。

同时,这些重点知识题的难度:

区分度都基本符合选拔考试的要求。

多年来,高考化学命题实践积累了一批这样的试题,它们具有如下特征:

考查的内容既是高中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大学理科类新生基本要求的必备知识。

围绕这些知识经改造、扩充、更新命题思路,可以设计出“综合度”较高的试题,年年使用。

多年积累的化学重点知识题

序号

重点知识

1

溶液中可以(或不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

2

判断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3

热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及能量变化

4

阿伏加德罗定律和常数和粒子个数

5

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序数

6

化学键键能、结晶类型、熔沸点

7

强弱电解质的性质

8

盐类的水解

9

溶液中离子(粒子)浓度大小排序

10

元素周期律,位置一结构一性质相互推导

11

原电池和电解池

12

化学反应速率

13

化学平衡

14

化学平衡的移动

15

看图判断,温度、压力、浓度、时间、质量、物质的量、溶解度配比、产投料比等双向表达的曲线、计算或估算比较

16

有机物命名、同分异构

17

有机官能团的性质和反应类型

18

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

19

合成指定结构的化合物

20

化学实验仪器的装置原理及简单实验设计

21

仪器的清洗

22

药品的保存

23

物质制备实验、造气反应

24

物质的检验和提纯

25

只用一种或不用其他试验检验多组物质

26

确定分子式

27

关于溶液浓度的计算

28

关于溶液pH的计算

29

关于混合物的计算

30

关于产量的计算

31

隐含数据题的计算

32

用字母运算表达的计算

(7)排序、编号;题干表述要明确,题序排列要合理:

做什么——怎样做——答案用什么形式;①把题型相同的集中编排,由简单题型到复杂题型,由单项到综合。

②同一题型中,由易到难,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内容相近的可相对集中;③全部试题依次统一编号,避免在同一试卷中出现相同的题号。

(8)编写指导语、数据表;指导语应简明扼要地说明答题的方式、要求、分数比例和评分办法以及测验目的,时间限制等。

全卷指导语应跟各题指导语分开编写。

数据表应限定为解题必需的相对原子质量等数据,并且不得对任一题的解答直接提供答案或者有暗示作用。

数据表可以集中放在卷首,也可以按题分设,以方便查找和篇幅紧凑为原则。

(9)版面设计;①试题之间应留有必要的间隔;一道试题的题文应排在一起,不要分页。

②要留有足够的作答位置并且明确指示,也可以另外设计分离的答题纸。

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不能排在一行,各备选项之间有必要的间隔。

填充题的各空格长度应基本相同,以免暗示或误导学生。

③设计记分表,以便集中填写各题得分。

④设计填写考生个人资料(姓名,班级等)的位置。

⑤标明考试名称和时间。

⑥力求美观、紧凑,格式规范和统一。

 

(10)审查试题。

审查试题的主要内容是否符合考试的目的和性质?

内容范围和层次分布是否符合编制计划?

有没有科学性错误?

题文是否完整、明确、简练、不会影响学生正常地解答?

是不是跟教科书和复习资料中的习题雷同?

有没有互相暗示答案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