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168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docx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论文综述

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摘要:

    增加农民收入要多管齐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科技,整顿和发展乡镇企业,稳定国家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

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指出,要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深入研究农民收入问题并探求其解决途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至今仍占全国总人口的7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事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因此,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来看待和重视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农业发展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挑战。

在这种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事关重大。

 

    首先,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党中央及时提出,今后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要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一是我国整体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

全国能否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农村。

二是尽管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很不平衡。

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开拓农村市场和改善农民生活等就更谈不上了。

三是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民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都远远落后于城市。

邓小平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因此,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进而实现全国小康。

 

    其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由于近年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我国扩大出口困难增加,为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政策。

九亿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

但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小,其消费需求增长受到制约,农村消费市场萎缩。

农村市场的疲软使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很好落实。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第三,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

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

实际上,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部分农民生活困难,心里不平衡,农村不安定因素增加。

突出表现有:

农民上访增多,拖欠统筹提留款增多,宗族家族矛盾增多,刑事犯罪增多等等。

农村不稳定,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秩序,也对全国大局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第四,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城乡人民的共同富强和工农联盟的巩固。

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增加不多,使得曾有所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二者之比为3.1:

1。

这一差距水平,比1990年扩大了近30%,比1985年则扩大了50%以上。

如果再考虑到城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别,城乡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还要更大一些。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真的会出现两极分化:

一极是富裕的城市,一极是贫穷落后的农村。

这显然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不断巩固工农联盟是不相适宜的。

 

    第五,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事关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事关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在“三个代表”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

全国近13亿人口中9亿在农村,只有广大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才能缩小,贫富悬殊才能消除,农村大局才能稳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实。

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农民的支持,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就不会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难以保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难以顺利进行。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85年,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5.2%。

生产增加和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是促成这一阶段增长的主要动力。

据测算,这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的增量部分中,来自生产增加的为56.0%,来自价格提高的为23.1%,来自转移性收入和减免税负的为13.3%和7.6%。

 

    第二阶段:

1986——1991年,为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3.76元增加到708.55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2.7%。

这期间的显著特征是跌宕起伏,有的年份增长9.3%(1988年),有的年份则为负增长(1989年为—1.6%),总的趋势是增速减缓。

1986年至1988年,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收购价格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就达42%。

1989年至1991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下降和非农产业发展受阻等。

 

    第三阶段:

1992——1996年,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84元增加到1926元,年均增长25.1%;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5.6%。

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产出增加、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1994年和1996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分别提高了39.9%和22.2%,乡镇企业五年间共吸纳了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阶段:

1997——2000年,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90元增至2253元。

这四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滑,分别为4.6%、4.3%、3.8%和2.1%,比上年分别下降4.4、0.3、0.5和1.7个百分点。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

与此同时,还有两个特点是从未有过的。

一是来自农业的收入连续3年负增长。

1998年至2000年,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分别比上年减少28元、53元和48元;二是纯农户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绝对减少。

1999年至2000年,分别比上年减少了13元和20元。

 

    第五阶段:

2001年至今,为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2366元增加至2002年的247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8%,初步扭转了连续四年的下滑趋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

 

    三、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转缓的原因 

    直接原因有六:

一是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

目前,我国农户中有四分之三是纯农户或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农业,特别是中西部的广大农户,来自农业的收入占60%以上。

1996年以来,连年农业丰收,粮食、棉花、生猪、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出现供过于求、销售不畅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跌。

2002年同1996年相比,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下降25.6%和31.5%。

虽然在此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10.7%)远小于农产品,难以抵农产品价格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

价格走低使农业生产效益下降,这是农民收入下滑的基本原因。

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水平较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

据有关部门对中、美、加三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五种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比较研究看,我国只有水稻的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其他四种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

三是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

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在日本为2.2元,而我国仅0.38元。

农产品加工增值少,自然会严重制约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

四是农业融资能力差,资金投入少。

国家对农业投入少,支持力度不够;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向农业“输血”的机制尚未建立;农户新增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偏低,呈现出非农化倾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资金反而从农村流入城市,专家估算,年均在1400亿元左右。

五是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

1979年至1984年间,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比来自农业的增长速度大24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年均增长46%,农民新增收入的35%来自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动力外出打工。

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同时,乡镇企业为提高生产竞争力而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出现资本增密趋势,降低了就业弹性。

如1997、1998年连续两年出现吸纳劳动力数量减少的情况,共减少997万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意味着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在减弱。

六是农民的负担制约了农民增收。

据统计,从1986年至1991年,农民负担超过了农民纯收入的20%。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要求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并不是太明显。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4年至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2.6%,而农民人均承担的各项农业税、提留统筹款、社会负担和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却分别增长了12.7%、10.3%、29.3%和1.9%。

 

    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四:

第一,现有农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

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经营规模小(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2.07亩)。

这种农业组织结构弊端很多:

一是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二是农户的同步调整行为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由此浪费农业资源;三是农户分散进入市场,既造成交易成本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市场风险增大;四是农户众多分散,难以有效地组织起来,与其他产业相比,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第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制约了农民增收。

农村改革初期,农产品短缺,农民增产的农产品都能卖出去,并且市场价格也没有因产量增加而下降,所以增产就能增收。

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供求格局从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这样,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受市场需求制约,增产不一定增收。

据测算,在目前市场供求状况下,农产品产量每增长1%,所能带动的农民收入增速要远远小于1%,增产对增收的效应只相当于80年代初期的三分之一。

第三,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也对农民增收不利。

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50%,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75%,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5%,而我国为32%,到2002年底上升至38%。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81%,城市人口比重至少应达到54%,而实际城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滞后了16个百分点。

这种格局带来不良后果是: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包括土地和资金在内的各种农村资源和要素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和工业,而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却依然滞留在农村、滞留在农业中。

同时,尽管农村劳动力总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出现不断减少劳动用工量趋势,这就使得农业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就很难,如2000年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的人均GDP之比为18:

82,就是说,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仅为非农业劳动力的五分之一。

农业劳动力剩余太多,占有资源太少,大部分可用于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劳动时间由于人均占有资源太少而白白浪费,这正是农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城镇化的滞后,才导致农业和农村的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的艰难。

第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国家出台一系列扩张经济政策,为增加农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

比如1999年以来,国家多次给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增发工资,提高了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三条线的支出水平,使得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而农民收入基本处在自然增长状态。

又如在增发的国债的使用安排上,涉农比重较小,涉城比重较大。

 

    四、增加农民收人的对策 

    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同样需要有新思路、新视角和新办法,需要中央与地方、宏观与微观、干部与农民的共同努力,需要从农业内部和农业外部双管齐下,需要近期对策和长远目标同时启动。

 

    

(一)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进程 

    要实现中国农业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全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要完成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任务,一是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既要适应近期市场需求,又要预测远期市场需求,还要研究潜在市场需求趋势,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二是必须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核心。

就是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实现经济效益,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目标;实现生态效益,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社会所需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

三是必须以推广应用农业高新科技为依托。

只有大力引进、推广和应用农业先进科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才能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调整农业结构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要利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解决农户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矛盾;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各种协会,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市场的主体。

五是农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

适应性调整,指以调整农产品结构为主导,加快农产品的更新优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率,以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战略性调整,指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培育农业主导优质产品,扩大名特优农产品生产规模,发展农业支柱产品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以适应未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端正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指导思想,健全各行业、各部门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做到:

第一,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化项目。

农产品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性质不同,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根据本地区农业资源状况确定项目,才能确保农民增收。

第二,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化项目。

由于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标准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因此,项目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防止一哄而起、重复建立,才能保证农民增收。

第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要在培育特色、创造名牌、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基地和主导产品基地。

第四,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项目。

要对增收致富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涉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包装、运输的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科技和人才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引进、推广和应用农业高新科技 

    以农业高新科技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这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百年大计。

为此,一要树立农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

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目标就是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

要引进、推广和应用种植业、养殖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培育新品种,科学施肥,科学灌溉,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要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要先普及农村的9年制义务教育,再逐步普及高中教育;要在农村学校开设农业科技课程;要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要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给农民提供科技务农、增收致富的经验。

三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机制。

要稳定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鼓励他们深入农业第一线,创立农产品名牌,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示范和培育应用;还要加强同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联合攻关,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推进乡镇企业整顿与发展 

    乡镇企业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一要转换经营机制。

既可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机制;也可采取兼并、股份制等形式,打破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界线,建成大型龙头企业;还可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乡镇企业改制。

二要调整优化结构。

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效、传统、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建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五)继续稳定国家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 

    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同样,农民要增收,也要靠政策靠科技。

要长期稳定中央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农民稳定增收。

为此,一要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改变的政策。

这样,农民才能自觉加大对承包田的资金和劳动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保持承包田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位置。

二要执行国家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

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对生产新增优质农产品的企业和农户免征三年特产税;各级财政还要给予农户补贴,农业银行要优惠给予信贷支持。

三要认真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给农民减负,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让农民增收。

要取消国家明令禁止的各种收费项目,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和各种不合理的升级达标活动,严格执行村提留、乡统筹费用不得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规定,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的预决算监督和审批制度。

同时,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税费改革,从根子上把农民负担降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