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183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docx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

个体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

1、商品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民主性5、发展性

如何教育不同气质学生: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大纲(意义、结构、作用)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组成形式:

1、说明部分:

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等2、本文部分:

这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它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做出的规定,显示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还提示出讲授的时数、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有关内容3、其他:

有些大纲还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等。

作用: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

因此,教科书的编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教师只有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达到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

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难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有人就认为“教育过程必须在幸福、欢乐的感情交往中展开”。

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下,从教室那里获得的信息,就特别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赋予它以一种特殊的意义。

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的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易于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的个性,诸如价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教育质的规定: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已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理解学生:

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会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作用(心里学意义是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客观性(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与其的歪曲,它也是完全适合于移情的一般范畴)2、与学生和谐相处:

真诚(是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

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非权势(教师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向往的成效)积极相待(是一种真诚的感情,概括别人的表现而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价值和信念)交往技能(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3、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他就有信心,能明确地正式自己,他可能使已具有的教育技术得到积极的发挥4、教育的期待:

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对学生潜力的推测和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教师能力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对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它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和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也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

青少年发展经历的困恼:

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恼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德育原则:

1、理论和事件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如何适应个体发展规律: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的心里发展顺序是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感、道德感等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又是前后连续的。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和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根据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的特点,教育者就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影响个体发展因素:

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3、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1、道德认识:

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导则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知识的掌握(到的知识与文化科学知识一样,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在负责的社会生活中分清各种事件与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公正与偏见、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指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正确的道德评价能是品德趋于完善。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

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片面到全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虽然瘦个体发展年龄特点的制约,但也能通过教育给以促进。

)2、道德情感:

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而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的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

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

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4、道德行为:

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打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做出评价的客观依据。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便会出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不一致的情况。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道德动机的同时,必须知道他们学会选择实现良好动机的正确定位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内部力量,一旦行为习惯形成便标志着品德的最终完成。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无数次重复、有组织地联系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学习类型:

1、知识的学习。

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原理等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

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一定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客观地分析,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又要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的地方,并且创造出一定的条件,因势利导,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学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额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父母态教师特征:

1、主张教师主导学习环境,以教师的权威为中心,有明显的师生界限2、在教学上十分注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3.在学生观上认为学生是“孩子”,强调指令行为4、在课堂上,教学知识叫却,清楚,纪律好5、在处理与外部关系上,对学生有明显的监护作用,关心学生,能保护集体的利益,常有“护犊”现象。

教师劳动特点:

1、特殊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也不是动物,而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有感情有理智的、作为社会整体一员的活生生的人,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一代青少年。

就教师的任务来看也是很复杂的,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

还表现在他的工作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2、强烈的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其次,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示范作用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但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3、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的劳动更具有灵活性。

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也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4、显效的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是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而培养人,周期长,见效慢,甚至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

还表现在青少年学生某一集的、局部的身心特点发展变化上,也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5、空间的广延性和事件的连续性:

学校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内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而且在每一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6、劳动量的隐含性:

在教育领域,几乎每位教师都有很大一部分难以计算,从来没有计算的“两外工作”,其特点决定了这种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隐性劳动7、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教师劳动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具有现场表演的技巧8、劳动的协作性:

在现在教育中,任何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都不仅仅是某位教师个人的而劳动成果,同时也是教师集体共同影响的结果。

所以,要求每个教师除了个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之外,还应自觉树立集体协作的观念,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同其他同时统一步调,通力合作,共同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并注意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使学生相好的方向发展;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会使学生自暴自弃,学习表现越来越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影响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格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的了解,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然后这些期望会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期望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按自己的期望去影响学生,而学生会逐步想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积极期望:

1、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期望2、要不断自我反省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公正而损害了学生的发展。

要理解学生。

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

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它是影响学校师生一个及其重要因素。

积极的校风则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自觉性,代代相传,相沿成风,是外力难以破坏的。

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由在于领导的作风。

影响课堂管理因素:

1、学校领导的而管理方式2、学生的定型期望3、班集体的特点4、教师的行为方式

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蓝图,有了学习计划,会使自己学习的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坚持计划的实施,有利于锻炼自己学习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计划学习,有利于合理使用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指导学生制定好月度计划,明确阅读目的,要求,范围,时间,步骤,方法等。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计划要求学会招数,尽快进入“定向阅读”;是帮助学生控制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保持必要的学习内推力,调节自己学习的情绪;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的运用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有利于增加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经验,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选择观察对象要注意典型性、观察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掺杂个人的偏见,这样观察的来的资料才真实可靠、要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对观察的来的资料要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本质化4、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地进行有意识记;正确使用记忆方法;掌握遗忘进程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5、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知识的难点、重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克服知识理解表面化的倾向;善于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突破常规,力图以全新的方案和程序性地解决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积极地开展联系那个,进行综合归纳,力求融会贯通,举纲张目6、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实现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达到有效地巩固和转化;先思考后发问,使思维进入最佳境界,有利于知识的转化7、指导学生学会派出学习干扰:

学习是一种复杂而繁重,艰苦的劳动。

学习者必定会遇到来自本身怕苦、畏难、急躁、自卑等“内部困难”,以及画境中的不良干扰、引诱等“外部困难”。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克制,排除来自内、外部的学习干扰,已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隐形课程的结构呈层次性特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物质到心理,其影响力是从外向内递增。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形课程有潜在性,非预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因此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要抑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的方面。

实施时应注意: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3、发挥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的作用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5、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特点:

1、以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教师的能力结构:

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隐性课程功能:

1、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隐形课程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即对学生的发展起消极的影响作用。

有意设计的隐形课程,一般说具有正向功能,即起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具有负向功能。

 

师生关系表现:

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不限于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开始为当代的教育理论所重视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

师生在教育过程的机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也即是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4、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有认知方向也有情感等方面的5、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指非正式关系。

它使师生关系具有“私人性质”的非正式关系。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1、在师生相互态度上,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情感关系上,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上,呈现出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青少年学生证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向往未来、要求上进、极力扩大自己的知识与视野,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

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出现一些过时也是难免的。

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盖起来也快。

故进行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提高思想认识。

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敢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

对思想的认识问题,如果企图用“堵”的办法,“压”的方法去解决,就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对抗。

所以,要重在疏导,使他们明白事理,提高认识,自觉地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就只能说服而不能压服。

如何根据特点教育初中学生:

1、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和卫生保健功能特别重要2、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3、教师应该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应该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4、教师应善于组织有利于培养机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这种荣誉感得到满意的发展和巩固。

技能学习过程:

1、定向阶段:

行动的定向是操作技能掌握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对教师关于行动方式的示范和讲解进行观察和记忆,了解与某种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了解动作的难度、要领、注意事项和动作进程,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的映象。

这种动作映象对以后的动作练习将起调节作用2、分解阶段:

复杂的操作技能通常由一些列动作构成,座椅技能学习开始往往由教师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学生逐一模仿练习,这样做简单易学,而且有助于掌握各种局部动作的要领3、定位阶段:

此阶段的夜店是动作的组成部分已连结为整体,整体动作的顺序通过多次的练习而固定下来,这时动作准确连贯,成为具有固定程序的反应系统4、熟练阶段:

技能学习的最后阶段是熟练阶段,这时已形成对各种变化情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动作方式,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协调完善与“自动化”,这时的动作具有连贯性、整体性、灵活性,多余动作消失。

学习的基本思想:

1、学生的能力2、过去的经验3、学习的准备4、保持和遗忘5、练习6、裂解关系7、机能上的相似8、概念上的重要性9、发现10、学科内容11、评价和态度12、动机13、指导自己有进步14、自信心15、学习的自由

学校如果联系社会机构: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2、学校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3、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更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支持和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其中,学校起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特点: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教师榜样作用:

1、我国教师身为教育者,深知典范楷模作用对受教育者身心影响甚大,历来高度重视这一行为角色“师者,人之模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自身行为可以“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玩傲者革”作为人的榜样,中国教师还形成了自尊自爱、自强刚毅、坚韧宽厚而又乐观向上的教育性格。

2、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角色,在“教育情境”内完成得普遍比较好。

但是在“非教育情境”中往往淡化了这个角色,表现成另外一个样子。

有的认为,教师的榜样,是为教育对象——学生而树立的,与他的角色伴侣相依存,离开了学生也就放下了“榜样”失去了为师的约束,他只是把榜样作为一种外表,没有内化为一种思想。

其实,教师的榜样角色应能经受各种时空的检验,在校内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校外是一个模范公民。

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这种要求会限制他们的行为和生活自由。

他们认为应当用同其他专门职业的人们同样的标准来评判他们,允许他们做一个普通的人。

当然,对于教师的社会生活细节和个性特征是不应过分苛求的,但教师所应有的抢了的公民意识,包括国家观念,法规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却是应该按社会期待的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言行举止的3、教师不仅是学生做人的榜样,还是学生为学的榜样。

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深刻具体的。

教师“学不可以已”“发愤忘食”“学而不厌”的求职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激励作用。

教师的知识越丰富,他越能经常而巧妙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志趣和求知欲。

实践证明,最优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断增长他所教学科和有关方面知识的人。

学生最为钦佩,最愿效仿和追对的榜样是品学兼优的教师。

教育目的两个组成部分:

1、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这方面曾有过多种提法,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2、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固定,这也就是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和规定。

教学过程规律:

1、教学认知过程简约型的规律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素质教育特点:

1、整体性2、基础性3、内化性4、综合性

教师角色冲突:

教师工作中,要将许多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也常常遇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两种相反角色行为的情况,这是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普遍遇到的大量的冲突。

教师在多种工作角色之间冲突时,一时很难再对立中找到同意,只有否定一个才有可能满足另一个,只有否定一面才能肯定另一面。

教师作为一个具体的“人”。

有自己的原来面目,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也有进入这个角色后的扮演、作为一个教学情境中的“我”。

尽管不完全是自然中的“我”,但要是一个真实的“我”。

如果一个教师以“超等教师”这一角色来约束自己,就不会与自己的教育对象融为一体。

A成分占多数教师教学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2、与他人热情相处的能力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4、表现具有现实性直觉5、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一致方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现在教学技术功能:

1、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别的食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3、能促进学生只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4、能增进教学效率5、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

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

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

包括1、学校条件最优化2、学习过程最优化3、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为什么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成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时空,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断层,使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使青少年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成功渗入提供了机会。

因此,三者的衔接和协调时整体化教育十分重要的方面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三者除了在时空上不能出现断层,还有在方向上是否始终保持一致的问题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