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131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学案 鄂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学案鄂教版

诗两首纸船和母亲学案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至爱:

最爱。

至,最、极。

馨x‰n香:

芳香。

悠y?

u远:

距离远。

凝注:

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妄弃:

随便丢弃。

倘若:

假如。

惊讶:

感到奇怪,惊异。

无端:

没有由来;无缘无故。

端:

原因,起因。

吹卷:

形容物体被风撮起或裹住。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

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

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

1904年她随父移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

1911年进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

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

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理想。

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

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

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

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

此外,还出版了《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以及《冰心小说散文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港朝阳出版社还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樱花和友谊》、《我们这里没有冬天》。

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开始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

建国以后,冰心曾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活动。

泰戈尔,罗宾

德拉纳德.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

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

》(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

(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泰戈尔的诗早在“五·四”之前就零零星星地被译成中文。

最初是陈独秀的四首五言古体译文《赞歌》选自《吉檀枷利》。

之后是刘半农的白话译文四首选自《新月集》。

而第一部中文诗集则是西蒂译的《飞鸟集》。

此后各种翻译,介绍,和评述泰戈尔的作品不断出现,尤其是在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前后。

自从《飞鸟集》出版之后,中国诗坛上一种表现随感的短诗就流行了起来。

如冰心作的《繁星》、《春水》等。

其中许多带有哲理,晶莹清丽的小诗赢得了不人的喜爱,碾转模仿的很多,几乎影响了一代诗风。

2、相关知识:

《纸船》是作者1923年初夏,燕京大学毕业后乘船经日本赴美国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备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继《惆怅》之后又叠船赋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泰戈尔诗选》由两部分组成:

《诗集》和《故事诗》。

前者是泰戈尔逝世后,他的朋友们为纪念他而选编的诗集,包括了泰戈尔从1886年到1941年间创作的重要作品,其中大多数是表达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与国际主义精神的。

《故事诗》创作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作者居住在谢尔达庄园,从而有机会广泛接触农村社会。

他目睹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及英国殖民统治者对印度人民的专横暴虐,感触很深。

他借诗歌吟颂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纸船——寄母亲》:

这首抒情诗,通过不断叠纸船、送纸船、希望母亲梦中见到纸船组成的意象,表现远离家乡的游子(女儿)对母亲日夜思念的深情。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孤独,象征思念母亲和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母亲》:

这首原曾译

为“仿佛”的抒情诗,分别写出母亲对自己幼时周至的呵护和带给自己无限的温馨与关切,表达诗人对母亲至纯至诚至爱的感情。

二、文章脉络

《纸船——寄母亲》:

由实到虚构思,从叠纸船一寄纸船一展开想象。

共3节,分二部

分。

第一部分(第1、2节):

写“我”在海船上叠着一只只纸船,抛人海中,希望能有一只漂回故乡。

可纸船不是被天风卷回,就是被海浪击毁。

尽管这样“我”仍不灰心,还是叠着,向大海抛下它。

第二部分(第3节):

诗人(“我”)幻想母亲能在梦中见到女儿的小

船,送给梦中的母亲以深深的安慰,并让母亲了解女儿对她的“至爱”和女儿孤身一人在海上思恋母亲的“悲哀”。

《母亲》:

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间隔反复,从仿佛又听到母亲所哼摇篮曲、又仿佛闻到母亲带来的气息和仿佛又看见母亲凝注的目光等写出对母亲的挚爱。

全诗共3节,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虽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在自己婴儿期、儿童期所哼的歌调。

第二部分(第2节)仍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带给自己的温馨。

第三部分(第3节)还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对自己全天候的关切。

三、写作方法

《纸船——寄母亲》:

运用象征手法,情真意切。

本诗以象征物——小白纸船作为“中介”,贯穿全诗。

这洁白的纸船,轻盈、飞动,如美丽、敏捷的海燕,象征着出国远行独自在大海上漂泊无依的诗人,也象征着诗人思恋母亲思念故乡的骚动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梦幻的心愿。

《母亲》:

构思巧妙,语言温馨、含蓄。

怀念母亲的情感比较抽象,写母爱题材的诗也较多,写不好容易空泛和雷同化。

本诗各节字面上用“我不记得母亲”开始,实际上是写出内心“难忘”母亲的情感。

用这种矛盾的心理构思并采用间隔反复手法,重章叠句,显得巧妙、新颖。

诗人又抓住细节“似乎”“仿佛”记得儿时所听母亲所哼之摇篮曲,闻到母亲带来合欢花开的馨香气息,觉得看到了母亲凝望自己博大如天空的眼光,淋漓

尽致地渲泄了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语句柔曼,节奏舒缓,正好与作者绵长的思念之情和谐统一。

四、重难点导析

诗人是在“我不记得我的母亲”的反复吟诵中,再现母亲的形象的,诗人果真不记得自己的母亲吗?

为什么他的眼前总是浮动着母亲的身影,耳畔总是回响着母亲的声音呢?

原来,“不记得”,是因为与母亲离别得太久太远;抹不去的,则是纯洁无私的母爱呀!

这看似矛盾的构思与表达,实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我们进行再创造的冲动。

这正是诗人构思的不同凡响之处。

【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二题:

1.“求”表达女儿渴望之恳切,希望纸船不管路途有多么遥远、风浪有多么大,也要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

“爱”与“悲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有爱,才倍觉思念;因为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

这“悲哀”,当然只能诉给母亲听了,所以要将“悲哀”载去。

2.这里的“馨香”是指庙里晨祷时所散发出的缭绕不绝的香气。

这香气随风吹来,沁人心脾,好像

母亲身上的气息,在“我”的心中经久不衰,永远芬芳、永远温馨。

三题:

1.“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海外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的一颗心。

诗人将象征着孤独和思念的纸船送人母亲的梦里,以表达怀念母亲的感情。

2.不求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第四题:

【类文品读】

对岸

(印)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

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

“妈妈,我饿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了,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1

、很明显,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3、诗人通过优美的诗句表现怎样的思想境界?

4、文章的题目是“对岸”,若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是否可以?

为什么?

5、“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是(  )

A、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海天一色图。

B、拟人,形象地描绘了长草白花与月光一同涌起的波浪图。

C、拟物,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光照长草白花的水墨画。

(参考答案:

1、“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2、第一节:

“我”立志做船夫开拓新的世界。

第二节:

“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第三节:

“我”立志做船夫为村民服务。

 3、本诗表现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务,报答养育自己的母亲祖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4、不能。

“对岸”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理想的对岸,诗人立志从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甘愿把追求理想对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时也实现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5、B)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⑴《母亲》选自,作者     是    (国别)作家,1913年获奖。

⑵《纸船》作者       ,原名,你还知道她的作品有、等。

⑶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总希望。

⑷母亲,倘若你,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万水千山,求他载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祷告(  ) 馨香(  )

3、下列诗句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从不肯

/妄弃了/一张纸

B、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C、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D、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4、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     )

⑵我觉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      )

⑶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   

  )

5、品析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用“求”合适吗?

“爱和悲哀”分别指什么?

⑵“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馨香”怎么能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6、《纸船》和《母亲》两首诗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时有什么不同?

二、同步解读

纸船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

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7、“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中“妄弃”是什么意思?

8、“我”明知这些“小船儿”承载不了“我”的愿望,为什么还“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9、在第三节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0、总结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下面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起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三、美文赏读

呵,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1975年8月

12.诗的第一节中“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梦”具体指什么?

梦中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3.“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用的是什么修辞?

诗人怀念母亲,却又不愿过多地回忆,这是为什么?

14.“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这是一种怎样的怀念,请谈谈你的理解。

15.对本诗的朗读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怀念,因此朗读时语速为中速,语调应深沉。

B.第一节诗中“紧紧”、“久久”两个叠词应重读,以体现诗人依恋母亲的感情。

C.第二节诗中“生怕”、“怎敢”两词要重读,以体现诗人担忧、胆怯的心情。

D.第三节诗是全诗感情的高潮,第二处“呵,母亲”应比第一处读得稍高,“甜柔深谧”应重读,最后一句应读得深沉而悠长。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B 4.⑴比喻⑵夸张⑶比喻 5.⑴“求”表明女儿渴望之切。

“爱”指对母亲的思念和深爱之情,“悲哀”指与母亲分离而倍感孤独、忧愁。

⑵庙里的馨香勾起“我”对儿时与母亲在庙中晨祷情形的回忆,仿佛母亲就在身边。

(意近即可) 6.成理成文即可。

 7.随便丢弃。

 8.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的大海,“我”倍感孤独,来排解“我”的思绪,“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9.大胆的想象,作者想象自己折的小船被母亲梦见到心理上的满足。

 10.这首诗借助纸船这个物象,表达了作者日夜思念祖国、亲人和朋友,尤其思念亲爱的母亲的深情。

 11.B 12.用了拟人修辞。

“梦”指的是“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表现了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比的依恋。

 13.这句用的是比喻(借喻)。

诗人这样说是想珍藏记忆,把感情深深埋蕴在心底,历久弥新。

 14.这是一种甜柔深谧,却又长期深埋在心底,无比深长厚重的怀念。

 15.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