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983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x

湖北省麻城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含答案

湖北省麻城中学2018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三)

一、选择题: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其主要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制作而成。

“建水紫陶”是以心手感应的手工拉坯为成型工艺,其工艺以手口相传为主。

目前“建水紫陶”文化产业仍以个体作坊生产经营为主,并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

据此完成1-3题。

1.限制“建水紫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工艺复杂

B.交通不便

C.知名度低

D.手工生产

2.建水县拟加大对“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可能使

A.陶土资源更新快

B.区域石漠化加剧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区域降水量增多

3.目前,限制建水县个体陶瓷作坊陶艺产品互联网销量的瓶颈是

A.劳动力成本过高

B.互联网技术落后

C.交通通达度较低

D.紫陶产品产量低

【答案】1.D    2.B    3.D

【解析】1.根据题目材料“……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制作而成”和“……目前‘建水紫陶’文化产业仍以个体作坊生产经营为主”说明紫陶生产以手工生产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选择D;

2.紫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后,产量将会大幅提高对陶土的需求也会加大,但陶土资源并非可再生资源,且由于云南以喀斯特地貌为主,降水较多,极易造成表土缺失,石漠化发展,因此选择B;

3.题干和材料已经指出是个体作坊,且生产以手工为主,抓住影响“销量”的主因,可推知与产量相关。

因此选择D。

 

下图示意某岛地理位置(a)及2016年10月3日至4日某天气系统经过该岛时的天气资料(b)。

据此完成4-6题。

4.经过该岛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台风

D.寒潮

5.该天气系统经过该岛时

A.气温下降,狂风暴雨

B.副高位于其偏东洋面上

C.盛行西北风

D.降水明显增多

6.关于该岛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附近洋流自北向南流

B.地势北高南低

C.以热带雨林为主

D.与外界交通以水运、空运为主

【答案】4.C    5.B    6.D

【解析】4.根据该岛的天气资料,气压随着时间明显下降,最低气压接近950Hpa,加之风速整体增大,可以推断其为台风,因此选择C。

5.抓住图a中的比例尺,台风经过该岛时,该岛应处于台风中心处,即风眼处,应当无风无雨,因此选择B选项。

6.根据经纬坐标定位,该岛位于太平洋西侧,受日本暖流影响,洋流向北流;结合该岛内的交通线路,推测岛屿整体中间高四周低;该地为亚热带气候;结合图中信息可以推知该岛应以水运和空运为主。

因此选择D。

 

下图a、b反映世界某发达地区城市地铁某日客流高峰期的乘客流量,线路粗细代表客流量大小,箭头代表乘车方向,圆圈大小体现上下车频次。

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图示客流高峰出现的时段(当地时间)推测正确的是

A.图a为3:

00-5:

00

B.图a为6:

00-9:

00

C.图b为10:

00-12:

00

D.图b为22:

00-24:

00

8.该城市东北部主要分布的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教育区

【答案】7.B    8.A

【解析】7.图a中地铁客流高峰时段客流主要从四周向市中心流动,可以推断其为上班高峰时段,因此选择B。

8.根据图示线路的粗细,可知图示地区偏东位置客流量进城出城量较大,可推断偏东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住宅区。

因此选择A。

 

自第四纪末次冰期开始,“劳伦冰原”覆盖了北美洲的大片土地,约两万年前,其覆盖区域达到极盛,南缘延伸到40oN附近。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冰原消长进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冰川的消长速度并不固定。

调查发现五大湖以南的冰碛物山丘不仅大致平行,而且走势与湖岸一致。

下图示意“劳伦冰原”不同时期的边界(局部),据此回答9-11题。

9.据图,“劳伦冰原”的整体后退方向是

A.西南

B.西北

C.东北

D.东南

10.在平行的冰碛物山丘形成的过程中,冰原位置

A.向西南退

B.相对稳定

C.向北退缩

D.向南前进

11.图示冰原消退过程中,冰川融水

A.全部向北退去并随冰原进入海洋

B.被冰原和冰碛物困在低地形成湖泊

C.因南部无阻挡而顺河谷向南流走

D.经由五大湖圣劳伦斯河流向海洋

【答案】9.C    10.B    11.B

【解析】9.根据图示不同年份的冰原边界,可推知冰原整体向东北方向退去。

因此选择C。

10.冰碛物山丘的形成过程中,应当是冰碛物在同一地点反复堆积形成,此时冰原位置应当相对稳定。

因此选择B。

11.冰原向东北方向退去的时候,由于东北部有冰原的阻挡,冰川融水不可能全部进入海洋,而西南部则有冰碛物堆积体的阻挡,冰川融水则应当主要留于低地形成湖泊,因此选择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l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徒,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

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福建土棒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居住建筑。

它是客家民居最典型的代表,大土楼可住同一家族上百户的数百人。

土楼建筑用料简单,主要有黄土、石头、本材等,但建造时间较长且需要较多族人帮工。

图(a)(b)(c)分别为永定在福建的位置图、某土楼景现图及其墙体示意图。

(1)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

(8分)

【答案】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4分);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4分);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4分)。

(答对两点得满分,共8分)

【分值】8分

【解析】有材料可知,当时社会动荡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多山地,耕地较少,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一个地方的民居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土楼坚固,层数多对外可防御外敌,对内可以少占土地(多山地耕地资源少),因建筑材料缺乏是用黄土,石材等可以就地取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将建筑风格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相联系。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和材料,分析土楼建筑的特征,然后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即可。

(2)从气候和劳动力角度推测建造土楼最适宜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6分)

【答案】冬季;冬季干燥少雨,便于施工(3分);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建设。

(3分)

【分值】6分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气候方面说福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方便施工。

从劳动力方面说冬季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建设。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根据所学知识,福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不利于土楼建设,且夏秋季节为农忙时节,族人忙于田事,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参与建设。

【解题思路】首先分析福建气候特征冬季温和少雨便于施工,然后根据福建农业特点推出冬季农闲,劳动力充足。

(3)永定高大的土楼逐渐采用石基代替土基,请分析采用石基的优势。

(6分)

【答案】相较于北方,永定降水丰富、台风多发(2分);采用石基可减少洪水、雨水的侵蚀,防洪及防潮效果更好(2分);石基更加稳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黄土墙体的厚度,节省建筑材料(2分)。

【分值】6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躲台风多降水采用石基更加稳固,减少侵蚀及防潮效果好;因建筑材料短缺石基更加稳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黄土墙体的厚度,节省建筑材料。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永定降水丰富,台方多发,洪水雨水对建筑的侵蚀比较厉害所以不能采用土基,同时采用土基还会加大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因此不宜采用土基。

【解题思路】首先根据材料分析当地的自然特征多降水,多台风且建筑材料匮乏,然后将土基和石基比较分析即可。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分)

【答案】①赞同;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2分);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2分)。

②不赞同;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2分);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2分)。

(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仅表明态度不得分)

【分值】4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赞同:

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2分);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

不赞同:

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不同的社会阶段聚居特点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聚居特点和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本题中针对当地是否继续建筑传统土楼发表看法,无对错之分,只要不偏离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思路】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土楼的产生背景和土楼的历史沿革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7.(24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图中R河是内流河,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R河流经的甲平原是所在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人口约1亿。

(1)比较分析R河MN段和EF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4分)

【答案】

(1)EF段位于MN段的下游,且有支流汇入,故EF段水量较大(2分);EF段纬度相

对较低,结冰期较短,汛期出现较早(或较长)(2分)。

【分值】4分

【解析】读图,图中MN段位于上游,汇水面积较小,水量小。

MN段的纬度高,所以结冰期较长。

图中EF段位于伏尔加河的下游,且有支流汇入,汇水面积相对较大,故EF段水量较大。

EF段纬度相对较低,结冰期较短,汛期出现较早,汛期较长。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水文特征的描述及差异对比分析,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不要遗漏要点,条理清晰,对比分析差异,语言规范即可。

【解题思路】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流量,水位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汛期等方面来分析。

根据图中的河段的位置,以及所在的纬度分析,EF段位于MN段的下游,且有支流汇入,故EF段水量较大;EF段纬度相对较低,结冰期较短,汛期出现较早,汛期较长。

(2)比较X、Y两地年积雪期的长短,并说明原因。

(6分)

【答案】

(2)X地年积雪期比Y地短(2分)。

原因:

X地距离大西洋较Y地近,受来自大西洋的西

风影响较大(2分),且地势较低(2分),冬季(或寒冷期)时间较短。

【分值】6分

【解析】读图,X地距离大西洋较近,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较大,这里位于东欧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冬季寒冷期时间较短。

Y地距大西洋远,位于乌拉尔山区,地势较高,冬季寒冷时期长,积雪期时间长。

所以X地年积雪期比Y地短。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X、Y两地年积雪期的长短,并说明原因,实质是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要着眼于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回答时注意不要遗漏要点,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的两地的位置分析,X在图中的农业区,地形平坦,并且离大西洋近;Y在山脉附近,海拔高.所以X地年积雪期比Y地短。

(3)简述甲平原南部种植冬小麦有利的自然条件。

(8分)

【答案】(3)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冬季积雪覆盖,利于小麦

保温;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病虫害少。

(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满分8分。

【分值】8分

【解析】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考虑。

甲平原是伏尔加河流域,平原南部是俄罗斯的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地形平坦,便于耕作、收割。

冬季积雪覆盖,利于小麦保温越冬,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

冬季寒冷,害虫不易过冬,病虫害少。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甲平原南部种植冬小麦有利的自然条件,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不要遗漏要点,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解题思路】冬小麦种植的条件有土壤肥沃,水源较充足,地形平坦等。

结合图中的甲位置,分析甲地南部的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冬季积雪覆盖,利于小麦保温;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病虫害少.所以南部地区有利于种植冬小麦。

(4)分析该国在甲平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主要原因。

(6分)

【答案】(4)该围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货物运输量大;水运运价低、运量大,

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甲平原河网密集,且有运河相连;河流流速较慢。

(每点2分,任答

3条得6分)

【分值】6分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的城市符号和矿产资源符号分析,该国城市分布集中地区,资源分布很少,也就是该国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货物运输量大。

水运运价低、运量大,甲地河流流速较慢,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

甲平原河网密集,河道间开凿有运河相连,投资较少,效益高,水运便利。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该国在甲平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主要原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不要遗漏要点,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的甲的位置分析,此地在俄罗斯的亚欧分界线附近,俄罗斯的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货物运输量大;水运运价低、运量大,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甲平原河网密集,且有运河相连;河流流速较慢,所以甲地大力发展水运。

请考生从第42、43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选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42.(10分)【旅游地理】

有这样一个地方,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旅行家,也希望前往那里,享受终极旅行体验。

这里虽然被评为全球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真正能够前往旅游的人却不多,因为该国政府实行严格的限制性旅游政策。

这里就是不丹——亚洲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1)该国成为全球最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旅游资源条件有哪些?

(6分)

【答案】

(1)①良好的生态,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

北部险峻的山峦;河流数量较多,南北纵列;

森林分布面积广(亚热带丛林、富饶的温带植物等)。

(2分)

②独特的建筑(宗堡、宗堡遗址),古老的文化;与世隔绝的神秘感。

(2分)

③(淳朴的不丹人民,独特的民风)国民幸福指数高,国家和谐稳定。

(2分)

【分值】6分

【解析】根据材料,该国政府实行严格的限制性旅游政策,使这里保存着良好的生态,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

北部有险峻的山峦,河流数量较多,南北纵列分布。

森林分布面积广,有亚热带丛林、种类繁多的温带植物等。

根据图例、注记,该国有独特的建筑,如宗堡、宗堡遗址等。

有古老的文化,具有与世隔绝的神秘感。

淳朴的不丹人民,保留着独特的民风,国民幸福指数高,国家和谐稳定。

这些都是优势的旅游资源。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不要遗漏要点,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该地优势的旅游资源主要从该地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文化、文物古迹等角度进行分析。

(2)该国实行严格的限制性旅游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案】

(2)为了保护该国的环境和生态资源;(2分)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自身生活习惯和文化传

统,免受过度开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文化影响。

(2分)

【分值】4分

【解析】该国政府实行严格的限制性旅游政策,目的是为了保护该国的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自身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免受过度开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文化影响。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不要遗漏要点,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解题思路】限制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旅游环境,防止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建筑、自然景观等的破坏,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3.【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湖北省黄冈市区的遗爱湖由东湖、西湖和上、下菱角湖组成,是紧邻长江的内陆封闭型水域,水面2.93平方千米,面积比南京的玄武湖和杭州的西湖都要大。

她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遭受严重污染。

自2006年以来,黄冈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累计拿出超过8亿元资金时湖泊进行治理。

如今,遗爱湖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

虽然经进大力治理,水质得到大幅改善,但水质状况仍不客乐观。

(1)试说明遗爱湖作为国家湿地公园对黄冈市区的生态意义。

(4分)

【答案】

(1)吸纳雨洪,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局部气候(2分);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护生物多样性(2分)。

【分值】4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湿地具有吸纳雨洪,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局部气候(2分);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意义,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湿地的生态功能有:

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

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仔细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难度较小,根据湿地的生态功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2)为改善水质,除截留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建污水处理厂、限制养殖等措施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6分)

【答案】利用紧邻长江的地理优势,建设与长江相通的水道,实现水体的交换(2分);建立和完善湖泊水质监测系统,加强湖泊水资源综合管理;定期清理湖泊底层沉积物和水面漂浮物(2分);在适当的水域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2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建立旅游垃圾收集处理系统(2分)。

(答出三点得满分,共6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分值】6分

【解析】本题是措施类问题,回答时根据原因对症下药。

根据材料可知遗爱湖紧邻长江可以利用其地理优势,建设与长江相通的水道,实现水体的交换;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湖泊水质监测系统,加强湖泊水资源综合管理;定期清理湖泊底层沉积物和水面漂浮物;在适当的水域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建立旅游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措施。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水污染的治理措施,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易错点】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很多主要包括:

实施清洁生产,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对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较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水体的流动性,缩短水体更新周期;加强水质监测及管理等;结合题意本题不能回答截留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建污水处理厂、限制养殖等措施。

【解题思路】首先根据材料分析造成遗爱湖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然后根据有污染原因具体寻找防治措施即可。

赠送模拟试题: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地理能力押题卷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美国苹果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将制造业务外包,目前其产品主要由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厂商代工生产。

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近年美国出现高端制造业回流趋势,苹果公司亦将部分Mac电脑转回美国生产。

据此完成1~2题。

1.苹果公司产品制造业务外包给亚洲厂商,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原料B.劳动力C.市场D.政策

2.高端制造业回归利于美国

A.减轻环境污染B.提高城市化水平

C.提升产品质量D.维持产业优势

【解析】第1题,苹果公司生产电子产品所需零部件是全球采购,与某地原料关系不大;其高端电子产品销往世界市场;亚洲国家与其他地区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同样有政策吸引,不是影响其布局亚洲的主要因素;该苹果电子产品制造业务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劳动力优势明显。

第2题,高端制造业回归美国,不能减轻污染,甚至相关产业会带来污染;美国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产业回流对此影响不大;高端制造业有一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并不会因为改变生产地而有较大变化;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经历了产业流失,产业地位不断弱化,高端制造业回流有助于美国保持高端工业的领先地位。

【答案】1.B2.D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

读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

℃)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气温垂直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

B.海拔越高,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C.纬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D.纬度越高,受冷空气影响越强

4.导致甲处等温线凸向低纬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

5.下列城市中,逆温层厚度最大的是

A.郑州B.阜阳C.安庆D.赣州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垂直方向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总体上是气温由地面向高空降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低,且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弱,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从而导致气温大致由地面向高空降低。

第4题,甲处等温线凸向低纬,说明甲处气温低,是由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入侵导致的。

第5题,根据逆温定义和图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可知,逆温层大致位于AA′和BB′之间(如下图所示),因此选项中四地,逆温层最厚的应是赣州。

【答案】3.A4.C5.D

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峰及附近地区东南坡和西北坡(同一海拔左侧柱状图为西北坡,右侧为东南坡)海拔1200米以上三种主要乔木胸高断面积(树木距1.3m的位置的断面的面积)之和所占比例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该山年均降水量为2368mm,同一海拔东南坡比西北坡降水多100mm左右,据此完成6~8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