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971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docx

岗前培训《教育学》复习试题

1、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universityeducation)来指代。

4、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5、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15%以下)、“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15%-50%)、“普及化”(50%以上)的高等教育。

6、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7、丹尼森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他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

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8、高等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专门人才的结构来实现的。

9、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0、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

11、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12、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血缘”关系的应该是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

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3、《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赠地学院的建立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使美国高等教育逐步发展成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

14、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

15、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16、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7、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18、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19、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20、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中的两种不同取向,即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21、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性的现实需要。

22、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

23、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

24、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

25、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系统的四种基本类型:

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代表为意大利。

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代表为法国

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代表为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

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代表为日本、美国

2

26、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分三个层次:

高等教育它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业学院、研究部三个层次。

27、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28、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29、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根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他主张大学要广泛开展世俗的科学教育和发展民族文化,提倡学术自由、实行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30、在德国,由于本科教育质量较高,所以通常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研究生阶段一般只设一个高级学位,即博士学位。

31、我国学位分三级:

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32、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

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级。

33、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聘任期内工资应与职务挂钩,并享受相应职务的其他待遇。

34、美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

35、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校、学院和系。

36、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二、文化、传统因素。

三、科学、技术因素。

四、教育因素

37、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

(一)一体化模式

(二)多样化模式

38、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1)学术的因素 2)利益的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4)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39、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

40、高等学校教师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41、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

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42、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直接会影响到整个高校活动的秩序和基本目标的实现。

.

43、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的过程中形成的。

44、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4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46、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47、课程分类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从选课形式上看,又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48、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分是课程体系,或称课程结构。

这是高校为达到培养目标而要求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49、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50、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51、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是在长辈把生产经验和道德规范传授给下一代的过程中形成的。

52、班级授课制首先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学教学论》(1632)年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自19世纪中叶开始,班级授课制为欧洲各国广泛采用。

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53、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及课后总结等。

54、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55、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亦称为课堂讲授法

56、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

3

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

57、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开始在教育中推广,50年代和60年代,随着教学机器、录音技术、电视技术的应用,兴起了程序教学、语言实验室教学和电视教学的热潮,70年代,录像机、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卫星电视教育等应用。

58、教育技术的领域由四个方面组成:

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和教育管理职能。

59、对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按照其物理原理作如下分类:

(1)光学媒体

(2)音响媒体(3)声像媒体(4)综合媒体

60、多媒体教学法就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

61、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62、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63、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学评价则是教育的一种反馈系统。

64、科学研究是发展学科和创建新学科的基本途径。

65、大学是通过出人才、出成果为社会、经济服务的。

65、科研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善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66、科研准备阶段包括:

选题、申请课题

67、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表现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完善了品格修养,改造了自身。

68、课堂教学是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的,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则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69、智力扶贫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贫困地区的活动形式。

70、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总结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以培养人才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1、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72、思想政治教育表现特点:

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

73、思想政治教育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总是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深化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74、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7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1、精神性2、创造性3、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

76、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77、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观要求。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展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此外,高等教育有助于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78、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答:

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观要求。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

4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此外,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而社会中个人或家庭的支付能力如何,又势必抑制或者激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经济体制是经济运行的制度,高等教育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高级人才的数量、质量,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在现代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间联系密切,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

79、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高等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教育对已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加工,并为新一代人所掌握和继承,使之得以世代相传,不断丰富,由此为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功能。

高效是学术性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其成果的应用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作为大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场所,高校特别是研究性大学无疑对发展科学技术能够作出巨大的贡献。

80、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答: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之为培养目标,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需要决定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教育目的展开,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81、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宏观上,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规划、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具有支配、调控作用;微观上,高等教育目的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具有支配的和调控功能,同时,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也有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高等教育目的一旦为活动主体所认识和理解,他们就会自觉地接受其指导并承担起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投身于教育活动之中,推动目标的逐步实现。

8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继承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精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考查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5

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83、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答: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它具有三个明为特征: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通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

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通才教育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

8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发展的过程。

但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

(二)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尽管我国各地教育资源有限,但多数学校的原有办学条件尚未被充分利用,即人员、空间和设备等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虽然高校的生均成本会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

(四)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85、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答:

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条件下两者会互相影响,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过顺利高效地进行。

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

选择的目的是减少浪费,也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

没有质量,高等教育的平等只能是形式上的。

平等的最终实现绝对不能离开质量这一前提。

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86、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答: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87、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如下:

答: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88、我国学位制度实施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

答:

首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过大,而

6

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所占比重过小等问题。

其次,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还明显不足。

再次,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以发挥。

89、1994年决定教委所属37所高校实行收费并轨,统一收费标准,1997年全面并轨。

答:

实行收费制度,即国家本着成本分担的原则,由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招生,都要求入学者交纳一定的培养费用。

即使是传统上实行完全公费制度的欧洲国家,近年来也逐步开始实行收费制度。

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其意义在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理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和通过并轨实现相对意义上的公平等。

当然,收费制度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的家庭而言,越来越难以负担子女学习费用。

近年来国家逐步建立起了面向贫困生资助和贷款制度。

90、高等学校教师岗位设置的原则

答:

第一,系统原则。

就是在考虑一个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时,应把这个岗位放在整个教师队伍的全局之中,从总体上分析它在系统中的作用;第二,整体效应原则。

每一岗位的设置,都要对伍的整体工作目标为中心,并且所有岗位彼此间要保证能有效合作,以保证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为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岗位的数量应限制在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最低数。

第四,动态性原则。

就是岗位的设置还要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来予以综合考虑,以保证教师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91、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答:

目前的改革重点和方向有: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92、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极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93、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

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这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2)是开展科学研究。

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与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是为社会服务。

94、论述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

为合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整体结构,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

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

通过聘任,使教师能够到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学校能聘任到自己想要的教师。

增强学校间对人才的竞争竞争意识,有助于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的形成。

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我、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引导、鼓励教师在不同学校、地区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地教师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的合理布局。

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95、高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答:

从进入四年级开始到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期,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不是怎样度过大学时代,而是如何更好地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2)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3)关注毕业分配

96、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社会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的关系

7

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的关系

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等。

(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的关系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的。

97、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论述)

答:

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

我国对教育的总要求是,教育应“面向现代化,而向世界,面向未来”。

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参照标准和依据,反映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与类型的要求,因此,培养质量与规格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相一致。

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体现质量标准的相对同一性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的统一。

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应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

98、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

答:

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着指地作用。

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字生的学习认识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99、大学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近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