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486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

《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

4.注意的生理机制

5.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

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

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

二 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三 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知觉2.无意识行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四 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睡眠与梦

一 睡眠

(一)睡眠及其特征

(二)睡眠过程

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Berger)对脑电波(brainwave)的研究。

(三)失眠

情景性失眠(situationinsomnia)假性失眠(benigninsomnia)

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insomnia)药物性失眠(medicinalinsomnia)

窒息性失眠(sleepapnea)

二 梦

(一)梦的概念和事实

(二)梦的理论

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

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

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hypothesis)。

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

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 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

1、梦游(sleep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

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

梦话也与做梦无关。

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

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3、夜惊(nightterror)——常见于儿童。

主要表现为:

在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的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呼吸急促,出汗,甚至尖叫。

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睡眠,醒后对此无所记忆。

第三节 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

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

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hypnotism)。

二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一)主动性反应减低

(二)注意窄化

●(三)旧记忆还原

●(四)错觉与幻觉

●(五)暗示接受性增高

●(六)角色扮演

●(七)催眠中经验失忆

三催眠感受性红血丝

银杏树

日本白光

苏州脱毛

灰指甲治疗

苏州广告公司

徐州搬家公司

苏州私家侦探

苏州抵押贷款

徐州房产和催眠过程

催眠感受性也即人的受暗示性。

它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师的信任感;其二是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征。

四 催眠理论

(一)角色扮演说(socialroletheory)

(二)意识分离说(splitconsciousnesstheory)

第四节注意概述

一 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和意识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性: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二 注意与意识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得到意识控制。

三 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维持功能

●(三)整合功能

●(四)调节功能

四 注意的外部表现

第一,适应性运动。

第二,生理变化。

第三,无关动作停止。

五.注意的种类

(一)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维持时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第五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一 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朝向反射(orientatingreflex)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反射。

(二)脑干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为注意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ERP、MEG、PET和FMRI等技术的研究表明,当注意指向一定的认知活动时,可改变相应的大脑功能区或神经功能单元环路的激活水平,从而对当前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

拉贝奇(LaBerge,1997)提出对某一对象的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同活动,这三个脑区分别是:

⑴认知对象或活动的大脑功能区;⑵能提高脑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⑶可以选择某些脑区,提高其激活水平,使激活维持一定的程度和时间的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

二 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selectivefiltertheory,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彻里(Cherry1,953)双耳分听的实验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了一种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理论——过滤器理论(selectivefiltertheory)。

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全或无”(allornone)的原则工作。

2.衰减理论(AttenuationModel.Treisman,1960)

她假定长时记忆中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值。

当输入信息通过过滤器未被衰减时,就能容易地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项目而得到识别。

3.后期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Johnson&Heiz,1978)

(二)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capacitytheory,或能量分配模型。

Kahneman,1973)

注意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制约。

2.双加工理论(Shiffrin&Schneider等人,1977)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

自动加工(automaticprocessing)和控制加工(controlledprocessing)。

自动加工是自动地进行的,不需要注意,因而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3.交替反应说(Rogers&Monsell,1993)

假设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心理机制,它会对刺激做出选择和应答。

这种应答将用于较大范围的任务。

这种机制每次运作只对一个刺激进行反应,被试只能在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进行第二项任务。

第八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v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v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 记忆的作用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

“在有智慧的生物中,记忆之为必要,仅次于知觉。

它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如果缺少了它,则我们其余的官能便大部分失去了效用。

因此,我们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则我们在思想中、推论中和知识中,便完全不能超过眼前的对象。

三 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和再现。

*识记就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编码是对信息的认知加工和操作,使之转变为易存储的形式,并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联系。

*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再现就是信息的提取。

四 记忆的分类

(一)记忆的内容分类

v按照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二)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v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如何,可以将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三)记忆的意识性分类

v根据个体能否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四)记忆的时间分类

v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五)记忆的信息性质的分类

v特尔文(Tulving,1972)根据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记忆信息的性质,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六)记忆的知识表征类型的分类

v安德森(Anderson,1980)根据长时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表征的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 记忆的脑学说

(一)暂时神经联系的学说

记忆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

(二)均势说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

赫伯(Hebb,1949)提出的“细胞集合”理论均势说也得到全息理论支持。

(三)定位说

(四)多重记忆系统的理论

二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反响回路说

赫伯(Hebb)认为脑部的神经元彼此连接,互通信息。

这些连续的神经元可构成神经环(neuronalloop),或称为神经回路。

(二)突触联系说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神经突触所产生的持久性改变,是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三)记忆的生化说

1958年,Hyden首先提出了记忆的分子内假设,认为RNA是记忆分子。

由刺激而产生的冲动频率的变化,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核糖核酸的化学结构,从而完成对记忆信息的特殊化编码。

另外,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也与记忆的保持有关。

第三节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一 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种类

图像记忆(iconicmemory)

声像记忆(echoicmemory)

Sperling(1960)实验

Moray等1965年的实验

(二)感觉记忆的编码和保持

二 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1.短时记忆编码的种类

v

(1)听觉编码。

Conrad,1964

v

(2)视觉编码。

Posner,1969

v(3)语义编码。

v短时记忆的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1)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2)组块。

Miller,1956)《神奇的数字7±2:

我们信息加工的限制》(3)加工深度。

(4)主体因素。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1.复述maintenancerehearsal和elaborativerehearsal

2.短时记忆的遗忘

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Sternberg(1969)最早对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进行研究。

(1)平行扫描(parallelprocessingscanning):

即同时对短时记忆中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serialself-terminatingscanning):

即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检索。

(3)完全系列扫描(serialexhaustivescanning):

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

第四节长时记忆

一 长时记忆的编码

(一)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1.视觉意象的编码

2.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的编码

3.语义类别的编码

4.数字的和缩略语的编码

5.联想群集

6.主观组织

(二)影响长时记忆编码效率的因素

1.编码时的目的性

2.材料的性质、难度和形式

3.一次编码时材料的数量

4.加工深度

5.识记者的主体因素

二 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一)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形式

1.完全表象说

情节记忆的信息储存形式可能有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两种形式。

2.双重编码说

Paivio(1971)认为,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

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3.概念命题说

4.图式理论

(二)长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性质

1.质的变化

记忆错觉(memoryillusion)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Roediger,1996)。

1)关联效应(relatednesseffects)

2)误导信息效应(effectsofmisleadinginformation)

3)词语遮蔽效应(verbalovershadowingeffects)

4)记忆中的错觉结合(illusoryconjunctioninmemory)

2.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

专栏8- 记忆错觉

1.关联效应。

研究表明,如果测验时呈现的句子和段落与先前学习的材料意义相近,人们可能会错认它们曾经呈现过。

关联效应由编码时的内隐联系反应造成。

2.误导信息效应Loftus(1974)的系列研究:

给被试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

v问题:

“当两辆汽车___时,汽车的时速约是多少?

”……

3.词语遮蔽效应

v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语词编码有助于记忆。

然而,但事件难于用语言来描述时,语词编码反而会有损记忆,导致记忆错觉。

4.记忆中的错觉结合

v对于记忆中的错觉结合的解释是,学习对象(如合成词)的各部分特征并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各部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漂浮,当来自不同单元的两个特征组合在一起时,容易导致错误再认。

三 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一)何谓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forgetting)

Tulving根据遗忘产生的原因,将长时记忆的遗忘分成痕迹性遗忘和线索性遗忘。

(二)遗忘的进程

(三)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测量的方法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动机

(四)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于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在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睡眠对记忆的影响。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提取失败说

遗忘是失去了提取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

4.动机说

5.同化说

(五)加强保持的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4)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一)再认

1.什么是再认

再认(recognition)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根据再认的速度和确信度,可以将再认分为知觉水平的再认和思维水平的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与再认的时间间隔

(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4)期待和情绪状态

(5)人格特征

(二)回忆

1.什么是回忆

回忆(recall)又称重现,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有意/无意,直接/间接

2.回忆过程

回忆过程一般由线索产生、搜寻、决定和做出反应四个阶段构成。

3.回忆的条件和策略

(1)联想策略

(2)情境策略

(3)双重提取

(4)再认策略

(5)延缓策略

第五节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一 内隐记忆

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

其特点是被试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未有意识地去提取它,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v1.再学时的时间节省

v2.无意识学习。

v3.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

v4.健忘症病人的研究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v1.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有不同影响

v2.加工水平对两种记忆有不同影响。

v3.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

v4.干扰因素对两种记忆影响不同。

(三)内隐记忆的理论

v1.多重记忆系统说 (multiplememorysystemsview)

v2.加工说(processingview)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用珠宝作抵押之后,我们的英雄的到了所需的资金。

面对种种蔑视和讥讽之词,他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

他说:

“你们的眼睛能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

我们对这个星球还知之甚少。

确切地说,它像一个鸡蛋,而不是一个桌面。

”于是,三姐妹坚韧不拔地出发去寻求证据。

时间一天天过去,与此同时,关于地球尽头的谣言也越来越多,据说那里有长着翅膀的怪物。

终于有一天,一切得到证实,那些怪物并不存在,这一成功的意义极为重大。

元记忆

(一)什么是元记忆

元记忆(metamemory)是元认知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和对记忆过程的监控。

尼尔森和纳林斯(Nelson&Narens,1990)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应区分为两个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的水平,即元水平(metalevel)和客体水平(objectlevel)。

对人的记忆过程而言,则应相应区分为元记忆和客体记忆(object memory)。

客体记忆即对客体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而元记忆则是人对自己的客体记忆的认知、监视和控制。

(二)元记忆的结构和功能

1.元记忆知识

个人所具有的与记忆活动有关的知识和信念,包括有关人的、记忆目标和内容的、记忆策略和方法的知识三个方面。

2.元记忆监测

指对记忆状态的各种监测性判断及伴随的情感体验。

元记忆监测可以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回溯性监测(retrospectivemonitoring),如对回忆、再认的答案做出正确与否的信心判断;一类是预见性监测(prospectivemonitoring),包括学习难易度判断(easyoflearningjudgment,EOJ)、学习结果判断(judgmentoflearning,JOL)和知晓感判断(feelingofknowing,FOK)。

3.元记忆控制

在元记忆监测基础上,激活已有的元记忆知识,对记忆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调节过程。

控制作用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体现为五种功能形式:

(1)确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

(2)确定学习时间的分配;(3)选定信息加工的类型;(4)选择加工策略;(5)发动、继续或中止识记或者提取过程。

(三)元记忆的机制

1.痕迹接通说(traceaccessmechanism)

Hart(1967)认为,被试在回忆提取失败(未能提取出全部信息)时,实际上对所要回忆的项目的痕迹有部分接通,这是进行FOK判断的依据。

这些依据可能包括阈下痕迹强度的水平、痕迹中残留的语义或物理特征等。

2.推论说(inferentialmechanism)

FOK判断是根据相关信息推断所要提取的项目信息的记忆情况,这种推论是产生FOK判断的基础。

3.可接近性模型(accessibilitymodel)

FOK判断依赖于与靶子有关的部分信息总的可接近性,FOK的判断建立在可接近信息量的多少和强度的基础上。

第十章思维

1. 思维的概念和特性

2. 思维的分类

3. 思维的过程和品质

4. 概念的形成和功能

5. 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6. 推理

7. 创造性及培养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一)概括性

1.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2.思维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二)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一定媒介来认识事物。

(三)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动物有思维吗?

二思维与语言

(一)关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争论

1.思维决定语言

2.语言决定思维

3.思维等于语言

4.思维和语言密切联系

(二)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思维与客观现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联系;语言与客观现实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其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具有较大的任意性。

2.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

3.思维规律具有全人类性,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相同;语言的规律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并不完全相同。

思维与语言又密切联系。

这主要表现在:

1.从思维内容看,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

2.从思维结果看,语言是记载思维结果的工具。

3.从思维的发生和发展上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4.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三 思维的作用

(一)思维是个体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三)思维是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四 思维的分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当思维的任务以直观的形式给予,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实际动作时,就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是以事物的形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3.逻辑思维(理论思维)

当人们面临的任务是理论性的,并要运用概念和命题进行判断、推理,以求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时,这种思维就是逻辑思维。

(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思维的进程

1.直觉思维

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这种思维就是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领悟式的思维活动,

2.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它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对概念进行逐步分析,层层推演,最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三)集中思维和发散

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1.集中思维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逻辑的方法或熟悉的规则去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又称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convergentthinking)。

2.发散思维

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力图使问题获得完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又称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divergentthinking)。

吉尔福特(Guilford,1977)认为,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点:

(1)流畅性(fluency)

(2)变通性(flexibility)

(3)独特性(originality)

(四)常规思维和创造

思维——思维活动的结果

1.常规思维

它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思维

它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创造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敏锐性

(2)首创性

(3)新颖性

(4)独特性

(5)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生理机制和品质

一 思维过程

(一)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