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5有答案.docx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5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5有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5有答案
单元检测(五)
(时间:
10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 )
【导学号:
46722041】
①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②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③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④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巧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⑤中秋之夜,喧闹的白昼已经远去,珠圆玉润的月亮升起来了,千家万户静坐在月光里,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自己生活放荡,危言危行,而指望孩子品德端正,好学上进,这是不可能的。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词语的能力。
①耳目一新:
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②千篇一律: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
指文章公式化。
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③生机勃勃:
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勃勃:
旺盛的样子。
生机:
富有生命力的。
④活灵活现:
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这里用来形容野兔,属于用错对象。
⑤珠圆玉润:
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不能用于描述“月亮”。
⑥危言危行: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指正直的言行。
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五松针、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蜡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B.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
【解析】 A项,语意重复累赘,去掉“比较合适”。
B项,搭配不当,应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挖掘特色文化内涵”。
C项,介词缺失,“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应为“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
【答案】 D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美的感觉当然就在这深巷里。
我喜欢它两边各式各样的古屋和老墙。
________我尤其喜欢站在这任意横斜的深巷里失去方向的感觉。
A.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
B.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
C.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
D.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起伏的坡度,喜欢忽然从老城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
【解析】 先明确选项中的“它们”指的是“古屋和老墙”,所以第一个句号后的句子应以“它们”为陈述对象,排除A、B两项;然后按“坡度——路面——花朵”的由下到上的描写顺序来写,故应选C项。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
46722042】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①榝,就是茱萸
②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
③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韬兮,榝又欲充夫佩帏”
④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
⑥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
A.①③②⑤④⑥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②①⑥⑤④D.③②①⑤④⑥
【解析】 根据横线后的“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可确定首句是③,据此可排除A、B两项;由②中的“显然认为”,可知③②相连;由“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可知④⑥相连,据此可排除C项。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8分)
沼泽地
[日本]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
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
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
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
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
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
——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
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扑哧一声,会没脚脖子。
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
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
”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
”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
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
“是杰作。
”“杰作——吗?
这可有意思啦。
”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
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
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
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
“遗族?
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
“死了。
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
我问道:
“为什么呢?
”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
“当然喽。
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
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
这可太有趣儿啦!
”
记者又得意扬扬地放声大笑起来。
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
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
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
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
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
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
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
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
”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5.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以“浊水”“湿土”“地上丛生的草木”入画,没有个性的画匠是不敢为的,这显示出真正的艺术家与“名流”的不调和。
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D.这篇小说通过一幅油画,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命运及世态炎凉,讽刺了芸芸观赏者的苍白和平庸,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艺术穿透力。
E.有人认为,芥川龙之介写了一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端倪。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解析】 A项,并非作者的观点;C项,作者无厌世的情绪;D项,“讽刺了芸芸观赏者的苍白和平庸”理解不当。
【答案】 BE
6.“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身材魁梧,追求时尚,缺乏艺术鉴赏力,世俗、浮浅而又直爽。
借记者的口吻来介绍画家,推进情节的发展;记者对画做出的评价,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
7.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4分)
【答案】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一幅题为“沼泽地”的油画展开的,提示故事内容;象征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险恶环境,更好地表现画家执着的艺术追求;表达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中要保持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深化作品主题。
8.“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6分)
【答案】 第一次含意是:
油画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次含意是:
在艰难的处境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人生追求的作品更是杰作。
参考要点:
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给人深刻的印象;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有着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个性;能够给人带来激情和心灵的震撼,让人从中得到启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8分)
母亲吉尔
[蒙古国]彻·娜仁琪琪格
白色哈巴狗吉尔忧伤地蜷曲在三居室楼房最小那一间的角落里。
15年前,吉尔来到这个家,如今它老了,眼前的路似乎都看不清了。
两个半月前,它产下一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母崽。
有句谚语说,临死的母狗才会产下独崽。
吉尔生产过3次。
第一次是它正当壮年的时候,当时,主人下班回来,看见吉尔嗅着刚刚生下的手指头般大的4只没生命的小崽,不知如何是好。
从那时开始,他们就不再训斥吉尔,遇上了好人家的吉尔幼年时曾因在室内大小便被抽过几次,除此之外,它几乎没有尝过挨饿挨打的滋味。
大家都喜欢它,常常把它抱在怀里,那时可真幸福。
吉尔把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视为自己的主人,它最愿意跟着上中学的男孩颠颠地跑,因为男孩有更多的时间陪它玩。
男孩中学毕业去国外留学了,这一次离别,使吉尔受尽了等待的煎熬。
经过漫长的盼望,男孩终于回来了,可是身边多了老婆孩子,男孩不再像从前那样把它抱在怀里百般宠爱,而是常常把靠近身边的吉尔推向一旁。
吉尔对这种关系的变化感到惊讶和委屈。
但是,又有谁会发现它的失落呢?
主人们偶尔也会抚摸它,亲近它,每逢这时,吉尔就会兴奋地撒起欢儿来,因为它明白除了妥协没有其他选择。
不久,吉尔心情大好,它拥有了新工作——陪家里的小孙子玩耍。
第二次生产是在5年前,吉尔产下4只浑身长着白绒毛的可爱小崽。
没过几天,小崽们睁开了眼睛,在屋子里乱窜。
吉尔的心也紧随着还没学会去室外排泄的小崽们的跑动而紧张不安,生怕它们的“不检点”会引起主人的不悦。
它蹲在角落里,时时刻刻盯着小崽们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它们随地撒尿,就趁主人察觉之前,迅速跑过去舔干净。
可是,小崽们满月后一个个地消失,最后,它身边只剩下一只小母崽。
它担心唯一的女儿也会被带走,就大声吠叫,不让人们靠近。
暴躁的吠叫招来了主人们的频繁训斥。
10天,20天,一个月过去了,吉尔逐渐放松警惕,它以为主人们会把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不再像前些日子那样乱吠乱闹。
可是,它跟主人出去放风的工夫,女儿还是被抱走了。
吉尔整整3天没进食,也没有吠叫一声。
主人把食物放在它面前,百般抚摸,万般疼爱,吉尔也不为所动。
吉尔常常梦见孩子们吸吮着自己的奶头,自己正幸福地舔着嗅着它们那茸茸的软毛。
它渐渐懂得,除了忍受与屈从,自己毫无能力抵抗生活的苦难,它接受了一个家庭只能养一只狗的现实。
对于命中注定的一切,吉尔又能怎样?
这一次,晚年得子的吉尔对这个小崽倍加疼爱,表现出反常的态度,不许任何人靠近它,连自己的影子都不例外。
或许是先前与子女们离别的场面历历在目,它担心不知哪天人们就会把女儿从它身边抱走。
因此,无论是白天黑夜,它都寝食难安。
女儿已满两月,吉尔已跟不上女儿撒娇戏耍的步子,轻微的碰撞就会让它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女儿长出牙齿,吸吮吉尔干瘪的奶头时,吉尔疼痛难忍。
它的奶头可是一次能哺乳四五只小崽的呀!
可如今连一个小崽都应付不了,每次哺乳,它的奶头都会开裂红肿。
每当女儿跑到吉尔身边要吃奶时,吉尔就本能地推开女儿。
可是,过一会儿,吉尔又会主动仰躺在女儿面前示意它快来吃。
今天,它忧伤地躺在角落里——昨晚主人企图把它们母女俩拆散,吉尔冒着挨训挨揍的危险,在圈着女儿的房间门口哭泣哀号。
黎明时分,无计可施的主人把它的女儿放回它身边,这一举动让吉尔激动得差点昏厥过去。
吉尔凭本能预感到自己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它别无所求,只希望能与女儿厮守在一起。
它的肢体语言,它的脾气秉性无时无刻不诠释着这一希望。
它在心里无数次祈祷——我幼年时,陪你家的儿子玩耍;晚年的时候,又变成了你家孙子的玩具和玩伴。
请你们开开恩,不要拆散我和我的孩子了。
这一天,家里来人了,客人抚摸着小小的狗崽,然后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走,另一个房间里的吉尔将耳朵紧贴房门倾听着外面的动静,它没有吠叫,而是耐心地等待着房门被打开的一瞬。
它一听见房门打开后又被关上的声音,就急速跑到门口,嗅了一下,确定女儿已经被抱走,便以飞快的速度跑进厨房,跃上窗台,使出浑身力气撞开了玻璃窗,从三楼窗口一跃而下。
惊慌失措的主人下楼跑到吉尔身边时,只见它的前胸深深刺着一片狭长的玻璃,已经咽了气。
(朵日娜译,原文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吉尔在主人家生活了15年,老了之后,住在最小一间屋子的角落里,一直过着忧伤孤独的生活,饱尝人世生活的冷暖。
B.吉尔第三次生产产下的小母崽长得和它一模一样,当它确定这只小崽也被人抱走了之后,竟然跳楼自杀以示抗议。
C.小说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等多种描写方式,形象传神地刻画了吉尔这一“慈母”形象,形象生动,性格立体。
D.小说几次提到吉尔的生存处所——主人家最小房间的角落里,这说明吉尔遭主人厌烦,它作为一只狗一直备受主人的冷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A项,根据文意,并非吉尔老了之后才住进最小一间屋子的角落里,另外,“一直过着忧伤孤独的生活”也不合文意;C项,文中没有运用语言描写;D项,由原文可知,“吉尔遭主人厌烦,它作为一只狗一直备受主人的冷落”不合文意。
【答案】 B
10.小说写到了吉尔的三次“生产”,为什么详写它第二次和第三次生产后的故事?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侧重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离不开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把握。
本文的主人公虽说是一条狗,但吉尔对主人的顺从及它在小狗们一个个被抱走后表现出的忧伤、暴躁等性格特点非常突出、鲜明,整个故事也是围绕刻画吉尔的性格展开的。
第二次生产和第三次生产后的故事情节恰恰是体现吉尔性格最重要的环节。
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从分析情节对吉尔性格刻画方面的作用入手。
【答案】
(1)小说对吉尔第二次和第三次生产后与小狗崽生离死别的描写,使吉尔关爱子女、用生命保护子女的性格得以充分体现。
(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吉尔的忍辱负重、尝试与现实抗争的性格得以全方位展现。
(3)照料子女、为保护子女而跳楼自尽等细节刻画,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从而有力地揭示小说歌颂母爱、赞美母亲的主题。
11.小说虽然写的是一只狗的经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的真实生活。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本文“真实性”的看法。
(8分)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性题目,要求考生探究小说的人文精神和创作意图。
从小说本身来讲,故事借助一只母狗的经历,赞颂母爱的伟大和坚忍,这种精神恰恰是人类永远值得赞美和歌颂的高贵品质。
从这个方面来说,小说正体现了“真实性”原则。
另外,从狗的自身经历和对人类的影射等角度也都很好地体现了小说的“真实性”。
【答案】 (示例)
(1)吉尔从壮年到老年对子女的关爱与守候程度,与人类母亲们的经历是相似的;
(2)人活在世上,有所忍也有所不能忍,吉尔的经历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3)单单从狗的角度说,吉尔的故事也比较合乎狗的真实生活情境;(4)人世间的母亲们对于老来所得子女或最小的子女都是特别疼爱的,这是人类的通病。
本文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导学号:
46722043】
在儒家学说中,“孝”为伦理道德之首。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大意是,“孝”说的是供养父母,而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____①____,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
由此可见,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____②____,如若未真诚侍奉和恭敬父母,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③____,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
“孝”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儒家更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否尽忠报国、尽职为官的基本标准,“孝”与“忠”共同形成社会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①
②
③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的内容。
语段主要介绍儒家学说中的“孝”。
①处所在的句子整体是阐释孔子的话的,由其前后文可知,①处应该填写与“因此若无孝敬父母之心”类似的内容。
②处,前文写“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后文写“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由此可以看出②处的内容是有关人的内在情感的。
③处,由后文的“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可以看出,③处的内容应该是有关伦理观念的。
【答案】 ①因此若无孝敬父母之心 ②而且更在于内在的情感 ③孝不仅是善事父母的家庭伦理观念
13.阅读下面的材料,给“筑”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要求: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超过60字。
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在两千年前就非常流行,是用竹尺击打其上的5根弦发出不同的声音,演奏时一只手持筑,一只手拿着竹尺击打。
最初人们用一截木头绷上弦后拿来击打发声,由于其声慷慨激昂,非常适合人们和歌时击打节奏,因而得以广泛流传。
这种呈棒状的击弦乐器如今虽已失传,但不少史籍中为我们留下了与它有关的只言片语,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而歌送荆轲的故事。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其也有注解:
“筑,以竹击之成曲。
五弦之乐也。
从竹,从巩。
巩,持之也。
竹亦声。
”《汉书·高帝纪》应劭对“筑”的注解是:
“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筑。
”
【解析】 解答下定义的题目要注意筛选出语段中所有重点信息,语段中与“筑”相关的重要信息有:
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现已失传,上面有5根弦,演奏时用竹尺击打,发出的声音慷慨激昂且适合人们和歌时击打节奏等。
以下定义的形式将这些信息概括进来即可。
【答案】 (示例)筑是一种有5根弦的用竹尺击打能够发出慷慨激昂的声音且适合人们和歌时击打节奏的古代流传很广而今已经失传的一种击弦乐器。
14.下图是某学校的教学楼安全疏散示意图,请用一段话对疏散路线进行说明。
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简明、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图表,明确图表的信息,然后再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说明。
题干要求说明疏散路线,从图表可以看出,有4个室的人员由西边楼梯疏散,其他室的人员由东边楼梯疏散。
表达既要准确,又要简洁明了。
【答案】 ①309、310室和化学实验室、准备室的人员从西面疏散,经由西面楼梯离开教学楼;②其余房间内人员从东面疏散,经由东面楼梯离开教学楼。
(若先写向东疏散的场所亦可)
四、写作训练(60分)
15.请以“你走进了我的内心深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