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222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梳理

第六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

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快感和审美体验,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

而科学幻想则是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开想象,构造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表现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憧憬或忧虑。

基于科学的虚构,超越现实,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所选课文各有侧重。

《伟大的悲剧》是一个经典的探险故事,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南极探险遇难英雄斯科特等人写的传记,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太空一日》是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记述自己太空经历的文章,是真正的“环球探险”。

虽然有惊无险,也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落日六号”地航飞船遇险的故事,揭示了人类探险精神的悲壮与崇高,表现了身处绝境的地航员坚持工作、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她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留恋,还有“我”对她的怜悯、同情和敬佩,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等等。

《河中石兽》是一则古代笔记,讲述了寻找坠河石兽的故事,阐述了推究事理的方法,以及辩证思维、“实践出真知”等道理。

学习这些课文,可以激发探索自然、挑战自我的勇气,认识探险文化的价值,了解科幻作品的特点,感受名家传记、名人自述的语言风格,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二、单元字词汇总

21.伟大的悲剧

拽zhuài:

拉。

坚持不懈xiè:

坚决保持、维护,不松懈。

战栗lì:

颤抖。

闻所未闻:

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

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徒tú劳:

无益地耗费劳力。

风餐露宿: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夺眶kuàng而出:

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

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精疲力竭jié:

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闷mèn闷不乐:

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怏yàng怏不乐: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毛骨悚sǒng然:

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扬扬得意:

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履lǚ行:

实践。

踉踉跄跄:

走路不稳的样子。

姗shān姗来迟:

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chōng忡:

忧愁的样子。

吞噬shì:

吞食。

语无伦lún次:

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羸léi弱:

瘦弱。

(赢yín)

角逐:

动词,这里指竞争。

厄运:

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厄,灾难、困苦。

遗孀:

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

孀,指寡妇。

冰凌:

凌,(多指块状或锥状的)冰。

海市蜃shèn楼

22.太空一日

共振:

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

负fù荷hè:

承受的重量。

千钧重负: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俯fǔ瞰kàn:

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无虞:

不用忧虑。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耐,禁得起。

23.带上她的眼睛

迟钝: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闲暇:

闲空

凸现:

清楚地显现。

不期而至:

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

指彼此心意相通。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一)课文字词详解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

①临:

靠近。

②河干:

河岸。

③山门:

佛寺的外门。

④圮:

倒塌。

⑤于:

到。

⑥并:

一起。

⑦焉:

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

①阅:

经过,经历。

②余:

多。

③岁:

年。

④募金:

募集资金。

⑤求:

寻找。

⑥竟:

终了,最后。

⑦以为:

认为。

⑧下:

动词,流到下游。

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

①棹:

划(船)。

②曳:

拖。

③迹:

踪迹。

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

⑥是非木杮(fèi),

①讲学家:

讲学的人。

②设帐:

设馆教书。

③尔辈:

你们这些人。

④究:

研究、探求。

⑤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⑥是非:

这不是。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

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岂:

怎么,哪里。

②为:

被。

③暴涨:

暴涨的大水。

④携:

带。

⑤去:

离开。

⑥石性坚重: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⑦湮:

埋没。

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

”众②服③为④确论。

①颠:

颠倒,错乱。

②服:

信服。

③为:

认为。

④确论:

正确的言论。

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

“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

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①河兵:

巡河、护河的士兵。

②凡:

表示范围,所有的。

③于:

到。

④盖:

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

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

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

①反激之力: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②啮: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③坎穴:

坑洞。

④激:

冲。

石必①倒掷坎穴中。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

①倒掷:

倾倒掉入。

②如是:

像这样。

③已:

停止。

④遂:

于是。

⑤反:

反而。

⑥溯流:

逆流。

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

①固:

本来。

②如:

按照。

③果:

果然。

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

①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②但:

只。

③其一:

表面现象。

④其二:

根本道理。

⑤据理:

根据某个道理。

⑥臆断:

主观地判断。

⑦欤:

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沙层中,越沉越深罢了。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颠倒吗?

5.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颠倒吗?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课文分析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但没找到

老河兵

求之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

“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得意洋洋。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寺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地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错误认识,嘲笑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四、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导读

(一)内容简介

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头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

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追捕。

追捕过程中,阿龙纳斯、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叉手尼德·兰三人,发现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

潜艇船长尼摩,是个不明国籍、自称“跟整个人类断绝了关系”的神秘人物,身材高大,神情自信、坚毅。

尼摩邀请阿龙纳斯参观了这艘令人惊叹的现代工业的杰作——诺第留斯号;它利用海浪发电,供给船上热、光、动力;它所需的一切都取自海洋。

它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个荒岛上秘密建造起来的。

阿龙纳斯及其同伴乘诺第留斯号,从太平洋出发,开始了海底探险旅行。

透过潜艇玻璃窗,海洋把各种光怪陆离的景象展现在他们面前:

应有尽有的海底植物,空中飞鸟般的各种鱼类,以及到处皆是的形形色色的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使人目不暇接。

他们观察着,研究着。

途经克利斯波岛,潜艇停在海底,他们穿上潜水衣,漫步在海底平原上,用特制的步枪在海底森林里打猎。

书中描写海底奇妙的世界,令人称奇:

这真是一片奇妙又少见的海底森林,生长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树上丛生的枝杈都笔直地伸向洋面。

没有枝条,没有叶脉,像铁杆一样。

在这像温带树林一般高大的各种不同的灌木中间,遍地生长着带有生动花朵的各色珊瑚。

美丽极了!

尔后,潜艇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等危险,安然驶向印度洋。

这时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

尼摩船长从海面上望见了什么,突然充满了愤怒和仇恨。

他粗暴地把阿龙纳斯及其同伴们禁闭在小房间里,并强迫他们入睡。

翌日,阿龙纳斯醒来,尼摩船长请他治疗一个身受重伤的船员。

船员不治身死。

尼摩船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死者埋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的珊瑚树林里。

他说:

在这里,珊瑚虫会把死者永远封闭起来,不受鲨鱼和人的欺负!

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在面前了。

阿龙纳斯接受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

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

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

在尼摩船长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

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

由此,阿龙纳斯感到在尼摩身上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他无比勇敢,二是他对人类的牺牲精神。

看来,这个古怪的人还没有完全斩断他爱人类的感情。

从红海到地中海,若走好望角,需绕行非洲一周。

但尼摩船长沿着他所发现的一条阿拉伯海底通道潜行,不到二十分钟,就通过苏伊士地峡,到达地中海。

书中写道:

诺第留斯在沿着又黑又深的海底地道直冲过去。

随着地道的斜坡,潜艇像箭一般随急流而下。

地道两边狭窄的高墙上,只见飞奔的速度在电光下所画出的辉煌纹路,笔直成条。

令我们心跳不止。

潜艇向康地岛驶去。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蹊跷事:

随着凌晨潜艇窗前一个潜水人的出现,尼摩船长从橱内取出数百万黄金,写上地址,派人用小艇送走。

这么多金子送到哪里呢?

阿龙纳斯觉得,神秘的尼摩与陆地仍有某种联系。

潜艇穿过桑多林岛火山区海域的沸腾的水流,从直布罗陀海峡出来,驶到大西洋,停在维多湾海底。

这里是1702年时的海军战场,当时给西班牙政府运送金银的船只在此沉没,海底铺满了金银珠宝。

尼摩派出船员,把千百万金银装进潜艇。

阿龙纳斯对这许多财富不能分给穷人表示惋惜。

船长听了激动地回答:

“我打捞这些财物是为了我自己吗?

你以为我不知道世上有无数受苦的人们,有被压迫的种族,有要报仇的牺牲者吗?

”阿龙纳斯于是明白了尼摩船长那次途经康地岛时送出去的数百万金子是给谁的。

在大西洋海底,阿龙纳斯随尼摩船长去做了一次新奇的旅行:

他们脚踩在沉没了的大陆——大西洋洲的一座山峰上,观赏一座火山的海底喷火口喷出硫磺火石的奇景。

眺望山脚下一座破坏了的城市——整个沉没水底的庞贝城。

书中描述传说中的海底古城:

远处是一座火山。

山峰下面,在一般的石头和渣滓中间,一个阔大的喷火口吐出硫磺火石的急流,四散为火的瀑布,没入海水里,照着海底下的平原,一直到远方的尽头,我的眼下是一座破坏了的城市,倒塌的房屋,破损零散的拱门,倒在地上的石柱。

远一点,是一些小型工程的废墟。

更远一些,有一道道倒塌下来的城墙,宽阔无人的大陆,整个水下淹没的庞贝城,现在都复活过来,出现在我眼前了。

然后,诺第留斯号大胆向南极进发,潜艇航行在成群的鲸鱼中间。

尼德·兰要求追打鲸鱼。

尼摩船长不同意伤害这些善良无害的长须鲸。

当海面上出现残酷的大头鲸向长须鲸进攻时,尼摩船长决定援救长须鲸。

诺第留斯号用它那钢制的冲角,直穿大头鲸。

经过一场恶斗,海上满浮着大头鲸的尸体。

穿过南极点后,潜艇又历经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都是尼摩船长以惊人的冷静和毅力,带领船员战胜了困难。

最后,潜艇驶过被称为风暴之王的大西洋暖流,来到了一艘法国爱国战舰沉没的地点。

尼摩满怀激情地讲述了这艘“复仇号”战舰的历史。

这引起了阿龙纳斯的注意,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们把自己关闭在诺第留斯号船壳中,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愤世情绪,而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仇恨。

那一夜在印度洋上,它不是攻击了某些船只吗?

那个葬在珊瑚墓地的人,不正是诺第留斯号引起的冲突的牺牲者吗?

而在所有的海面上,人们也正在追逐这可怕的毁灭性机器!

当诺第留斯号慢慢回到海面上来时,便有爆炸声发出:

有艘战舰正向诺第留斯号发动攻击。

尼摩船长决心把它击沉。

阿龙纳斯试图劝阻,但船长说:

“我是被压迫,瞧,那就是压迫者!

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祖国、父母、爱人和子女,他们全死亡了!

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

船长不愿这艘战舰的残骸跟“复仇号”的光荣残骸相混,他把战舰引向东方。

第二天,可怕的打击开始了!

诺第留斯号故意让敌人接近,再在推进器的强大推动下,用那厉害的冲角对准战舰浮标线以下的薄弱部位,从它身上横穿过去!

瞬间,战舰船壳裂开,继而发生爆炸,迅速下沉。

它的桅樯架满挤着的遇难人。

然后,那黑沉沉的巨体没入水中,跟它一起,这群死尸统统被强大无比的漩涡卷走……

阿龙纳斯目睹这场惨景,对尼摩船长极端厌恶:

“虽然他从别的方面可能受过很大的痛苦,但他没有权利来做这样残酷的报复。

”阿龙纳斯在船上听到了尼摩船长的最后几句话:

“全能的上帝!

够了!

够了!

在挪威沿岸一带的危险海域中,阿龙纳斯和尼德·兰、康塞尔乘坐小艇脱离了诺第留斯号,结束了这次穿过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南北两极海洋的海底两万里环球旅行。

阿龙纳斯希望:

“如果尼摩船长老是居住在他所选择的海洋中,但愿所有仇恨都在这颗倔强的心中平息!

……但愿他这个高明的学者继续做和平的探索工作!

尼摩船长本是印度的达卡王子。

10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送往欧洲去接受教育,准备将来接替王位。

达卡王子天资聪明,从10岁到30岁,他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在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具有杰出的才华。

1849年,达卡王子回到自己的祖国。

他娶了一个印度的贵族女郎为妻。

他们一共生了两个孩子,夫妻俩非常喜爱他们。

和其他被奴役的印度人一样,达卡王子是一位爱国者。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仇恨奴役压榨印度的英国殖民者。

1857年,达卡王子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反殖民抵抗运动。

在每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站在战斗的最前列。

为此,达卡王子赢得了广大印度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英国殖民者对他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杀害他。

为了躲避敌人,他不得不逃离祖国。

然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却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

达卡王子对敌人充满仇恨,他带着自己剩余的财产和忠于他的一群伙伴,在某一天忽然失踪了。

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达卡王子。

他已经对人类的一切产生厌恶,对文明世界的一切不公平充满敌意。

他发誓永远不再回到自己的祖国。

他要在人们无法追踪他的地方,在海洋的深处,建立自己永久的栖身之地。

达卡王子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建立了一个造船厂。

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超人的智慧,他亲自设计建造了一艘举世无双的潜水艇。

在这之后,他一把火烧掉了这个荒岛。

他用海水中的钠,这样一种独特的发明——达卡王子预言人类以后将会实现——制造出了万能的电力。

有了电力,他的潜水艇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海洋深处埋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财源和物资。

从此,他自称尼摩船长,他把他的潜艇命名为诺第留斯号(又译,鹦鹉螺号),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它隐藏在海洋深处。

他是个善良的人。

(二)片段赏析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在漫长的旅行中,险恶的环境不时袭来。

大海呀,流动的水面呀,这时在我们眼前看来完全不像了。

对着“诺第留斯号”的冲角,展开一片崎岖不平的广大平原,夹杂了混乱不清的大冰群,再加上那种乱七八糟、凌乱无序的景象,就像在解冻前不久的时候,河面所显出来的一样,不过面积是十分巨大罢了。

到处都有峭削的尖峰,像直升到二百英尺高的细针,远一点,削成尖峰的一连串悬崖,带着灰白的色泽,像一面一面的大镜,反映出一些半浸在云雾中的阳光。

其次,在这凄绝荒凉的自然界中,是那野得可怕的寂静,就是那海燕和海鸭的振翅声也没有能把它打破。

一切都冰冻了,连声音也冰冻了。

所以,“诺第留斯号”就在冰场中间停止了它的冒险行动。

(选自下部第十三章《冰山》)

赏析:

“诺第留斯号”沿着西经55度行驶,在南极海域地区遇到了冰山的阻隔。

“混乱不清的大冰群”“峭削的尖峰”“连声音也冰冻了”,对所有以前的航海家来说,冰山是不可超越的障碍。

尼摩船长经过观察决定从海底潜行,到达南极后再利用“诺第留斯号”厉害的冲角,沿对角线的方向向冰层直冲上去从而脱险,并登上南极大陆。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曲折紧张,瞬息万变即可改变人物的命运。

其他诸如海底狩猎,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同样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丰富的海洋知识

林间空地寸草不生;丛生的灌木枝条既不攀缘匍匐,也不弯腰下垂。

所有植物的枝叶全都垂直向上。

每一根细茎,每一条叶带,无论多细多薄,都像铁杆一样挺拔向上。

墨角藻和藤本植物,受其生长环境——海水密度的影响,都好像是沿着挺拔的垂线蓬勃向上地生长。

而且,它们矗立在那里纹丝不动,我用手将它们扳开;过后,它们又迅速恢复原状。

这里是垂直王国。

…………

我注意到,这里植物界的所有产物与土壤只有很肤浅的联系。

它们没有根系,只要是固体,不管是沙、贝壳、介壳或卵石,都可以支撑它们。

它们不需要它们提供营养,只求有个支撑点。

这些植物自生自灭,其生命的源泉就是那支撑和滋养它们的海水。

它们大都不长叶子,而是奇形怪状的叶带,色彩也不丰富,只有玫瑰红、胭脂红、青绿、暗绿、浅黄、灰褐等颜色。

(选自上部第十七章《海底森林》)

赏析:

在描绘海底森林的自然景观时,作者着力表现其“最美丽”和奇异的特点。

那里是“垂直”王国,“所有植物的枝叶全都垂直向上”“没有根系”“不长叶子”,完全不同于人们所见到的陆地植物的生长状况。

另外,海底还有千奇百怪的生物,同样引人入胜。

比如“蝇鱼”“囊虫鱼”等众多鱼类,还有文中其他部分描绘的“漂亮的海獭”、“美丽的信天翁”、令人毛骨悚然的“角鲨”等等。

作者描绘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令人感到好奇和新鲜。

小说所描绘的海底世界是世人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丰富的海洋知识可见一斑。

《基地》导读

阿西莫夫一生总共写了七大册的基地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

《基地》《基地与帝国》以及《第二基地》。

不过阿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说当初虽有明确的故事架构,却并未刻意写成什么三部曲,而是以连载方式一篇篇发表在科幻杂志上。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出书,三部曲的架构才首度出现。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三十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无人敢问津这样的鸿篇巨著。

刊登在三十年代流行杂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体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说形式创作的,但阿西莫夫的这部作品远超过了它。

美籍俄裔犹太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是上世纪科幻文坛的超级大师,也是举世闻名的全能通俗作家。

著作逾身的阿西莫夫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挚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他经营了半个世纪的科幻史诗“基地”。

长达七巨册的“基地”系列包括四五十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阿西莫夫晚年撰写的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

依照故事的先后顺序,完整的书目如下:

前传《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

其中三部曲由九个中、短篇组成,《迈向基地》包括四个中篇(由于阿西莫夫遽然辞世,计划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数页的跋),其他三册则是真正的长篇巨著。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分量。

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学”是这部史诗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

在三部曲中,谢顿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为主角,用两本前传详尽刻画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经过。

耐人寻味的是,阿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阿西莫夫博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原型。

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茁壮成长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与回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无法预测。

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

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广,借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

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

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但若想要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则尚有可为。

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尽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家的据点:

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物理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

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

“基地”系列的主线,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周期性危机,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实现为期千年的“谢顿计划”。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

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

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之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间竟发生了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的千呼万唤之下,阿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

这一变奏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划都为之颠覆!

却也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