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305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 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9那个星期天教案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正确读写“惆怅、依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一天的心理变化。

2.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辩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13个生字,读准确字音,认清字形,正确读写“惆怅、依偎”等词语。

2.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味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辩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

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

2.揭示课题: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

课文的主人公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怎样的期盼。

3.认识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揉、绽、惆、怅、逝”和后鼻音“谅、惶”。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媚”左窄右宽,右部短横等距、撇画舒展有度。

“蚁”左高右低,撇捺舒展。

“叨”左小右大,左下穿插。

“绊”左窄右宽,偏旁斜度相同,竖画垂直。

“绽”左窄右宽,偏旁斜度相同,右部撇收捺放。

“惶”左右等高,右部横线均匀排列。

“吻”左小右大,右部两撇斜度相同。

“偎”左右齐平,右下部较大,捺画舒展。

易错提示:

“耽”左窄右宽,竖钩上勿增添“丿”。

“揉”左右齐平,“丶”不能忘,右部撇捺舒展。

“搓”左部“扌”长而宜正,右部“差”不能少写一横。

(2)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眉:

(明媚)—楣(门楣)—湄(湄公河)—嵋(峨嵋)

半:

绊(绊手绊脚)—拌(拌嘴)—伴(伴侣)—畔(江畔)—胖(肥胖)

皇:

(惊惶)—蝗(蝗虫)—徨(彷徨)—隍(城隍)

(3)多音字。

(4)重点词语释义。

翻箱倒柜:

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晃动:

摇晃;摆动。

耽搁:

耽误;拖延;耽误。

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惆怅:

伤感;失意。

惊惶:

指惊慌,惊恐,举止失去常态。

依偎:

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

(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在文中标出)

明确: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3)课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这个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

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

(1):

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

写“我”在母亲的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

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篇就写到“我”还记得第一次盼望,有什么作用?

“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明确: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在盼望中有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此外,母亲因为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痛苦,以及母亲忙碌辛苦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等等。

这些让我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2)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

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为什么“我”会对那个星期天印象如此深刻?

“我”的心理是怎么变化的?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起去倾听他焦急的声音。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明媚 方砖蚁穴 念叨 绊倒  耽搁 揉动 绽开  搓动 惊惶 亲吻 依偎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本篇课文的故事梗概,主人公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他这一天的心理变化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6自然段,自读本部分,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词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的哪些变化。

(1)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盼望——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第2自然段中“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明确: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着,以至于忘了目的地;而且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的地点。

(3)“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些语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

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体现出了我因为母亲要带我出去玩而愉快的心情。

(4)第4自然段写到“这段时光不好挨”“我”怎样来体现时光不好挨的?

明确: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和“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独自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空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独的内心。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而且此处还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脚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在我跟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绊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

作者在写这几句话时,站在了孩子的视角,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急切心情,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母亲的辛苦与忙碌。

(6)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

为了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绊倒的危险,紧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脚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转换。

在“我”眼里,那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那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样,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体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7)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表现下午“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思考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

你从中体会到了“我”怎样的心理变化?

“我”明白了什么?

明确:

①“我蹲在她身边……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对“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急切心理。

②“我看着盆里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

我一声不吭……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采用了环境描写。

通过写“我”看着母亲还有许多衣服要洗,天渐渐地昏暗了、凉下去了、沉郁下去了,暗示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也落空,照应了我的心情的失落,希望越来越渺茫时的伤心和无助。

“我”明白了今天是没有希望出去了。

2.齐读最后一段,感受母亲的“惊惶”,思考母亲为什么会“惊惶”?

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明确:

母亲的惊惶表明她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她沉浸于自己的劳作中,以致暂时忽视了“我”。

当她终于从生活的压力中警醒过来时,一直不曾离开过的母爱立即弥漫开来,她带着怜爱、悲伤和悔恨抱住“我”,让“我”一边感受到那一直不曾离开过的母爱,一边又为自己这次期盼的落空而更加委屈。

也正是因为“我”与母亲心意相通,所以能够感受到母亲在那一刻的惊惶。

3.探究一:

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观点一:

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

但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独自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观点二:

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是对孩子满怀歉意。

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4.探究二: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

相同点:

两篇课文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不同点:

《匆匆》一文中,作者使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喊出了对时间飞逝的疑问,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感叹,容易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则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我”通过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房子,看着云彩走的方法来“挨时光”,将我焦急又兴奋的等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同时从侧面表现出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一、交流平台

这个部分讲解了本单元两篇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是怎样把真情实感流露出来的。

真情实感就是在文章中表达出真实的感情,写出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主张和见解。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就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关注生活小事,学会口头表达,具有敢说的胆量,具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有时,我们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情感;有时我们也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在《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感叹,很能打动读者。

二、初试身手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示例一:

我从未被老师表扬过。

就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

放学后,我蹦蹦跳跳地走在回家的小巷里。

卖红薯的爷爷叫卖声很大,富有节奏,就像专门的音乐在为我庆祝,一股烤红薯的香味飘在空中,到处都散发着香甜的气息。

那屋檐上的鸽子飞来飞去,好像也在为我喝彩。

示例二:

我从未被老师批评过。

可就在今天,老师不仅误会了我,而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我。

铃声一响,我快速逃离学校,独自走进了回家路上的小巷里。

卖烤红薯的爷爷叫卖声很大,把我的耳朵震得一直嗡嗡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