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1110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docx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2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一)个别教学制 

  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那时,学校的学生杂然地集中于一室,教师轮流传唤每位学生,分别地向每位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在个别教学中,每位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进度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对每位学生教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区别,而每位学生学习的成效亦各不一样,甚至差距极大。

 

  因此,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

教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学启蒙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

但是,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不利于学生之问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不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在古代的学校中,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问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它的优点在于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三)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类型有:

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等。

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方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于1918年提出来的,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为了解决自然、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得估计情况,订出行动计划,确定掌握资料的措施,然后着手去实现计划,并对结果做出检验。

设计教学“与其当做教学方法,不如说这是一种教材的组织。

要进行设计教学,先要有设计课程——就是以自发活动为中心而混合组织各科教材的课程”①这种教学虽然注重认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但忽视了认识的分析性、条理性和科学的逻辑体系。

 

  2.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课上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但是,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他们往往在摸索中自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不仅学不到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况且,道尔顿制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如:

要有较多的作业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这些条件都是一般学校不具备的。

虽然,道尔顿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注重学生自学与独立作业的意向,对后来的一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改革却有很大影响。

[page]二、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范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以个别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工具的革命,使得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由个体的、分散的手工方式转变为集体的大机器生产。

生产模式的变革给教育家以启迪:

生产可以同时进行,教学为什么不能集体进行?

于是,西欧的一些国家便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班级授课制属于集体教学范畴,与个别教学相比,它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班级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

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

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

各部分内容分量不大,彼此间相互衔接,又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第三,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

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

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时间一般是统一固定的。

 

  第四,分科教学。

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总体来说,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有:

 

  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

如按年龄、知识编班分级制度;学年、学期和学周制度;招生、考试和毕业制度;作息制度;课堂纪律与常规等,使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并获得一定质量。

 

  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由于以班级作为单位来培养人才,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有重点地学习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第三,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班级授课制能以周课表方式科学地安排各科教学,使之有条不紊地交错进行,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科学知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各国的教学实践都反复证明,迄今为止最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班级授课制。

它保证了每个学生的活动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了很好的组织。

而且,班级授课制主要也是在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使各科教师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等问题的探索中而形成起来的,并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

 

  不过,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第三,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四,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也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五,班级授课制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第六,班级授课制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三)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通常可以把课分成两大类。

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

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任务,有时一节课则需完成多项任务,所以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或称混合课)。

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

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当一节课主要是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用方法命名课的类型对教学有指导意义,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某一方法的作用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上述两种分类也是有联系的,具体表现在两类课型有相对应之处。

如新授课多属讲授课、巩固课多属复习课、技能课多属练习课或实验课等。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例如,综合课通常包括以下6个环节:

①课前组织;②提出上课目的;③讲解新教材;④巩固、复习讲课内容;⑤课堂总结;⑥布置课外作业。

单一课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确定上课的环节。

一般说来,每一种单一课的前后也都有上述环节,只是中间几个主要环节有所不同而已。

了解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但任何一种课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都会根据情况有所变化。

总之,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讲课时可以灵活掌握,创造性地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公式化、简单化。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1)组织教学 

  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为做到这一点,许多教师常在上课前两三分钟进入教室,帮助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检查复习 

  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并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

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教师讲授新教材时,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4)巩固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

巩固新教材的工作,可以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 

  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应说明具体要求,对难度较大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完成作业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应当进行认真地检查、批改和评定。

 

  (四)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

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复式教学便于儿童就近入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复式教学是大有可为的。

 

  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特殊形式,它保留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

区别在于:

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练习、复习或做其他作业。

一般把前者叫做直接教学,后者则称为自动作业。

复式教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多、两少”:

在同一课堂里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而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

 

  在进行复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

要保证复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处理好一个年级的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搭配;处理好复式班里各个年级之间的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穿插。

即把“动”和“静”安排合理,使直接教学成为自动作业的基础,自动作业是直接教学的准备和继续。

 

  第二,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

在复式教学中,教学的班级增多了,教材的内容增多了,而直接教学的时间减少了。

因此要妥善处理“多”和“少”的矛盾,必须注意突出重点,以新授课的年级或讲授难度较大的年级为重点,自动作业要更加少而精,要精心设计练习,在“巧”字上下工夫,使自动作业和直接教学密切配合。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

在复式教学中使用助手,既可减轻教师不能分心的困难,增加直接教学的时间,又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优良品质。

当然必须明确教师是主导者,助手只能起辅助作用。

教师应做好助手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五)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1.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可以以班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讲课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得到现场工作人员的配合与指导。

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依据其目的和任务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二是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如劳动技术教育、汽车修理等。

 

  现场教学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其次,它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

再次,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陕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最后,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要明确教学目的。

不仅是教师,包括学生和参与教学的现场有关人员事先必须明确,本次现场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

 

  第二,要做好充分准备。

进行现场教学前,教师要认真考虑现场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动员组织学生,使他们了解现场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做好心理、物质上的准备。

 

  第三,要重视现场指导。

教师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而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要及时总结。

现场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放松和娱乐,而是一种专门教学活动,所以要及时进行总结。

这不仅可以为教师积累组织现场教学的经验,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感受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共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使他们学会现场学习。

 

  2.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与班级授课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一般是通过个别指导,指导不同作业等方式进行的。

我们现在的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便于既可以按教学大纲完成一定的教学要求,又可以加强对少数有才能学生的培养,对后进生的辅导。

 

  个别教学依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针对在教材预习和复习中发现的问题而进行教学;二是针对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而进行教学。

前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后者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个别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学从学生的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他们的疑难,保证学习顺利进行;其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落伍者以补课,促进全面提高;最后,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在进行个别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系统化、深化问题,不可在辅导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重述一遍或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完成作业。

其次,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予以帮助,而且要对他们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再次,要平等对待学生。

个别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如针对学习能力差或者有特长的同学,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一视同仁,尽量予以回答,不要有所偏向。

[page]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 

  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因为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没有深入钻研、熟练掌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的。

 

  2.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教法以及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都能作全面而深思熟虑地思考、筹划与掌握,并运用自如,熟能生巧,能有个性或刨造性地编写教案。

 

  教师备课,必须先通读全书,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知识的结构体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基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

然后,在准备上每一节课时,再确定每段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要求,对每一课时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

 

  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

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教学大纲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

②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有预见,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

 

  此外,还应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答问活动等。

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

 

  ③设计教法 

  要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的问题。

它包括:

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

 

  

(2)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它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出来,其内容包括:

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的总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列出一学期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教学时数,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的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

在中小学校,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通常是由学科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的,但每个任课教师仍需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制定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表。

 

  ②单元计划 

  一个课题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教学做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并制定出课题计划。

它的内容包括:

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本课题的必要教具。

它可以由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也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制定。

 

  ③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即教案,往往在写课题计划时一同编写。

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教师一定要写好并熟悉教案。

教案是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一个完整的教案的内容包括:

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其中,教学进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是教室上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在课题备课基础上,是对每节课进行地深入细致的准备。

课时计划可以有详有略。

一般来说,新教师要写得详细些,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教法比较熟悉,可以写得简略些。

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太略,容易使问题考虑有疏漏,太详,不便于课上迅速扫视一时需要的内容。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

 

  2.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师进行教学,平时的业务准备、思想准备和精心备课,最后总要 

  落实到教好课上。

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

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教学目的既要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又要从教材内容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