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8491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docx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

二、当代文学的分期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文学(1966—1976)

⏹八十年代文学(1977—1989)

⏹九十年代—新世纪文学(1990年至今)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1949-1976当代文学“一体化”

文学观念和创作思想“一体化”

创作队伍和作品规范“一体化”

文学传播“一体化”

文学阅读和审美趣味“一体化”

(二)1977至今当代文学“多元化”

1.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逐步走向“多元化”

2.艺术创作追求个性化

3.文学逐步从主流转向边缘

第一节文艺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

⏹文学运动的起因

⏹文学运动推进的方式

⏹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建构一体化的文学规范

一、第一次文代会P2

•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实现了不同地域的作家、艺术家的“会师”。

选择:

•谁能成为第一次文代会的代表?

A张爱玲B沈从文C朱光潜

D赵树理E丁玲

第一次文代会

1、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P2

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

现实政治是文学的目的,文学是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目标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

•这种文学“从属”政治并影响政治的观点,必然产生对于文学的“规范性”要求,为文学创作规定了“写什么”(题材),而且规定“怎么写”(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

左翼文学界作为主流文学力量,大力推行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新方向¡±(即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

P2

2、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文联)。

主席:

郭沫若副主席:

茅盾周扬

文联的作用

通过文学团体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行政治领导和控制,实行高度的组织化,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也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

“一体化”

⏹1、文学的演化过程:

一种文学形态如何演化为唯一的文学形态。

⏹2、文学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的特征:

文学机构、报刊、写作、传播、阅读、评价各环节高度一体化的组织方式。

⏹3、文学形态的特征:

题材、主题、艺术风格、方法存在趋同方向。

二、第二次文代会P3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

1、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P14

⏹1934年的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强调写真实和政治倾向

第二次文代会

2、把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

⏹以塑造新英雄新人物为主要内容,突出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

⏹英雄人物被神化

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

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已经建立,但文艺阵营内部的思想斗争并未结束。

解放区战争实践的文艺传统与“五四”革命文艺传统和30年代文学传统是当代文学的三大传统,虽然已分清了主次地位,但它们的价值观念、美学修养、文化实践,仍然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并通过政治运动的形式一再表现出来。

P3

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P5

出品年代:

1950

编剧:

孙瑜

《武训传》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引起争论:

A宣扬苦行精神,是劳动人民文化翻身的一面旗帜。

B精神可嘉,但走文化改良主义道路不对

C宣传封建文化,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

●不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P5

●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对《武训传》的批判

•批判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二是文学创作的“修辞”性质和作家的“虚构的权力”.

•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并向知识分子发出“警告”。

2、

▪“红学”研究之所以酿成一场全国性的批判运动,主要原因在于Óáƽ²®研究的方法乃至观念颇受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推崇实验和证据。

在50年代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中,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新红学派”的观点

⏹胡适认为: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是自然主义杰作。

⏹40年代末胡适离开大陆远走美国,但他对留在大陆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巨大影响不但体现在政治立场,更多的是体现在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上。

胡适一生强调实用主义的思想方法,强调重实验,重证据,不迷信,不盲从等等,30年代,胡适曾用这种思维方法来劝阻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50年代,特定革命历史时期要求知识分子要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投入新生活的创造,这套思维方法便成为一种消极的障碍。

⏹1954年10月毛泽东给中央政治局写信,指出: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并强调要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

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胡风把世界革命文艺理论及其实践经验与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

P8

⏹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表现民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

⏹1952年《人民日报》批评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1954年胡风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即“三十万言书”),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

被捕入狱,2100人受株连。

这是建国后文艺界历时最长的一场悲剧。

小结:

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

频繁的文学批判运动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化色彩,“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解决文艺观念、艺术倾向的分歧问题。

对作家造成极大伤害,助长了极左思潮的泛滥。

这种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往往形成文化规范体制,它的功能在于对作家的写作,以及作品的流通等实行经常性的监督与评断,“这种评断,又逐渐转化为作家和读者的自我评断、控制,而最终产生了敏感的、善于自我检查、自我审视,以切合文学规范的‘主体’”。

(洪子诚)

四、“双百”方针P9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具体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这一方针的实施界限和范围“是人民内部的自由”。

社会历史背景

▪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

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

为此毛泽东提出了这一旨在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方针。

“百花”时期的挑战

文艺理论的探讨P10

⏹质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存在的依据,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来作为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标准,以此抵御政治对文学的干扰。

⏹提出“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创作口号,提出文学创作应大胆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勇于探索的百花文学文学创作出现勃勃生机A针砭时弊、关切社会缺陷

小说: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桥梁工地上》

杂文:

《况钟的笔》

B对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红豆》《小巷深处》

五、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1957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号召“大鸣大放”;6月,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印发,《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

》;7月,毛泽东撰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随后,一场波及广泛的“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百花”凋零的局面

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理论家被打成“右派分子”,他们的文章也被定性为“大毒草”而遭公开批判;文艺界这场扩大化的“反右”斗争,又一次把文艺问题等同与政治问题,展开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使我国当代文学遭到极大的挫折。

六、文艺“大跃进”

新民歌运动1958年

出现在生产建设大跃进时期,早期的民歌是鲜活的民间歌谣。

后期毛泽东大力倡导采集民歌,为歌颂大跃进和政治权威,兴起一场群众创作运动,以行政命令代替创作规律,表达群体的“自我扩张”的狂想。

新民歌

•玉米稻子密又浓,

•铺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

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P15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提议收集民歌,在这次会议上,他表示要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周扬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

报告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两结合”开始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

这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一种创作方法。

“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一些实质性内涵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已经基本具备了。

之所以提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其一,中苏关系出现裂痕是一个隐蔽而重要的原因;其二,是为了和具有强大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拉开距离。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61-62年制定“文艺八条”P11

●新侨会议

●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强调发扬艺术民主、尊重文艺规律

八、文艺界的大批判P12

⏹毛泽东在1963年和1964年对文艺问题两次“批示”,认为文艺领域“问题不少”,“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不执行党的政策”;不久,文艺界掀起了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毒草的运动;愈演愈烈的极左路线,几乎宿命般地逼近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海瑞罢官》与文化大革命导火线

■1965年,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被批判。

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该剧“为彭德怀翻案”,全国主要报纸均予转载,成为“文革”的导火线。

《海瑞罢官》是吴晗在1960年写成、1961年发表的京剧剧本。

⏹1959年4月,毛泽东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66年2月,江青、张春桥等抛出“文艺黑线专政论”,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阐述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由此“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九、建立了一体化、规范化的文学秩序

1、通过文学团体和文学刊物将作家的文学活动实行高度的组织化

中国文联作协《文艺报》

2、通过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建立新的文学规范

对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1951

⏹对作家思想艺术和行为的选择与规范,起到有力的制约、控制的作用。

3、通过作家的整体性更迭建立新的文学权力机构

⏹40年代作家边缘化

⏹中心作家主流化

⏹一体化时代的作家的精神矛盾

何其芳《回答》郭小川《望星空》

参考书目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年版

●从十七年的文艺运动发展历程来看,一体化、规范化的文学秩序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来的?

第二章十七年诗歌

一、创作类型

1、政治抒情诗

多以政治激情来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直接抒发诗人战斗豪情。

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多是对时代和新政权的歌颂。

1、政治抒情诗P41

胡风《时间开始了》

郭小川《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

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窗口》

颂歌体的不足

呈现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情感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

2、长篇叙事诗P43

⏹写实性强

⏹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

3、1958年新民歌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质。

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

二、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

▪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缚诗人创作。

诗成为政治传声筒,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艺术方法比较单一。

三、闻捷的诗歌创作

•闻捷(1923—1971)

•原名赵方节,江苏丹徒人,创作了一些表现新疆各民族生活和爱情的诗,从1955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誉满诗坛,以后又陆续发表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河西走廊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

•1971年1月惨遭迫害,自杀。

创作特征: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

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

•《天山牧歌》的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情节”,把生活事件和画面提炼得单纯、和谐,并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情景,抒发对于新生活的浓烈情思。

这些抒情诗,深入到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因生活剧变而在思想感情中萌发的新的因素:

对祖国的忠诚,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以及纯真的爱情。

创作特征:

⏹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歌唱生活的赞歌。

⏹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在十七年并不多见。

这些爱情诗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

它们歌唱的是以劳动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

《婚礼》《苹果树下》《葡成熟了》

3、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

四、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1、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战斗性《甘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50年代后期进行艺术探索,尝试突围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和关注,表达人性的关怀。

《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望星空》表达一体化时代的作家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的精神矛盾前者真实的人生感受与后者的理念表述产生矛盾

3、诗歌形式不拘一格,博采众长。

创造“新辞赋体”,吸收楚辞汉赋的反复咏叹、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句子长,章节对称,气势磅礴。

《团泊洼的秋天》

五、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1、政治倾向性强

2、赋予政治以艺术的形象

3、站在群体的立场上抒发公共的情感

《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

4、追求民族化特色

运用“楼梯式”的诗歌形式《雷锋之歌》

第三章十七年戏剧创作

十七年戏曲创作概况

•1949-1957推陈出新P47

•1958-1966京剧现代戏的革命P49

十七年话剧创作概况P50

•建国初多幕剧工业戏

•1953-1957独幕戏

•1956-1957“第四种剧本”《茶馆》

•1958-1962历史剧

•1962-1966社会主义教育剧

十七年歌剧创作概况P54

•建国初期向西洋歌剧学习

•57-65革命历史题材

音乐民族化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茶馆》《龙须沟》。

•1968年8月24日跳湖自尽

一、《茶馆》的主题

•1、政治颂歌—新旧社会对比

以北京裕泰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没落旗人常四爷及他们身边众多人物的命运遭遇,反映了清末、民国初期、抗战胜利后三个旧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要“葬送三个旧时代”的目的。

2、民间主题

•物质主题—围绕物质的得与失,人民与国家两大存在主体得到关注、审视和思考。

•通过物质考察贫民的生存痛苦,通过物质揭示国家范围内的黑暗、腐朽、丑陋。

•《茶馆》文本包含“物的颓败和物的劫掠”的场景的隐喻。

民间生活的经典场景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王利发的性格特点裕泰茶馆的掌柜,处世哲学:

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八面玲珑。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秦仲义形象分析骄傲自负,企图实业救国,最后破产,落魄失意,满腹劳骚,自悲自悼。

常四爷形象分析旗人,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

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

“我爱咱们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四、精湛的艺术构思

1、使用“反描法”

通过对荒谬的黑暗社会的否定,自然趋向所要阐发的正面主题。

2、以“茶馆”为舞台(典型环境)

侧面透露法:

以小见大,“茶馆”成为旧时代的缩影,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P56

3、人像展览法P57又叫“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

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将众多的人物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展示各自命运。

人物安排: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每个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

五、戏剧结构P57

•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史和事结合、虚与实结合

五、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

•1、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

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庞太监:

“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沈处长:

“好!

”(蒿)

2、含泪带笑的幽默

•表达了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揭示了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以及黑暗与变形的旧时代的讽刺和批判。

六、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

•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对北京民俗风情的描绘。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广义上包括通讯特写、艺术散文、杂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等;

⏹狭义指艺术散文(抒情性散文)。

一、创作类型

1、通讯特写的兴旺(49—56)

▪反映及时,制作迅速,表现生动,灵活多样,时效性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通讯特写的兴旺《志愿军英雄传》《志愿军一日》《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叙事色彩浓烈,抒情成分淡化,新闻性强,但艺术性不够。

2、艺术性散文的繁荣(56—66)

1)1956年—1957年左右,第一次创作高潮,提出“复兴散文”。

●散文作家开始奠定自己的创作基调,感情浓烈,生活气息浓郁。

57年下半年,复兴进程受挫。

2)第二次创作高潮

(1961—1964)

⏹空前丰收,61年也被称为“散文年”。

⏹ 以艺术的精致来弥补艺术创作的欠缺,酿造更美好的生活,出现一批散文佳作。

⏹“散文三大家”:

杨朔以诗为文、刘白羽以情牵论、秦牧知识小品

3、杂文的创作

1)56—57上半年

•敢于切中时弊,大胆批判生活中的假丑恶。

敏锐地捕捉住现实中的矛盾问题,尖锐犀利,锋芒毕露。

巴人《况钟的笔》、严秀《九斤老太论》

2)60年代初期

⏹邓拓《燕山夜话》

⏹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繁星)《三家村札记》

⏹谈心、引导式的风格,善于在日常生活片段中挖掘人生哲理,谈古论今,知识性强,曲折地批判时弊,与56年的杂文相比批判锋芒内敛。

二、三大散文家的创作及其所代表的审美倾向

⏹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致力于建构审美风范,并在当时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杨朔、刘白羽、秦牧。

他们的创作有代表性的体现了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倾向,并具有极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 杨朔的散文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v重在表现新生活建设,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歌颂劳动人民优秀品质。

《海市》《雪浪花》

《荔枝蜜》《茶花赋》

《香山红叶》

2、“以诗为文”的美学风格

⏹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诗意的执着追求。

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注意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形成诗化散文风格。

⏹“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

《雪浪花》

3、“三段式”艺术构架

杨朔散文结构十分讲究,大多不直抒胸臆,而用曲笔。

●运用“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的三段式结构

●欲扬先抑的开头,中间转弯,最后点题、卒章显志的构架。

●《荔枝蜜》

诗化散文的不足

⏹这种艺术风格被规范化、模式化,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追求。

也是对作家苦心追求的艺术独创性的背离。

⏹由于政治功利观念的制约,这种诗的意境追寻,带有明显的人工斧凿的痕迹。

二、刘白羽的散文

1、热情歌唱时代最强音

热情高昂地歌颂新时代精神,情感热烈,格调高亢。

《长江三日》

2、表现出壮美豪迈的美学风格

⏹意象选择:

表现千姿百态的长江、浩瀚无边的大海、苍莽雄伟的长城、旭日、朝霞等雄奇、壮美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美好事物,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纵情挥洒,激情澎湃,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多以议论来抒情。

3、语言绚丽多彩

⏹雄健豪放,抑扬顿挫,气势磅礴。

⏹时常出现富于哲理的警言: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长江三日》)。

4、不足:

●感情抒发节制不够,议论过多,有时流于空泛说教,缺乏真情实感。

三、秦牧的散文创作

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

1、“思想像一根主线”

⏹具有明确的思想目标,贯穿着宣传时代先进思想的线索,注重思想性和时代色彩。

2、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秦牧极力提倡内容异常广泛的散文,强调散文的知识性,作品知识全面,海阔天空,包括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传统、轶闻趣事,古今中外,组成知识大世界,被称作“博物馆”。

秦牧的散文创作

⏹作者在谈天说地,谈古道今的知识趣谈中,寄寓着思想。

⏹比如《土地》从今天的土地想到过去的历史。

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捧着泥土叩拜上苍的故事—古代皇帝封田地—离乡别井的农民珍藏泥土—中国劳动者为土地而战—歌颂新时代建设者为建设新国土而付出的努力。

3、追求“理趣”、寓教育于娱乐中

●他的笔法采取的是像老朋友在林中散步,或在灯下谈心那样的方式。

●叙事抒情,娓娓动人,剖析事理,津津有味。

语言平易、朴实、生动。

4、形散神不散的结构

⏹在结构上,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把大量丰富的知识素材串引起来,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就是思想。

“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