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446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

《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宇新教学评价.docx

刘宇新教学评价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必修模块考评研究与教学对策

刘宇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

一、模块考试的实施背景

(一)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1.课程性质的变化

《语文大纲》(2000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理解“课程性质变化”的意义在于:

①既注重语文的实用价值,又要发挥语文的文化教养功能;②既注重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③既注重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理念的变化

《语文大纲》将语文学科定位为“基础学科”,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强调语文的育人功能,即优秀文化的熏陶、精神品格的提升、人生态度的形成;强调语文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即提高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理解“课程理念变化”的意义在于:

正确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向,明确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3.课程目标的变化

《语文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鉴赏能力,以及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是: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理解“课程目标变化”的意义在于:

由以往比较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转而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

这一转变的核心思想是突出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4.教学方式的变化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理解“教学方式变化”的意义在于: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课程评价的变化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理解“评价方式变化”的意义在于:

新课程的语文评价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考试评价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二)必修模块考试的基本定位

高中语文模块学业评价属于标准参照性测试,其测试的目标主要看学生是否达到高中语文模块要求的水平,模块的评价应紧紧围绕模块所学的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不能随意提高、扩大其评定的范围和标准。

模块考试是学生学业评价的组成部分。

模块考试的主要功能不是甄别区分,而是要考查学生模块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起到诊断、激励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二、模块试题的命制原则

1.坚持课程基本理念

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以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考查。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要求,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与以往试题的衔接和过渡,题型要尽量丰富多样。

2.体现“模块学习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并结合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制定出来的。

模块试题的命制以“模块学习要求”为依据,注重各个模块考试的层次区分;遵循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使模块考试真正起到检测学生学业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

3.关注语文核心能力

识记能力,即能够做到正确识别,准确记忆。

相关行为动词,如“确认、区分、辨别、记住、背诵”等。

理解能力,即能够了解基本意思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

相关行为动词,如“说明、判断、体会、领悟、揣摩”等。

分析综合能力,即能够梳理、筛选材料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

相关行为动词,如“梳理、把握、解析、筛选、整合”。

鉴赏评价能力,即能够判断和鉴别文本材料,并恰切地阐发个人的看法。

相关行为动词,如“感受、品味、审视、赏析、评判”等。

表达应用能力,即能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关行为动词,如“使用、陈述、推敲、锤炼、拓展”等。

探究能力,即能够从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符合逻辑的探究,寻求新的体验。

相关行为动词,如“领悟、探讨、质疑、尝试、创新”。

语文核心能力的确定,不但对高中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有了一个具体的规定和明确的定义,而且通过对相关行为动词的确定,从意义和表述两个方面对相应的能力要素做出了限定。

这既解决了对构成语文基本素养的要素划分不清的问题,又为考试评价提供了可为遵守的标准。

例如,可以根据题目中出现的相应动词,判定这道试题所考查的能力点。

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更有直接的帮助。

4.围绕核心能力确定相关内容

语文核心能力的形成,要以具体的内容作为依托。

对语文核心能力的考查,应当与相关的语文学习内容对应起来。

例如,识记能力,可以对应“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识记中外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识记文学体裁的基本,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等;理解能力,可以对应“解释多音多义字、判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说明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表达效果、对句子的使用作出合理判断、说明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文句子”等;分析综合能力,可以对应“整体把握文本,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要求筛选并整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等;鉴赏评价能力,可以对应“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赏析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评价作品的意义与局限”等;表达应用能力,可以对应“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观点正确感情真实、语言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运用相关语言知识,完成语段中语句的转换与改编、使用常见常用的词语”等;探究能力,可以应对“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质疑并有所发现”等。

语文核心能力与相关学习内容的对应,不但可以使语文能力的考查落到实处,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

当然,这种对应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实际考评中可以有一些相应的变化。

5.准确把握能力考评的标准

模块考试属于水平测试,只要能区分出水平等级就达到了考查的目的。

因此,准确把握语文能力考评的标准至关重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高中阶段必修课程的实施目标,必修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等级可以做如下表述:

优秀等级:

在语文基础、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显示出较高的语文素养;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发展潜力。

全面掌握常用字词,准确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正确使用句子,善于合理修饰语言;整体把握理解文本内容,准确分析综合文本信息,对文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鉴赏和评价;具有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自如负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具备自己的特点和一定的创意。

良好等级:

在语文基础、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水平;显示出较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基本的语文学习发展潜力。

较好地掌握常用字词,比较准确地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正确使用句子,具备修饰语言的能力;整体把握理解文本内容,比较准确地分析综合文本信息,对文本能有自己的思考、鉴赏和评价;具有比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比较自如负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具备自己的特点。

合格等级:

在语文基础、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方面达到基础要求;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方面达到基本的要求;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基本掌握常用字词,能够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句子使用基本正确、合理;能基本把握文本内容,分析综合文本信息,有自己初步的思考、鉴赏和评价;能够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够做到负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根据表达需要合理选材,准确立意。

语文能力等级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但限于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会有一定的差别,“语文能力等级”是可以做出弹性调整的。

这种调整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可以是程度上的调整,也可以是项目上的调整。

但只要一经确定,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三、考评试卷的基本框架

1.考评试卷的主要板块

必修模块考评试卷应以“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作为考查的基本板块。

“积累与运用”板块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评,应以模块学习的内容为主,适当向课外延伸;“阅读与鉴赏”侧重于现代文、文言文和古代诗歌的考评,可以在考查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择课外文本;“表达与交流”主要是写作,应体现各模块作文教学的要求,防止只写高考要求的作文。

2.各版块内容所占比例

基础知识部分,约3道题,约12分;语言运用部分,约2道题,约5分;古诗文阅读部分,约4道题,约15分;现代文阅读部分,约4道题,约18分;写作部分,1道题,50分(第一模块40分)。

试题总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总题量拟控制在14题(含作文)左右,试题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这样一个试卷结构的设计,主要考虑到模块考试只是一个阶段性考试,考查的重点和内容都有限。

如果把模块考试做成高考形式,无疑就违背了模块考试的初衷,多采用主观性试题,也是考虑到“基础知识”部分试题量比较少,再者也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发挥,考出实际水平。

3.试卷难度比例

限于水平考试的要求,模块考试的整体难度控制在0.80左右,比较合适。

模块考试应当力求让所有正常参加模块学习的学生顺利过关。

至于各个板块的难度,可以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阅读板块的难度在0.70左右,作文在0.80左右,语文基础在0.90左右。

当然,具体到每一道试题,在难度上肯定还要有所不同。

四、参考样题的分析说明

(一)积累与运用

1.在考查具体运用的同时关注文化积累

例1:

“斗”是我国的一种量器,人们也常借用它来形容事物的大或小。

下列句子中的“斗”,用于形容“小”的一项是()。

A.李白斗酒诗百篇。

B.他身居斗室,笔耕不辍。

C.我斗胆地说一句:

“这件事您做错了”

D.著名学者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词义辨析能力。

题干的设置,有意引入有关“斗”的文化知识作为试题背景。

考查词义辨析,引入“斗”的背景知识,把简单的词义辨析至于了解“词源”的基础之上,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从“文化”层面了解“斗”字含义的来龙去脉,而且是要让学生在辨析词义的过程中了解汉字文化,这就把词义辨析能力的考查与对汉字文化的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2:

根据语境,在空格内填写短语。

荆轲处变不惊,无私无畏,发图见匕刺秦王;樊哙拥盾闯帐,□□□□,披肝沥胆□□□。

两位勇士的壮举都成为历史的佳话。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词语运用。

用于考查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鸿门宴”,而且渗透了“对联”的知识。

2.在整合的基础上考查语言运用水平

例:

阅读下面材料,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要求:

文意贯通,富有感情色彩,不超过20个字。

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于当地时间2009年2月25日在法国巴黎以每尊1400万欧元的价格,拍卖了中国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

这两尊铜像记录的是。

对于这段历史,法国文豪雨果在给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中曾经写道: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这道试题是把语言运用与文段阅读整合在一起,要求在读懂文段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来自己组织一句话。

文段前一层是陈述“拍卖”的事实,后一层是雨果先生的一段评价。

上下文的衔接有标识性词语“历史”。

学生只有在知道是哪一段历史,及怎样认识这段历史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如何表达。

而表达的选词用句更需斟酌。

3.联系原著考查文学常识

例:

曹雪芹借在“太虚幻境”中见到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句诗,暗示了《红楼梦》中和两个人物的命运。

这道试题以《红楼梦》的内容介绍为依托,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命运为关注重点,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改变了文学常识背记知识的传统作法。

(二)文言文阅读

1.用主观性试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例: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方其破荆州方:

②固一世之雄也固:

③而卒莫消长也卒:

④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以往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都是用客观性试题,答案唯一,不利于充分考查出学生自己的理解。

主观性试题,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强化对于文本阅读的考查

例:

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继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接着以“”的事实说明晋国的野心,利用两国矛盾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亡郑是“”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

这道试题用语段填空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所要填的是原句,但如果不理解原文,就找不到合适的原句。

同时,改变了用客观性试题考查文意理解带来的“内容提示”的弊端。

3.增加试题的开放性

例: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说出蔺相如和廉颇,你更欣赏哪一位?

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品评古代作品。

这道试题就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学生可以多角度地对人物作出品评,实现了试题的开放性。

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注重基本的文言词句,但更要注重融积累、理解、应用于一体,引导学生不仅从词句上读懂文言作品,更应要从精神层面上与作者对话,深入理解文言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果把文言文当成“古汉语”来考查,而且考查的形式只限于客观性试题,就失去了阅读文言文的真正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不会有多大的帮助。

所以,尝试改变文言文考查重“言”轻“文”的现状,是模块考试应承担的任务。

(三)诗歌鉴赏

对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应当强调学生的自我评判,表现学生的独到理解。

为此,在试题命制时,要尽量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支持。

例1:

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和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解释为“曾经”,而清代朱瀚在《杜诗解意》中说:

“省,乃省约之省,言但于画图中略识其面也。

”你认同哪种解释,请说明理由。

例2:

下面文字是对这首诗(洛夫的《边界望乡》)语言的评价。

请结合这段评价,从三处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处为例,谈谈你的认识。

诗歌是语言的魔术。

洛夫运用语言时,力求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汉字组合方案,摒除那种流行的缺乏生机的语言模式,使语句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刺激读者想象的美学效果。

(李元洛)

这道试题考查语言的揣摩,这属于基本的阅读能力。

这道题的特点在于把语言的揣摩与戏剧文学的特征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结合文本特点了解人物语言内涵,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又让学生通过语言揣摩,把握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感受到戏剧文学的独特魅力。

例2:

如果选段

(一)用“狂乱梦想”四字来概括,那么,选段

(二)的内容应概括为□□□□。

这道试题的选材取自于莫泊桑小说《项链》。

选取了小说开头部分描写马蒂尔德的“梦想”和结尾部分描写她回顾往事的段落。

本试题考查着眼于文意的理解、概括和整合,这都是阅读的基本能力。

试题力图通过两个片段的对比,完成对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有一定的创意。

2.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例:

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一处令你感触最深的画面,并简要说明这处画面为什么触动了你。

这道试题的选材取自《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试题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现、独立鉴赏的空间。

鉴赏的基础是要有鉴赏者自己的感受,但作为考试又要有一定的限制。

这道试题“限制”的是“画面”,鼓励的是找出“感受”最深的,“限制”与“开放”相互结合。

这应当成为考查鉴赏能力的一个前提。

3.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汉家寨》收录在张承志散文集《荒芜英雄路》中,在这部散文集的《后记》里,他写道:

当生存的大潮席卷中国而来的今天,我放弃了自己曾在《心灵史》中流露过的、终止自己的文学写作的打算。

因为中国、你们、还有我,都更需要真诚而正义的文学。

由于伪作家和伪作品的干扰,人们

浪费了多少精力呐,真诚而正义的文学陷入了孤独冷清。

逆着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潮,我的小船又顶着风启航了。

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我命定如此,我命定要填充一种空白。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这是一个神圣的约束,你们会像以往十多年感到过一样地重新发现:

我不会背叛。

(1)依据上面材料,尝试探讨“我不会背叛”与汉家寨人的“坚守”有什么相似之处。

(2)作者在《汉家寨》中说: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根据上面的材料,说出你从这句话中可以领悟出什么内容。

这两道试题都是考查探究能力,其基本特征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试题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和问题指向。

(四)表达与交流

1.根据不同模块设置不同要求

例1:

按要求写片段。

(40分)要求:

写一个片段或一个场景,不少于400字。

生活中,一定会有一闪而过却又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情景。

请以“那一瞬间”为题,描述那一瞬间的情景。

这是一个片段写作,适合于必修一模块。

例2:

按要求作文。

(50分)要求:

①将题目补全;②写一篇记叙文。

生活中,一个人,一处景,一件物,在一段特殊的日子里,总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请以“在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道试题要求写作记叙文,比较适合于必修二。

2.引导学生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

看见人家伤心落泪,能主动安慰,是善良;不能安慰,但不幸灾乐祸,也是善良。

“善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对“善良”,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请以“善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这道试题是让学生就“善良”发表自己的见解,所给的提示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善良”。

3.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开放的空间

例1:

请将题目“与同行(xínɡ)”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例2: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细细地去“品”:

一杯香茗需要“品”,一处美景需要“品”,一部名著需要“品”,一句名言需要“品”,一段经历需要“品”……请以“品”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两道试题的开放程度比较大。

这种“开放”首先表现在写作素材的选择上,其次,选材不同,立论就可能不一样。

当然,这种比较开放的作文题,也还是有“题”的,无论是题目本身还是提示语都对学生的写作具有一定的规定性。

4.作文题目的文学化倾向

例: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凡是经历过总会留下印记。

请以“印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试题使用一个类比引出题目,而题目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当然,富有文学性的题目并不应当是要求文学创作,而不过是为了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

必修模块写作试题,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呈现由片段到篇章、由易而难的写作过程;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撰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应当为学生提供写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写兴趣。

以上“参考样题”是以北京市必修模块样题为例,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参考样题的重点和难点是根据人教版和北京版(实验)确定的。

参考样题未经全市统一测试,其难度值、题量等设计只是预测的,建议大家加强对模块试题的研究,对参考样题提出意见。

五、应对模块考试的教学对策

1.改变高中课堂问题设计指向

根据模块考试设题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问题的设计不但要指向对文本的理解,更要指向学生个人的解读。

为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当更多地指向“发现了什么?

”“不明白什么?

”“如何去评价?

”等。

例如,散文《荷塘月色》的问题设计,就可以有类似“你从作者描写的荷塘月色中体会出怎样的一种美”、“作者用出浴的美女比喻荷花,对于这个比喻你怎么理解”、“对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等问题。

2.突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拿出解决的办法,呈现解决的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针对学生写议论文存在的“只会罗列事实,不会深入分析”的问题,做了“先是问题举例,然后是课堂实践”的教学设计。

3.把握知识教学的基本定位和教学形式

①教知识,更要教知识的运用

所谓教知识,即是说要教概念、定义。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不能停留在用文本“解证”知识,而应是用知识解读文本。

一篇小说学完了,不但应让学生记住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应是栩栩如生的形象;一篇散文学完了,不但应让学生记住“形散神聚”的写法,更应是感动人心的文章;一篇说明文学完了,不但应让学生记住说明的对象、方法、顺序,更应是清晰的说明和明白的语言。

②教书本知识,更要教实用的知识

所谓实用知识,更多地表现为一些方法性(过程性)知识。

例如,指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就应当告诉学生应当如何从词句入手、如何联系相关背景、如何借助已有的知识、如何运用鉴赏的语言来表达。

③教知识,重在教学生“学”知识

所谓教学生“学”知识,一是要在语言实践中学习知识,先实践,再总结;二是要以学生自己认识为主,自己总结为主,教师在需要时给予适当指导。

例如,在完成一道试题时,教师可以先不给“标准答案”,让学生独自作答;之后只给答案要点,让学生比照自己的答案找问题,循规律;最后再给出几个各有“说法”的答案,让学生进行比较,提升对“鉴赏”的认识。

4.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语言学习

①从“文意”入手,借文意理解词句意思

借文意理解词句,主要是指把词句放到文段或文章中去进行解读,改变“就词说词,就句解句”的狭隘的语言训练形式。

②利用语法,进行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以往更多的是在语法教学中来完成的,至于如何利用语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一步说,如何在阅读中借助语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还是一个新课题。

张志公先生早在1959年所写的《语法的内容、用处和学习方法》一文中就说过:

“学语法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住一大堆术语、定义,而在于提高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