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694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4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docx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

三成未找到工作、五成缺社会经验、七成期望值过高>>(转载《科技日报》)

(图示各专业就业率)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特别是200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形势更显严峻。

近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该报告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作了详实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次问卷调查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人员共向全国近百所高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率为86.88%%。

该调查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所进行的访谈结果,与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缺乏社会经验制约就业

  调查结果显示:

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

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而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高达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

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其明显的劣势。

  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近三成单位有性别倾向

  据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41.08%%。

可见,求职者的性别对于求职成功与否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且也有27.3%%用人单位也表示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有72.7%%的单位认为在招聘时没有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到工作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除性别因素外,地区差异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比例为43.39%。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薪酬要求日趋理性

  薪酬一直被比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

而这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成以上(66.1%%)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

在大学生对收入要求日趋合理的同时,有1.58%%的大学生提出了“零工资”,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景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托熟人”成求职主要途径

  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本次调查结果就显示,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是求职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比例更高达51.29%%。

  

对于此次调查,出席报告会的有关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

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认为,该调查报告系统、深入、详实、可信,是他近几年看到的较好的一篇研究报告。

  同时,他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

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调控体系。

另外,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网络和检测、预警系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

第二,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第三,要面向市场,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进行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工作,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二、调查摘要

2.1针对大学生

2.1.1基本情况

a.毕业生

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

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调查显示:

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b.在校大学生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比例:

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

北京、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最吸引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其中北京(25.32%)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与06届毕业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06届毕业生(9.62%、7.39%)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分别仅为5.63%、6.06%.

2.1.2就业需求描述

a.毕业生

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

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专业水平"(49.23%)成为06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

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

"如何面试"(30.82%)、"如何了解一个企业"(30.13%)、"企业选人的标准"(29.15%)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

b.在校大学生

与06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届毕业生:

41.28%)及"提高职业素质"(41.88%,06毕业生:

31.94%)。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成为困扰06届毕业生(45.47%)和在校大学生(41.45%)求职中的首要因素,仍说明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了解的机制存在很大不足。

在校大学生和06届毕业生这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相比较而言,在校大学生更关注"专业水平"(56.60%,06届毕业生:

49.23%),对"适应能力"(35.71%)关注相对比06届毕业生(41.42%)小一点。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

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

第三位)。

在校大学生与06届毕业生在这方面相当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前三项都为"企业选人标准"、"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2.1.3深度分析

a.不同籍贯学生分析

调查显示:

不同籍贯性质的大学生,均把外企作为毕业就业时的首选。

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

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中最困扰的三项因素相同,但轻重有所不同。

对于来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大学生生来说,首要困扰他们的因素和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一样,均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第二项因素与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不同,他们更困扰于"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更困扰于"能力不足".从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

调查显示:

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都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专业水平"看重的程度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升高。

对"沟通能力"的选择上则相反,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降低。

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b.不同区域学生分析

从统计分析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担忧程度相对最小,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对就业难的担忧程度则大幅增加。

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的解决就业难的方式。

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选择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沟通通力"及"心理素质",而。

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

c.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分析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

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

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

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

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

2.2针对用人单位

2.2.1现状描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调查显示:

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2.2.2需求描述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

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

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

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在众多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

在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代表性的建议前者是:

先就业,再择业。

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

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2.3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

从高校大学生和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费,同时由于人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差异,资源内耗将会持续增加,对企业及毕业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具体差异之处可以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看

2.3.1硬性方面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不论从06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

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

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

从对大学生的调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1001-2000元,在校大学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

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如何呢?

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

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

2.3.2软性方面

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

我们从企业hr者给大学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

"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整体的来看,在解决大学生就难上,大学生和企业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

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从认知上解决。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一致性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

可见学生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触、了解的途径。

整体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二者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在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

不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06毕业生选择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大学生中,"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这种差异的形成值得我们思考:

到底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取向该如何选择呢?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的选择可以发现,除了"综合能力"上,企业和大学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没有一致的。

二者之间差异的选择上,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能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培养自己的方向上产生一定的歪曲,最后使自己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选择看重毕业生学历学校名气的比很小,可现实中的情况似乎是企业对毕业生这方面的条件非常看重。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矛盾。

其二,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

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

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三、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1大学生就业现状描述

1.1.106届毕业生现状描述

分析对象为06届毕业生,包括在校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三年级学生。

a.毕业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06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

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对能否就业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担忧。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b."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

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

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相关内容分析见报告其他部分。

仍有13.11%的毕业生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就业心态,对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表示。

而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仅为13.95%,可见在"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问题上,后者目前更受毕业生认可。

但毕业生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的开始,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也的心态的毕业生可能会给以后的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

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

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仅有4.18%的毕业生表示就业时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与几年前热闹的毕业生创业热潮相比,冷清了很多。

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

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

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考虑到这份薪酬期望为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分布,针对性很弱,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会对薪酬期望有进一步详细解读。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

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4.6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1.76%.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1.1.2未来毕业大学生现状描述

分析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及三年级以下在校大学生

a.06年就业形势:

在校大学生更加不自信,更加担忧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表示"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的比例与06届毕业生(20.08%)相比降为15.04%,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与06届毕业生(8.09%)相比则升为11.15%.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面对就业:

在校大学生的态度选择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把"考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