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636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docx

中新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1〕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

近代报纸的模式是鸦片战争前夕随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

〔2〕中国是近代报刊传入较晚的国家,直到19世纪初才有近代报刊。

〔3〕中国新闻史上的众多“第一”都与外人、外报相关,是他们揭开了中国新闻业发展史的序幕。

2.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的出现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创办,最早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

〔1〕马礼逊

马礼逊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从1807年来华到1834年去世,他曾翻译了《圣经》、编纂了词典、编写了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马礼逊曾将中国《京报》翻译成英文出版。

1815年由东印度公司印刷所出版的《中文原本翻译》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翻译《京报》的出版物。

〔2〕米怜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威廉·米怜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每月出版一期,每期5页,每面8行,每行20字,木刻竹纸印,文句右旁有圈点,并有木刻插图。

该刊初期月印500册,3年后增至1000册,最高发行量达2000册,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散发。

1821年12月,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二、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1.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

〔1〕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

《蜜蜂华报》从创刊伊始,就站在居澳葡人的立场上为立宪革命的胜利欢呼,以立宪派机关报和新政府公报自居。

其内容主要是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

1823年6月,葡萄牙本土发生了君主复辟,从第54期开始,《蜜蜂华报》由保守派掌管,直到1823年12月27日终刊,共出版67期。

《蜜蜂华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则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

〔2〕《蜜蜂华报》停刊后,保守派于1824年1月3日创办了澳门历史上的第二份葡文报纸《澳门报》。

该报以宣传葡萄牙保守派的主张为主要内容,1826年12月16日因财政问题停刊。

1833年,立宪派最终战胜了保守派,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如《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真正爱国者》、《澳门政府公报》等。

2.在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

〔1〕《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杂闻篇》为不定期刊物,共出版了3期,每期4页,双面印刷,以近代报刊样式单页出版。

《杂闻篇》的大部分内容是宣扬基督教信仰的。

《杂闻篇》第二期上刊登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了“新闻纸”的概念。

〔2〕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不定期出版,各期内容主要有:

中国文化知识、宗教知识及教义讨论、各地消息及评论。

〔3〕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志》,该刊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

《广州杂志》的封面是用丝绸做的,内容多涉及文化历史,文章不署名,但均由知名在华外人撰稿。

该刊共出5期,都在澳门出版。

3.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1〕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与行情报》创刊。

1828年,该报改名为《广州纪录报》。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等。

《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

《广州纪录报》上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攻击中国官员对外国人傲慢无礼和无视外商利益,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

〔2〕《广州周报》创刊于1835年9月12日,周刊,每周六发行,为广州另一家颇有影响的英文报纸。

该报为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所办,在经济上受到颠地洋行的支持,不断抨击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并与亲东印度公司的《广州纪录报》展开过激烈争论。

《广州周报》对中国问题非常关注,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

〔3〕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等。

《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1833年9月底停刊。

英文月刊《中国丛报》第一期出版于1832年5月31日,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

该刊大量、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宗教的文章很少。

4.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每期约十二三页,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

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他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这与它在中国境内出版有一定关系。

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全长331字,表达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版情形。

目前所见最后一期出于1838年7月。

三、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1.英文商业报纸的率先发展

〔1〕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重要基地。

〔2〕1842年3月17日,《中国之友》创刊,小马礼逊等担任主笔。

自第2期起,该报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

该报重视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作过系统报道,对太平军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外文报刊中是少见的,曾引起舆论界的广泛注意。

1869年停刊。

〔3〕1843年,《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出版,改名为《香港纪录报》。

该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

至1858年停刊。

〔4〕1845年2月20日,《德臣报》创刊。

该报初为周刊,1862年2月1日起改为日报,到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德臣报》的创办人兼主笔为英国出版商肖德锐。

在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5〕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为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翌年,因该报所刊评论攻击怡和洋行,赖登被香港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其主编一职改由莫罗继任。

莫罗的粤语音译为“孖剌”,因而当时港人把这份英文日报称为《孖剌报》,出版到1941年停刊。

2.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

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1853年8月1日,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除在香港发行外,还发行到内地各通商口岸。

1856年5月停刊,前后共出33期。

《遐迩贯珍》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该刊还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对中国人开阔视野、了解中国与世界有一定积极意义。

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编》,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3.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1〕1857年11月3日,孖剌报馆创办《香港船头货价纸》。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

1873年,《香港中外新报》改版为日报,之后脱离《孖剌报》,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出至1919年停刊。

〔2〕德臣报馆也于1861年8月10日创办了中文附刊《香港新闻》,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要内容。

1871年3月18日,德臣报馆又创办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

1872年4月,《中外新闻七日报》停刊,德臣报馆改出独立发行的《香港华字日报》。

《香港华字日报》创刊后,与《香港中外新报》对垒而立,逐渐发展成为香港地区最重要的两份中文日报。

该报直至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后停刊,先后出版69年,是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3〕1864年间还有一家中文报纸《近事编录》在香港创刊,由英国传教士罗郎也创办,为国内最早的中文日报之一。

该报除刊登行情、船期和广告外,还大量刊登新闻,是当时所有中文报刊中最早报道巴黎公社起义消息的报纸。

著名政论家王韬一度担任主编,并在该报上刊出过不少他的早期政论。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1.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

〔1〕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是1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周刊,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北华捷报》初期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

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则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被视为“英国官报”。

〔2〕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出版综合性日报《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出版。

《字林西报》虽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但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该报对言论十分重视,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

《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日渐扩大。

该报1951年3月终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2.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率先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

〔1〕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57年1月26日创刊的《六合丛谈》,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王韬曾参与过该刊的编辑,这是他从事报刊活动之始。

在内容上,《六合丛谈》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2〕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

该刊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1874年9月5日,该报自第301期起再次改名为《万国公报》。

其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减少了宗教教义的宣传。

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并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益于中国。

该刊也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该刊于1907年7月终刊。

3.中文商业报纸的迅猛发展

〔1〕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馆于1861年1月19日创办的《上海新报》,初为周刊。

《上海新报》的历史可划分为三阶段:

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

《上海新报》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

〔2〕《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创办的。

初为两日刊,第5期起改为日报,自1879年4月27日起,《申报》取消每周休刊一天的方法,星期日照常出报。

美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美查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

《申报》还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重视报纸言论工作。

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也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创造性举措。

4.上海早期报业竞争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的局面。

〔1〕字林洋行在《上海新报》停刊近10年后,于1882年5月18日发刊中文日报《沪报》,同年8月10日改名《字林沪报》。

〔2〕《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

《新闻报》一创刊就同《申报》展开竞争。

该报采取低价推销方法。

在广告业务上,《新闻报》出版之初,上海各剧场海报都只登于《申报》一家,《新闻报》主动兜揽,遭到拒绝,于是故意乱排海报,造成混乱,迫使各剧场主动送刊广告。

〔3〕至19世纪90年代,无论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上海都已超过香港、广州、澳门等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取代香港成为全国报业中心。

五、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鸦片战争后,除香港、上海外,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商人以及其他各界人士还在广州、宁波、福州、厦门等通商口岸办起了一批近代报刊。

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

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鸦片战争后广州、澳门的外报

〔1〕鸦片战争后,广州出现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广州探报》。

该报1843年创刊,内容均为当地新闻,主要供澳门英商阅览。

1845年后,《中国丛报》迁回广州出版,但影响不大。

1860年,台仁特主编的英文《中国之友》从香港迁往广州,为鸦片战争后广州的第三份近代报刊。

19世纪60年代广州出版的外报还有中文《中外新闻七日录》和《广州新报》。

〔2〕澳门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之一,其报业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社会的影晌日渐衰减,但仍有所发展。

第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893年7月18日创刊的《镜海丛报》。

该报刊有各类新闻、言论等内容,与孙中山关系密切,曾刊有孙中山的《农学会序》等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文章。

2.近代报刊在其他东南沿海各地的出现

〔1〕1854年,由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报刊《中外新报》在宁波创刊,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玛高温、应思礼等先后担任主编,内容分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类,1861年停刊。

〔2〕在福州,最早创办的是《福州信使报》,1858年10月12日创刊,由英国人主办。

继而出版的有《福州广告报》、《福州每日广告与航运报》、《福州捷报》、《福州每日回声报》、《中国纪录报》等英文报刊。

福州最早的中文报刊是《教会使者报》。

〔3〕厦门第一份近代报纸是英文《厦门航运报道》,1872年创刊。

1886年,《厦门新报》创刊,为当地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月刊。

1888年,《漳泉公会报》创刊,为一份用闽南方言编写的基督教教会刊物。

1889年,《厦门画报》创刊,为教会方面主办的儿童画报。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腹地的扩展

〔1〕汉口报业在1866年后起步。

1月6日,英文商业报纸《汉口时报》创刊,为该地区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至1868年停刊。

汉口中文报刊始于1872年创刊的《谈道新编》。

1887年2月,《益文月报》创刊,为外人主办的中文月刊,内容以自然科学方面的报道为主。

〔2〕1880年,天津第一家近代报刊《北方邮报》创刊。

这是一家非时事政治性报刊,主要刊登海关贸易统计之类的材料,社会影响很小。

1894年3月,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文《京津泰晤士报》,该报代表着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的观点,重视京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3〕1872年8月,外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中西闻见录》月刊,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等人任主编。

《中西闻见录》作为“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该刊杂录各国新闻近事及天文、地理、格致之学,对科技知识的介绍较多,既详细又实用。

4.法、德、日、俄等国在华办报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等开始了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1〕法国人自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在上海办报。

法文报刊在上海的影响与势力仅次于英文报刊。

1870年12月5日,法文周刊《上海新闻》创刊,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份、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份法文报刊。

该刊的创办得到了法租界公董局的支持,法租界公董局会议记录摘要和有关通告均授权该报公布。

〔2〕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人在上海开始办报。

第一家德文报纸是《德文新报》,1886年10月1日创刊,为德国在华的言论机关。

该报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份德文报纸。

〔3〕在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人在上海一共办过4种日文报刊,但出版时间都不很长。

日本人在华经营的第一份中文日报是1896年2月12日姚文藻让渡给宗方小太郎的《汉报》。

1900年前后,日本人还相继出版了《闽报》、《上海新报》、《亚东时报》、《同文沪报》、《顺天时报》等中文报纸,影响中国读者与舆论。

〔4〕俄国在华的第一本俄文杂志是1898年年底创刊的《哈尔滨》。

创办人是中东铁路护路队军官古奇科夫。

该杂志主要反映哈尔滨第一批俄国居民的生活情况。

《哈尔滨》杂志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出版的第一份杂志。

俄国在华出版的第一份俄文报纸是1899年8月在旅顺创办的《新边疆报》,它同时也是我国东北的第一家报纸。

1904年,沙俄在旅顺创办的中文《关东报》,以及在沈阳创办的中文《盛京报》,则是东北地区出版得最早的一批中文报纸。

5.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课后习题详解

1.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答:

〔1〕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此时的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2〕欧洲是近代报刊的发源地,近代报刊向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扩散是西方殖民者侵略扩张带来的一种结果。

新航路的开辟把原先彼此隔绝的世界联系起来,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全球扩张行为,近代报刊被大面积地移植到世界各地。

中国很早就成为西方殖民者觊觎的对象。

早在16世纪中叶,葡萄牙就租占了我国的澳门。

17世纪,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

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更是掀起了殖民扩张的热潮。

l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加紧了对中国的扩张,商船与军舰、商人与传教士接踵而至,他们带来了商品、鸦片,也带来了《圣经》与近代报刊。

中国薪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就是由英国传教士在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办的。

此后,外国人在华出版的第一批中、外文近代报刊陆续出觋了。

2.简述英国传教士在东南亚出版中文报刊的情况。

答: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最早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

〔1〕背景

18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力的增强,英国逐渐成为西方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迫切地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把势力不断伸向全球。

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武力征服不具备时机和条件的情况下,便于操作且影响深远的思想征服成为英国的首选良策。

〔2〕过程

1813年,当英国第一位赴华传教士马礼逊的传教活动取得初步进展的时候,英国伦敦布道会派来了一位名叫米怜的年轻传教士,充当马礼逊的助手。

米怜向马礼逊建议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建立出版基地。

因为马六甲与中国很近,周围地区居住着大量华人,和广州往来方便,将中文宣传品从马六甲运到中国并非难事。

1815年,米怜重返马六甲,创建了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

这份中文月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它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该刊初期月印500册,3年后增至1000册,最高发行量达2000册,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散发,每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被运回国内与宗教书籍一起分送。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终刊后,正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从事传教活动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决心继承米怜开创的事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起《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并自任主编。

该刊每月一期,每年一卷,每期8页,木刻竹纸印,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等。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出至1826年停刊,共出四卷。

1828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出版的第三份中文月刊《天下新闻》〔UniversalGazette〕在马六甲创刊,主持该刊编务的是英国传教士纪德。

该刊用白报纸活字印刷,突破了过去的书本样式,改为散张。

虽然是一份宗教性刊物,但其内容包括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并以欧洲和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宗教与道德方面的文章已退居次要地位。

1829年,《天下新闻》停刊。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办起来的?

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答: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该刊1815年8月15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同时,严禁传教。

英国传教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转往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透和过渡作用。

由于马六甲当时为来往东西方的必经国际港口,又较靠近大清国,所以米怜最后决定以马六甲作为传教基地。

1815年,米怜带领来自大清国的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马六甲,于当年8月15日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该刊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并开始涉及时政。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宗旨和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该刊的特点有:

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情报。

②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

后期开始有一些时事评论性文章。

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

③在形式上,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

④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期封面上必印有孔子语录一行:

“子曰: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4.简述澳门近代报业产生的条件与早期发展情况。

答:

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

当时的澳门不仅出版葡文报刊,还同时出版中、英文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1〕澳门近代报业产生的条件

从技术设备、人口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看,澳门的近代新闻事业似乎在17世纪中后期就应该产生了。

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创造的西方活字印刷术曾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

时隔100多年后,这种印刷设备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了中国。

澳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