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241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

《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及案例.docx

教学设计及案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学设计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单位姓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点等。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教学思想

4.我的思考

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理解,特别是核心数学思想的落实。

说明:

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建立在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之上。

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5.我的思考:

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学生分析的理解。

说明:

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

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自己的学生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学习要素。

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

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

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

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为学习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活动。

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

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

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

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说明:

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下面为参考格式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五、教学效果评价

目的是检测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为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可以采取测验、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中应包括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案。

例如,对于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以设计当堂课或课后能够做的1-2个小问题。

以下几点供教师思考:

情境的作用是什么应该为学习目标服务,不是仅仅追求“热闹”。

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小组活动的组织、信息技术的使用、练习的设计等,使得它们更为有效?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了就要努力执行和实现。

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都应该为促成“目标”的实现服务。

教学是需要设计的,最后达到寓教于“无形”之中。

设计应该考虑单元或更大的范围。

(注:

没有上过这节课的把“教学效果评价”改为“教学效果检测手段”,设计出自己的检测方法和检测题目)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出示的图片要提供图片,插入合适位置;

2.设计中出现“**页第*题”字样的,要出示原题;

3.要说明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4.要明确,教学设计是写给别人看的,要尽量详细,问题要有答案,互动要有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想等。

附:

教学设计实例

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惠济区教研室侯英敏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3-64页。

2.单元及课时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和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也是以后学习更大范围运算的基础。

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单元的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第二部分《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第三部分《小小图书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第四部分《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跳绳》一课主要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

《跳绳》及《练习七》计划分四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63页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及64页部分练习);第二课时进行100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及64页部分练习;第三、第四课时教学65—67页《练习七》。

教材通过活动引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让学生学生在解决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逆向思维题目(形如64页第2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关键是借助“计数器的直观模型、计数器”来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体会“位值制”和“十进制”等核心数学思想。

3.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数的运算部分的基本模式。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体会算理,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教材在编写时加强了直观材料的操作,如用小棒、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计数器等演示计算的过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计算时头脑中有具体模型表示计算的表象作支持,避免单纯地背诵计算法则,枯燥地进行操练,增加计算的思维含量。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4)鼓励算法多样化,体会个体和群体思考策略的多样化。

(5)通过丰富、有趣的形式进行计算的基本练习(6)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体现计算学习的价值。

4.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这部分教材体现了位值制、十进制以及转化等核心数学思想。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100以内不进位加、不退位减;100以内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

多数学生会用口算、摆小棒、摆方块、计数器、竖式等方法进行相关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加与减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比多少”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学问题之一,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的计算内容的学习程序也是学生经常经历的;借助小棒、方块、计数器等研究计算方法,利用竖式进行计算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学生解答前测题的情况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在没有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之前,相关的题目也能正确算出结果,但对算理的理解还不充分。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应该不太吃力,而使学生建立起“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计数器—竖式”之间的联系是比较困难的。

4.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借助在情境、游戏、比赛等活动展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较强的表现欲,但自控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达、倾听、评价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经过半年多的学校学习生活,学生已初步具有了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

三、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发展表达、倾听等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认真计算等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计数器、课件、

学生准备:

课本、练习本、铅笔、小棒

2.教学过程说明

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

谈话导入

提出问题

1号

2号

3号

62下

48下

70下

前几天,我们学校组织了春季小学生趣味运动会,一年级的同学参加的是跳绳比赛。

这是我们班三个代表的比赛成绩: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谁跳得最多谁跳得最少

②1号比2号多跳多少下

③2号比3号少跳多少下

④3号比1号多跳多少下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重点研究的比多少的问题记录下来。

在本活动中培养学生读统计图表、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以及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相机记录学生提出的本课要研究的相关问题,一方面是肯定学生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另一方面为下面的研究提供资源。

3

二、

分析问题

探索算法

以“1号比2号多跳多少下”为例进行研究。

15

1.怎样求1号比2号多跳多少下你会用式子表示么

2.62-48=结果大约是多少呢谁愿意来估计估计

3.独立尝试:

请小朋友自己算一算,这道题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也可以请学具帮帮忙。

4.小组交流:

请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当别的同学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看他的方法是不是和你的一样。

如果不是,和你的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还有什么补充。

5.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板书,把竖式方法写板书在最醒目位置。

6..你的方法和其他方法比较,现在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合适呢为什么

7.教师参与交流,推荐竖式方法。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注重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提供时间和方法建议,以提高独立思考的有效性。

小组内的交流一方面扩大展示对象的范围,另一方面为全班交流时提供理清思路的机会。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感受算法多样化。

比较并反思自己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初步体会竖式方法的优越性。

三、

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你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解决另一个问题么独立计算,完成后全班交流。

及时应用,巩固技能。

5

四、

巩固练习

解决问题

1.我当小老师。

(1)80-55=35

(2)64-19=71

8080

-55-19

3571

a.观察,判断对错

b.分析,寻找错因

c.订正,

d.建议,总结经验

通过丰富、有趣的形式进行计算的基本练习。

通过错例辨析,利用错误强化正确。

通过提建议环节,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2

2.看口型写算式。

85-58=44-27=80-36=

(1)统一算式

(2)分组计算

(3)展示交流

3.解决问题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2)理解题目中数量关系;

(3)独立计算

(4)展示交流

经过半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明显下降,通过这一形式的练习,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计算技能。

五、

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1.师生共同小结。

1.老师也参加了跳绳比赛,你们猜猜侯老师一分钟能跳多少下(100下)

出示:

1号

2号

3号

侯老师

62下

48下

70下

100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请你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并试着进行解答,下节课上我们继续交流。

通过这一环节,再次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提供话题。

5

六、

课堂检测

目标反馈

题目附后

通过课堂小测验,给学生提供独立练习的机会,同时也作为检测本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依据。

五、习题设计

1..前测题设计

题目

设计意图

1计算:

65-15=38-14=72-9=63-8=

53+21=49-26=21+18=80-55=

2.用竖式计算:

99-33=56-8=45-27=

3.笑笑的一家

笑笑妈妈

笑笑爸爸

笑笑

34岁

37岁

小明比爸爸小30岁,小明几岁了

□○□=□(岁)

一是了解前面已经学过的100以内不进位加、不退位减;100以内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前两项计算中,还特别加入了80-55和45-27这两道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目的是想了解在没有学习之前,有多少学生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为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通过“笑笑的一家”了解学生搜集数据、分析和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及检测题设计

题目

设计意图

1.用竖式计算。

38-27=90-46=

2.小明的一家

小明妈妈

小明爸爸

小明

29岁

33岁

(1)小明妈妈比小明爸爸小几岁

□○□=□(岁)

(2)小明比爸爸小27岁,小明几岁了

□○□=□(岁)

检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掌握情况。

检测学生看懂统计表、分析问题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

实例是表格式,我们可以参考但不要求一定用表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