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119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docx

复习必备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试用稿)

前言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精神,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方剂知识,掌握针灸疗法,能有诊断、防治常见病的技能,并为进一步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长期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经多年的构思、多阶段多层次的改革试验后,在原有《中医学》教材和教案的基础上,又经反复修订、补充,重新编写成《中医学教程》一书,作为本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试用教材。

本大纲即在原大纲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以适应新教材需要和教学要求。

《中医学教程》全书三编,上编把基础理论和药物方剂重新编排,以辨证论治为主线,一应的理论论述,都直接落实到“证”上,并由此引出相关的药物和方剂,理、法、方、药,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全新的编排体系。

这样编排的明显好处在于,基础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都有相应的治法方药,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具体内容:

《阴阳五行》,把重点放在“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部分,分别引入最重要的中医概念:

邪正、虚实、寒热、阴邪、阳邪、阴精、阳气,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归经、润燥等,并介绍诊断寒热的要点,包括舌诊、脉诊,为后文进一步叙述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分四节。

“气”一节,除生理外,增加气病病因、病机、药性升降浮沉、基本病证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及与此相应的药物方剂补气、升提、理气、降气方药。

血、津液节亦大体如此。

第三章《脏腑经络》分七节。

以肾为例:

肾的生理特点,肾病症状和肾病辨证,治法,药物:

补阴药、补阳药、固精缩尿药等,以及与辨证相应的方剂。

其余各节结构相似。

第四章《六淫病因》分阳邪、阴邪两节,分别介绍六淫致病特性、病证,包括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治则治法、药物、方剂。

中编为临床各科,选择中医临床常见、疗效确切的疾病,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阐述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努力反映中医临床特色,注意吸取现代有关病理、药理、临床研究的成果。

下编为针灸,为更适应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突出治疗。

如常用穴位详细描述局部解剖情况,引证古今文献资料,作全面深入的介绍,而不常用的普通穴位就作了大量的删削。

临床治疗则结合辨病辨证,注重病位和疾病共性,强调选穴少而精,强调操作手法,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中医学教程》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在于:

一改原有多种《中医学》著作的老体系,建立独创的,迄今为止国内未曾有过的全新的编排体系,以辨证论治为主线,把相应的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和证型、治法及药物方剂,一以贯之,构成一个整体。

这样,本书立足于辨证论治的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之上,系统全面,结构严谨,并富于实践应用价值。

创立“辨证层次”观,分三个层次讨论辨证体系:

阴阳五行最为高度概括,阴阳、寒热、虚实是辨证的总纲;气血津液的证治既是总纲的具体化,也是对脏腑辨证有共性意义的内容,这是第二层次;脏腑和六淫的证候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中心环节和具体内容,循序渐进,构成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基本避免了内容的重复现象,也使困扰已久的概念先后混乱,未讲先用,无法清晰说明运用的现象基本消除,使全书体系更为紧凑、精干,主题主线更为突出。

结合教学和临床实际,适当选用了现阶段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成果,如证的研究,临床药理研究等内容;修改了一些陈旧过时和不适宜的内容,删除重复或实际意义不大的内容;根据教学体会和教改成果,适当增补了一些内容。

以加强实用性,使理论联系实际。

如以补肾药治疗再障,实践已创造了成效,但理论说明不足,为此在脏腑章增补“精生血”的生病理,补充“精不生血”的证型。

病证和方药直接联系,某病某证用某法某方某药,符合临床思维径路,易于接受、理解和运用。

改革无止境,我们的改革尚属初试,在教学改革中产生的《中医学教程》需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本大纲也有待积累经验,再行改进补充。

教学时数分配

━━━━━━━━━━━━━━━━━━━━━━━━━━━━

教学内容课时教学内容课时

────────────────────────────

绪论2常见病诊治10

阴阳五行6针灸疗法21

精气血津液6机动2

脏腑经络10合计63

六淫病因6

━━━━━━━━━━━━━━━━━━━━━━━━━━━━

教学内容

绪论

(一)目的要求:

认识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药学的历史发展和现代研究概况,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今后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二)讲授内容:

1.中医学的学习目的和内容。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及其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掌握“证”、“症”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望舌切脉,具体方法层面的特点,掌握望舌切脉的部位、方法和正常舌象、脉象。

3.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黄帝内经》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伤寒杂病论》和临床辨证论治法则的确立,《神农本草经》和药物学的成熟。

(三)自学内容:

1.中医学的历史发展;

2.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概况及发展展望。

上编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目的要求:

掌握阴阳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邪正、虚实、寒热、补泻,寒热温凉的药性理论。

(二)讲授内容:

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X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阳具有温暖、干燥、明亮、活动、轻清、向上、兴奋、亢进等性质,阴则反之。

2.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对立制约、相互依存、消长转化等基本内容。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首先是阴阳平衡的生理意义,邪正虚实的概念,阴盛导致寒证,阳盛导致热证,寒热的鉴别要点,阳偏衰导致虚寒证,阴偏衰导致虚热证,虚实的鉴别要点及补泻治则,寒热温凉的“四气”药性理论。

(三)自学内容:

阴阳学说的学习注意点。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目的要求:

掌握五行的性质,自然界与人体的五行分类系统,掌握五行相生相克的正常关系,相乘相侮的异常关系,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掌握五色诊法及五味和归经的药性理论。

(二)讲授内容:

1.五行各具特性:

木则升发舒展,火则炎热向上,土则承载化生,金则肃降收敛,水则寒润向下;根据这一特性对自然界与人体进行五行分类系统的划分。

2.五行相生、相克的含义及次序,“母子”、“所胜”、“所不胜”的关系;相乘、相侮的含义。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系统和五脏系统的关系,五色主病,五味和归经的药性理论。

(三)自学内容:

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

2.五行学说的学习注意点。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精

(一)目的要求

了解精的广义、狭义二套概念,掌握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和肾精的生理意义。

(二)讲授内容:

广义的精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狭义的精指肾精;肾精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结合形成,其生理意义有二:

主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化生血液。

第二节气

(一)目的要求:

了解气的来源和生成,掌握气的生理功能,掌握气机的意义及内伤七情对气机的影响,了解气机失常的致病特点和疾病趋向,了解药性的升降浮沉及其意义,掌握气病的基本证型、治疗原则和补气、升提、理气药的性能特点、主治证候以及重点药物。

(二)讲授内容:

1.气来源于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和自然界的清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五大生理功能。

2.气具有很强活动力,气的运动叫气机,主要形式为升降出入。

3.内伤七情影响气机和脏腑,怒则气上,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悲则气消,伤肺;恐则气下,伤肾;惊则气乱,伤心;思则气结,伤脾。

4.气机升降失常,气滞、气郁、气逆,属实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泄属虚证。

疾病趋势有上逆、下陷、外泄、内结等,药物性能则有升降浮沉。

5.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的临床表现及治则。

6.补气药性味甘温,多归脾、肺经,主治气虚证,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重点掌握人参、黄芪。

升提药配伍补气药以治气虚下陷证,药有柴胡、升麻、葛根。

理气药味辛、苦,性偏温,多归脾、胃、肝、肺经,主治气滞和气逆证,有枳实、枳壳、陈皮、青皮、香附、木香等,重点掌握枳实、陈皮、木香。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

第三节血

(一)目的要求:

了解血的来源和生成,掌握血的生理功能,掌握气血关系,掌握血病及气血同病的基本证型、治疗原则,掌握补血、活血化瘀、止血及清热凉血药药的性能特点、主治证候和重点药物。

(二)讲授内容:

1.血的生理:

血由水谷精微生成,或由精化生而成;血的循行与心的推动、肝的贮藏和调节、脾的统摄及肺气宣发输布有关;血有营养和濡润全身的功能,也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2.血病辨证包括血虚、血瘀、血热、出血四种基本类型,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3.气血关系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括,前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后者包括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气血同病的基本证型有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

4.补血药性味甘温,多归心、肝、脾经,主治血虚证,多与补气药同用,药有当归、熟地、阿胶、白芍等,重点掌握当归和熟地。

活血化瘀药性味辛苦温,多归肝、心、脾经,主治血瘀证,药有丹参、川芎、红花、延胡索、郁金、益母草、泽兰、牛膝、乳香、桃仁、莪术、三棱等,重点掌握丹参、川芎。

止血药分四类,收敛止血药性味苦涩而凉,适宜于无明显瘀血的出血证,药有仙鹤草、白芨、棕榈炭、藕节;化瘀止血药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尤宜于瘀阻出血,药有三七、茜草、蒲黄、血余炭;凉血止血药性味苦寒,主治血热妄行出血,药有小蓟、大蓟、地榆、白茅根、侧柏叶、槐花等;温经止血药宜于虚寒性出血,代表药物是艾叶。

止血药重点掌握白芨、三七、地榆、艾叶的性味功效。

清热凉血药性味苦甘咸寒,主治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及血热扰神的神昏证,药有水牛角、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紫草,重点掌握水牛角和生地黄。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

第四节津液

(一)目的要求:

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了解津液的生理功能,掌握津液和气血的关系,掌握津液不足和水肿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掌握有形之痰、无形之痰和饮证的概念,了解其临床表现,掌握养阴生津药、淡渗利水药、化痰药的性能特点、主治证候和重点药物,了解逐水药的性能特点。

(二)讲授内容:

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濡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也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津与液虽有区别,常常并称。

2.津液由水谷精微生成,借助气的升降出入输布全身,尤其与脾的转输、肺的宣发通调、肾的主宰有关;“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概括了这一生理过程。

3.津液与气的关系类似于气血关系,即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及津能载气;津液与血的关系则有“津血同源”的说法。

4.津液辨证包括津液不足、水肿、痰饮三种基本类型,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

5.养阴生津药性味甘寒柔润,多归肺、胃经,主治肺胃津伤而见燥象的津液不足证,有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百合等,重点掌握北沙参、麦冬。

淡渗利水药性味甘淡平,多归脾、肾、膀胱经,能通利小便,渗出水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证,药有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重点掌握茯苓、泽泻。

化痰药味辛、苦,分清化热痰和温化寒痰二类。

清化热痰药性寒凉,主治痰热证,有瓜蒌、浙贝母、川贝母、前胡、桔梗、竹茹、竹沥等;温化寒痰性偏温燥,主治寒痰、湿痰,药有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复花、白前等,化痰药重点掌握浙贝母、桔梗、半夏。

6.逐水药药性峻猛有毒,应慎用,药有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

第五节气血津液病方剂

(一)目的要求:

掌握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的意义和方剂的组成变化,了解常用方剂剂型,掌握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用方。

(二)讲授内容:

1.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

君臣佐使的意义;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加减变化、改变配伍、调整药量、变更剂型;常用方剂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等,并了解其特点。

2.补气方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血方四物汤,气血双补方归脾汤,养阴生津方养胃汤、增液汤。

3.行气理血方有瓜蒌薤白半夏汤、金铃子散、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和十灰散;重点掌握血府逐瘀汤。

4.祛痰基础方为二陈汤,利水方有五苓散、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逐水方有十枣汤;掌握二陈汤及其加减变化。

(三)自学内容:

1.方剂的临床药理或说明。

2.非重点掌握的方剂。

第三章脏腑经络

(一)目的要求

了解脏腑经络的概念,脏腑经络学说的特点,掌握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及其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讲授内容

1.五脏六腑的内容及其生理功能。

2.脏腑经络的阴阳属性及其表里关系。

3.藏象学说的认识方法特点:

通过对人体外部征象的观察来研究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4.脏腑经络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解剖、生理、病理紧密结合,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第一节心

(一)目的要求

掌握心的生理功能,了解心病症状、证候及治则,掌握其中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剂、药物。

掌握清心泻火、温阳祛寒、安神药的药性特点、主治证候,重点掌握黄连、桂枝、附子的功效主治;了解心病用方,重点了解四逆汤、炙甘草汤、朱砂安神丸、苏合香丸。

(二)讲授内容

1.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志;开窍于舌;主汗液。

神的广义、狭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2.心病症状包括:

血脉症状、神明症状、舌症三方面内容;心病证候则有:

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及心血虚、心阴虚二类五种虚证;和心火亢盛、心血瘀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四种实证;相应的心病治则

3.心病用药包括清心泻火药黄连、栀子、苦参;温阳祛寒药附子、肉桂、桂枝、干姜;安神药朱砂、龙骨、酸枣仁、远志等。

4.心病用方包括补心方五味子汤、保元汤、四逆汤、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清心泻火方导赤散、朱砂安神丸;豁痰开窍方礞石滚痰丸、苏合香丸等。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和方剂。

第二节肺

(一)目的要求

掌握肺的生理功能,了解肺病症状、证候及治则,掌握其中痰浊阻肺和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剂、药物。

熟悉肺病用药,掌握清肺泻火、止咳平喘、敛肺止咳、收敛止汗药的特点、主治证候,重点掌握黄芩、杏仁、诃子、麻黄根的功效主治;了解肺病用方,重点了解百合固金汤、苏子降气汤、玉屏风散的组成和功效主治。

(二)讲授内容

1.肺的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2.肺病症状包括呼吸症状、皮毛症状;肺病证候包括肺气虚、肺阴虚、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相应的肺病治则。

3.肺病用药包括清肺泻火药石膏、知母、黄芩,止咳平喘药杏仁、百部、葶苈子、桑白皮;敛肺止咳药白果、诃子、罂粟壳、乌梅;收敛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等。

4.肺病用方包括补肺方百合固金汤;化痰止咳方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清气化痰丸;敛汗固表方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和方剂。

第三节脾

(一)目的要求

掌握脾的生理功能,了解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脾病病因,掌握脾病的消化症状和脾失健运的证候特点,了解其他症状和证候;了解脾病的治法;熟悉脾病用药,掌握温中暖脾、收敛止泻药的特点、主治证候,重点掌握砂仁、肉豆蔻的功效主治;了解脾病用方,重点了解参苓白术散和理中汤的组成和功效主治。

(二)讲授内容

1.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脾病病因主要为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症状包括消化症状、肌肉四肢症状以及水湿症状;脾病证候包括脾失健运、中气下陷、脾不统血、脾阳虚;相应的脾病治则。

3.脾病用药包括温中暖脾药砂仁、荜澄茄、吴茱萸,收敛止泻药肉豆蔻、赤石脂、椿根皮等。

4.脾病用方包括补脾益气方参苓白术散,温中祛寒方理中汤及其附方附子理中汤、附桂理中汤等。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和方剂。

第四节肝

(一)目的要求

掌握肝的生理功能,了解肺病症状、证候及治则,掌握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剂、药物。

熟悉肝病用药,掌握清肝泻火药的特点、主治证候,重点掌握龙胆草的功效主治;了解肝病用方,重点了解逍遥散、失笑散、龙胆泻肝汤、一贯煎的组成和功效主治。

(二)讲授内容

1.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调节月经、促进脾胃运化;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2.肝病症状主要有肝失疏泄症状、情志症状、月经症状、筋症、目症等;肝病证候包括肝气郁结、肝血瘀积、肝火上炎、肝血虚、肺阴虚、寒凝肝脉;相应的肝病治则。

3.清肝泻火药有龙胆草、夏枯草等。

4.肝病用方包括疏肝理气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活血消积方旋复花汤、失笑散、鳖甲煎丸;清肝泻火方龙胆泻肝汤;补肝柔肝方补肝汤、一贯煎;暖肝散寒方暖肝煎。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和方剂。

第五节肾

(一)目的要求

掌握肾的生理功能,了解肾阴、肾阳、肾精的重要作用;了解肾病症状、证候及治则,掌握其中生殖障碍的症状及肾阴虚、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剂、药物。

熟悉肾病用药,掌握补肾药和固精缩尿止带药的特点、主治证候,重点掌握鹿茸、何首乌、杞子、山茱萸的功效主治;了解肾病用方,重点了解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和金锁固精丸的组成和功效主治。

(二)讲授内容

1.肾的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通脑;主水,主纳气;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2.肾病症状包括生长发育症状、早衰症状、生殖障碍症状、脑骨髓症状及水病症状;肾病证候包括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肾不纳气、精不生血等;相应的肾病治则。

3.补肾病分补肾阳药和补肾阴药,补肾阳药有鹿茸、菟丝子、杜仲、淫羊藿、补骨脂,补肾阴药有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等;固精缩尿止带药有山茱萸、金樱子、芡实、桑螵蛸、海螵蛸等。

4.补肾阳方有右归丸和金匮肾气丸,补肾阴方有左归丸和六味地黄丸及其变方;填精益髓方有河车大造丸、大菟丝子丸;固精缩尿方则主要有金锁固精丸和桑螵蛸散。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和方剂。

第六节六腑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了解腑病“通利下降”的治疗原则,掌握大肠津亏和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剂、药物。

熟悉腑病用药,掌握泻下、消导、驱虫药的特点、主治证候,重点掌握大黄、火麻仁、神曲、使君子的功效主治;了解腑病用方,重点了解麻子仁丸和保和丸的组成和功效主治。

(二)讲授内容

1.六腑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通降;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胆主决断、贮藏和排泄胆汁;膀胱贮尿排尿;三焦总司人体气化,有上、中、下焦之分,其功能则有如雾、如沤、如渎的特点。

2.腑病证候则有胃阴虚、大肠津亏、食滞胃脘、寒凝胃脘、胃火炽盛、小肠实热、虫居肠道、胆郁痰扰等。

3.腑病用药介绍泻下药中攻下药大黄、芒硝,润下药火麻仁;消导药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等。

4.腑病用方介绍麻仁丸、保和丸、良附丸和养胃汤等。

(三)自学内容

1.药物的临床药理部分。

2.非重点掌握的药物和方剂。

第七节脏腑关系和同病、同治

(一)目的要求

了解五脏间生理病理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了解二脏同病同治的情况,掌握心脾两虚、肝胃不和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方剂。

(二)讲授内容

1.五脏关系实际反映了脏腑在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方面的功能协调,脾肺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输布方面,心脾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运行和思维情志方面,心肺关系其实就是气血关系,肝脾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处于主导地位,肺肝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心肾的正常关系称“水火既济”,脾肾关系属先天后天关系,肺肾“金水相生”关系主要表现在协调呼吸和水液输布方面,肝肾关系则有“精血同源”的说法。

2.脏腑同病的病证主要有脾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肺气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

其病机反映了脏腑协调统一的关系被破坏。

3.常用方剂有真武汤、四神丸、黛蛤散、泻白散、痛泻要方、左金丸、四逆散等。

第四章六淫病因

(一)目的要求

了解病因的“三因”分类,了解六淫及“内生五邪”的致病特性。

本章的药物临床药理部分及非重点掌握的药物和方剂,均作为自学内容。

(二)讲授内容

1.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内因为七情内伤;饮食劳逸、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

2.六淫致病有季节性、外感性、相兼性、转化性。

3.内生五邪属脏腑功能失调产生,与外感六淫有共同的特性。

4.风、火(包括热、温)、暑、燥属阳邪,易耗伤津液阴血;寒、湿属阴邪,易伤阳气。

第一节阳邪--风、火、暑、燥

一.风

(一)目的要求

掌握风邪致表证和内风二大特性,掌握表证包括风寒风热二类表证及肝风内动的证候特点、治则治法和方剂药物,了解风水、风痰的临床表现。

掌握解表药、平肝熄风药的性味、功效,掌握重点药物麻黄、荆芥、桑叶、薄荷、羚羊角、天麻的功效主治。

掌握麻黄汤、银翘散、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和功效。

(二)讲授内容

1.风邪致表证的特点有风性开泄,易伤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性善行而数变。

表证为外感病初期阶段,分风寒、风热二类;风水为水肿兼表证。

表证宜汗,应区分寒热而治,还有透疹、消肿的作用。

2.内风有“动”的特性,表现为动摇不定,见头目眩晕、四肢抽搐、颤抖、半身不遂等,与肝有密切联系,又称肝风内动。

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生风等,治宜平肝熄风,虚证以养血滋阴为主,热极须清泻火热为先。

3.风痰相合,留滞经络、关节、筋肉,阻络则为口眼歪斜,蒙蔽清窍则为眩晕,或为破伤风,宜祛风化痰。

4.解表药味辛,归肺经,性或温或凉,分别有发散风寒、疏散风热的功效。

辛温解表药有麻黄、荆芥、紫苏、防风、羌活、香薷、白芷、细辛等,辛凉解表药有桑叶、菊花、薄荷、蝉蜕、牛蒡子等。

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5.平肝熄风药多贝介类,取其重镇潜阳,药有羚羊角、全蝎、天麻、钩藤、僵蚕等。

平肝熄风方有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祛风化痰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牵正散、玉真散。

二.火、热、温

(一)目的要求

掌握火热致病的特性,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传变、治法和方剂药物,掌握清热药的分类及清热解毒药的性味、功效,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