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667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

《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大纲中医学.docx

教学大纲中医学

昆明医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医学》

英文名称: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课程类型:

中医课

总学时:

45学时讲课学时:

45学时

适用对象:

西医院校临床学本科

基本要求

中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学习内科非常广泛,而且难以掌握,针对西医院校学生课时短,只能选择大多数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课课度不宜太深,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发展史,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介绍中医目前的一些治疗优势。

第一章导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祖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史,阐述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及临床医学的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阴阳五行学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2、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即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海关系。

5、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脏腑、精、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沟通形体、官窍而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掌握六腑及精、气、血、津液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1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2了解精、气、血、津液的概念,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熟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自学内容:

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及主要功能

第二节经络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十二正经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2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临床应用;

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及经络实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实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经络的概念、组成、功能。

2十二正经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概念,任脉、督脉的走向分布。

学时:

6学时

教学方法:

大课多媒体讲授。

第三节腧穴

目地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分类、作用、定位方法

2掌握30个常用穴的定位

3了解腧穴的主治作用及腧穴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手太阴肺经:

列缺、太渊

2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曲池、迎香

3足阳明胃经:

四白、颊车、下关、天枢、足三里

4足太阴心经:

三阴交、血海

5手少阴心经:

神门

6手阳阴大肠经:

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

肾俞、大肠俞、委中、至阴、承山

8足少阴肾经:

涌泉

9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10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医风

11足少阳胆经:

风池、环跳、阳陵泉

12足厥阴肝经:

太冲

13任脉:

关元、中极

14督脉:

百会

学时:

3学时

教学方法:

大课多媒体讲授

经络针灸见习

目的要求:

1掌握十四经脉在人体体表的简要循行路线;

2掌握3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

3了解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4了解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刺前的准备工作及针刺中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实习内容:

1毫针的结构、进针方法、角度、深度、行针的手法、出针的方法;

2介绍艾灸、拨罐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强化十四经脉在人体体表的简要循行路线及3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

学时:

4学时

教学方法:

小课观摩和操作

第四章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了解七情的性质与脏腑的关系;

3掌握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了解结石的形成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1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脏腑的影响及其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

3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及证候特点。

4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的基本规律。

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自学内容:

内生五邪的形成及临床表现。

第五章四诊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诊治的基本方法。

2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常见舌诊和脉诊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中医诊治的基本方法,四诊含义及四诊合参的意义。

望诊:

望神、色、形态、皮肤、分泌物的诊断,舌和苔的变化和主病。

闻诊:

包括声音、气味

问诊:

重点询问病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包括现在症状、生活习惯、精神、环境因素,要注意妇科、儿科的问诊特点,介绍“十问歌”。

切诊:

包括脉诊及按诊,常见脉象特点及主病,主要讲述浮、沉、迟、数、虚、实、弦、滑、促、结、代、缓常见脉象。

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

自学内容:

1局部望诊:

眼、鼻、唇、龈、咽喉变化与病证关系。

2按诊。

3问诊内容:

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疾病、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经带、小儿方面。

第六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的辨证方法。

2了解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3掌握八纲辨证归纳的证候及其各自的鉴别点。

教学内容:

1八纲辨证的概念;

2表里:

是表示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情趋向的两个纲领,其证候变化必须联系寒热虚实。

3寒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治疗时立法的依据之一

4虚实:

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虚寒的关系、虚实的转化、虚实挟杂。

5阴阳:

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阴证、阳证以及亡阴、亡阳的临床证候。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第二节脏腑辩证

目的要求:

1了解脏腑辨证的意义,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掌握脏腑辨证中常见的证候及舌、脉症。

教学内容:

脏腑辨证主要适用于内科杂病,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反映出来的病症也就不同。

心与小肠病辩证

心病虚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证型

心病实证:

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痰迷心窍、痰火忧心证型。

小肠病:

小肠实热、小肠虚寒证型。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病虚证:

肺气虚、肺阴虚证型。

肺病实证:

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证型。

大肠病:

大肠湿热、大肠津亏、大肠结热证型。

脾与胃病辨证

脾病虚证:

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型。

脾病实证:

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证型。

胃病虚证:

胃阴虚、胃阳虚证型。

胃病实证:

胃火炽盛、食滞胃脘、胃腑气滞。

肝与胆病辨证

肝病虚证:

肝血虚、肝阴虚证型。

肝病实证: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胆湿热、寒凝肝脉证型。

胆病实证:

胆郁痰扰证型。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病虚证:

肾阳虚、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肾精不足、肾阴虚证型。

膀胱实证:

膀胱湿热证型。

阐述每个脏腑的证候特点,治疗原则及方剂举例。

脏腑兼病辨证:

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肺肾阴虚、脾肾阳虚证型。

学时数:

7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治疗病证的一些基本原则。

2了解一些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中医学治疗强调预防为主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中医治疗大法:

八法的意义和作用。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第八章中药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及应用。

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主治、功效及代表药名称(60-80)。

教学内容: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作用及其药效关系。

药物的配伍、禁忌及常用量,禁忌讲妊娠禁忌、十八反。

药物的分类有:

解表药、祛风药、清热药、消导药、泻下药、祛痰止咳药、温里药、理气药、理血药、补益药、固涩药、熄风药、安神药、开窍药、驱虫药。

每一类药物,简要地介绍特点、主治、功效,结合代表药物讲授(68味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细辛。

2辛凉解表药:

柴胡、葛根、桑叶、菊花。

二祛风湿药

独活、秦艽、威灵仙。

三利湿药

1化湿燥湿药:

藿香、佩兰。

2.淡渗利水药:

茯苓、泽泻。

3.清热利湿药:

茵陈、滑石、金钱草。

四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龙胆草

2.清热解毒药:

银花、连翘

3.清热凉血药:

生地、粉丹皮

4.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

5.清热解暑药:

青蒿

6.清热明目药:

夏枯草

7.清虚热药:

银柴胡、地骨皮

五消导药

谷芽、鸡金、神曲

六泻下药:

大黄

润下药:

火麻仁

七祛痰止咳药

清化热痰药:

前胡、贝母

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

止咳平喘药:

冬花、紫宛

八温里药

附子、肉桂

九理血药

1活血药:

丹参、桃仁、红花

2止血药:

仙鹤草、侧柏叶

十补益药

补气药:

人参、黄芪、白术

补血药:

当归、熟地

补阴药:

龟板、玉竹

补阳药:

巴戟、菟丝子

十一固涩药

1.止汗药:

浮小麦

2.涩肠止泻药:

乌梅

3.固精药:

桑螵蛸、金樱

十二平肝熄风药

天麻、羚羊角

十三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龙骨、牡蛎

养血安神:

酸枣仁

十四开窍药

石菖蒲

十五驱虫药

使君子、槟榔

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自学内容:

没有列入重点讲授药物学生可自学。

第九章方剂

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组成原则及其变化

2、了解方剂剂型及其治法的关系。

3、补充一些中药针剂的临床应用,中药经典药品介绍。

重点讲授十三个方剂如下:

(1)银翘散

(2)独活寄生汤(3)桂枝汤

(4)藿香正气散(5)白虎汤(6)小柴胡汤

(7)二陈汤(8)理中汤(9)血府逐瘀汤

(10)四君汤(11)四物汤(12)六味地黄丸

(13)逍遥散

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大课讲授

中医教研室

2006年4月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