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2518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 材料说明部分.docx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材料说明部分

中国历史第一册训练题材料说明部分)

1.(P29)“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意思是什么?

——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法古代。

[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

代表哪个阶级?

——法家、地主阶级。

[3]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

有何历史影响?

——秦国、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5].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

包括哪些具体措施——进行了变法行动。

具体措施,废除原来土地的疆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6].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

结果如何?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决态度。

结果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而进行了变法.

[7].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建立起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部队战斗力加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秦孝公的信任、重用.

[9]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象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10]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2.(P3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这是谁说的话?

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孔子。

体现了他主张学生应该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谦虚好学。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含义是什么?

——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是也快乐吗?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求学生要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告诉我们什么样道理?

——要谦虚好学。

[5]这三句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6]我们应怎样评价他?

③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7]他(儒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核心是“仁“,反对苛政的任意刑,倡导以德治国。

影响:

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8]儒家何时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西汉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罢出百家,独尊儒术”开始。

[9]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益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老老实实、谦虚好学)。

[10]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因其认为学习耕田种菜没有出息,反映了其鄙视农业生产,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不正确的。

[11]2005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年,世界各地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说明孔子的思想影响之深远;你认为孔子思想中哪一点对你影响最大?

为什么?

3.(P38)“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①此话是谁说的?

他是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人物所说?

他是谁的第子?

——孟子、战国、儒家、孔子。

②他怎样看等当时的诸混战?

——他看到期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③他提出了怎样治国方略?

——“民贵群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要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②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⑤有人说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早倡导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同意。

因为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这和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⑥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③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我们仍应遵循这一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否则就会破坏环境,使资源枯竭,最终给我们的建设造成破坏。

因此,这一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p3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①这是是什么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论?

——春秋时期,老子。

②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从灾祸中吸取教训,可以得到幸福;在幸福中丧失警惕,就潜伏着灾难。

③引文反映了这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老子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5(P42).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①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焚书坑儒”。

②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只有哪些书不烧?

②李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烧。

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焚书坑儒”是在秦朝刚刚完成统一后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6、(P4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P41

①秦王是指谁?

他扫六合后自称什么——赢政、秦始皇。

②“秦王扫六合”是在什么时间灭掉哪六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③什么战役后,东方六国无法抗拒秦的进攻?

——公元前206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④秦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中国历史潮流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⑤秦的统一,对今天我国的统一大业的实现有何启示?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

我们要坚定不移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承诺放弃武力;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统一大业。

7.(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

——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

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

——

(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

(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8(P87)“……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

——秦始皇.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

其杰作是什么?

该杰作被誉为什么?

——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10.(P72)“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1].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

——张骞

[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

——时间是:

公元前138年,目的是: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材料是如何反映此次出使的艰难的?

——开始出发时一百多人,十三年之后,只有二人生还。

[4].他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什么?

——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5]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哪个皇帝时期?

——汉武帝

[6]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同时,也沟通了哪条中西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

11(P105).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

——北魏孝文帝。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12(P424346.)材料一:

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材料二:

秦代修筑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14年,由大将蒙恬主持。

整个工程是在原来赵、秦、燕旧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

据估计,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三十万,……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

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

(1)材料一说明了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有什么地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朝当时的徭役非常繁重

(3)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秦始皇功大于过,有人说秦始皇过大于功。

你同意哪种说法?

为什么?

——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

1.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

2.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

3.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

4.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

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

1.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

13(P70)其一:

“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

”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

其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

将士解甲归田。

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唐·张仲素《王昭君》

⑴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请联系材料回答。

——战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分裂,部分人西迁。

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

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⑵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

------西汉(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

呼韩邪.

(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

---------和亲政策.

(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

--------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

(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

——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

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

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

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14(P5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

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

(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这位皇帝在经济、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

(3)经济:

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

民族:

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外交:

派张骞出使西域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

(1)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15(P2249)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此联的上联合下联讲述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何时?

上联是秦末,下联是春秋

2)上联和下联描述的分别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上联是项羽、下联是越王勾践

3)上联描述了那一次著名的战役?

这次战役有何意义?

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使秦朝一蹶不振

4)下联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的故事?

初秋时期诸侯争霸、吴越争霸的故事。

16.(P86)“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1)是谁说的?

——司马迁(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

(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4)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

——“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5)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

正面: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干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

反面: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

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

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

启示:

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17.(P4257)《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毛泽东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始皇: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见第12题)

18(P3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回答问题: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作者是谁?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

——《离骚》、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2)他创作的新体诗歌被后人称为什么?

——楚辞体。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

(4)他与什么节日有关?

人们用什么样习俗纪念他?

——端午节。

划龙舟、吃粽子。

(5)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前途、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为理想、真理执着追求、探索奋斗。

19(P2951)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长期以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国、西汉、都很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减轻农民负担。

⑴商鞅变法的法令中,对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规定可免去什么负担?

——徭役。

⑵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恢复民力,安定社会,对农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休养生息。

20(P52).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二:

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量吏禄,度宦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

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个历史朝代的状况?

——西汉

(2)材料三这句话是谁说的?

中心意思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思想?

——汉景帝、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

(3)料二、三中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什么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

(4)有何措施?

P52实施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

——西汉初期经济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

(5)汉初重视农业对今天有何启示?

——今天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三农”问题,建好新农村,确保国家长治久.

21、(P47)“伐无道,诛暴泰”——《史记》P47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何时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

——公元前209年的泰末农民起义。

谁领导?

——陈胜、吴广。

建立了什么样政权?

——张楚政权。

(2)泰国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严酷的刑法;繁重的赋税和徭役;秦始皇广建宫殿和陵墓;泰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3)泰因为暴政而亡对今天有何启示?

(经验教训)——治理国家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要与民生息,不要实旋暴政。

22、(P83)“人,物也,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论衡》

(1)《论衡》作者?

——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2)为什么说他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因为他在鬼神迷信泛滥的时代,依据科学知识,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唯心思想,提出无神论的观点。

(3)他批判了什么思想?

——迷信思想。

(4)他的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否定鬼神的存在,崇尚科学,对破除宗教、封建迷信前积极意义。

(3)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

——勤勉好学,实事求是,敢于向鬼神迷信思想宣战的大无畏斗争精神。

23、(P109)《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引文出自《水经注》,其作者是谁?

——郦道元(北魏杰出地理学家)

(2)这部著作有什么价值?

——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3)我国目前正在修建的三峡工程,具有哪些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24、(P50)刘邦和群臣谈论楚汉胜原因是说: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

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之所以被我打败的症结所在。

(1)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比项羽高明之处)是——重用人才,善用人才。

(2)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重用人才,不懂用人,疑心太重。

(3)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经验教训)?

——现在是知识不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

(5)刘邦胜利后建立的朝代是——西汉(前202年建立)刘邦即汉高祖。

25、(P9)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成果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①上述资料所讲的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反映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的状况。

材料二描述了阶级社会产生后“天下为家”和王位世袭的社会现象。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的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禅让制。

③从第二段资料看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世袭制。

④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是进步的?

你喜欢哪一种?

26、(P8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这句是谁说的?

②"烈士"指什么?

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

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

①曹操。

②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

③"壮心"指统一全国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

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

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不是。

(3)你能说出与曹操有关的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习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5)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官渡之战前曹操招募流民、组织兵士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谋士建议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

赤壁之战时,曹操骄傲轻敌,导致大败。

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骄兵必败

27、(P109)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他著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

(1)这位农学家是谁?

生活在什么朝代?

答:

①贾思勰;北朝。

(2)他著的农书叫什么?

——《齐民要术》(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4)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坚持不懈求知,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28(P4257)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噬种树之书。

---《史记》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

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始皇焚书坑儒

(2)材料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

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