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圆明园的毁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426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圆明园的毁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1圆明园的毁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1圆明园的毁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1圆明园的毁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1圆明园的毁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圆明园的毁灭.docx

《21圆明园的毁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圆明园的毁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圆明园的毁灭.docx

21圆明园的毁灭

第七单元

单元导读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经的无比仇恨;《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本组教材将“勿忘国耻”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二是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四是引导学生交流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选做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内容。

引导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学写读后感,开展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使学生收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并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并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4.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21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它详细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略写了圆明园的毁灭,激发学生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恨,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本课中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课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利用课外资源以丰富文本的内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1、通过语言文字去品味、去想象,感受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2、在辉煌与毁灭的对比下,明白“贫穷就要挨打”的事实,唤起学生捍卫祖国尊严的责任感。

教案一

1、搜集、整理的圆明园资料

2、《火烧圆明园》影片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总结、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齐读课文题目:

21、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标出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词句,与大家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生字词,指生开火车读,齐读。

(3)给生字组词

(4)指导书写:

统、侵、瑰

(5)理解词语:

(6)汇报自己读懂的句子和词语。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

2、质疑。

四、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总结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4、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教学准备:

课件

一、课前三分钟(爱祖国诗歌)

二、谈话导入新课

三、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

销毁、瑰宝、统统、侵入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深入理解内容,生成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1、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圆明园一日的辉煌呢?

(2-4自然段)请同学默读2、3、4自然段。

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

(布局、景观、收藏)板书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段中概括圆明园布局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生回答。

(众星拱月)

b、导:

“众星拱月”中的“月”指什么?

“星”指“什么?

“拱”是什么意思?

指生回答。

c、大屏幕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图,感受圆明园布局的独特。

d、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a、导:

圆明园不光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的景观。

请同学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观?

划出相关句子。

生汇报,师出示句子

(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b、师: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c、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d、指导朗读。

生接着汇报,师出示句子:

(2)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e、找生读,说一说作者介绍了哪几个景点呢?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f、师介绍整理资料的方法。

g、指导学生朗读。

h、导:

游览了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齐读“漫步园内……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j、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三段。

k、出示提示性词语,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课文。

l、体会表达方法。

(3)、学习第四自然段

a、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圆明园内收藏着哪些珍贵文物呢?

为什么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并画出关键词语来体会。

b、学生汇报、交流。

师总结板书

c、出示课件欣赏文物指导感情朗读读第四自然段?

d、指名读。

e、看看在构段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构段方式练习背诵此段。

(4)、总结,升华情感。

a、导: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那种独特的布局,各异的景观,以及珍贵的收藏,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什么?

b、师小结:

这三节中作者通过描绘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与壮观,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流淌于字里行间,唤起每一位中华儿女华夏子孙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板书:

五、领悟中心,升华情感

2、学习第5自然段

(1)、导: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让人们无比热爱的举世闻名的园林,却在几天内被大火化为灰烬。

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看看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圆明园的?

(2)、指生回答并板书。

(3)、课件出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就任意破坏、毁掉”学生仔细读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凡是、统统、任意)出示去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让学生比较一下,练习读这句话。

(4)导:

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

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

(生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谈感受。

(5)、导: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侵略者、对清政府的痛恨,为失去园林艺术的瑰宝和无价的文物而痛惜。

(板书:

恨)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五段。

(6)、课件出示第一段。

齐读这段话,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不可估量)

导:

“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

六、解疑: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七、总结拓展:

打开语文书116页看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想说些什么?

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八、布置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搜集文字、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

众星拱月

辉煌:

[景观:

风格各异瑰宝精华爱

收藏:

珍贵文物

毁灭:

掠毁烧恨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

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

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教案二

圆明园园景的录像带(或幻灯片)、胶片、投影仪、生字卡片。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请举手?

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

(学生说。

2.教师:

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

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

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板书课题:

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

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

(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

区别:

“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

(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录像(或幻灯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

皇家园林:

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板书:

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

什么叫瑰宝?

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

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读后回答并板书:

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

(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

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

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

(学生答后板书:

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

(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

(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

(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

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

(答:

有!

……没有了……也没有了……

……还没有了……

……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

上自……下至……都没有了

毁灭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

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

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

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

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

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带着一串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学习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在教学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了历史学家组、建筑学家组、艺术学家组和政治学家组。

学生可以任意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与组员们一同整理、研究自己收集的资料。

培养了学生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的作业就是让学生针对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个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写下来。

同时,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网址,便于查找更多的资料。

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是一节30分钟的小课,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超了两三分钟。

其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