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836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 阅读.docx

高考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训练《镜中人》阅读

镜中人

杨绛

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

  谁不爱自己?

谁不把自己作为最知心的人?

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

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narcissism),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

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

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

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一面最老实。

我对奉承的镜子说:

“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

”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

“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显得那么难看,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

”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

其实,我哪就是呢!

  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

假如我一眼大,一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视而不见了。

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

我自以为颇有自知之明了。

其实远没有。

何以见得呢?

这需用实例才讲得明白。

  我曾用过一个最丑的老妈,姓郭。

钱钟书曾说:

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

我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

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眼睛。

她丑得太可怕了:

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狭,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眼泡;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的。

她是小脚,一步一扭,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

  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

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

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

如果这家子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

我当家不精明,半斤肉她报一斤,我也不知道。

买鱼我只知死鱼、活鱼,却不知是什么鱼。

所以郭妈的“篮口”不错,一个月的“篮口”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多。

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

但过了一月两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瞧。

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摔碗嘟嘟囔囔。

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

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

家家都涨,不只我一家。

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子。

  她审美观念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夹不下一粒沙子。

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

“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

这不是你自己吗?

  我们家住郊外,没有干净的理发店,钟书和女儿央我为他们理发,我能理发。

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

我忽然发现她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

这使我很惊奇。

一次我宴会遇见白杨。

她和我见面不多,却是很相投的。

她问我:

“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

”我笑说:

“我正要问你呢,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

”我们讲了怎么卷:

原来同样方法,不过她末一梳往里,我是往外梳。

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

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了。

她没有电烫,不知她用的什么方法。

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呢?

  郭妈有她的专长,针线好。

据她的规矩,缝缝补补是她的分内事。

她能剪裁,可是决不肯为我剪裁。

这点她很有理,她不是我的裁缝。

但是我自己能剪裁,我裁好了衣服,她就得做,因为这就属于缝缝补补。

我取她一技之长,用了她好多年。

  她来我家不久,钟书借调到城里工作了,女儿在城里上学,住宿。

家里只我一人,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从不问一声病,从不来看我一眼。

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粥汤端到她床前。

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

从此她对我渐渐改变态度,心上事都和我讲了。

  她掏出贴身口袋里一封磨得快烂的信给我看,原来是她丈夫给她的休书。

她丈夫是军官学校毕业的,她有个儿子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到过我家几次,相貌不错。

她丈夫上军官学校的学费,是郭妈娘家给出的。

郭妈捎了丈夫末一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丈夫的休书,那虚伪肉麻的劲儿,真叫人受不了,我读着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那位丈夫想必是看到郭妈丑得可怕,吃惊不小,结婚后一两个星期后就另外找了一个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

郭妈的儿子和父亲有来往,也和这个小他一二个月的弟弟来往。

郭妈每月给儿子寄钱,每次是她工钱的一倍。

这儿子的信,和他父亲的休书一样肉麻。

我最受不了的事是每月得起着鸡皮疙瘩为郭妈读信并回信。

她感谢我给她喝粥汤,我怜她丑得吓走了丈夫,我们中间的感情是非常微薄的。

她太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辞她;她就哭,又请人求情,我又不忍了。

因此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她。

  奇怪的是,我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她身材不错,虽然小脚,在有些男人的眼里,可说袅娜风流。

肿眼泡也不觉肿了,脸也不麻了,嘴唇也不厚了,梭子脸也平正了。

  她每次给我做了衣服,我总额外给她报酬。

我不穿的衣服大衣等,还很新,我都给了她。

她修修改改,衣服绸里绸面,大衣也称身。

十一年后,我家搬到干面胡同大楼里,有个有名糊涂的收发员看中了她,老抬头凝望着我住的三楼。

他对我说:

“你家的保姆呀,很讲究呀!

”幸亏郭妈只帮我搬家,我已辞退了她,未造成这糊涂收发员的相思梦。

我就想到了“镜中人”和“意中人”的相似又不同。

我见过郭妈的“镜中人”,又见到这糊涂收发员眼里的“意中人”,对我启发不小。

郭妈自以为美,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她和我的不同,也不过“百步”“五十步”的不同罢了。

镜子里的人,是显而易见的,自己却看不真。

一个人的品格———他的精神面貌,就更难捉摸了。

大抵自负是怎样的人,就自信为这样的人,就表现为这样的人。

他在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在充分表现自己。

这个自己,“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别人眼里,他照见的不就是他表现的自己吗?

一个偏见

钱钟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句中自称:

“敝魔生平最好讲理。

”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

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

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

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

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

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

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

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

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

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

“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

”可谓客观极了!

但是按照希腊来阿铁斯(Diogeneslaertius)《哲学言行论》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

博马舍(Beaumarchais)《趣姻缘》((MariagedeFigaro)里的丑角说:

“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

”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浑,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

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

假使我们说:

“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

”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

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

就是独处一室,无与酬答的时候,他可以开留声机,听无线电,甚至睡眠时还发出似雷的鼻息。

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明犬吠同样缺乏意义。

这就是所谓“人籁”!

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

人的声音胜过一切。

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第三者的耳朵听来。

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

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

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

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

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

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

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

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

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

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乾净。

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

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噪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静。

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

《诗经》: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

《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

雪莱诗《赠珍尼——一个回忆》(ToJane--ARecollection)里,描写啄木鸟,也说鸟啄山更幽。

柯律立治(Coleridge)《风瑟》诗(EolianHarp)云:

“海声远且幽,似告我以静。

”假使这个海是人海,诗人非耳聋头痛不可。

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

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悔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

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Doveilsoltace)。

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

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Stillsmallvoice),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

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

例如开会前的五分钟静默,又如亲人好友,久别重逢,执手无言。

这种寂静像怀着胎,充满了未发出的声音的隐动。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

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

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

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

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

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

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

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

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

叔本华《哲学小品》(ParergaundParalipomena)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

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

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原创导读

  家是什么?

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家乡又是什么?

是生命的巢,更是灵魂的巢。

生而为人,出生之地是我们一生惦念之地。

即使背井离乡,飘泊异地,若能听到乡音,哪怕只一两句,都叫人激动不已。

十年前初来北京,就更有体会了,马路上突然看到一辆家乡牌照的车,都能激动一小会儿。

想想,这便是故乡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灵魂的巢》,一起来感受故乡的魅力。

黑暗的剪影

林清玄

  在新公园散步,看到一个“剪影”的中年人。

  他摆的摊子很小,工具也非常简单,只有一把小剪刀、几张纸,但是他剪影的技巧十分熟练,只要三两分钟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剪在纸上,而且大部分非常的酷肖。

仔细地看,他的剪影上只有两三道线条,一个人的表情五官就在那三两道线条中活生生的跳跃出来。

  那是一个冬日清冷的午后,即使在公园里,人也是稀少的,偶有路过的人好奇地望望剪影者的摊位,然后默默地离去;要经过好久,才有一些人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让他剪影,因为一张二十元,比在相馆拍张失败的照片还要廉价得多。

  我坐在剪影者对面的铁椅上,看到他生意的清淡,不禁令我觉得他是一个人间的孤独者。

他终日用剪刀和纸捕捉人们脸上的神采,而那些人只像一条河从他身边匆匆流去,除了他摆在架子上一些特别传神的,用来做样本的名人的侧影以外,他几乎一无所有。

走上前去,我让剪影者为我剪一张侧脸,在他工作的时候,我淡淡的说:

“生意不太好呀?

”设想到却引起剪影者一长串的牢骚。

他说,自从摄影普遍了以后,剪影的生意几乎做不下去了,因为摄影是彩色的,那么真实而明确;而剪影是黑白的,只有几道小小的线条。

  他说:

“当人们大依赖摄影照片时,这个世界就减少了一些可以想像的美感,不管一个人多么天真烂漫,他站在照相机的前面时,就变得虚假而不自在了。

因此,摄影往往只留下一个人的形象,却不能真正有一个人的神采;剪影不是这样,它只捕捉神采,不太注意形象。

”我想,那位孤独的剪影者所说的话,有很深切的道理,尤其是人坐在照相馆灯下所拍的那种照片。

  他很快地剪好了我的影,我看着自己黑黑的侧影,感觉那个“影”是陌生的,带着一种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忧郁,因为“他’嘴角紧闭,眉头深结,我询问着剪影者,他说:

“我刚刚看你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就觉得你是个忧郁的人,你知道要剪出一个人的影像,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观察。

  剪影者从事剪影的行业已经有二十年了,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以前是在各地的观光区为观光客剪影,后来观光区也被照相师傅取代了,他只好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出卖自己的技艺,他的感慨不仅仅是生活的,而是“我走的地方愈多,看过的人愈多,我剪影的技术就日益成熟,捕捉住人最传神的面貌,可惜我的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有时在南部乡下,一天还不到十个人上门。

”做为一个剪影者,他最大的兴趣是在观察,早先是对人的观察,后来生意清淡了,他开始揣摩自然,剪花鸟树木,剪山光水色。

“那不是和剪纸一样了吗?

”我说。

  “剪影本来就是剪纸的一种,不同的是剪纸务求精细,色彩繁多,是中国的写实画;剪影务求精简,只有黑白两色,就象是写意了。

”因为他夸说什么事物都可以剪影,我就请他剪一幅题名为“黑暗”的影子。

剪影者用黑纸和剪刀,剪了一个小小的上弦月和几粒闪耀为星星,他告诉我:

“本来,真正的黑暗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但是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我们总可以在最角落的

  地方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没有光明,黑暗就不成其黑暗了。

  我离开剪影者的时候,不禁反复地回味他说过的话。

因为有光明的对照,黑暗才显得可怕,如果真是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呢?

问题是,一个人处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还能保有对光明的一片向往。

  现在这张名为“黑暗”的剪影正摆在我的书桌上,星月疏疏淡淡的埋在黑纸里,好像很不在意似的,“光明”也许正是如此,并未为某一个特定的对象照耀,而是每一个有心人都可以追求。

  后来我有几次到公园去,想找那一位剪影的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踪迹了,我知道他在某一个角落里继续过着飘泊的生活,捕捉光明或黑暗的人所显现的神采,也许他早就忘记曾经剪过我的影子,这丝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相遇,而他用二十年的流浪告诉我:

“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

”即使无人顾惜的剪影也是如此。

市 集

沈从文

  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以前欲雪未能的时节,还是霏霏微微落将不来。

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濒着的河,被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

  照例的三八市集,还是照例的有好多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去卖的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逸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口上说是来察场讨人烦腻的副爷们,与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

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

去去来来,人也数不清多少。

  集上的骚动,吵吵闹闹,凡是到过南方(湖湘以西)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

  倘若你是由远远的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到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

  这种洪壮的潮声,还只是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时很和平的每个论调而起。

就中虽也有遇到卖牛的场上几个人像唱戏黑花脸出台时那么大喊大嚷找经纪人,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口角——你骂我一句娘,我又骂你一句娘,你又骂我一句娘……然而究竟还是因为人太多,一两桩事,实在是万万不能做到的!

  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

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

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却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

  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一以上。

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

  那里有大锅大锅煮得“稀糊之烂”的牛脏类下酒物,有大锅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有从总兵营一带担来卖的高粱烧酒;也还有城里馆子特意来卖面的。

  假若你是城里人来这里卖面,他们因为想吃香酱油的缘故,都会来你馆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铺子要更热闹了。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

这里可就大不相同。

单单是卖鸡蛋的地方,一排一排地摆列着,满箩满筐的装着,你数过去,总是几十担。

  辣子呢,都是一屋一屋搁着。

此外干了的黄色草烟,用为染坊染布的五倍子和栎木皮,还未榨出油来的桐茶子,米场白濛白濛了的米,屠桌上大只大只失了脑袋刮得净白的肥猪,大腿大腿红腻腻还在跳动的牛肉……都多得怕人。

  不大宽的河下,满泊着载人载物的灰色黄色小艇,一排排挤挤挨挨的相互靠着也难于数清。

  集中是没有什么统系制度。

虽然在先前开场时,总也有几个地方上的乡约伯伯,团总,守汛的把总老爷,口头立了一个规约,卖物的照着生意大小缴纳千分之几——或至万分之几,但也有百分之几——的场捐,或经纪佣钱,棚捐,不过,假若你这生意并不大,又不须经纪人,则不须受场上的拘束,可以自由贸易了。

  到这天,做经纪的真不容易!

脚底下笼着他那双厚底高筒的老牛皮靴子(米场的),为这个爬斗;为那个倒箩筐。

(牛羊场的)一面为这个那个拉拢生意,身上让卖主拉一把,又让买主拉一把;一面又要顾全到别的地方因争持时闹出岔子的调排,委实不是好玩的事啊!

大概他们声音都略略嚷得有点嘶哑,虽然时时为别人扯到馆子里去润喉。

不过,他今天的收入,也就很可以酬他的劳苦了。

  ……

  因为阴雨,又因为做生意的人各都是在别一个村子里住家,有些还得在散场后走到二三十里路的别个乡村去;有些专靠漂场生意讨吃的还待赶到明天那个场上的生意,所以散场很早。

  不到晚炊起时,场上大坪坝似乎又觉得宽大空阔起来了!

再过些时候,除了屠桌下几只大狗在啃嚼残余因分配不平均在那里不顾命的奋斗外,便只有由河下送来的几声清脆篙声了。

  归去的人们,也间或有骑着家中打筛的雌马,马项颈下挂着一串小铜铃叮叮当当跑着的,但这是少数;大多数还是赖着两只脚在泥浆里翻来翻去。

他们总笑嘻嘻的担着箩筐或背一个大竹背笼,满装上青菜、萝卜、牛肺、牛肝、牛肉、盐、豆腐,猪肠子一类东西。

手上提的小竹筒不消说是酒与油。

  有的拿草绳套着小猪小羊的颈项牵起忙跑;有的肩膊上挂了一个毛蓝布绣有白四季花或“福”字“万”字的褡裢,赶着他新买的牛(褡裢内当然已空);有的却是口袋满装着钱心中满装着欢喜,——这之间各样人都有。

  我们还有机会可以见到许多令人妒羡,赞美、惊奇、又美丽,又娟媚,又天真的青年老奶(苗小姐)和阿玡(苗妇人)。

沉睡的谷粒醒来

舒婷

  才是初秋,明净的上午刚过,薄云轻掩过来,姚江上那些烁金喧嚣的浪花即刻柔和下来,轻起悄落,一平一仄都是讳莫如深的余姚口音。

  就在苇花萋萋的姚江古渡口,在绿茵匝地的老银杏树下,在泥土与蛐蛐、酢浆草的直接参与中,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天然背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孩子们坐在自带的小椅和短凳上,光亮的眼睛充满期待。

他们中间陆续走出一个男生或女生,伸一下舌头耸一耸肩,跃上草坡,朗诵本土或外省诗人的作品,有几首诗就在语文课本里。

目力所及之处,是著名的四明山风景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

现在,祥和的斜阳正在那条古老的“唐诗之路”(即从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上描金绘红。

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的浅吟曼哦,穿过千年岁月依然锋芒道劲。

只有孩子们最稚嫩最真实的声音能与之相对应,而我不能,也不敢。

  浙东腹地这个叫余姚的小城市,从前是,现在是,将来更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像梁启超写的:

“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

”余姚的名贤举不胜举,有“余姚人物甲天下”一说.像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这批历史巨星我虽然无缘谋面,可是我毕竟因此结识了当地一群可携手可促膝可同舟可借钱的“生斯邦者”为温热朋友,也是尘世中的福气啊。

  一位幼儿园老师正朗诵我的旧作《致橡树》。

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不自在,喝水、东张西望、频频挪动竹椅。

忽然听见吱呀一声,我赶紧低头寻找,难道有什么古陶或骨器被我无意蹭了出来?

可惜不是。

  因为,脚下野草丛生的泥层非同小可,如果一直深挖下去,就可以看到四层相叠的文化层,最下面两层是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到7000年呢。

1973年本地农民的一锹下去,无意间开启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把我们老祖宗的家底给刨出来了。

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沉睡了7000年的稻谷,尽管它们接触空气后,顷刻就从金黄色氧化成灰黑,可是它让我对人类原始文化的启蒙期所具有的高度膜拜不已。

  一向以来,我们总以为每天相依为命的米饭是拜印度人所赐。

全世界原本都相信亚洲水稻的原产地在印度,而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还晚了3000年。

  临水而居的河姆渡人,在7000年前就懂得栽培水稻,以榫卯技术筑建木屋,研磨骨片骨针,烧制陶甑陶壶,驯养牛、猪、狗。

于是,太阳落山后,头颅硕大、前额圆满、颧骨外突、下颌粗犷的河姆渡男女,在火边绘陶缝衣奶幼儿,大碗吃饭大块烤肉,用“双鸟朝阳”的象牙蝶形雕器盛酒祭祀。

猪叫着,狗跳着,牛踩着自己的影子转悠。

酒至酣时,动人的骨哨吹起来了,手舞足蹈跳起来了,当神秘的满月引发野性的长嗷,也许这就是最本真、最朴素的诗歌朗诵,仍然在河之洲,这一片远古荒凉的苇岸上。

  一位汉子被热烈的掌声推到高坡上,他要用余姚土话朗诵《致橡树》。

我完全听不懂他的朗诵,却能感觉余姚方言的抑扬顿挫。

小符在一旁替我如此翻译: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打招呼/你吃饭了么?

……你如果挑一百斤/我至少帮你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