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20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

地大北京周口店实习报告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目的意义

第二节:

工作区自然地理概括

第三节:

工作区前人工作情况及文献

第四节:

实习组队人员情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

地层

第三章:

区域地质构造

第一节:

变质核杂岩构造

第二节:

褶皱

第三节:

节理

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

基地演化阶段

第二节:

盖层发展阶段

第三节:

板块造山阶段

第五章:

矿产

第六章:

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和质量评述

第一节:

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

第二节:

质量评述

第七章:

结束语

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此次周口店地质填图实习是在学过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之后所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训练,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常规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此外,此次实习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奋斗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以后的教学及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实习的任务是完成地质填图、剖面图和柱状图。

二、实习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周口店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km,行政区划属于北京市房山区管辖。

京原铁路斜贯实习区域;京广铁路的琉璃河站则有工矿支线与周口店相连。

公路交通主要有莲花池—张坊、天桥—房山等干线与北京市相通;周口店到各实习场所均有乡村级公路通行,故交通十分便利(附《周口店地区交通图》)。

区内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周口河,位于西侧;在东侧有牛口峪水库。

该区位于太行山山脉北段与华北平原的邻接处,属北京西山的一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东南侧一小部分为平原—丘陵外,大部为中高山区。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温度变化较大,雨季主要在7~8月份,年降雨量约650~700mm。

冬季寒冷,从11月份至次年2月份常有大雪封山。

周口店及其邻区的工矿业以石油化工为主,其次是煤矿,另外,水泥、石灰、大理石、花岗岩、耐火材料等也很闻名。

三、以往地质工作

包括实习区在内的北京西山地区,地质调查及研究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最早,研究程度高且成果颇丰。

最早研究北京西山地质的是美国学者庞培勒、德国人李希霍芬和北京大学教授梭尔格等。

他们主要是在地层和岩石方面进行了若干初浅工作并获得一些启蒙性的知识。

在1914-1915年期间,我国第一个地质启蒙教育野外实践训练班在次实习。

此间及其后他们对北京西山进行地质调查过程中完成了该区第一幅地质图(1:

100000),开创中国人野外地质填图之先河,并据其成果编写了《北京西山地质志》。

1932-1933年北京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地质系合作,用1:

25000军用地形图对北京西山进行了第二轮地质填图。

1962年夏,马杏垣教授领导周口店教学实习,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从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水文地质等各方面总结了历年教学实习成果,编出了1:

10000的实习区地质图和第四纪地貌地质图。

解放后地质工作者对北京西山进行了许多综合性地质调查。

自五十年代以来,近二十多人先后就周口店地区古人类、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第四纪冰川现象做了探讨。

1975年1月正式出版了北京地质研究所编制的1:

100000《北京市地形地质图》,1976年编辑出版了1:

10000《北京地区活动构造体系图》、《北京地区构造体系图》、《北京地区主要断裂调查报告资料汇编》。

特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自1954年建立周口店地址教学实习基地以后,对周口店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地质研究工作,在地层划分对比、地质构造、第四季地质和地貌水文地质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对周口店地质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四、此次实习情况

本次实习是在汤友谊和毛桂英老师的带队下完成的,实习时长为四周,从2008年9月1日至9月27日,前两周为室内教学,后两周为野外实践教学。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野外地质填图,了解并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此次实习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综合分析和地质思维能力以及强化训练其语言—文字—图形表达能力。

本次实习每班分五至六组,每组六人,分别兼任观察员、记录员、标本采集员及前后测手。

第二章区域地层概况

周口店地区地层在测区发育较齐全,自老到新有:

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新生界。

现自老到新叙述如下:

一、太古宇

本区太古宇零星分布在房山岩体边缘部,称为官地杂岩,与丄覆地层呈剥离断层接触。

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黑云母角闪变粒岩等,因遭受了强烈动力变质作用,普遍发生靡棱岩化。

二、元古界

元古界在周口店地区岀露广泛自下而上分为长成群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群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岩石普遍轻微变质,局部地段受房山复式岩体的影响变质程度加深。

实习区内长成群不发育,蓟县群只有铁岭组发育良好,景儿峪组因断层缺失。

1.铁岭组

分布在一条龙、羊屎沟、太平山、骆驼山北坡等地,铁岭组与下伏洪水庄组为整合突变接触。

底部为灰色厚层——巨厚层含锰质白云岩夹薄层或透镜状石英岩,发育交错层里;下部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结晶白云岩,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里,含少量硅质条带;中部为黑色、深灰色薄——中层结晶白云岩夹板岩、片岩,或互层;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结晶白云岩,含少量硅质条带和硅质透镜体;顶部为灰色中——厚层含叠层石白云岩,叠层石发育,与上覆下马岭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86~215m。

2.下马岭组

岩性以千枚状板岩及粉沙质板岩为主,厚120~170m。

下部水平层里发育,反应一种泻湖环境;上部具低角度交错层里,属潮坪沉积。

下马岭组和铁岭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起伏不平,具1~3m厚的褐铁矿质古风化壳,是铁岭组沉积后地壳上升遭受长期风化作用导致铁质富集的结果。

部分地点可见白云岩角砾形成的底砾岩层。

3.龙山组

明显分为两部分,总厚大于20m。

下部为灰色——褐灰色厚层变质中粗粒石英砂岩;上部为浅灰色千枚状板岩或斑点状板岩,发育水平层里,含黄铁矿,代表较宁静的浅海环境。

三、下古生界

周口店地区下古生界发育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下奥陶统发育马家沟组。

岩层遭受过轻度区域变质作用。

1.府君山组

底部为青灰色薄——中厚层纹层灰岩夹灰色钙质板岩;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厚层豹皮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部为青灰色中厚层纹带灰岩夹豹皮灰岩。

本组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接触界面平整。

2.馒头组

岩性为灰色、灰黄色页岩夹灰黄色大理岩透镜体。

3.马家沟组

灰色、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质较纯,泥质含量少,方解石含量达90%以上,该地层为可溶性岩层,可见溶洞,地下水为承压水。

底部发育1~3层同生角砾状灰岩;下、中部主要是青灰色、中——厚层灰岩、结晶灰岩;上部主要是泥质纹带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泥质及白云质含量增多。

四、上古生界——中生界

实习区内仅发育上石炭统——中二叠统。

1.本溪组

底部普遍发育硬绿泥石角岩及红柱石角岩。

下部为杂色粉沙质板岩及变质粉砂岩。

中部为灰色、浅灰色板岩,含黄铁矿假晶构成的压力影构造,也称“压力影板岩”。

上部为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区域上本组顶部可见黑色薄层炭质板岩。

抗风化能力差,易被覆盖,其原岩为沉积泥岩,是变质程度最低的一种。

南坡沿途可见探槽,本组靠上部夹有石灰岩透镜体,南北相变导致北部该组为粒岩,南部为砂岩。

本溪组和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太平山北坡大粒岩山和小粒岩山一带本溪组和马家沟组之间分布一套分选好、磨圆好、成分单一的砾岩,称为“三好砾岩”。

2.太原组

分布于太平山南北坡,构成太平山复式向斜的翼部。

由1~2个沉积旋回组成。

旋回的下部主要为灰色、褐灰色中厚层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灰黑色板岩;上部主要为灰黑色、褐灰色薄层粉砂岩、板岩、粉沙质板岩,并夹有薄煤层。

每个沉积旋回下部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分选磨圆较好,发育交错层里,所夹板岩内含海相化石,为滨海沙坝及潮上泥质沉积,旋回上部由于以粉砂及粘土质沉积为主,含较丰富的植物化石,代表近海沼泽环境。

厚64m。

3.山西组

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

下不旋回底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变质中粗粒岩屑砂岩,局部底部见含细粒级的角砾岩,与下伏太原组冲刷接触关系明显。

向上沉积粒度变小,发育交错层里。

旋回上部为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

上部旋回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变质中细粒变质岩屑砂岩,上部为黑色炭质板岩、粉沙质板岩夹煤层。

山西组厚90m。

本组各旋回下部砂岩成分成熟度差,岩屑中燧石含量约占10%~15%,分选较好,但磨圆尚差,局部地段具有植物茎秆化石,代表平原河流或曲流河河床沉积。

旋回上部的炭质、泥质岩代表潮湿气候下的湖沼相沉积,是华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含煤层位。

4.杨家屯组

由2~3个沉积旋回组成,以粗碎屑沉积为主。

旋回下部为灰色厚层变质中——粗粒岩屑砂岩,含砾岩屑砂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变质细粒岩屑砂岩、粉沙岩及板岩。

本组底部多为灰色厚层变质复成分角砾岩,砾石多为棱角状或次棱角状,砾径一般5~10m,成分较复杂,分选差,泥质胶结,杂基含量高。

冲刷构造明显,属近距离快速堆积,与其旋回下部的砂岩代表一种山区河流或辫状河河床沉积环境。

本族厚70~120m。

第三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一、变质核杂岩构造

展布于燕山石化厂一带山前丘陵区、构造轮廓近似等轴状,直径约9km,仅从地层组合来看,核部为太古宇官地杂岩、基底剥离断层、盖层构造系统和中心部位晚期底辟式就为的房山复式岩体等。

变质核杂岩的核心主体市官地杂岩,属于太古宙结晶基底、因遭受强烈动力变质作用而形成一套以变余糜棱岩为主的岩性组合。

二、区域褶皱构造

1.穹状隆起外缘向性带

穹状隆起外缘向性带环其南、西、北边缘分布,展布于北侧者称凤凰山向形、口店附近为太平山向形、向西突出的部分称南窑向形、这三个次级向形均呈近东西向分布、它们交汇的上寺岭一连三顶一带的低应变三角区、是一个下伏北岭向斜的舒缓向形。

比如太平山向形,位于穹状隆起南缘周口店一带,核部为石炭系—二叠纪地层,翼部为下古生界至元古宇组成,其北翼马家沟组一下各组地层在三不管沟—羊屎沟区段皆厚度变薄。

向形轴迹近东西向,枢纽波状起伏,总体上表现为向东扬起;北翼产状陡倾,甚至直立。

2.西部平缓褶皱区

西部宝金山—黄院—迎风峪区段岩层产状普遍较为平缓,其中发育有宝金山背形、迎风峪向形、黄院—164背形及其相同的若干规模较小的褶皱构造。

被卷入的地层系统是在该区段广布的雾迷山组—马家沟组褶叠层。

其总体特征表现出:

(1)虽然褶皱迹在区域上呈东西向展布、但各褶皱自北向南仍略有差异、即北侧的宝金山背形轴迹呈东西向、南侧迎风峪向形轴迹呈北东东向、南东测黄院—164背形的轴迹则呈北东向。

(2)各褶皱在不同地段形态差异明显,在宝金山—迎风峪一带多为开阔平缓的背形或向形;向西呈舒缓波状起伏,大范围的地层产状呈近水平状态;向东变形渐为强烈、轴面陡倾、形态各异,多形成开阔圆滑的背形和相间的紧闭向形,总体组合特征类似于隔槽式褶皱。

(3)叠加褶皱发育是该类褶皱的另一重要特征,黄院—164背形即为典型事例。

(一)、太平山向斜

太平山向斜是组成周口店复式向斜的主要构造单位,轴向近东西向。

向斜核部由二叠纪地层组成,南北两翼依次是石炭纪、奥陶纪地层。

北翼地层产状总体倾向南,倾角一般均在40°以上,个别达70°;南翼总体倾向北,倾角一般在30°左右。

是一轴面北倾的斜歪褶皱。

向斜南北两翼在牛口峪一带渐趋汇合,核部二叠系下统上段地层沿轴向断续出露,时宽时窄,反映了该向斜枢纽波状起伏,总体扬起的特点。

褶皱两翼发育有次级褶皱尖峰山向斜和横向断层F8、F9。

这两条断层横贯尖峰山向斜,是平移断层。

还有次级背斜刀背梁背斜。

因此,太平上向斜是一由二叠系地层为核,石炭、奥陶纪地层为翼。

北陡南缓,轴面弯曲,总体直立的,枢纽波状起伏,总体向东扬起,翼部及转折端被次级褶皱及断层复杂化了的斜歪倾伏褶皱。

(二)164背斜

164背斜东段位于太平山南坡的164高地,轴迹呈近东西向,核部为下奥陶灰岩,南北两翼分别是中石炭统本溪组及上石炭统太原组。

背斜北翼稍陡,倾角是30°左右;南翼稍缓,倾角是15°~35°,轴面南倾。

背斜核部下奥陶统石灰岩在平面上西宽东窄。

三、区域断裂构造

1.剥离断层

此类断层是印支或更早期的主要构造形迹之一。

发育在基底与盖层间的基底剥离断层出露于房山复式岩体东北缘东岭子—南观和东南缘羊屎沟——山顶庙两个区段,盖层中的剥离断层限于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褶叠层系统内部,多为沿层系界面分布的、次级低角度正断层或剥离型韧性剪切带,规模不等,多级组合,相互平行。

上下盘常是高度变薄的褶叠层,地层缺失明显。

2.推覆构造

实习区内发育的推覆构造主要有霞云岭冲断推覆构造、长操推覆构造及黄山店褶皱——冲断构造等。

3.南大寨断层带

南大寨断层带是著名的八宝山-南大寨断裂带的西南段,空间展布颇具特色:

南大寨以北,走向由近东西向突变为近南北方向延伸,近东西向区段断层面大致向南倾斜,倾角20°~40°左右;近南北向区段断层面大致向东倾斜,倾角在40°~50°。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基底演化阶段

华北板块的基底经历了太古宙及元古代漫长的演化历史。

基底变质岩系在邻区太行山-五台山-带大面积分布,如房山的复式岩体缘部出露的,总面积不足0.5km2.的官地杂岩。

其特征为:

(1)岩体类型复杂,主要有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以及各类混合岩。

(2)杂岩中斜长角闪岩中岩石学特征显示为亚角闪岩相,属苦橄质-科马提质玄武岩系列,而华北地区元古宙及早古生代均无基性岩浆活动。

故应为太古代绿岩带产物。

(3)经区域研究对比,印支期的剥离断臣和房山区的复式岩体的热动力变形构造所形成的糜棱岩均局限于狭窄地带,未普遍发育而呈间隔性;但“官地杂岩”却普遍糜棱岩化且糜棱面理具有透入性,故分析杂岩于太古宙既有任性变形行为而导致糜棱岩发育,总体形成一套以变余糜棱岩为主的,包括糜棱岩及破碎糜棱岩的动力变质岩。

可以看出,“官地杂岩”在实习区分布的面积不大但作为基底的产物去提供了许多早期该区地质演化的信息。

从岩性.岩相.变质.变形.等特点分析。

其从塑性到脆性等方面的构造转化,也代表了华北陆地基底从活动性逐渐转化成稳定性演化的总趋势。

吕梁运功形成华北地台基地后,从上元古代到三叠纪是华北地台以全体升降为主的盖层发育阶段。

由于地台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不均一性,因此测区内缺失震旦记,早寒武纪,中奥陶世,志留记-中石炭世,中二叠世-第三纪的地层。

震旦纪-早寒武纪的缺失,是由于太康运动的影响;中奥陶世-中石炭纪地层的缺失,是印支运动的影响;中二叠纪-第三纪的缺失是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

在印支运动期间,造成了复式向斜的构造轮廓;燕山运功期间,造成了复式向斜北翼的扭转,变直、变质、倒转,为房山侵入体的逆向侵位提供了通道。

总之,印支运动奠定了本区基本构造形态,燕山运动特别是房山侵入体的侵入,又给一个向南的推挤及逆钟相的扭转因此本区挤压、扭动现象非常显著,使之构造更趋复杂。

测区之所以有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华北地台的构造史,也更具其特色。

第五章矿产

周口店地区地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非金属矿产,如煤、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红柱石等材料。

(1)煤

煤是周口店地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

埋藏于北部凤凰山至上寺领一带的工业用煤,以探明储量数亿吨。

现建有房山煤矿、长沟峪煤矿等中型矿山多处、年采集量达百万吨级。

主要开采煤层为下侏罗统窑坡组。

该组厚500m左右,含可采煤层4~7层。

煤层一般厚1.3~3m煤质均为无烟煤。

在太平山、升平山、凤凰山南糜、黄院北山等地分布的太远组和山西组地层,含有2~4层薄煤层。

(2)石灰岩

在周口店地区可供工业用的石灰岩分布较广,储量较丰富。

可采石灰岩有以下两种:

1.水泥原料石灰岩

要求石灰岩的含量CaO>47﹪MgO<2.5﹪总厚为200~400的下奥陶统上部的马家沟组有多层厚层状石灰岩可满足上述要求。

周口店附近的龙骨山,太平山南坡等处是开采水泥原料的石灰岩的重要基地。

2.石灰原料石灰岩

由于对质量的要求比较低,因而马家沟组、府君山组和张夏组中的石灰岩基本上都可作为石灰原料开采。

(3)花岗岩

周口店地区生产的花岗岩石料颇负盛名,开采对象主要是房山复式岩体的边缘和过渡相以及稍早侵入的石英闪长岩,后者颗粒细而均,属上等石料。

矿体为直径约7.5K㎡的岩株。

面积约60K㎡可以开采的石料面积为10K㎡~20K㎡。

去掉表层风化壳和半风化岩石也可产生大量的花岗岩石料。

其产量是可观的。

(4)大理石

周口店地区碳酸盐广泛分布,蕴藏量很大。

岩石普遍遭受轻度区域变质作用,具有微晶-细晶结构。

多数呈白色、灰白色和黑色、部分呈青色。

虽然本区构造比较强烈,但并不均衡,在构造裂隙不发育阶段,仍可采到一定规格的大理石石料。

曾是明代、清代修建工地用的“汉白玉”的主要来源。

此外,实习区尚有高岭土、沙砾石、红柱石、石板材料等矿点。

第六章地质工作评定

地质填图是通过对天然露头和人工地质点的观测和描述,对测区客观存在的地表地质规律进行研究,用一定的地质符号,按照一定比例尺缩小填图,并提出相应总结报告的全部工作。

在周口店进行的野外地质填图中,我们用穿越法、追索法、综合法和全面踏勘法进行定点、定位。

在进行实测剖面工作时,用穿越法进行分层,并用追索法辅助推测法分层。

野外填图进行定点定位时,对地层多用穿越法,对走向断层采用追索法,确定其界线,对横向断层则用全面踏勘法进行定点定位,即用追索法,又用穿越法,多走之字形路线进行定点定位。

在图上定点时,除了目估外,大多用罗盘进行定点定位。

总之,在野外填图时,对不同的地质现象采用不同的地质工作方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一个措施。

在野外实习的两周里,共走了3条路线进行踏勘,收集了许多资料,在此期间,共画出了两幅信手剖面图、两幅素描图、一幅综合柱状图和一幅地形地质图。

通过老师的指正评定,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这也为我们以后继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给予了很大信心。

第七章结束语

此次周口店实习,虽然比较辛苦,但收获颇丰。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认识了周口店地区各地层的特点,温习了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了采集岩石标本并将其归类。

在野外地质填图期间,学会了在地形图上进行地质界线的定点及连线,掌握了野外填图的基本方法,并熟练掌握了用罗盘进行后方交汇定点法。

在实习期间也认识了不少构造现象,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们的知识得到了鉴证和运用。

总之,在野外实习中,我们掌握了许多实际工作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次的实习成果,除了学生们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老师们的热情帮助和悉心教导,在这里,我向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实习概况:

此次野外实习地点选在距北京市西南六十公里的房山县周口店镇的山口村一带,测区内主要有周张公路(周口店----张坊)和通往燕山石化的主要公路两条,另外有三条以货运为主的铁路从测区穿过,交通比较方便.该地为山区,居民地大多位于山间盆地,其中世界闻名的北京猿人遗址坐落在周口店镇以西一公里的龙骨山上,该镇耕地较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则以水泥,采煤等到重工业和矿山采业为主.该地区气候湿热,雨季在七,八月份.

测区的具体范围是:

南至实习驻地----地矿部探工所北500米,北至良各庄村,西以山为界,东至迎风坡,大致形成北宽南窄的狭长地带,面积大约为了1000*1500平方米.测区内包括三条铁路,一条公路,一条河流及大量的居民地,地物比较丰富;另外,两侧的山体亦表现出较好的地貌形态.

周口店测量实习的主要任务:

1每小组完成一幅40CM*50CM,比例尺为了1:

1000的地形图测绘任务,并提交整饰后的聚脂薄膜图;

2完成首级控制测量(一级测距导线,三四等水准测量),并计算各控制点的三维坐标(X,Y,H);

          首级控制测量的技术方法和成果质量评定:

从八月二十三号至二十八为期五天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首级控制测量.首级控制分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两部分.在平面控制测量中,主要由指导老师,以及王金星和周锋两位师兄带领我们完成.使用的仪器为所带的仪器里精度最高的全站仪.路线是从已知高程点开始,沿铁路向北行进大约2—3公里之后,再向东转至山上,在山上布控了D08D09之后,又从山上下来向南进发,最后经过山口村的东边界和南边界后,与已知高程点实现了闭合.因为对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对于一级平面控制测量,其测距中误差绝对值不得超过15毫米,测角中误差绝对值不得超过5秒,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则须小于或等于1:

14000,所以我们在测量过程中小心翼翼,而且平面控制测量决定了以后的图根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更不容我们有丝毫大意了.每一测站,在精准的调平对中以后,我们都会进行两次测回,争取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的降低误差.最后内业计算后,不论是角度闭合差,测角中误差,还是全长闭合差均在误差要求范围之内,符合要求.

而高程控制测量则由我们独立完成,高程控制要求精度不高,仅仅为三,四等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是DS3水准仪.测量过程是建立在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之上,沿以上路线进行高程测量.每一测站,采用设立偶数个子测站以消除尺垫的影响,采用”后前前后”的读尺方式以消除仪器和标尺下沉带来的误差.经过内业计算后,得出高差闭合差为-23.5毫米,路线长度为了37133.8米,则三等闭合差不应超过24.3毫米,同样符合要求.

图根控制测量的技术方法和成果质量评定:

在地形测量中,仅仅依据等级控制点进行地形测图,其点的密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工作.图根点是在等级控制点下加密的,是直接供地形测图使用的平面和高程依据.图根控制测量也分为两个方面,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和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对平面和高程进行同时施测.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图根导线测量(我们组采用的是附合导线和支导线两种方法).

进行图根测量,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慎重选点.于是在选点前,我们首先对测区进行踏勘,以求了解测区的现状,地形类别,测区界线,已有控制点的可利用情况等.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为我们以后的测图的顺利进行埋下了伏笔.然而,毕竟经验不足,仍旧出现了问题.比如布点过少,布点不均匀.当到后来将图展至图纸上,这些问题便暴露的一览无余.图纸上的有些方格内拥有3-4个点,而有的方格内则是一个点也没有.所以综合来看,图根测量是不令人满意的.

大比例尺(1:

1000)地形图测绘的技术方法及成果质量评定:

在绘制地形图的时候,不同的要素用不同的方法和符号表示,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主要是按照国家测绘局制定的,现行的{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执行的.施测碎步点时采用经纬仪配合小平板的方法进行测绘.测图有一些要求,例如基本等到高距为1米;水平角,垂直角度的计数精确至1分,半测回测量,距离测量的精度不低于图上下级0.1毫米(实地10厘米),以及测定地物点的最大长度为100米,测量地形点时最大长度为150米等等,要求并不是太高,所以任务还是被完成的比较圆满.

地形图测图的技术总结:

1:

碎步点选择上,选的点应选在具有一定特征的地方.比如选在地物的转折,拐角处,或线状地物的始末位置.表示地貌的碎步点应选在坡度变化处.要综合取舍地物和地貌,其原则是:

凡按测图比例尺计算,在图上小于1毫米的地物和地貌细部均可省去.但是,一些具有方位意义和较大使用价值的独立地物(独立树,电线杆,水塔等)不能省略,一些线状地物(公路,铁路,沟渠)亦不能省去.在复杂的地形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