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04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课社戏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发言材料,准备讨论

3.上网查阅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排练社戏段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

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物》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童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童年生活,看看名人的童年与我们的异同,以及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让他记忆犹新。

(板书题目和目标)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社戏的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女生分别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相对方提出来以考察对课文内容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先关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的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又可进一步熟悉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a.小说脉络

明确:

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

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b.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c.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学生概括的大意符合即可)。

明确: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知故事意图

A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知。

B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

(学生的感悟可从多角度回答,不做统一要求)

C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画卷,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

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淳朴憨厚、无句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神往陶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

品位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

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

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品位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教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只有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的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娴熟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

”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欢愉的心情。

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种弦管交响响应成趣,给人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3.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明确: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以钓虾放牛,体会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4.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

其他人物有谁?

明确:

a双喜的形象(找出有关双喜的语言、行动描写,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领袖一般,性格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

B六一公公的形象。

他是个淳朴乡民的形象,只对小伙伴搞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淳朴、好客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激动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5.学生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

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

我们是不是该学习他们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

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

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3.他们是怎样“偷”的?

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只有理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好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淳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三]美读课文,感受意境

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

真是乐土,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

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看谁读的最好,体会意境。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老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的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

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事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五]布置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风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做好笔记,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第2课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难点:

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

谁唱的?

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

(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精品课件】展示“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可参考【微教案】《信天游》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

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作品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

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3.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这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4.初步感知。

(1)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诗情。

(2)听读【音频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搂定(lǒu)   脑畔(pàn)  糜子(méi) 油馍(mó)

(3)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点评。

(4)你认为洋溢于全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

激动、喜悦。

回延安的过程。

(5)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参考

第一部分:

写与亲人重逢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二部分: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

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

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合作探究。

1.诗人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

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朗读诗歌第三部分,思考:

这部分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5.朗读诗歌第五部分,思考:

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6.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品析。

预设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2.诗人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5.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

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6.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直接抒情,如: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动作描写,“抓”“贴”,动作急遽,极写感情的深挚。

可参考【微教案】《抒情方式》

(二)品味诗句,学习写法。

反复品读诗歌,琢磨诗歌味道。

1.播放【影视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这部分如何使用“比兴”手法的?

2.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3.品味下面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参考

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使用“比兴”手法。

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可参考【微课堂】《“比兴”手法》

2.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倾吐了内心的喜悦。

3.

(1)“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是夸张,极写其呼唤声之多、之密。

“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是拟人手法,一下子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出来了。

(2)“唱”“笑”“招”是写动作和表情的,这是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3)“树梢”“树枝”和“树根”都是一棵树上的,俱为一体;延安的山、水、人对“我”来讲都是亲的,后一句是由前一句联想出来的,是“比兴”,表达形象生动。

(三)总结特色,感受风俗。

这首诗是诗人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

请根据信天游的文体特点,说说这首诗具有哪些特色?

(可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

参考

1.两行一小节,节内押韵。

如第三部分第7、8节连用了“花”“拉”“话”“花”四个韵脚,渲染了欢聚时的喜庆气氛;第四部分2、3、4节连用“镜”“中”“平”“虹”“明”“风”等韵,强化了赞颂延安新貌的语气,读来朗朗上口。

2.大量使用“比兴”手法。

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又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起兴,以此喻战士成长,十分亲切、自然,不仅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再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等,这里是比,运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

3.善用修辞手法。

擅用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

另外,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信天游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

4.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①选用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

②大量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

③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参考【微教案】《〈回延安〉的写作特色》

(四)质疑问难。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播放【影视课文】,学习总结。

参考: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母亲”延安,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2.拓展探究:

在那个年代,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经过艰苦的努力,生活不断地好起来,那么在今天,“延安精神”还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诗歌。

2.查找资料,阅读《延安颂》《小米的回忆》《记一辆纺车》等诗文,了解那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感受“延安精神”。

可参考【背诵指导】【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思路: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情感:

激动    感激   喜悦  赞颂   热爱

写作特色:

信天游的形式,两句一节,押韵;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感情热烈

第3课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3.感受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学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赏析场面描写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掌握和运用文中等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导入词

安塞腰鼓,那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在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享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

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谁都会觉得它美、好、精彩。

可是真要我们用文字去描述这舞蹈,却又会觉得很难,会感到言语的匮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作家的这篇作品——《安塞腰鼓》,去欣赏和学习他的精彩文笔吧!

2)        作者简介

3)        背景介绍

二、预习检测

1) 字词注音

2) 词语释义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见后附PPT)

2、分工朗读,深入文本。

1)朗读安排

1—4和28—30自然段由一人读;

9—11和25—27由3人分别读,前1人的声音还没落,后面1人赶紧跟进;

13,17,22,24由男生一起读,其它的全班一起读。

2)朗读指导

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3、细节感知

1)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

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

2)简要说说安塞腰鼓表演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

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但是:

  

   看!

——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明确:

比喻和排比;本体和喻体;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是直接描写。

3)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

(明确: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用三组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四、合作探究

1.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间隔反复四次。

“好”包含着什么?

或者说作者想要歌颂什么?

2.本文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明确:

排比;

(1)句子内部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作用: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起豪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3.本文好词佳句俯拾皆是。

既适合声情并茂地朗读,又适合有滋有味地赏析。

选择你喜欢的句段做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做美点赏析。

    句式:

我喜欢朗读第_______自然段(朗读),因为它用_______修辞手法(或者其他手法)表现(达)出了________。

       赏析角度提示:

修辞、短句、叠词、文章结构等。

(例: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