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036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5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层析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层析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层析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层析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层析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层析技术.docx

《层析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层析技术.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层析技术.docx

层析技术

层析技术

3.1层析技术概述

3.1.1引言

层析法又称色层分析法或色谱法(Chromatography),它是在1903-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首先系统提出来的。

他将叶绿素的石油醚溶液通过CaCO3管柱,并继续以石油醚淋洗,由于CaCO3对叶绿素中各种色素的吸附能力不同,色素被逐渐分离,在管柱中出现了不同颜色的谱带或称色谱图(Chromatogram)。

如图3-1所示:

当时这种方法并没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直到1931年将该方法应用到分离复杂的有机混合物,人们才发现了它的广泛用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层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当推英国生物学家Martin和Synge。

他们首先提出了色谱塔板理论。

这是在色谱柱操作参数基础上模拟蒸馏理论,以理论塔板来表示分离效率,定量的描述、评价层析分离过程。

其次,他们根据液-液逆流萃取的原理,发明了液-液分配色谱。

特别是他们提出了远见卓识的预言:

一、流动相可用气体代替液体,与液体相比,物质间的作用力减小了,这对分离更有好处;二、使用非常细的颗粒填料并在柱两端施加较大的压差,应能得到最小的理论塔板高(即增加了理论塔板数),这将会大大提高分离效率。

前者预见了气相色谱的产生,并在1952年诞生了气相色谱仪,它给挥发性的化合物的分离测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后者预见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产生,在60年代末也为人们所实现,现在HPLC已成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分析分离工具之一。

因此,Martin和Synge于1952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如今的色层分析法经常用于分离无色的物质,已没有颜色这个特殊的含义。

但色谱法或色层分析法这个名字仍保留下来沿用。

现在我们简称为层析法或层析技术。

层析法的最大特点是分离效率高,它能分离各种性质极相类似的物质。

而且它既可以用于少量物质的分析鉴定,又可用于大量物质的分离纯化制备。

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分离手段与方法,它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上。

现在,它在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领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1.2层析的基本理论

层析法是一种基于被分离物质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不同,使它们在某种基质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例如:

我们利用物质在溶解度、吸附能力、立体化学特性及分子的大小、带电情况及离子交换、亲和力的大小及特异的生物学反应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或称分配常数)不同,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对于一个层析柱来说,可作如下基本假设:

1.层析柱的内径和柱内的填料是均匀的,而且层析柱由若干层组成。

每层高度为H,称为一个理论塔板。

塔板一部分为固定相占据,一部分为流动相占据,且各塔板的流动相体积相等,称为板体积,以Vm表示。

2.每个塔板内溶质分子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瞬间达到平衡,且忽略分子纵向扩散。

3.溶质在各塔板上的分配系数是一常数,与溶质在塔板的量无关。

4.流动相通过层析柱可以看成是脉冲式的间歇过程(即不连续过程)。

从一个塔板到另一个塔板流动相体积为Vm。

当流过层析柱的流动相的体积为V时,则流动相在每个塔板上跳越的次数为n:

n=

5.溶质开始加在层析柱的第零塔板上。

根据以上假定,将连续的层析过程分解成了间歇的动作,这与多次萃取过程相似,一个理论塔板相当于一个两相平衡的小单元。

3.1.3层析的基本概念

1.固定相:

固定相是层析的一个基质。

它可以是固体物质(如吸附剂,凝胶,离子交换剂等),也可以是液体物质(如固定在硅胶或纤维素上的溶液),这些基质能与待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可逆的吸附,溶解,交换等作用。

它对层析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2.流动相:

在层析过程中,推动固定相上待分离的物质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液体、气体或超临界体等,都称为流动相。

柱层析中一般称为洗脱剂,薄层层析时称为展层剂。

它也是层析分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分配系数及迁移率(或比移值):

分配系数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含量(浓度)的比值,常用K来表示。

分配系数是层析中分离纯化物质的主要依据。

K=Cs/Cm

其中Cs:

固定相中的浓度,Cm:

流动相中的浓度。

迁移率(或比移值)是指:

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某一组分在固定相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本身移动的距离之比值。

常用Rf来表示。

(Rf大于或等于1)可以看出:

K增加,Rf减少;反之,会减少,Rf增加。

实验中我们还常用相对迁移率的概念。

相对迁移率是指:

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同时间内,某一组分在固定相中移动的距离与某一标准物质在固定相中移动的距离之比值。

它可以小于等于1,也可以大于1。

用Rx来表示。

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或迁移率是不同的。

分配系数或迁移率的差异程度是决定几种物质采用层析方法能否分离的先决条件。

很显然,差异越大,分离效果越理想。

分配系数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被分离物质本身的性质;②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③层析柱的温度。

对于温度的影响有下列关系式:

lnK=-(G0/RT)

式中:

K为分配系数(或平衡常数)

DG0为标准自由能变化

R为气体常数

T为绝对温度

这是层析分离的热力学基础。

一般情况下,层析时组分的DG0为负值,则温度与分配系数成反比关系。

通常温度上升20°C,K值下降一半,它将导致组分移动速率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在层析时最好采用恒温柱的原因。

有时对于K值相近的不同物质,可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增大K值之间的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

4.分辨率(或分离度)

分辨率一般定义为:

相邻两个峰的分开程度。

用Rs来表示。

图3-2是计算分辨率的示意图。

分辨率:

由上式可见,Rs值越大,两种组分分离的越好。

当Rs=1时,两组分具有教好的分离,互相沾染约2%,即每种组分的纯度约为98%。

当Rs=1.5时,两组分基本完全分开,每种组分的纯度可达到99.8%。

如果两种组分的浓度相差较大时,尤其要求较高的分辨率。

为了提高分辨率Rs的值,可采用以下方法:

⑴使理论塔板数N增大,则Rs上升。

①增加柱长,N可增大,可提高分离度,但它造成分离的时间加长,洗脱液体积增大,并使洗脱峰加宽,因此不是一种特别好的办法。

②减小理论塔板的高度。

如减小固定相颗粒的尺寸,并加大流动相的压力。

高效液相色谱(HPLC)就是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一般液相层析的固定相颗粒为100mm;而HPLC柱子的固定相颗粒为10mm以下,且压力可达150kg/cm。

它使Rs大大提高,也使分离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③采用适当的流速,也可使理论塔板的高度降低,增大理论塔板数。

太高或太低的流速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一个层析柱,它有一个最佳的流速。

特别是对于气相色谱,流速影响相当大。

⑵改变容量因子D(固定相与流动相中溶质量的分布比)。

一般是加大D,但D的数值通常不超过10,再大对提高Rs不明显,反而使洗脱的时间延长,谱带加宽。

一般D限制在1£D£10,最佳范围在1.5-5之间。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柱温(一般降低温度),改变流动相的性质及组成(如改变pH值,离子强度,盐浓度,有机溶剂比例等),或改变固定相体积与流动相体积之比(如用细颗粒固定相,填充的紧密与均匀些),提高D值,使分离度增大。

⑶增大a(分离因子,也称选择性因子,是两组分容量因子D之比),使Rs变大。

实际上,使a增大,就是使两种组分的分配系数差值增大。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固定相的性质、组成,改变流动相的性质、组成,或者改变层析的温度,使a发生改变。

应当指出的是,温度对分辨率的影响,是对分离因子与理论塔板高度的综合效应。

因为温度升高,理论塔板高度有时会降低,有时会升高,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

通常,a的变化对Rs影响最明显。

总之,影响分离度或者说分离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特别是对于生物大分子,我们还必须考虑它的稳定性,活性等问题。

如pH值、温度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生化分离绝不能忽视的。

否则,我们将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5.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

正相色谱是指固定相的极性高于流动相的极性,因此,在这种层析过程中非极性分子或极性小的分子比极性大的分子移动的速度快,先从柱中流出来。

反相色谱是指固定相的极性低于流动相的极性,在这种层析过程中,极性大的分子比极性小的分子移动的速度快而先从柱中流出。

一般来说,分离纯化极性大的分子(带电离子等)采用正相色谱(或正相柱),而分离纯化极性小的有机分子(有机酸、醇、酚等)多采用反相色谱(或反相柱)。

6.操作容量(或交换容量)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组分与基质(固定相)反应达到平衡时,存在于基质上的饱和容量,我们称为操作容量(或交换容量)。

它的单位是毫摩尔(或毫克)/克(基质)或毫摩尔(或毫克)/毫升(基质),数值越大,表明基质对该物质的亲合力越强。

应当注意,同一种基质对不同种类分子的操作容量是不相同的,这主要是由于分子大小(空间效应)、带电荷的多少、溶剂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实际操作时,加入的样品量要尽量少些,特别是生物大分子,样品的加入量更要进行控制,否则用层析办法不能得到有效的分离。

3.1.4层析法的分类

层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根据固定相基质的形式分类,层析可以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

纸层析是指以滤纸作为基质的层析。

薄层层析是将基质在玻璃或塑料等光滑表面铺成一薄层,在薄层上进行层析。

柱层析则是指将基质填装在管中形成柱形,在柱中进行层析。

纸层析和薄层层析主要适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快速检测分析和少量分离制备,通常为一次性使用,而柱层析是常用的层析形式,适用于样品分析、分离。

生物化学中常用的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都通常采用柱层析形式。

2.根据流动相的形式分类,层析可以分为液相层析和气相层析。

气相层析是指流动相为气体的层析,而液相层析指流动相为液体的层析。

气相层析测定样品时需要气化,大大限制了其在生化领域的应用,主要用于氨基酸、核酸、糖类、脂肪酸等小分子的分析鉴定。

而液相层析是生物领域最常用的层析形式,适于生物样品的分析、分离。

3.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分类,层析主要可以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

吸附层析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根据待分离物与吸附剂之间吸附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层析技术。

分配层析是根据在一个有两相同时存在的溶剂系统中,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层析技术。

凝胶过滤层析是以具有网状结构的凝胶颗粒作为固定相,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根据物质的带电性质不同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亲和层析是根据生物大分子和配体之间的特异性亲和力(如酶和抑制剂、抗体和抗原、激素和受体等),将某种配体连接在载体上作为固定相,而对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亲和层析是分离生物大分子最为有效的层析技术,具有很高分辨率。

3.1.5柱层析的基本装置及基本操作

目前,最常用的层析类型是各种柱层析,下面就简述柱层析的基本装置及操作方法,薄层层析的装置和操作将在后面详细讨论。

1.柱层析的基本装置

柱层析的基本装置示意图如图3-3所示:

2.柱层析的基本操作

柱层析的基本操作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⑴装柱

柱子装的质量好与差,是柱层析法能否成功分离纯化物质的关键步骤之一。

一般要求柱子装的要均匀,不能分层,柱子中不能有气泡等。

否则要重新装柱。

首先选好柱子,根据层析的基质和分离目的而定。

一般柱子的直径与长度比为1:

10~50;凝胶柱可以选1:

100~200,同时将柱子洗涤干净。

将层析用的基质(如吸附剂、树脂、凝胶等)在适当的溶剂或缓冲液中溶胀,并用适当浓度的酸(0.5N~1N)、碱(0.5N~1N)、盐(0.5M~1M)溶液洗涤处理,以除去其表面可能吸附的杂质。

然后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涤干净并真空抽气(吸附剂等与溶液混合在一起),以除去其内部的气泡。

关闭层析柱出水口,并装入1/3柱高的缓冲液,并将处理好的吸附剂等缓慢地倒入柱中,使其沉降约3cm高。

打开出水口,控制适当流速,使吸附剂等均匀沉降,并不断加入吸附剂溶液。

(吸附剂的多少根据分离样品的多少而定。

)注意不能干柱、分层,否则必须重新装柱。

最后使柱中基质表面平坦并在表面上留有2~3cm高的缓冲液,同时关闭出水口。

(采用机械化装柱法在此省略。

⑵平衡

柱子装好后,要用所需的缓冲液(有一定的pH和离子强度)平衡柱子。

用恒流泵在恒定压力下走柱子(平衡与洗脱时的压力尽可能保持相同)。

平衡液体积一般为3~5倍柱床体积,以保证平衡后柱床体积稳定及基质充分平衡。

如果需要,可用兰色葡聚糖2000在恒压下走柱,如色带均匀下降,则说明柱子是均匀的。

有时柱子平衡好后,还要进行转型处理。

这方面的内容在离子交换层析中加以介绍。

⑶加样

加样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分离的效果。

一般讲,加样量尽量少些,分离效果比较好。

通常加样量应少于20%的操作容量,体积应低于5%的床体积,对于分析性柱层析,一般不超过床体积的1%。

当然,最大加样量必须在具体条件下多次试验后才能决定。

应注意的是,加样时应缓慢小心地将样品溶液加到固定相表面,尽量避免冲击基质,以保持基质表面平坦。

详细操作见层析实验。

⑷洗脱

当我们选定好洗脱液后,洗脱的方式可分为简单洗脱、分步洗脱和梯度洗脱三种。

简单洗脱:

柱子始终用同样的一种溶剂洗脱,直到层析分离过程结束为止。

如果被分离物质对固定相的亲合力差异不大,其区带的洗脱时间间隔(或洗脱体积间隔)也不长,采用这种方法是适宜的。

但选择的溶剂必须很合适方能使各组分的分配系数较大。

否则应采用下面的方法。

分步洗脱:

这种方法按照递增洗脱能力顺序排列的几种洗脱液,进行逐级洗脱。

它主要对混合物组成简单、各组分性质差异较大或需快速分离时适用。

每次用一种洗脱液将其中一种组分快速洗脱下来。

梯度洗脱:

当混合物中组分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小时,一般采用梯度洗脱。

它的洗脱能力是逐步连续增加的,梯度可以指浓度、极性、离子强度或pH值等。

最常用的是浓度梯度。

在水溶液中,亦即离子强度梯度。

可形成梯度的形式有三种,如图3-4所示(以盐浓度梯度为例):

我们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流经层析柱的洗脱液中盐浓度的计算公式:

C=CB-(CB-CA)(1-V2/V1)B1/A1

式中:

C:

流经层析柱的洗脱液的盐浓度

CB:

梯度混合器中B瓶的盐浓度(不搅拌)

CA:

梯度混合器中A瓶的盐浓度(搅拌)

B1:

B瓶的横切面积

A1:

A瓶的横切面积

V2:

流经层析柱的洗脱液体积

V1:

梯度洗脱液总体积

洗脱条件的选择,也是影响层析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对所分离的混合物的性质了解较少时,一般先采用线性梯度洗脱的方式去尝试,但梯度的斜率要小一些,尽管洗脱时间较长,但对性质相近的组分分离更为有利。

同时还应注意洗脱时的速率。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流速的快慢将影响理论塔板高度,从而影响分辨率。

事实上,速度太快,各组分在固液两相中平衡时间短,相互分不开,仍以混合组分流出。

速度太慢,将增大物质的扩散,同样达不到理想的分离效果。

只有多次试验才会得到合适的流速。

总之,我们必须经过反复的试验与调整(可以用正交试验或优选法),才能得到最佳的洗脱条件。

还应强调的一点是,在整个洗脱过程中,千万不能干柱,否则分离纯化将会前功尽弃。

⑸收集、鉴定及保存

在生化实验中,基本上我们都是采用部分收集器来收集分离纯化的样品。

由于检测系统的分辨率有限,洗脱峰不一定能代表一个纯净的组分。

因此,每管的收集量不能太多,一般1ml-5ml/管。

如果分离的物质性质很相近,可低至0.5ml/管。

这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合并一个峰的各管溶液之前,还要进行鉴定。

例如,一个蛋白峰的各管溶液,我们要先用电泳法对各管进行鉴定。

对于是单条带的,认为已达电泳纯,合并在一起。

其他的另行处理。

对于不同种类的物质采用相应的鉴定方法,在这里不再叙述。

最后,为了保持所得产品的稳定性与生物活性,我们一般采用透析除盐、超滤或减压薄膜浓缩,再冰冻干燥,得到干粉,在低温下保存备用。

⑹基质(吸附剂、交换树脂或凝胶等)的再生

许多基质(吸附剂、交换树脂或凝胶等)可以反复使用多次,而且价格昂贵,所以层析后要回收处理,以备再用,严禁乱倒乱扔。

这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科学作风问题。

各种基质的再生方法可参阅具体层析实验及有关文献。

3.2凝胶层析

3.2.1简介

凝胶层析(gelchromatography)又称为凝胶排阻层析(gelexclusionchromatography)、分子筛层析(molecularsievechromatography)、凝胶过滤(gelfiltration)、凝胶渗透层析(gelpermeationchromatography)等。

它是以多孔性凝胶填料为固定相,按分子大小顺序分离样品中各个组分的液相色谱方法。

1959年,Porath和Flodin首次用一种多孔聚合物-交联葡聚糖凝胶作为柱填料,分离水溶液中不同分子量的样品,称为凝胶过滤。

1964年,Moore制备了具有不同孔径的交联聚苯乙烯凝胶,能够进行有机溶剂中的分离,称为凝胶渗透层析(流动相为有机溶剂的凝胶层析一般称为凝胶渗透层析)。

随后这一技术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很多领域。

凝胶层析是生物化学中一种常用的分离手段,它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样品回收率高、实验重复性好、特别是不改变样品生物学活性等优点,因此广泛用于蛋白质(包括酶)、核酸、多糖等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同时还应用于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脱盐、样品浓缩等。

3.2.2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

凝胶层析是依据分子大小这一物理性质进行分离纯化的。

层析过程如图11所示。

凝胶层析的固定相是惰性的珠状凝胶颗粒,凝胶颗粒的内部具有立体网状结构,形成很多孔穴。

当含有不同分子大小的组分的样品进入凝胶层析柱后,各个组分就向固定相的孔穴内扩散,组分的扩散程度取决于孔穴的大小和组分分子大小。

比孔穴孔径大的分子不能扩散到孔穴内部,完全被排阻在孔外,只能在凝胶颗粒外的空间随流动相向下流动,它们经历的流程短,流动速度快,所以首先流出;而较小的分子则可以完全渗透进入凝胶颗粒内部,经历的流程长,流动速度慢,所以最后流出;而分子大小介于二者之间的分子在流动中部分渗透,渗透的程度取决于它们分子的大小,所以它们流出的时间介于二者之间,分子越大的组分越先流出,分子越小的组分越后流出。

这样样品经过凝胶层析后,各个组分便按分子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流出,从而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3.2.3凝胶层析的基本概念

1.外水体积、内水体积、基质体积、柱床体积、洗脱体积

如图3-6所示,外水体积是指凝胶柱中凝胶颗粒周围空间的体积,也就是凝胶颗粒间液体流动相的体积。

内水体积是指凝胶颗粒中孔穴的体积,凝胶层析中固定相体积就是指内水体积。

基质体积是指凝胶颗粒实际骨架体积。

而柱床体积就是指凝胶柱所能容纳的总体积。

洗脱体积是指将样品中某一组分洗脱下来所需洗脱液的体积。

我们设柱床体积为Vt,外水体积为Vo,内水体积为Vi,基质体积为Vg,则有:

Vt=Vo+Vi+Vg

由于Vg相对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则有:

Vt=Vo+Vi

设洗脱体积为Ve,Ve一般是介于Vo和Vt之间的。

对于完全排阻的大分子,由于其不进入凝胶颗粒内部,而只存在于流动相中,故其洗脱体积Ve=Vo;对于完全渗透的小分子,由于它可以存在于凝胶柱整个体积内(忽略凝胶本身体积Vg),故其洗脱体积Ve=Vt。

分子量介于二者之间的分子,它们的洗脱体积也介于二者之间。

有时可能会出现Ve>Vt,这是由于这种分子与凝胶有吸附作用造成的。

凝胶层析中的几种洗脱峰如图3-7所示:

柱床体积Vt可以通过加入一定量的水至层析柱预定标记处,然后测量水的体积来测定。

外水体积Vo可以通过测定完全排阻的大分子物质的洗脱体积来测定,一般常用蓝色葡聚糖-2000作为测定外水体积的物质。

因为它的分子量大(为200万),在各种型号的凝胶中都被排阻,并且它呈蓝色,易于观察和检测。

2.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是指某个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对于凝胶层析,分配系数实质上表示某个组分在内水体积和在外水体积中的浓度分配关系。

在凝胶层析中,分配系数通常表示为:

Kav=(Ve-V0)/(Vt-V0)

前面介绍了Vt和Vo都是可以测定的,所以测定了某个组分的Ve就可以得到这个组分的分配系数。

对于一定的层析条件,Vt和Vo都是恒定的,大分子先被洗脱出来,Ve值小,Kav值也小。

而小分子后被洗脱出来,Ve值大,Kav值也大。

对于完全排阻的大分子,Ve=Vo,故Kav=0。

而对于完全渗透的大分子,Ve=Vt,故Kav=1。

一般Kav值在0-1之间,如Kav值大于1,则表示这种物质与凝胶有吸附作用。

对于某一型号的凝胶,在一定的分子量范围内,各个组分的Kav与其分子量的对数成线性关系:

Kav=-blgMW+c

其中b、c为常数,MW表示物质的分子量。

另外由于Ve和Kav也成线性关系,所以同样有:

Ve=-b'lgMW+c'

其中b'、c'为常数。

这样我们通过将一些已知分子量的标准物质在同一凝胶柱上以相同条件进行洗脱,分别测定Ve或Kav,并根据上述的线性关系绘出标准曲线,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未知物的Ve或Kav,通过标准曲线即可求出其分子量。

这就是凝胶层析测定分子量的基本原理,这种方法在后面的应用中还将详细介绍。

3.排阻极限

排阻极限是指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孔穴内部的最小分子的分子量。

所有大于排阻极限的分子都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内部,直接从凝胶颗粒外流出,所以它们同时被最先洗脱出来。

排阻极限代表一种凝胶能有效分离的最大分子量,大于这种凝胶的排阻极限的分子用这种凝胶不能得到分离。

例如SephadexG-50的排阻极限为30,000,它表示分子量大于30,000的分子都将直接从凝胶颗粒之外被洗脱出来。

4.分级分离范围

分级分离范围表示一种凝胶适用的分离范围,对于分子量在这个范围内的分子,用这种凝胶可以得到较好的线性分离。

例如SephadexG-75对球形蛋白的分级分离范围为3,000-70,000,它表示分子量在这个范围内的球形蛋白可以通过SephadexG-75得到较好的分离。

应注意,对于同一型号的凝胶,球形蛋白与线形蛋白的分级分离范围是不同的。

5.吸水率和床体积

吸水率是指1g干的凝胶吸收水的体积或者重量,但它不包括颗粒间吸附的水份。

所以它不能表示凝胶装柱后的体积。

而床体积是指1g干的凝胶吸水后的最终体积。

6.凝胶颗粒大小

层析用的凝胶一般都成球形,颗粒的大小通常以目数(mesh)或者颗粒直径(mm)来表示。

柱子的分辨率和流速都与凝胶颗粒大小有关。

颗粒大,流速快,但分离效果差;颗粒小,分离效果较好,但流速慢。

一般比较常用的是100-200目。

3.2.4凝胶的种类和性质

凝胶的种类很多,常用的凝胶主要有葡聚糖凝胶(dextran)、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琼脂糖凝胶(agarose)以及聚丙烯酰胺和琼脂糖之间的交联物。

另外还有多孔玻璃珠、多孔硅胶、聚苯乙烯凝胶等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

1.葡聚糖凝胶

葡聚糖凝胶是指由天然高分子-葡聚糖与其它交联剂交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