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489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 教案6 大赛获奖教案.docx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昆明的雨教案6大赛获奖教案

16 昆明的雨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本课生字词语。

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

4.学习作者通过拾

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感情。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

1课时

  导入(问题导入):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昆明是

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1.作者简介

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

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2.交流背景

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从昆明的雨来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为时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续,丰满却颇具柔情。

3.积累字词

(1)注音

八卦(guà)   避邪(xié)   菌子(jūn)

黄焖鸡(mèn)绿釉(yòu)篱笆(líba)

(zōng)炽红(chì)密匝匝(zā)

鲜腴(yú)苔痕(táihén)暮年(mù)

(2)解释词语

①避邪:

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②篱笆:

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常见于我国北方农村以及欧美等地广人稀的国家,用于保护院子。

③吆唤:

大声喊叫﹑呼唤。

④情味:

情调、意味的意思。

⑤苔痕:

苔藓滋生的痕迹。

⑥密匝匝:

非常浓密的样子。

⑦鲜腴:

新鲜,肥美。

(一)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交流点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

酒馆喝酒的事。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

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

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地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地柔和。

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二)深层探究

1.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有着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本文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2.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点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

昆明的雨的喜爱。

3.文章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

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第二段和第十一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交流点拨】第二段内容:

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结构:

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

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十一段内容:

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结构:

照应第二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设计意图:

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体会文段的作用。

(三)品析语言

1.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多味。

试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交流点拨】(示例一)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

“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赏析: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地描写出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

(示例二)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赏析: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2.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这东西这么好吃?

!

【交流点拨】

(1)“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读出韵味。

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

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

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长      想念       口语

不气闷喜爱自然

明亮感激平淡

丰满赞美清新

(民风、人情、生活)

(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第五单元整体学习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初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习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3.阅读课文,明确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4.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

周密的语言特点。

《中国石拱桥》2课时

《苏州园林》2课时

《蝉》1课时

《梦回繁华》1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

主题。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建筑作为承载文明的标志之一,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同时,本单元全是说明文,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2.授课技巧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在本文

中抓

住石拱桥的特征,举出例子,高屋建瓴地向我们介绍了石拱桥的一般知识。

文章语言非常平实准确。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教

育家叶圣陶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文章先总说

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给我们以全面、具体的印象。

在文章中,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作者都没有用任何一处具体的园林作例证,作者所谈的特点是苏州各处园林所共有的特点。

在开展本单元学习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石拱桥、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唤起他们对祖国传统建筑的热爱。

《蝉》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拟人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蝉这一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梦回繁华》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可以先浏览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细读时抓住其中关键语句,梳理各层次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17 中国石拱桥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掌握有关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石拱桥特征的资料。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故事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

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写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导入二(问题导入):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

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成的木梁桥。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拱桥,欧洲是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桥的。

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1.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专家。

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五十年代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

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

”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

堂结构审查组组长。

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

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知识链接

走进说明文

(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真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引用)等10种。

(3)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a.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b.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

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

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

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

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程序顺序:

专门用于阐明某些操作过程。

如:

产品使用说明书,实验步骤等。

(5)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总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为总—分式。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层剖析事理。

(6)说明文语言特

点:

准确、简明、周密。

3.积累字词

(1)注音

弧形(hú)

   拱桥(gǒng)   洨河(

xiáo)

陡坡(dǒu)和谐(xié)饮涧(jiàn)

桥墩(dūn)河堤(dī)郦道元(lì)

(zhuó)匀称(chèn)推崇(chóng)

巧妙绝伦(lún)惟妙惟肖(xiào)

(2)解释词语

①古朴:

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②推崇:

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评价。

③巧妙绝伦:

形容非常灵巧,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

④惟妙惟肖:

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一)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点拨】石拱桥:

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

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

石拱相连,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二)深层探究

1.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交流点拨】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2.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交流点拨】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3.说明方法有十种之多,请在课文中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例子,并分别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上的表达效果(作用)。

【交流点拨】

(1)打比方。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3)分类别。

如赵州桥: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用。

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

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

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数字。

有概数、确数之分。

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作比

较。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

学习

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第二课时

1.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2.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一)深层探究

1.指名读1、2段,讨论:

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交流点拨】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

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交流点拨】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整修。

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

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

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

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11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

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交流点拨】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

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赵州桥:

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

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长虹大桥:

建于1961年。

提问:

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交流点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5.归纳提问:

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

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二)品析语言

结合下列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要求的准确。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加点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互换?

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互换。

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

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

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

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交流点拨】“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

“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交流点拨】“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加点的词能否去掉?

【交流点拨】“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说明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去掉行吗?

【交流点拨】“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赏析加点词语)

【交流点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

(这两句对比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总结:

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语言;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

设计意图: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赵州桥之所以拥有这么高的声誉,是因为它拥有雄伟、坚固、美观的特色。

我们在为这座桥骄傲自豪的同时,更应该为谁而骄傲?

让我们饱含深情,带着自豪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综合性学习:

桥文化。

桥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为增进对它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参与“桥文化”的探究,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1)【桥之名】按提示,说出下列各式各样的“桥”。

①用石头砌成、桥洞呈弧形的桥叫做    

②使道路形成立体交叉的桥称为    

③传说中,喜鹊在天上搭的桥名曰    

④雨后彩虹被喻为    

(2)【桥之美】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句所表现的桥之美。

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美在 

②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美在     

③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

 美在     

(3)【桥之韵】生活中还有许多无形的桥,请参照示例,另写一句。

示例:

严复将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搭建了通往西方文化领域的桥梁。

 

【交流点拨】(示例)

(1)①石拱桥 ②立交桥 ③鹊桥 ④人间天上的桥

(2)①气势恢宏 ②桥长无与伦比 ③诗情画意(或“桥上桥下景物融为一体”)

(3)老师为我和同学们搭建了友谊的桥梁。

(意思对即可)

中国石拱桥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