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222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docx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完整

放射科

基本技术操作常规

放射检查(DR、CT)患者须知

1、放射检查是临床应用普遍常规检查,可应用于人体各部位,是对疾病进行诊断重要方法。

放射检查由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提出检查申请,经放射科审核无误,按规定计费后进行检查。

2、如过去在我院进行过放射检查,再次检查时请提供检查号码,尽可能提供以往老片或其它影像资料,以利病情对比观察。

3、检查按医疗规程进行,应满足临床诊疗需要,重视对患者防护并保护患者隐私。

放射检查有放射性,我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机房、设备及医务人员均符合国家规定,在我院进行放射检查能保证患者所受照射在国家允许安全范围内。

有放射线场所均有明显通用放射线警示标志,患者应在有防护区域候诊,禁止在机房内候诊。

X线可能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非特殊必要孕妇禁忌放射检查,对育龄妇女及婴幼儿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曝光。

4、检查完毕,检查医生告知患者出报告时间,急诊30-60分钟,普通下一个正常工作时段到窗口签收检查报告及取DR或CT片,然后到相应临床科室就诊。

5、我院引进世界先进设备西门子CT,中科美伦DR。

诊断质量及检查范围明显提高和扩大,工作流程简化,扫描速度快,射线量低,影像清晰,对比度高,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放射检查服务。

检查室工作制度

一、保持摄片室整洁卫生,室内温度控制为25°、湿度控制在35%~55%之间,机器、器械和用具处于工作和使用状态。

二、机器设备由专人负责,严格交接班制度。

机器发生故障,机器使用者及时向技术组长和维修人员报告,并向维修人员详细说明故障现象,共同分析故障原因,并详细记录

三、严格管理、提高机器使用效益,建立机器使用登记制度。

四、仔细阅读申请单,根据接诊临床及本科医师要求,选择最佳投照方法和投照体位,必要时及当班医师联系,共同研究确定检查方法。

五、热情接待患者,耐心解释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更衣或去除金属或X线不透明装饰物,并详细地回答患者询问。

六、工作应认真仔细,摄影要做到三查四对。

(1)、查申请单

一对人员资料(姓名、病历号、X线号)。

二对检查目(检查部位、位置和方法)。

(2)、查患者,去除影像干扰因素、向患者交代配合要点及体位标准等。

(3)、查机器

(4)、对光圈(靶片距离、照射范围、中心线)

(5)、对控制台(器官程序、焦点等)。

七、摄影操作时,应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

对老幼、重症及残疾患者应给予特别照顾。

摆位要轻柔和迅速,尽量减少患者痛苦。

危重患者或怀疑脊椎骨折患者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患者和摆位,以免患者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婴幼儿应有家长照顾。

八、摄影完毕,帮助患者下离检查台,填好各种记录,告知患者何时就诊看结果。

九、摄影室内严禁吸烟,会客聊天。

下班前检查机器、电源、电器、门窗,确保安全。

放射检查设备操作规程

一、设备使用前,应观察设备运动范围内有无障碍物及其它异常情况;

二、按下配电柞启动电钮,观察电源是否正常?

电压正常方可开机。

三、按下设备启动电钮,观察设备各仪表指数是否正常?

四、工作中发现异常情况(异常响声、异味、电弧光)应立即按下紧急按钮和闭关电源,即时向有关人员汇报,并保护现场。

使用设备时应严格按设备操作说明书执行。

五、工作完毕后,应将设备回位,关闭电源。

六、保持设备外部清洁,及时清除台面(床面)污渍。

七、设备各种技术文件,未经许可,不许私自带出或外借。

X线机操作规程

X线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生做好X线检查临床判断,注意掌握其适用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线诊断。

除了临床必需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受照剂量。

X线工作者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相应准备,在不影响诊断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用X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摄影时,X线工作者必须根据使用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过滤板。

摄影时,X线工作者应严格按所需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范围内,并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摄影时,X线工作者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进行X线检查时,对受检者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

孕妇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以减小对胎儿照射。

在X光检查中,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数字化放射摄影DR技术操作规程

一、DR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操作人员必须认真研读操作手册,并且经过相关培训,严禁非本科操作人员操作机器。

操作须按操作手册进行,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机房保持恒温恒湿状态,温度22℃±2℃,湿度30%~60%。

检查空调、除湿机工作状态,每天开机前倒空除湿机水箱,雨季禁止开启机房窗户。

(4)每日上午开机前用酒精纱布擦拭床台面板及把手,下班关机后用拧干湿毛巾擦拭机器及工作台。

开机后检查各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检查硬盘空间并删除多余文件,将已处理病人资料及时存盘、刻录。

(5)若遇机器发生故障,书面记录错误代码,供工程师查对。

并即时报告科室领导,或者拨打维修电话,在维修工程师指导下关闭或重启机器。

(6)每天及主管医师沟通,删除已核对无误文件并签字确认,以保证机器能正常运行。

在未得到主管医生认可前,不得删除任何文件。

(7)未经科室同意,不得删除或修改任何现用程序,参数。

严禁在DR操作系统内运行及工作无关软件。

(8)下班时按正常关机程序关闭各系统。

检查机器状况,如有问题及时报告维修人员及科室领导,并且做好记录。

检查空调及除湿机,勤倒除湿机积水箱,保证机房恒温恒湿状态。

检查门窗应完全关闭。

填写交班记录:

设备状态、异常情况、环境温湿度、维修时间及内容。

二、DR一般操作步骤

(1)开机:

检查并确保没有物体阻碍机架移动才能开机。

开机后应用程序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之前,不得进行任何操作。

(2)检查并确保球管中心及探测器中心重合,二者处于同步跟踪状态,球管及探测器间距为115cm。

倾斜球管后,重新核对球管及床台中心是否对齐,否则将影响图像质量

(3)认真阅读申请单,扫描患者申请单,选择相应器官程序,球管功率应设定于80%,检查电离室工作野、滤线栅、铜滤过等工作状态

(4)摆位时再次核对病人姓名、摄片部位,“自动跟踪”确立,电离室工作野准确后方可进行曝光。

(5)为保证摄片方位准确,上肢摄片,患者位于靠近门侧旁检查床边,摄片部位及检查床纵轴垂直;头颅、脊柱、下肢摄片,患者均取足朝观察窗方向卧位或坐位,摄片部位及检查床纵轴平行。

(6)认真观察“预览图像”质量,准确将“左”、“右”标记置于统一规定部位空白处,需要时可对图像进行剪辑、修改放大因子或调整窗宽、窗位,必要时重新曝光并及时删除不合格图像。

(7)将选定图像传送至诊断工作站,观察状态栏中发送图标,若出现发送错误图标,点击该图标,删除“网络作业状态对话框”内不具有“激活,接收,”或者“假脱机”状态对列。

(8)进入拍片程序后注意检查传送张数、胶片规格、分格形式,以避免错误打印胶片。

必须采用1:

1模式打印胶片。

(9)关机:

关闭系统时要使系统处于待机状态,若遇停电,应及时及电工房联系,恢复供电后及时启动电源,重新使系统处于待机状态,以免损伤探测器

透视操作规程

1、进入机房需观察设备周围有无障碍物及异常情况,调节检查机房适当温度。

2、打开总电源(墙上控制板)红灯亮,观察电压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380V+10%

3、打开控制台电源后绿灯亮,调节电源至220V。

4、依次打开电视及扬声系统电源。

5、进行受检者检查:

①所有受检者均需更换拖鞋,一般受检者从透视控制室进入检查机房,仅担架受检者或特殊情况可以从透视室门直接进入检查机房。

②调节适当千伏及毫安,按一定顺序、原则及要求进行透视检查。

注意X线防护及受检者检查过程中安全。

③检查完毕由透视控制室离开并取透视诊断结果。

6、工作中如果检查间隔时间较长,请关闭控制台电源,但电视系统不关。

7、下班时:

机器回位,按顺序关闭所有电源,认真统计工作量,写交班记录。

CT操作规程

CT是现今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附属设备多、操作使用复杂、应用范围广高科技诊疗设备,为确保机器正常运转,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既可延长使用寿命,又能较准确为临床和病人做出诊断,各类各级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完成好各岗位工作。

1、使用机器必须严格按开关机程序操作,不能有误;

2、爱护机器,操作使用时严格按计算机程序执行;

3、保证机器使用安全,若发生意外,应立即切断电源;

4、随时检查设备使用情况,若有故障立即向主任报告,避免扩大故障;

5、各岗位应检查附属配件使用情况,并如数交接班;

6、随时观察各机房空调温度变化,各机房温度必须保持24度,扫描间温度应确保病人不受凉;

7、正确使用微电系统(电视监控、广播、收录像、红外监控、各监视器及通讯),确保使用安全,按时开关机;

8、严格遵守微电系统操作常规,充分应用该系统更好为病人服务,达到一流服务水平;

9、认真严肃完成各岗位职责,工作时不许谈论及工作无关事;

10、机器使用中若有不明白之处,应求教上级主管人员,不能盲目操作,以致损坏设备;

11、保持所有设备完好,提高使用效率,做好所有机器设备清洁卫生,定时消毒,造就良好工作环境;

12、各岗位密切分工,协调合作,共同完成诊疗工作;

13、严格交接班制度,值班者交接班时,必须履行自己职责,并为下一班人创造好工作环境和条件,若未履行好,下一班可不以交接;

14、工作完成时必须做好交接登统记录和运行状态记录,便于督促检查。

激光相机操作规程

一、激光相机电源及主机相连,因此激光相机电源应保持常开状态。

二、开机后,激光相机需要预热,待提示后方可进行照相。

三、必须在本机所规定正常状态下,激光照相机才能及DR、CR、CT、MRI、DSA等主机通讯。

四、在激光相机工作过程中,禁止按动任何开关和控制键。

五、必须在暗盒“打开”或“关闭”显示信号熄灭状态时,才能取出或放回供片盒。

注意轻拿轻放片盒或收片盒。

六、按照供片盒容量规定装入激光胶片,不得多装。

七、注意正确装载激光片。

八、操作人员每日将激光相机运行状态记录在操作日志上,如有故障应及时报告维修人员,以便尽快修复。

CT检查操作常规

一、CT检查前准备

1、了解病情扫描前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携带有关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供扫描时定为定位及诊断是参考。

2、做解释工作对患者耐心做好扫描前说明解释工作,以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

3、胃肠道准备腹部、盆腔、腰骶部检查者,扫描前一周,不做胃肠道钡剂造影,不服含金属药物,如钡剂等。

扫描前两日少吃多渣食物。

腹部检查前四小时禁饮食,扫描前口服对比剂,使胃肠道充盈。

盆腔检查前晚口服甘露醇等泻剂清洁肠道,若行清洁灌肠更佳;扫描前2小时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

4、制动根据不同检查部位需要,确保检查部位固定,是避免漏扫及减少运动伪影有效措施。

另外,胸腹部检查前应做好呼吸训练,使患者能根据语音提示配合平静呼吸或吸气、屏气;腹部检查前口服或肌注654-2注射液20mg以减少胃肠道蠕动;喉部扫描时嘱咐患者不要做吞咽动作;眼部扫描时嘱咐患者两眼球向前凝视或闭眼不动;儿童或不合作患者可口服催眠剂10﹪水合氯醛5ml/kg(不超过10ml)以制动。

5、除去金属物品摆位时去除扫描范围内患者穿戴及携带金属物品,如钥匙、手机、发卡、耳环、项链、金属拉链、义齿、带金属扣皮带、硬币、带金属纽扣等,以防伪影产生。

6、增强扫描及造影检查准备行增强扫描就血管造影检查患者检查前4小时禁食、水,以防发生过敏反应时发生呕吐或呛咳将胃容物误吸入肺;检查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碘过敏试验,试验阴性者请患者或家属在碘对比剂检查说明书上签名。

少数低渗型非离子型对比剂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不需要做过敏反应,但应在增强或造影过程中严密监控,以防意外。

7、注意监护危重患者检查时,需要临床科室医护人员陪同并监护。

8、防尘患者更衣、换鞋或穿着鞋套进入扫描室,以防灰尘带入机房,进入机器内部。

9、注意患者家属防护患者家属非特殊情况下不要滞留在扫描室内,以避免辐射线损伤。

二、CT检查步骤

1、患者接待及登记仔细审查CT检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明确和符合要求,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和本部门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患者检查时间。

给患者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以更好做好配合,通知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

有专门人员进行检查项目登记和归档。

2、输入患者一般资料及扫描相关信息将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CT号等资料输入CT机。

选择扫描方向和患者体位。

3、患者体位处置根据检查要求确定是仰卧还是俯卧,头先进还是足先进;根据检查需要采用适当辅助装置,固定检查部位;按不同检查部位调整检查床至适合位置,开启定位指示灯,将患者送入扫描孔内。

4、扫描前定位定位就是确定扫描范围,通常先进行定位扫描,即球管及探测器位置不变,曝光过程中,检查床载患者匀速移动,扫描图像类似高千伏摄影平片。

在该定位图像上制定扫描计划,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等。

3、扫描选择扫描条件,设计扫描程序,按下曝光按钮。

在整个扫描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每次扫描图像,必要时调整扫描范围或作补充扫描,如肺内发现小病灶,最好加扫小病灶定位高分辨力CT。

4、照相和存储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及图像打印及储存。

三、CT检查注意事项

1、CT检查必须注意放射性防护,要正确、合理地应用CT检查,避免不必要曝光。

对幼龄妇女及婴幼儿更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特殊必要,孕妇禁忌CT检查。

CT机及机房本身结构需达到防护标准,以减少被检查、工作人员和及CT机房相邻地区人员X线辐射剂量。

重视个人防护,减少被检者、工作人员受造剂量;

2、应认真了解病史、其他检查结果及既往影像检查资料,借及指导本次检查,以免检查范围或什么方式设置不当。

3、增强扫描使用碘对比剂量较大,注射速度快,有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反应可能,碘过敏试验阳性者禁忌增强扫描。

过敏体质患者可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以减少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影及时处理、抢救,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为避免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检查后应让患者留CT室观察30分钟后在离开。

CT室应常备必须地急救药品、器械,以备抢救之用。

注意药品有效期,定时添补更新。

4、危重患者,过多搬动有生命危险者临床应先控制病情,可待病情较为稳定后再作CT检查。

对危重患者搬动及检查影迅速、轻柔,检查以满足诊断需要为标准,不宜苛求标准延误抢救时间。

静脉肾盂造影常规摄片操作常规

一、适应症:

①尿路结石、结核、囊肿、肿瘤、慢性炎症和先天性畸形;②原因不明血尿和脓尿;③尿路损伤;④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

⑤肾性高血压筛选检查;⑥了解腹膜后包块及泌尿系关系。

二、禁忌症:

①碘过敏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②严重肾功能不良者;③急性尿路感染;④严重心血管疾患及肝功能不良。

三、造影前准备:

①造影前2天不吃易产气和多渣食物,禁服钡剂、碘剂、含钙或重金属药物;②造影前日晚服泻药,口服泡服中药番泻叶5~10g;③造影前12小时禁食及控制饮水;④造影前先行腹部透视,如发现肠腔内产物较多,应做清洁灌肠,促使肠内粪便或气体排出。

⑤摄取全尿路平片以备及造影片对照诊断;⑥做碘过敏试验,并向患者介绍检查过程以取得患者合作。

四、造影技术:

被检者仰卧在摄影床上,检查床向头侧倾斜20度~30度,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40~60ml,当注入对比剂1~2ml后减慢速度,观察2~3分钟,如被检者无不良反应即将对比剂在2~3分钟注完,必要时可缩短注药时间。

注药中若有反应,立即停止注药。

如反应轻微,待症状缓解后仍可继续造影。

注药完后3~5min、7min、10~15min及30min各摄肾区一张。

最后水平位或半立位拍片,掌握好曝光时机,可获得泌尿系全通路影像,注意不得漏掉膀胱。

若30分钟肾盂显影淡或不显影,膀胱内又无对比剂,延长至1~2小时重摄肾区片。

五、摄影技术:

注射后常规摄取肾区前后位片,观察肾盂肾盏内对比剂充盈情况,摄片时取仰卧位。

若正位片上肾盏为杯口状重叠或平片结石被肾盂内对比剂遮蔽时,可加照斜位或侧位便于鉴别诊断。

解除腹压后全尿路片摄片方法同腹部平片。

疑有肾下垂者可在摄全尿路片时采取站立位。

逆行尿路造影常规摄片操作常规

一、造影技术:

当泌尿科医师完成导管插入后,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脊柱对准台面中线,摄腹部平片或透视观察导管位置,一般导管头端位于肾盂和输尿管交界处为宜。

然后向双侧导管内同时等速注入对比剂。

一般每侧注入5-10ml,可多次重复注射。

注药后立即摄肾区片,根据显影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注药摄影或摄取其他体位片。

照片显示满足诊断要求后,拔出导管,结束检查。

若欲观察输尿管情况,应将导管缓慢抽至输尿管下端,注入少量对比剂后摄腹部片。

二、摄影技术:

常规摄取腹部仰卧位前后片,必要时加摄侧位、斜位、头高位和头低位。

“T”形管胆道造影

一、造影前准备:

清除肠道粪便及气体;左碘过敏试验;备用造影用具及药品等。

二、造影技术:

“T”形管造影多在术后1-2周内进行。

造影时被检者仰卧在检查台上,引流管口部消毒,抽吸管内胆汁,降低管内压,用生理盐水冲洗胆管,将加温对比剂76%泛影葡胺10ml缓慢注入“T”形管内,透视观察肝管及胆总管充盈情况,如果肝管尤其是左侧肝管充盈不良,应采取头低30度,右侧抬高或左侧卧位,加注对比剂10ml,至全部肝管及胆总管充盈满意后,即进行摄片。

观察肝胆管显影是否良好,若有充盈不良之处,可调整体位,予以补注,重新摄片。

三、摄影技术:

取仰卧位,左侧抬高20°-30°角,避免胆总管同脊柱重叠,必要时加照斜位可清楚显示肝管各支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