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131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docx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

第六单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歌行体

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明)徐师曾《诗体明辨》

●篇幅可短可长。

●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又因别于杜牧,变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被誉为“诗圣”。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秋高:

秋深。

2怒号(háo):

大声吼叫。

3三重(chóng)茅:

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4挂罥(juàn):

挂着,挂住。

罥,挂。

5长(cháng):

高。

6沉塘坳(ào):

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译】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卷走了我草屋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水中。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秋高:

秋深。

2怒号(háo):

大声吼叫。

3三重(chóng)茅:

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4挂罥(juàn):

挂着,挂住。

罥,挂。

5长(cháng):

高。

6沉塘坳(ào):

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译】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卷走了我草屋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水中。

诗人在描述秋风时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凛冽”等词语?

“怒号”,以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秋风的猛烈与无情,表达诗人焦虑担忧之情。

而“猛烈”“凛冽”等词语则没有这种作用。

“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有什么好处?

“卷”字既形象又有力度,更加突出风的强度大。

本段中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好处?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2入竹去:

进入竹林。

竹,竹林。

3呼不得:

喝止不住。

【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说“老无力”?

  老、年轻,是相对的概念,没有一个数字说超过了就是老、没超过就是年轻。

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岁数已经不是壮年,而杜甫更是生活在社会下层、饱经战乱之苦、饥寒交迫的人,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

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周围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1俄顷:

一会儿。

2漠漠:

阴沉迷蒙的样子。

3向昏黑:

渐渐黑下来了。

向,渐近。

4布衾(qīn):

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5娇儿恶卧踏里裂: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裂,使动用法,使……裂。

【译】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娇惯的孩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床头屋漏无干处:

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2雨脚如麻: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3丧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4少睡眠:

睡得很少,指失眠。

5沾湿:

潮湿不干。

6何由彻:

如何挨到天亮。

彻,彻晓,天明。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译】一下雨屋顶漏水,整个房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1安得:

如何能得到。

2广厦(shà):

宽敞的大屋。

3大庇(bì):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4寒士:

“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5俱:

都。

6欢颜:

喜笑颜开。

 

【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呜呼:

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2突兀(wù):

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3见(xiàn):

通“现”,出现。

4庐:

茅屋。

5足:

值得。

【译】唉!

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自己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值得!

中心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困苦凄凉的生活,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同时抒发了诗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yuàn]属。

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

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诗气势激宕,不假雕饰,曹丕曾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从弟,堂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1亭亭:

高耸的样子。

2瑟瑟:

形容风声。

3一何:

多么。

【译】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

高耸挺拔,立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第二句对风声与松树都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惨凄:

凛冽、严酷。

2罹(lí)凝寒:

遭受严寒。

罹,遭受。

3本性:

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译】任它满天严酷的冰霜,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第三句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第四句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比兴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直接写出,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

勉励堂弟像松柏一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