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898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docx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

1、显微结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

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

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

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

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

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

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

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

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

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

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

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

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如:

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a、自由扩散:

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

例如:

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

b、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例如: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

c、协助扩散:

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

如: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

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

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名词:

1、水分代谢:

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

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3、选择透过性膜:

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

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

4、吸胀吸水:

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

如: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5、渗透作用: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

6、渗透吸水:

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

7、原生质:

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

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

8、原生质层:

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9、质壁分离: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

10、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11、合理灌溉:

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

语句:

1、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a.具有半透膜。

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

①吸胀吸水:

a、细胞结构特点:

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的液泡。

b、原理:

是指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够从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

c、举例: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②渗透吸水:

a、细胞结构特点:

细胞质内有一个大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

b、原理:

内因:

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

外因(两侧具浓度差):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c、验证:

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d、举例:

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等。

4、水分流动的趋势:

水往高(溶液浓度高的地方)处走。

水密度小,水势低(溶液浓度大);水密度大,水势高(溶液浓度低)。

5.水分进入根尖内部的途径:

(1)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内部层层细胞→导管

(2)成熟区表皮细胞→内部各层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导管

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

a、利用:

1%~5%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

b、散失:

95%~99%的水用于蒸腾作用。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7、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应该是一个渗透系统,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成熟植物细胞)在处于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才会有的现象。

(人体的细胞,它没有细胞壁,也就不会有质壁分离。

玉米根尖细胞没有形成大型液泡,玉米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伸长区的细胞,形成层细胞和干种子细胞都无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洋葱表皮细胞和根毛细胞两种成熟的植物细。

第三章、新陈代谢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名词:

1、酶:

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

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

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语句:

1、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

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

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

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

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

语句:

1、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

A-P~P~P,其中: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

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

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

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具体因为:

(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

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

(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

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

(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

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

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3、ATP的形成途径: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4、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

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5、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第七节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词: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

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

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

①场所:

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

②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

①场所: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①场所: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

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

需O2,第一、二、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