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017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5.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读、悟、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考:

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

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三、朗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教师时时提醒学生:

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

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

以下几点供参考: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四、内容研讨:

学生分组研讨,教师点拨指导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

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其它乐章的音乐。

第二课时(总第10课时)

 一、检查内容研讨结果,进行内容赏析

(一)序曲

  师问:

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

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

伟大坚强

  读朗诵词 板书:

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主体

  师问:

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

拟人。

  

(二)主体:

望黄河

  师自问答:

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

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师问:

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

望。

  师问:

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明确: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师问: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一页,看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

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势进行描绘吗?

自由回答。

板书:

描绘黄河形象、气势

  (三)主体:

颂黄河

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明确: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

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板书:

歌颂黄河巨大贡献

  问:

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

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

伟大坚强的精神

  师:

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板书: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四、问题研究,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

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

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请再次感受课文,谈谈文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切的爱?

同时用你的朗读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的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  描写黄河   歌颂黄河  学习黄河

               ------>

     伟大坚强  形象、气势  巨大贡献  精神

补充资料:

《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教后反思:

                      

 

6.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

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1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

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

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

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

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

心里想。

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

喧哗热闹。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

(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

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

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

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

"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

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

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

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

"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

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

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

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

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

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

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总第12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

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

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

(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

(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

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

这问题严重吗?

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

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

柔和:

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

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

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

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

(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

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

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

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

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

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

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

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

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

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

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

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

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

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

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

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

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

请学生朗读第21节。

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

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

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

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

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

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

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

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

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总第13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

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问1:

"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

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

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

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

"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

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问4:

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

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

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

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

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

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

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

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

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

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

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

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

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

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

"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

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

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

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

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

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教后反思:

 

7.《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2.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4课时)

一、激情导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