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468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docx

湖南省衡阳八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

衡阳市八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肋骨(lèi)钻探(zuān)经幢(chuáng)吐故纳新(tǔ)

B.叶韵(xié)踏实(tà)煞尾(sā)应接不暇(yìng)

C.刨冰(bào)仔猪(zǐ)霉菌(jùn)半身不遂(suì)

D.禁锢(jìng)偈语(jì)挺括(kuò)浩浩汤汤(shāng)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印度一直矢志提升火箭发射技术,目的是通过将重型卫星发射上太空,从而晋身卫星强国,但鸿图大计却连番受挫,今年内同类型运载火箭连续两次发射均告失败。

B.当代文化真的泛善可陈到只有躲在老祖宗的麾下才能讨生活?

背对时代,挟持古人,“啃老”透露了文化自信的贫瘠苍白,折射了当今时代文化创造能力的缺失。

C.《让子弹飞》打破了国产大片的口碑魔咒,在贺岁档的惨烈厮杀中一骑绝尘,放映过程中观众笑声不断,更有不少人对结尾部分击结赞叹,认为其结尾生动展示了民族的性格和编剧的智慧。

D.2010年,不论是蔡武访台还是《富春山居图》合璧在望,都让我们看到两岸文化的坚冰正在慢慢融化。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品格,决定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和壁垒会日渐消弥,也昭示着两岸在文化价值方面有望达成共识。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学生因食堂涨价一事,与后勤部门之间对簿公堂,学生代表将饭堂菜式通过化学计算方式逐一还原,来论证食堂的暴利所在。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反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D.期待也表示责任与鞭策,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手握大权之人,人人用放大镜加以检验,一言一行受到公评,必须临深履薄、战战兢兢,一点都疏忽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初中教学中,由于淡化语法知识,使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句子成分印象不深,导致在高考备考阶段对这一知识板块需要重新抓牢夯实。

B.电影《阿凡达》讲述的似乎是玄之又玄的太空故事,然而地球人入侵潘多拉星球、杀戮纳威人的殖民劣行以及纳威人奋起抵抗外侮保卫故土不正是对正义、勇敢和善良的歌颂吗?

C.当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科技、生产、市场不能形成联动,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D.民间图书馆大多分布在一些乡村或农村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因为是由爱心人士自己开办,并免费为当地居民提供书籍阅读,所以其中多数缺少资金支持,或无钱更新书籍,或无法正常运营,面临生存困境。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③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6—9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南宫生,吴人。

伟躯干,博涉书传。

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

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

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

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

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

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

其一尝召生饮,或曰:

“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

“使酒人恶能勇?

吾将柔之矣。

”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

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饮,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

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

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

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

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

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

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折。

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

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

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

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

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以自娱。

素工草隶,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

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高启《高太史凫藻集》)

注:

①风后:

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

②藩府:

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

③楼君卿、原巨先:

都是任侠好客的人。

④庋:

收藏。

⑤周彝:

周代的铜器。

⑥雷氏琴:

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

⑦钟、王:

钟繇、王羲之。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壮,见天下大乱逮:

等到

B.时藩府数用师师:

军师

C.使酒人恶能勇恶:

怎么

D.辄令削牍疏所乏疏:

分条陈述

7.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明旦因客诣生谢/蒙故业,因遗策

B.日游其间以自娱/樊哙侧其盾以撞

C.家南宫里,故自号云/故遣将守关者

D.久之,稍厌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宫生年轻时喜爱侠义,好交朋乐友,对财物看得很轻,这一品质一直保持到老年。

B.南宫生壮年时本想趁天下大乱建功立业,但由于道路堵塞,又无豪杰赏识,最后只能打道回府。

C.南宫生的“任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勇”和“义”,文章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D.作者表现南宫生的“奇”,引的事例都很突出,叙述、描写很生动,所以能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9.用“/”做标记给下面句子划分句读。

(3分)

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

(3分)

译文                                 

⑵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

(3分)

译文                                 

⑶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

(4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纵饮的醉意的,并回答怎样理解作者这份醉饮的豪兴?

(4分)

 

(2)这首词在写法上运用了怎样的常见技法?

体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

(3分)

 

12.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⑴,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

⑵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⑶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15.请依据文本给文中的“调节功能”下个定义,并简要说明其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

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

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

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

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

“对不起,我挡着你了。

”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

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

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

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

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

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

怎么办呢?

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

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

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

“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

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那一条路径。

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

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

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

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

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

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

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那里去了?

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

他们到那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13日,有删节)

16.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①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

 

②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

 

17.本文第四段中的“秦岭女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6分)

 

18.本文写了很多种“转身”,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组织在一起的。

(4分)

 

19.请从三、四、五自然段作者不同情境的“转身”中,探究作者的人生追求。

(8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7分)

20.阅读下面的新闻,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7分)

新华网石家庄11月25日电(朱峰、杨连宁)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一些地方孩子们却遇到了一无玩伴、二无玩地、三无玩技的“三无”现象。

对此,河北省邱县教育部门从今年初开始倡导各学校要把学与玩进行有机结合,开设“玩耍课”,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们学会在玩中受益。

  据了解,邱县教育部门号召全县小学及学生家长,引导孩子在接受初级教育阶段做32件事情――在沙土地上堆城堡、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用硬纸板做面具、爬树、在院子里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自己做一只风筝、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等。

21.近日,刚刚去世的作家史铁生能否建一座雕像“落户”地坛公园(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影响很大),成为一些文化人热议的话题。

请你以一个反对者的身份提出100字左右的看法。

(7分)

 

七、写作(60分)

22.请以“那些温暖心灵的话语”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60分)

 

参考答案

1.A.【B踏实tā,煞尾shā;C霉菌jūn,半身不遂suí;D禁锢jìn,挺括guā】

2.A【B乏善可陈C击节赞叹D消弭】

3.D【A(簿:

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

受审问;公堂:

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指在法庭上受审问。

易误解为“打官司”或相互对质。

)B(“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

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

)C(“交相辉映”意思是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用错对象。

)D(“临深履薄”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

)】

4.C【A(主语残缺)B(主谓搭配不当。

“殖民劣行”怎么是“对正义、勇敢和善良的歌颂”呢)D(强加因果,“面临困境”的原因是“缺少资金支持”,而非“由爱心人士自己开办”。

)】

5.B【本段文字主要陈述“贬官文化”,①句承“贬官”,应放在开头,③句承①句中“只好与山水亲热”,说“文品”,②句说“人品”,⑤句“人品和文品双全”是对③、②句的总结,④句与“地因人传”相呼应,应放在最后。

6.B【用师:

用兵打仗】

7.D【A介词,通过;动词,沿袭。

B连词,表目的;连词,表承接。

C连词,所以;副词,特意。

D都是音节助词】

8.B【“无豪杰赏识”在文中没有依据,文中有“会道梗,周流无所合”,意思是“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都不如意”。

9.(3分)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10.⑴有人到藩府说南宫生(如何推断军事胜败),(张士诚)想招致南宫生到藩府作幕客,没有办成.。

(言:

说、推荐。

致:

招致。

得:

成功。

)(3分)

⑵四方到苏州游玩的士人,南宫生了解到他们是有贤德的,一定要殷勤恳切地和他们交往。

(定语后置。

察:

了解。

款曲:

殷勤诚挚的心意。

)(3分)

⑶家中向来财物多,南宫生就用家中的财物供养宾客,并且和少年们一起喝酒赌钱,花尽了家中的资产。

(素:

向来。

周养:

供养、救济。

及:

并且。

博:

赌钱。

)(4分)

11.

(1)“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豪放而飘逸

12.①云无心以出岫②抚孤松而盘桓③穷岛屿之萦回④即冈峦之体势

⑤宠命优渥

13.D(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是因为九言音节太多,读起来呼吸显得急促,而一句七言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呼吸不至急促的最大限度;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14.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

15.“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其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新的诗句节奏不断形成,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6.(4分)①“打捞”就是“寻找”的意思,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2分)②“文明”与“孤苦”相对,发人深思,它警示人们在发展进步之时,勿忘给孤苦人群带去文明的关怀。

(2分)

17.(6分)“秦岭女孩”纯真自然,是美的化身。

(2分)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

(1分)首先以“‘拈花微笑’的仙境”侧面烘托,(1分)然后从装扮和神态等方面正面描写,(1分)最后从“我”的心理和行动两个方面进行侧面描写。

(1分)

18.(4分)本文以作者“转身”的经历和感受为线索,(2分)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先总写“转身,就是永别”的感受,然后具体描述了作者与年轻乘客、秦岭女孩、和中年乞丐邂逅的经历,最后点出人生“一转身”中发生的种种变化。

(2分)

19.(8分)作者借不同情境的“转身”,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答“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美好”也可)(2分)第三段中,作者“感动”于车站年轻人的谦让,连用两个“只顾欣赏”,表达了对青年之善的推崇。

(2分)第四段,在山色、水声和花香中,秦岭女孩保持着最纯真的表情,作者认为这时的她最美最动人,并且循踪找寻,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和纯真的热切追求。

(2分)第五段中,作者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这是善心的流露。

同时,作者不迷惑于大街的文明,“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句,表明了作者的求实求真精神。

(2分)

20.参考例文:

邱县教育局要求学校开设“玩耍课”,是对长期应试教育的一种拨乱反正,是教育的回归。

不过,由于孩子玩耍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家长会担心把孩子的前途给“玩”没了,“玩耍课”,很可能一点也不好玩,最终只能沦为摆设。

(言之成理即可)

21.史铁生先生与地坛公园有一种非同一般的关系,但地坛是明清皇家祭祀园林,从保护其完整性来说,任何人都不适宜在里面安放雕像。

纪念已故的各类名人,立雕像只是一种方式,决不是惟一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让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南宫生,是苏州人。

身材高大,读书很多。

年轻时喜爱侠义的行为,爱好击剑和骑马,尤其长于用弹弓,对准飞的鸟就能击落它。

家中向来财物多,南宫生就因此供养宾客,并且和青少年一起喝酒赌钱,花尽了家中的资产。

到了壮年,见天下大乱,就想着要建功立业,于是离开酒肉朋友们,去学习兵法,学得了风后布阵打仗的方法。

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的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未遇中意之人,就沿着长江往上走,到了南京,又到了金华县和会稽山,渡过钱塘江,在太湖上游行过一通后归来。

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而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争着到他家请他或问候他,他家门前停放(来宾)的车一天有几十辆。

南宫生也喜爱跟人结交,无论贵贱,都弯着身子恭敬地跟他们交往。

有两个武官靠着有武力,很蛮横,多次殴打侮辱读书人,(人们)称说(他们)是戴着帽子的老虎。

其中一个人曾经请南宫生喝酒,有人说:

“那个人酒醉后会行凶伤人,不能跟他接近。

”南宫生笑着说:

“依仗酒醉撒酒风的人怎么会勇悍?

我将要制服他。

”即命令仆人套车前往,酒席上南宫生坐在上座,给(那个军将)讲说古代好将帅的故事。

那个人非常恭敬地听着,又停住酒杯屈身下拜起身敬酒,一直到宴会结束,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另外一个人曾经在别人家作客时遇到南宫生,看到南宫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怒目而视南宫生并离开了。

某一天看见南宫生一个人骑着马出去,就带了一些打手,拿着刀策马跟在南宫生的后面,好像就要动手打人。

南宫生故意放慢缰绳在路中央走,一点也不躲避。

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