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364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docx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笔记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科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3、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

P3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年龄特征;二是社会个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1、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选)P6

一是有意识的心理;二是社会性的心理;三是语言功能的心理

2、关于个体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初霍尔的复演说。

他提出应该把个体发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的复演种系发展的历史的理论。

复演说的主要错误是:

在于把个体的发展史和种系的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引向生物决定论(预成论)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P8

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

(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2、个体心理年龄特征(名词):

是心理发展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3、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变迁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就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是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2、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普莱尔基于大量、翔实的实验观察数据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宣告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这本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他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

3、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P13

(1)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来看,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而他写书的目的是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对儿童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作专门研究。

(2)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来看,他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作有系统的观察还进行心理实验,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3)从影响上看,该书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4)普莱尔的研究对当前国际心理学界所展开的儿童早期心理的研究仍起作用。

4、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阶段:

(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

(2)从1882年至一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比奈、施太伦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

(4)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

一是理论观点的演变,二是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个体发展全程心理学的转变

1、霍尔将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他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1922年出版《衰老:

人的后半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荣格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开始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系统研究

艾里克森也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将弗洛伊德的年龄阶段划分扩展至老年期。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1)标志性事件

霍林沃思《发展心理学概论》1927

古迪纳夫《发展心理学》1935

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过去惯用的“儿童心理学”成了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体制的进展P23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研究想整体化变化

1、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花变化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一)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三)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

(四)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五)研究方法在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六)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三、研究理论的进展P30

1、卡洛儿提出智力的三层级理论:

最高水平层由一种因素组构成,即一般智力因素;中间水平层由七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流畅性、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层由许多特殊因素构成。

2、五种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博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帕金斯的真智力理论、塞西的生物生态理论、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1、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2、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重视自我发展,强调文化环境作用)P40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和克服内疚感,

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左右)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和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老年期(老年至死亡)主要任务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感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每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咋还能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还坏在横向纬度上两极之间

第二节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P40

一、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基本观点)

(一)环境决定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1、华生关于儿童情绪的观点,特别对儿童的怕、怒、爱的分析

2、阿尔伯特的惧怕实验

二、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首先,斯金纳看来,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

最后,斯金纳强调即使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沃登第二》乌托邦式

第三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P46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会搜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二、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三、教学与发展关系:

最近发展区思想

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50

1、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他认为每个个体的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动作还是指向于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2、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

(1)成熟、

(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

3、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他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累死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获得迁移或概括;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4、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1、发展心理学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心理学研究设计P66

一、横向研究设计(cross-sectionaldesign)

横向研究设计: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方法。

优点:

省时

不足:

难以获得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可能与带群效应相混淆。

二、纵向研究设计(longitudinaldesign)

纵向研究设计:

也叫追踪设计、发生设计或时间序列设计,是在较长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

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能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不足:

周期长、费用大、流失被试(样本)、“练习效应”

三、群组序列设计(cohort-sequentialdesign)

群组序列设计:

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又叫纵向序列设计、聚合交叉设计。

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有限的重复测量,以对个体某一心理特征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四、微观发生设计(microgeneticdesign)

微观发生设计:

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发生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察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微观发生设计和传统设计相比的优势:

(1)关注研究对象一系列行为发生变化的细节,研究者能直接发生变化的过程,能描述变化如何发生,以及变化数量和性质;

(2)能能够进行密集的观测,有助于确定从一种行为到另一种行为模式的转折点;(3)是研究者能观察到个体内部差异;(4)能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

莒局限:

(1)耗时费力、

(2)只适应于机动性强的被试、(3)尽管观察密度高,但是仍难分清被试已具备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P98

第一节胎儿生理-心理机能的发展

1、胎儿:

就是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

2、三个月的胎儿已经出现巴宾斯基反射

第二节胎儿生理-心理机能的发展影响因素

1、胎儿生理-心理机能的发展影响因素主要有三:

遗传、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母体因素。

(具体见P103-126)

第三节胎儿期的生理卫生

1、胎儿期生理卫生的种类

音乐胎教、抚摸胎教、言语胎教、光照胎教

第五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132

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期是指个体在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1、脑重

出生时脑重350-400克,头围约34厘米,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

6个月,脑重700-800克;

乳儿1岁儿童脑重800-900克,头围46厘米(成人55),神经纤维开始髓鞘化过程;

2岁时增加到1050-1150克;

婴儿3岁儿童脑重近1000克(成人1400克),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也在迅速进行;

15岁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2、同步节律波α波常作为儿童脑成熟的重要标志。

3、大脑单侧化P134

婴儿左右半球自出生起就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机能。

4、婴儿大脑有很好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

5、体重

新生儿体型很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胸围18月后才能超过头围

身高约为50厘米,体重约男3.3-3.4公斤,女3.2-3.3公斤

乳牙在6-9月开始生长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P137

1、动作的发生时间可追溯到胎儿期(胎动)

2、婴儿在5个月后逐渐获得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发射和强直性颈反射

3、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行走动作和手运用机能。

4、5.6月伸手够东西;10.5月拇指抓握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从心理起源和发展来看,认识并不源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更不是来自外界环境,而是来自动作。

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

2.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动作也是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1、2-4个月的婴儿颜色知觉已经发展的很好,4个月已经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好。

2、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刚出生的婴儿就有视听协调能力)

3、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刚出生婴儿就有听觉定向的能力)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1、儿童一出生就有注意

2、1-3个月的婴儿就已经有明显的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

3、婴儿的共同注意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在9个月左右有了显著变化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1、人类个体记忆发生时间是在妊娠末期

2、婴儿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1)习惯化;

(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3)语言的掌握

3、学习活动最早发生时间是胎儿末期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三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比较明确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P152

一、言语发展理论

1、言语过程主要包括:

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三方面。

2、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

3、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转换生成说);(3)句子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4、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

5、模仿说(奥尔波特、班杜拉)

阿尔伯特认为,婴儿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班杜拉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

6认知学说(皮亚杰)

7、相互作用论:

强调主体经验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前言语的发展(言语产生的准备)

1、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成为前言语阶段。

一般把婴儿出生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一个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的知觉能力、发音能力和对言语(三阶段)的理解能力逐步发展起来。

2、婴儿的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1)妊娠中、后期(5—8个月);

(2)新生儿期(0—1个月);发音期(2—3或4个月);语音修正期(5—8或9个月);学话萌芽期(9—12个月)。

3、婴儿的言语获得过程可以归纳为:

从最初的哭声中分化语音,并沿着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生发展。

4、婴儿前言语交流同样具备了言语的三大基本特征:

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指代行、约定性。

四、言语的发展P160

单词句(1—1.5岁)→双词句(1.5—2岁)→简单句(2—3岁)

第四节婴儿的气质p162

一、气质类型及其特点

1、托马斯、切斯的分类:

(1)容易型;

(2)困难型(10%);(3)迟缓型(15%)

2、布雷泽尔顿(Brazelton,1969)的气质学说:

(1)活动型;

(2)一般型(3)安静型

二、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气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1、托马斯和切斯提出拟合优度模式,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p168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1、婴儿出生后就有了情绪表现,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是初步分化的。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情绪社会化四个核心内容:

(1)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新生儿——内源性微笑和诱发性微笑

5周-3.5个月——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

3.5个月尤其从4个月以后——有差别的社会性微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怯生)

含义: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的恐惧和焦虑。

一般发生在6-8个月,即伴随着依恋形成同步出现

(3)分离焦虑

许多婴儿形成基本依恋后也会在母亲或者其他依恋对象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和焦虑。

6-7个月时出现,14-18个月时达到顶峰。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婴儿处于陌生环境,或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情绪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

大约在7、8个月出现。

婴儿到视崖中间平地和深崖之间交界处时,婴儿会抬起头看母亲,试图从母亲面孔上搜寻能够帮助确定当前情境的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行动和做出相应反应

三、婴儿的依恋

1、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连结。

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标志。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安斯沃思)☆

(1)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岁)

(2)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婴儿依恋的类型(回答时每条都应用一两句话描述)p176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有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四、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

1、6个月以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大约经历三个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婴儿的交往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

(2)简单交往阶段

婴儿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

(3)互补性交往阶段

相互作用时间更长,形式和内容更加复杂,出现了合作游戏

五、婴儿自我的发展

1、哈特将婴儿的自我认知发展分为5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

(1)5—8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

(2)9—12月,婴儿表现出对自己活的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自己以自己的行为引起镜像中的行为

(3)12—15月,婴儿已经能区分由自己做出的活动和他人做出的活动的区别,对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楚地觉知

(4)15—18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为对客体特征与特征之间联系上

(5)18—24月,婴儿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标示自我与他人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1、3岁儿童脑重平均为1011克,7岁儿童的脑重已达到1280克,达到成人脑重(1400克)的90%以上,已基本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

1、幼儿兴奋过程比以前强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

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在不断增强,但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比较软弱。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p189

一、游戏理论

1、早期的游戏理论(19世纪和20世纪初较有影响的游戏理论)主要有

(1)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缘故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

(2)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3)彪勒的机能快乐说,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愉快的手段

(4)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5)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

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源于放松的需要

2、当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时间的手段;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他还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三种游戏:

练习游戏(感知运动阶段)、象征性游戏(前运算阶段)、简单的有规则的游戏

(3)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

并受到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3、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游戏的作用:

(1)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

(2)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3)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

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1、按游戏的目的性分类:

创造性游戏、教学性游戏、活动性游戏。

2、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的阶段把游戏分为:

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3、美国心理学家帕滕按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

无作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

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发展;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3、词汇范围的扩大;4、积极词汇的增长

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语法的发展

儿童语法的发展通常从两方面表现出来,即句子的长短和句子的完整性、复杂性。

幼儿所使用的句子发展有以下趋势:

(1)从简单句到复杂句;

(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到有修饰句

幼儿期,儿童虽然能够熟练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并不能把语法当作认识的对象。

他们只能从言语习惯上掌握它,专门语法知识的学习要到小学才能进行。

2、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p209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是短时记忆)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初期儿童的无意识记占优势)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成人难以回忆起发生于3、4岁以前的事件,即婴儿期记忆缺失)

5、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一般来说,儿童5岁以前没有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渐发展起来)。

(1)几种记忆策略的形成:

复述: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存策略

组织(系统化):

是指个体找出要识记的材料所包含的项目之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两方面的系统化。

(2)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或认知活动。

关于元记忆,幼儿也不是一无所知。

二、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

所谓具体形象性的思维就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性或表象。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1)三山实验;博克设计的农场景观模型

(2)守恒实验,皮亚杰认为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达到守恒,但是新近的研究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3、所谓掌握属概念,包括理解:

数的实际意义、

数的顺序。

关于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一般认为发生在5岁。

4、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幼儿晚期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