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267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

初中文言文阅读

明确考查方式

课内文言考查以三大题型为主:

一、带点词注解。

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今异义词;

(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

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

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

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三、阅读理解。

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

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明确解题方法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

“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4)主旨理解题

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

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

复习备考及解题策略:

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08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

但答案在课内。

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学生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因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中的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

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例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调"可译为"调弄"、"弹奏".有的则可以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词汇词义积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

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

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

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标语"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

当然,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如果我们从词义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就会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主人日再食",《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再"在句中分别解释为"两次"和"第二次(击鼓)"的意思,而现在一般是"又一次"的意思;《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痛恨"和"卑鄙",在句中分别译为"痛心和遗憾"、"身份低微,出身低下",这两个词在现在则分别是"深切地憎恨"和"(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类似的还有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与词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在教授文言实词时,常常结合汉字字形结构,来分析汉字的本义。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又引申为"死亡、不存在",如"人琴俱亡"."亡"还假借为"无",读wú,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古典文献,成语中的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

在学习文言词语时,如果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成语,就能温故而知新,取得良好的效果。

试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⑤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岳阳楼记》)

⑥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⑦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⑧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如果把这些词语抽出来单独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难以接受;如果与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联系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走",就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讲"薄",就联系成语"日薄西山",义为"迫近";讲"汤",就联系成语"赴汤蹈火",义为"热水";讲"假",就联系成语"狐假虎威",义为"借";讲"诸",就联系成语"付诸东流",义为"之于",这里是兼词,上文两个"诸"义相同。

又如:

⑨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⑩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

⑾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⑿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⒀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上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也都能在一些成语中找到影子。

如讲"被",就联系成语"披坚执锐",这里是通假字,同"披";讲"毛",就联系成语"不毛之地","不"字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义为"长草木";讲"犬牙",就联系成语"狼吞虎咽"、"风餐露宿",是名词在动词前用作状语,义为"像狗的牙齿一样";讲"凄"、"寒",就联系成语"息事宁人",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意为"使……凄"、"使……寒";讲"出"、"入",就联系成语"入不敷出",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出产的东西"、"收入".

通过例举和解析成语的方法让我们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简驭繁,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文言文实词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温故而知新,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推测,那么学生一定能轻松自如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教学也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

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㈢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四)拓展迁移题。

此类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关注的试题,也是最有分量和最精彩的试题。

因为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想辩证、独特、创新的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例:

阅读下面《范仲淹罢宴》,完成文后问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

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应该这样回答:

不仅忧君而且忧民。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肯定

(1)“为”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斯是陋室,惟吾德   

(6)“…,…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7)“…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者,…” 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9)“…,…也” 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0)“…也”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否定(11)“非” 兵革非不坚利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

“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4: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A于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

   B以   例:

屠惧,投以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

……如太行王屋何?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何以拿什么,凭什么 例:

何以战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七上)《〈论语〉十则》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的体会。

(七上)《〈论语〉十则》

3.吾日三省吾身日: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上)《〈论语〉十则》

4.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七上)《童趣》

5.智子疑邻智: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七上)《智子疑邻》

6.天雨墙坏雨:

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七上)《智子疑邻》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下)《伤仲永》

8.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七下)《伤仲永》

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对……感到奇怪。

宾客: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相待。

(七下)《伤仲永》

10父利其然也。

利: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利,把……看作有利。

(七下)《伤仲永》

11.贤于材人远矣贤:

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

(七下)《伤仲永》

12.妇抚儿乳乳: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七下)《口技》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七下)《口技》

14.狼不敢前前:

名词用作动词,向前(七下)《狼》

15.听妇前致词前:

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七下)《石壕吏》

16.其一犬坐于前犬: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七下)《狼》

17.一狼洞其中洞:

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七下)《狼》

1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

名词用作动词,钻洞。

(七下)《狼》

19.渔人甚异之。

异: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八上)《桃花源记》

2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八上)《陋室铭》

2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

(八上)《陋室铭》

22.无丝竹之乱耳。

乱:

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八上)《陋室铭》

23无案牍之劳形。

劳:

动词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八上)《陋室铭》

24.故人不独亲其亲亲: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亲,把……当作亲人。

(八上)《大道之行也》

25.不独子其子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子,把……当作孩子。

(八上)《大道之行也》

26.每至晴初霜旦霜: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八上)《三峡》

27.虽乘奔御风奔: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马。

(八上)《三峡》

28.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湍: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八上)《三峡》

29.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八上)《三峡》

30.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箬篷:

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八上)《核舟记》

31.石青糁之。

石青:

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八上)《核舟记》

32.石青糁之。

糁:

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八上)《核舟记》

33.卧右膝。

卧:

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八上)《核舟记》

34.诎右臂支船。

诎:

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八上)《核舟记》

35.而竖其左膝。

竖: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竖,竖起。

(八上)《核舟记》

36.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八上)《核舟记》

37.皆披发文身文:

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八上)《观潮》

38.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八上)《观潮》

39.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八上)《观潮》

40.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

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八上)《观潮》

41.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

动词用作名词,马。

(八上)《观潮》

4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

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八上)《观潮》

4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八上)《湖心亭看雪》

4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八下)《与朱元思书》

45.互相轩邈,争高直指轩:

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高处。

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远处。

(八下)《与朱元思书》

4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详:

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八下)《五柳先生传》

47.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亲旧: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八下)《五柳先生传》

48.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乐: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八下)《五柳先生传》

4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

(八下)《五柳先生传》

50.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八下)《马说》

51.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八下)《马说》

52.策之不以其道。

策:

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八下)《马说》

53.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八下)《马说》

5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

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55.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蕴袍敝衣:

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5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

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57.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笔:

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58.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八下)《小石潭记》

5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八下)《小石潭记》

60.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

下:

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八下)《小石潭记》

6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

名词用作状语,像蛇蜿蜒那样。

(八下)《小石潭记》

6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犬: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八下)《小石潭记》

6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寒: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泠。

(八下)《小石潭记》

6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形容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后:

形容词用作状语,在……之后。

(八下)《岳阳楼记》

6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

(八下)《岳阳楼记》

6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

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八下)《醉翁亭记》

6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

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八下)《醉翁亭记》

6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八下)《醉翁亭记》

69.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八下)《醉翁亭记》

7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

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茗:

名词用作动词,煮茶喝。

罍:

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红装: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

名词用作动词,骑着驴。

(八下)《满井游记》

71.作则飞砂走砾。

飞:

动词使动用法,使……飞。

走:

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八下)《满井游记》

72.散入珠帘湿罗幕湿:

形容词用作动词,渗湿或沾湿。

(八下)《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7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雨:

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九上)《陈涉世家》

74.天下苦秦久矣苦: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对……感到苦恼。

(九上)《陈涉世家》

75.尉果笞广笞:

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