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26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docx

版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高考语文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内容

要求

考题示例

预测热度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其含义是指文本中的特定含义

B级

2018课标全国Ⅰ,8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其含意也是指文本中的特定含意

B级

2018课标全国Ⅲ,8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侧重从作品具体内容角度作分析综合,要求能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

C级

2018课标全国Ⅰ,7

★★★★★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侧重从作品篇章角度作分析综合,要求能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特点,概括文段的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C级

2017课标全国Ⅰ,7

★★★★★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侧重从文体角度作分析综合,要求能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分析文本主要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

C级

★★★★☆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侧重从文本的思想观点角度作评价,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和主要观点,评价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D级

2017课标全国Ⅱ,9

★★★★★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侧重从作品的价值和影响的角度作评价,要求评价作品的主题和价值取向,评价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

D级

★★★★☆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侧重对作品的材料选择、意旨提炼、构思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技巧和对图表分析等具有特色的方面作出判断

D级

★★★☆☆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侧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并且要能从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解读出文本的价值

F级

2016课标全国Ⅱ,12(4)

★★★★★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依据对作品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探讨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写作的动机、意图

F级

★★★☆☆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作品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的某些问题加以辨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要在创造性、思辨性、批判性阅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F级

2016课标全国Ⅲ,12(4)

★★★★★

分析解读

  2018年、2017年高考语文三套课标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非连续性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对命题的限制,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难度降低,评价、探究类试题减少,理解、分析、概括三种基础性的阅读能力成为考查重点。

具体特点如下:

①选文内容涉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包括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围绕一个事件,增加信息量,引入同类或同一事件的不同情景或不同观点等。

②选文形式多为非连续性文本,淡化传统的“新闻”文体形式,而多以“纪实性新闻”“发展报告”“评述性新闻”“图表性新闻”等形式出现。

③考查点有筛选整合信息(包括图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等,强化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

【真题典例】

(2017课标全国Ⅱ,7—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

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

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随文助读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材料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这两个标题幽默风趣而不失严谨,为阅读全文明确了方向。

材料一的标题“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直接体现了三个要素——垃圾、资源、垃圾分类,重点内容是垃圾分类。

材料二的标题“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化用了俗语“自扫门前雪”(各自干好分内的事),同样直接体现了两个要素——垃圾分类、各负其责,重点内容是各负其责。

2.辨方式,理脉络,准确划分结构层次

这两则材料都是具有评论性质的新闻,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要想深入理解材料内容,就必须理清思路脉络,划分结构层次。

材料一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文字,介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及垃圾分类的现状;第二层是图表,该图表用数字说明了我国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

材料二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首段,叙述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的真实事例;第二层是二、三两段,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工程该怎么做;第三层是尾段,写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3.筛信息,概中心,评价主要观点倾向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意真实性和实用性,筛选整合出重要段落的关键信息,并对有关语句做标记(画线、画圈等),准确概括中心,为评价文本观点做准备。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一首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着居民健康”。

第二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综上可概括出材料一的中心:

垃圾分类好处多,但推进困难。

材料二的重要信息集中在第二、三段。

第二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第三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综上可概括出材料二的中心:

垃圾分类,所有人责无旁贷,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4.细比较,辨异同,多元深入探究鉴赏

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对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

都在探讨垃圾分类,都承认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会污染环境。

不同之处是:

材料一侧重介绍垃圾分类的现状,材料二侧重分析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材料一作者态度悲观,材料二作者态度乐观。

另外,对材料一的图表数据,要从认知与实践两个角度来仔细比较,总结人们在认知与实践方面的异同。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二第二段尾句可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既有前期居民参与率低等原因,也有后期政府分类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作者并未说孰轻孰重,但选项却错误地将前者表述为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核心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审题关键: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解题方法:

1.浏览全文,在原文中找到相应语句并标注出来;2.把选项和原句逐一进行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A.材料一的图表。

B.材料一的图表。

C.材料二首段: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D.材料二第二段: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易错警示:

1.忽视语段内容内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2.没有借助结构信息进行判断;3.忽视各选项所对应的材料的内容。

命题规律:

1.文章为非连续性阅读材料;2.是人物传记和典型新闻材料之外的新型考查形式。

能力要求:

1.快速阅读的能力;2.筛选信息的能力;3.细读语段的能力。

命题技巧:

文章为内容相关联的两则新闻材料,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一考点为核心,设置一个错误选项。

核心考点:

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审题关键:

选出正确的两项。

解题方法:

1.浏览全文,在原文中找准相应语句并标注出来;2.把选项和原句逐一进行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A.全文。

B.材料一的图表。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答案 AE

解析 B.从材料一的图表来看,大部分民众对垃圾分类有正确的认识,近四成民众坚持垃圾分类,过半民众有时进行垃圾分类,这些均是有助于(有利于)我国垃圾分类的;客观地讲,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与实践可能促进,也可能制约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但选项却仅用“制约”一词,有失偏颇。

C.“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混淆了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原文的表述是“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选项的说法与文意不符。

D.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后半部分可知,针对地方政府的拖延、观望,作者提出建议“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而有关部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并没有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故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

C.材料一第二段: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材料二第三段:

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D.材料二第三段: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材料二第三段: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易错警示:

1.忽视语段内容与选项的细微差别;2.没有借助排除法进行判断;3.误解选项的正确分析与评价。

命题规律:

1.文章为非连续性阅读材料;2.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或将成为2020年的热点题型。

能力要求:

1.快速阅读的能力;2.筛选信息的能力;3.使用排除法的能力。

命题技巧:

1.文章为内容相关联的两则新闻材料,以筛选并整合信息这一考点为核心,设置三个错误选项;2.三个错误选项在命题时可以利用无中生有、过度分析、强加因果等方法。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

 

 

答案 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 有效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后三段:

第二段指出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等是政府的责任;第三段指出政府在这个工程中占主导地位,要做好相关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奖惩政策措施;尾段指出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

综合以上三方面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核心考点:

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审题关键: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是指依据材料简明扼要地概括要点。

解题方法:

1.通读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2.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材料提炼观点;3.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贬低。

易错警示:

1.忽视语段内容,另起炉灶,脱离原文分析;2.没有理解到位,不能概括出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3.答案烦琐,要点不明。

命题规律:

文章为内容相关联的两则新闻材料,设置4分的问答题。

能力要求:

1.快速阅读的能力;2.筛选信息的能力;3.概括归纳的能力。

命题技巧:

1.选择合适的非连续性材料;2.从其相关联的内容出发设置问题,答案要让学生能从材料中概括出来。

破考点

【考点集训】

一、(2018课标全国Ⅱ,7—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2分)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

%)

(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

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

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

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

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

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6分)

答:

 

 

一、

1.答案 B

2.答案 C

3.答案 相关方:

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

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二、(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材料一: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2万,较2014年增加3万。

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适龄人口的下降。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人口统计数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

中国的出生人口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2500万,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量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从2001年至2014年,新生儿数量进入一个平稳期,长期徘徊在每年1600万左右。

根据适龄人口统计以及在校生存量分析,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基本探底。

截至目前(5月28日),包括北京、江苏、湖北、浙江在内的22个省(自治区)公布了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13个省份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北京、辽宁、江苏等省份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低,河南、江西、新疆等省(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则有不同程度上涨。

然而,无论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还是上涨,各地高校招生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52.37万,同比增加6.39万,创历史新高。

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2014—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24552人,较前一年增长12.7%,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

据媒体报道,已有包括悉尼大学在内的数十所国外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报考该学校。

伴随着国外高校强有力的竞争,中国高校内外交困,提高自身质量与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

材料二:

近几年,国际班和国际学校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

从《2015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中得知,中国目前已有597所国际学校。

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国际班录取线已超过校本部。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材料三:

3月31日,清华大学召开大类培养领导小组会,并对外宣布,从2017年起将全面推行大类招生,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将整合为16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能源类、计算机类等,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将会按照专业类来填报。

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高校都在尝试推进大类招生。

部分985、211高校将不得不面临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低于地方普通高校的情况,而高校中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甚至会无人报考。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7年高招调查报告》)

1.下列对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为出国积极准备,而美国仍旧是最受我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

B.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报考部分国外大学,这是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创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

C.材料二图表中9所学校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连续4年上升,可见北京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情。

D.材料二的9所学校中,北京四中国际班录取分数线连续4年最高,而人大附中和八一中学则连续4年垫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与人口出生率紧密相关,无论报名人数达到峰值、急剧下降或是止跌趋稳,都是如此。

B.2016年各省(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有升有降,但总体呈现大规模下降趋势,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不容乐观。

C.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甚至超过了校本部录取线,因此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

D.从2017年起,我国将全面推行大类招生模式,这势必会让每一个专业都暴露于激烈竞争的舞台之上。

E.大类招生对同一高校的各专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专业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增强吸引力,才能获得优质生源。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高等学校出现招生难现象的原因。

(4分)

答:

 

 

 

 

 

二、

1.答案 B

2.答案 AE

3.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