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536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docx

第19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学习目的和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和

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学习本章要从国民经济总体

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问题,了解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

必要性,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式、手段和政策,以

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问题。

第一节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及调控体系

一、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

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

区、各行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

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行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

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逐步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的同时,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从宏观上优化

资源配置和协调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

这是因为:

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经

336

济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社会化的生产力不断

发展,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也日益发展,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各

企业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在客观上就要

求加强和完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协调与计划指导,即对国民

经济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从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

构,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二,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

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随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确

立,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它的正常运

行,需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各个经济部

门经济地区、经济单位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劳动者个人、企业和

国家的利益统一和结合起来,为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

也就是通

过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而且,在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根本利益是

相一致的,这就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使

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可能比较好地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调控

和计划指导。

第三,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经济活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

高,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市

场经济有其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市场主

体的多元化和决策的分散化,容易主要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

体利益;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会导致盲目

生产,降低市场的透明度,影响总供需的平衡;市场自发调节的短

期行为,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难以自发实现公用事

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市场不能自发地实现收入

分配的社会公平,自发竞争容易导致贫富差别扩大,等等。

因而为

了弥补“市场失灵”这种市场的功能性缺陷,在总体上发挥市场机

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总

337

体的宏观调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协调、稳定发展。

当今世

界上已经没有实行完全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都从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在宏观层次

上采取一定的计划调节。

我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

应当而且完全有可能做到使政府更有效地运用宏观经济手段和政

策,以及采取其他各种宏观调节措施,有目的地调节和影响经济运

行,使市场经济在充分保证其微观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符合社会整

体要求的宏观发展目标,从而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条件下

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第四,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在社会主

义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存在着密切的联

系,微观经济活动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有

机总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是分散的,它们各自进行经济决策,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事生产和经

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

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需要相互协调。

为了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与宏

观经济整体运行的矛盾,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企业的生产

经营目标同社会的宏观发展战略目标相互统一和衔接起来。

我国在

改革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宏观计划调控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

制,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应重视改善和加强必要的宏观调控。

过宏观调控,指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它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要

求相适应,这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转变与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这是保证经济总

量平衡、经济结构优化和全国市场统一的需要。

我国的宏观调控,

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来进行的。

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具有政治职能外,

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由政府

来执行的,我国政府所具有的经济职能,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二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和市场

监管者所具有的职能;三是政府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所

338

具有的职能。

我国在过去长时期里,把政府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同政府

机关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相等同,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办法来直接

指挥和管理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特别是

没有实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同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把国有企业

资产由代表全民的国家所有同国家机构对企业的直接经营管理相混

同,严重地存在着政企不分和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问题,政府对企

业管理太多太死,企业成为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这是企业缺乏

活力的重要原因,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必须在改革中转

变政府经济职能。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原则是:

“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

观放开”。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关键是在实行政企职能分开的基

础上,将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者,以及

宏观调控者三种职能明确加以区分,并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合理行使三种职能:

(1)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应建立有效的

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保国

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

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保证国有资产的保

值与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协调国有资产内部所有者、经营

者和生产者的相互关系。

(2)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者,应

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

度,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和社会经济秩序,及时、合理地

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汇集和传播经济

信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为企业的发展提

供多方面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检查监督国家法律、法

规的执行。

(3)政府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主要承担统

筹规划、掌握政策、制定方针、组织协调的职能,制定经济和社会

发展战略、计划、方案和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规划区域经济布

局,部署重点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地区、部门、企业

之间的经收关系,搞好宏观经济综合平衡,从宏观上调节资源的配

置,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进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

339

境相协调,实现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

切实把政府

的经济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就是说,政府的经济职能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从

管理微观经济运行为主转向管理宏观经济运行为主;从管理企业的

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和管理市场为主;从分钱、分

物、批项目、定指标为主转向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为主;从运

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政策为主;从部门管理为

主转向行业管理为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逐步加快,为了进一

步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深化计划、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和一些专

业部门的体制改革,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

制与方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管理

权限。

同时,转变政府职能要同政府机构的改革与精简相结合。

三、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

调控,忽视自觉地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不重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

济杠杆。

我国通过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性计划和市场机制

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扩大,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宏观调控方式

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社会主

义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宏观

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政策等。

宏观调控过程,实质

上是一个运用适当的调节方式和手段,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使社

会总体经济协调有序运行,并对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引

导,促使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实现的过程。

第二节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一、宏观调控任务与目标的确定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是为了从宏观上优化社会资

源的配置,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国民经济的

总量比例关系是否平衡协调和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对经济的发展起

着关键性的制约作用,保持平衡协调的总量比例关系和优化合理的

经济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

所以,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

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宏观调控目标是与宏观调控任务直接相关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

指出:

“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

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①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货膨

胀率,以及国际收支,是四个相互联系的经济总量指标,在国民经

济运行中,这四个指标的状况,集中反映着经济总量是否平衡和经

济结构是否合理。

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明确提出的上述宏观调控的四

个主要目标。

构成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体系。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是宏观调控的基本任

务。

(一)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经济总量平衡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保持总供给与总

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社会总供给,从价值形

式上看,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提供的进入市场可

供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从实物形式上看,是指这些商品

和劳务的总量。

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朗内(通常为一年)消

341

费基金、积累基金和补偿基金所形成的社会需求总和,从价值形式

上看,表现为社会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即以有货币支付

能力为前提的社会购买力总额;从实物形式上看,表现为有货币支

付能力的社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宏观调控目标所要实现的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包括供需总

量平衡和供需结构平衡两个方面。

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是市场的商品和劳务供给总量与对这

些商品和劳务需求总量的平衡。

市场商品和劳务供应量,是在一定

时期进入市场的社会商品和劳务资源总量基础上形成的。

对商品和

劳务的需求量,是由一定时期对商品和劳务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社

会购买力所形成的。

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平衡,是指市场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结构与

需求结构之间的平衡关系。

总供给的商品中有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

所形成的供给结构,总需求的商品中有对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需

求所形成的需求结构,因而应在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与生产资料的

需求总量之间保持基本平衡,并应在消费资料的供给总量与消费资

料的需求总量之间保持基本平衡。

同时,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平衡还

应保持生产资料的供给品种结构与生产资料的需求品种结构之间的

基本平衡,以及保持消费资料的供给品种结构与消费资料的需求品

种结构之间的基本平衡。

供需总量平衡和供需结构平衡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宏观

调控要实现这两方面的平衡。

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前提,结构平

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

只有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保

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基本稳定的价格和良好的市场供销环境,从而

才有可能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供需结构的调整

与合理化。

同时,只有在供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避免某

些短线产品供不应求的同时,又存在着某些长线产品的供过于求,

从而才能有利于实现与供需结构平衡相统一的供需总量平衡。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

基本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比例,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

342

关系,它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

保持总供给与总

需求的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平衡,

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反映着从生产到消费整个再生

产过程的状况,是实现整个宏观经济良性循环和微观经济有效运行

的基础,保持供需总量的平衡,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创

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是市场产、供、销状况的集中

反映,保持供需总量的平衡,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持物

价的基本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宏观调控保持总供给与总需

求的平衡,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有效供给的增长,并防止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膨胀或不足;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供需

结构。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疏通商品

流通渠道,以有效调节供需关系。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

题是总需求显得不足,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

多的发展中大国,应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要依靠拓展国

内市场,启动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

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

基本的立足点。

”①为了扩大内需,一是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

关系,既要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又要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

中的比重。

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人民的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市

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四是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

消费增长点。

(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社会再

343

生产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结构可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国民经济运行结构,主要是

经济运行方面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或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

织结构、产品结构、供需结构、技术结构等等;另一方面是生产关

系结构,主要是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结构,以及从社会再生产各

环节所划分的经济关系结构,如交换结构、消费结构等。

社会主义

宏观调控任务所要实现的经济结构优化,主要是从国民经济运行结

构方面,依据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和发展的规律性,保持合理

的比例与构成,协调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除了上面已经分

析的要保持供需平衡和优化供需结构外,还要保持产业结构、地区

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等经济结构的合理与

优化,以便使整个国民经济能够最协调、最有效地运行和增长,促

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

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

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

调整。

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一)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我国经济

能否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它既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义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

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协调制约经济增长速度的各种因素

的相互关系,根据需要和可能,保持适度的尽快的增长速度。

适度

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实际上是既抓住有利时机和条件,调动各种

积极因素,又为现实国力所允许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增长速度是比

例结构协调。

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较高的速度,从而能真正促进整

344

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提高经

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这个中心,在宏观调

控中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

(二)增加和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存在着巨大的就

业压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凡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社会成

员都应当能获得就业机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合理配

置,并使在岗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的工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

用,取得较高的劳动效率和工时利用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社

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任何失业。

有的劳动者由于不愿意接受现有工

资水平或工作岗位,会形成“自愿失业”;有的劳动者由于经济结

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其技能不适应现有工作岗位要求,会形成

“结构性失业”;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也会造成失业。

同时,随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释放出大批城乡富余劳动力,随着人口

的增长又不断成长起新的劳动力。

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企

业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

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待业是难以避免的。

增加和扩大就业,是我国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促进就

业是我国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实现增加就业这一宏观调控目标,要求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建

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制度。

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

场,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有市

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

吸纳就业人员,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引导社会转变就业

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

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实行就业

前和在岗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建立失业预警和调

控体系,以及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机制,推进再就业工程,形成良

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制。

345

(三〕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市场形成

价格为主,并有政府宏观调控的价格机制。

政府必须建立完备而有

效的价格调控体系,这种宏观调控并不是直接规定各种商品的价

格,而是通过计划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约束定价主体的

定价行为,防止价格水平的剧烈波动,抑制物价的上涨,使物价上

涨幅度低于经济增长率,同时也应防止物价的大幅下滑。

无论是物

价大幅上涨,还是大幅下滑,都会引起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价格预期

的混乱,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社会

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总的着眼点在于保持

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以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有序运

行,使企业和个人在比较稳定的价格预期下安排生产和消费,促进

经济健康、平稳增长,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

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应当放开价格,使价格

随着商品价值和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价格机制发挥作

用的基本要求。

但是,放开价格不等于国家对价格放手不管,放任

自流。

没有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难免出现价格秩序的混乱。

(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

的收入和支出。

国际收支有两类项目:

一是经常项目收支,如贸易

收支、劳务收支、单方支付转移等;二是资本项目收支,如直接投

资和金融借贷资本所形成的非直接投资等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社会

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无论出

现顺差还是逆差,都需高度重视。

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增加外汇

储备,稳定币值,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但大量的外汇储备需

要使之发挥经济效益,防止资金积压呆滞。

而国际收支逆差则会减

少外汇储备,影响币值和物价稳定,使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对金融

风险的抵抗能力。

从个别年份来看,受各种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影

响,国际收支有时难免出现逆差,但从长时期来看,要通过宏观调

控,尽量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样才能有利于币值和物价的基本稳

定,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346

第三节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要采取适当的调控方式,并通过各种调控

手段来进行,以便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

一、宏观调控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

间接调控两种方式。

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

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是国家运

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

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

直接调控与间接

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机制不同,是否通过市场

中介进行调控,是二者区别的主要标志。

我国传统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主

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

这种调控方式在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

济过程中,发挥过其历史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有经济体制和调控方式的缺陷,日益显露出来。

其主要缺陷在

于,一是国家直接掌握企业的决策权,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

缺乏经营自主权,压抑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直

接调控忽视市场机制作用,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经济活动日趋复杂

的情况下,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很难实现有效的

宏观调控。

因此,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宏

观调控方式也必须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即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

接调控为主,建立既由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间接调控,充分发

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由国家计划对宏观经济总量进

行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机制。

这种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方

式,主要特征就在于整个国民经济调控都是在市场调节基础上进行

的。

宏观间接调控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

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成为国家宏观间接调控与企业微观运行的结合

347

点。

宏观间接调控方式作用的过程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通过国

家所掌握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税种税率、货币发行

量、信贷规模、基准利率、政府直接投资额、物资和商品储备、外

汇储备等等,来影响市场经济变量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