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docx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的历史现实,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都是极其相似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中国多国林立,战事频繁,学术方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在周礼之后礼崩乐坏的国家中重新找回“仁义礼智”,将“仁”的精神和仁爱的思想推行到当时的各国,希望通过各国的政治国力和君主的努力,重新拾回“礼”,他把希望寄托于各国国君,但并未把“仁”的思想彻底贯彻到政治里面。
之后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孟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把仁学思想通过语言、书简、战事等途径贯彻到政治里面,将仁爱道德和政治权力合二为一,并通过政治的强大作用把仁爱的思想灌输给人们,实行他的“仁政”,达到伦理国家,这是一种系统的伦理思想的政治化。
苏格拉底(约前469年-前399年)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最聪明最道德的人,他像孔子一样,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使得希腊哲学转向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的研究,苏格拉底为实现自己的现世抱负而到处宣传他的道德学说,街头巷口、公堂民间找人辩论,在他看来,人要使自己有力量、有美德,求助于神灵不如求助于自己心灵,“一个更好的公民”的标准,是包括理财能力、为城邦效命疆场而能克敌制胜、以外交的方式化敌为友、通过演说凝聚人心、使人民齐心协力等等诸多方面,这是一种政治思想的道德化、伦理化,是对当时道德政治的希求。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尊敬、热爱苏格拉底,对他的学说和他的精神也万分的敬佩,在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杀害后,柏拉图伤心绝望的离开了这个城邦。
柏拉图彻底吸收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和他的灵魂转世说,在他的多篇著作中也运用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这种对话语言方格,并把苏格拉底作为他著作的主要人物,用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柏拉图的学说在当时是主流派的,是影响城邦发展的,他的第一篇《申辩篇》通过苏格拉底的申辩透露了对当时民主政体的反感,三次西西里之行使柏拉图对现状彻底绝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退居回到阿卡德米学园进行理论研究,写成《理想国》和《法律篇》,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之后,把伦理道德思想政治化了。
孔子为宣传“仁学”踏入官场,目的在于仁学政治化;苏格拉底宣传道德而四处讲学,目的在于政治道德化,二者目的都在于找到一个理想的伦理国家或者道德城邦;孟子继承孔子,将仁学发展为仁政,用他的思想来影响各国的政治和社会,通过政策的方式来宣传仁爱,原因或许在于他看清了只有当局权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孔子的理想转变成了孟子的现实,伦理进一步被政治化了。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一开始就讨论过政治对道德的作用,通过亲自问政、督政,培养城邦政客,把道德灌输给人们,后来失望于当时的政治状况,亲自研究理想的国体,目的更在于道德政治化。
综上所述,相似的历史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政治伦理思想也是极其相近的,孟子和柏拉图对两人学说的继承,都走上了伦理政治化的道路,两人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都旗鼓相当,这是值得思考的,也是很有必要进行比较的,比较这两个人的出身背景、思想渊源、政治观点和道德影响,这就是我选题的来源。
(二)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
不管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们的政治伦理思想无疑都是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比现实社会更合理的伦理国家或者道德城邦,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揭示,对现状的一种批判,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
尽管当时他们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们的政治伦理思想却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考察孟子和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并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结合当时的史实,分析二者思想对城邦政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我们今天的“理想国”。
理论意义:
在学理上,对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对于厘清两人的思想,对两人思想的进行重新整理、比较,对比两人思想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在原来已有的理论成果上发现、解决新的问题,为现代和以后的政治找到更切合实际更利于实行更合乎国情及更注重道德的理论依据,对现代化的政治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景
(一)、国内外对孟子的研究状况
在我国,孟子思想源远流长,被后人尊称为儒家思想中的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他从封建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仁政,系统地论述了封建帝王的治国之策。
行民本、施仁政、成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价值在秦之后陆续为后世帝王尊崇而行其维护封建统治之功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论述的视角来看,近些年对孟子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孟子仁政思想、民本和民主思想、民族思想、社会分工思想、德治思想以及对其政治思想的评价方面。
刘泽华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一书中将孟子的仁政思想阐述为五个方面,即“给民以恒产”、“赋税徭役有定制”、“轻刑罚”、“救济穷人”、“保护工商”,大多数学者都采用这一观点。
但这一观点在重视君民关系的同时忽略了孟子论述中的君臣关系。
刘绪贻在《中西法制观和法治体制比较及其意义》(社会科学论坛,2005.9)一文认为孟子重人治即德治,但并没有否认法治而主张取消刑法。
陆鸿英等在《徐复观与儒家的政治哲学》(孔子研究,2005.6)一文中认为徐复观主张孟子是重法治的。
而徐复观认为,说儒家重人治不重法治,首先要看我们对“法”是如何界定的。
陈德述《论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天府新论,1985.3)认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制民之产,使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还要薄其税敛,减轻农民和商贾的赋税;在荒年及时拯救灾民;主张人民不仅要富之,而且要教之;孟子不但主张国君要爱本国人民,也要爱别国人民,反对战争。
郭晓丽、祁润兴《孟子社会分工思想的现代阐释》(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3)一文,在反驳了将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简单地说成是阶级剥削的观点后,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予以新的正名。
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现代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一书从伦理哲学与政治哲学在近期所引发的德性伦理重要话题入手,进行前沿性的深入研究,用中外哲学的视野,通过与西方比较的角度重新解释中国儒学的思想资源。
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自80年代以来,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研究已经开始走向系统化、多元化。
(二)、国内外对柏拉图哲学政治学的研究状况
柏拉图在我国学术界的名气是相当响的,稍了解一些西方哲学的人都知道柏拉图,从研究柏拉图哲学的角度来看,柏拉图哲学研究在我国是新旧并存的,说柏拉图哲学思想是旧的,因为他的思想出自古希腊时期,距今两千多年,柏拉图哲学思想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已经有数十年,他的学说可谓古老而经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说柏拉图哲学研究是新的,是因为我国学术界对柏拉图哲学的研究仍然不够,文革前后,人们对柏拉图哲学的研究实行的是“一刀切”,把柏拉图划为“客观唯心”反动一派进行批判,使得哲学研究意识形态化了,柏拉图哲学研究被定向化,研究思想受到很大的束缚;现今很多学者对柏拉图进行辩证的研究,解读柏拉图哲学的新作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日益翻新,柏拉图哲学如同一座新开的矿藏,学者们正从里面不断的掏出新的宝藏。
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理想国》集中表现了柏拉图欲求建立一个超脱现实、完美有序、运行井然的国家的政治思想,这本著作是他思想成熟时期写的,完整的代表了其哲学和政治思想,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彰显了其哲学和政治学的特性和魅力。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柏拉图著作的翻译和新解都出现了一派新景。
较有影响的学术作品有吴献书先生翻译《理想国》(1929年),张师竹先生译作《柏拉图对话集六种》(1933年),范明生先生的《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郭斌和、张竹明合译的《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胡自信译的[美]约翰·E·彼得曼《柏拉图》(中华书局2002年),王晓朝先生译的《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王太庆先生译作《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谢随知等译泰勒著写的《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还有较早的陈康先生,叶秀山先生等学术泰斗都对柏拉图哲学的研究做过很大的贡献。
怀特海曾经说过,整个西方的思想文化,不过是对柏拉图思想的一连串注脚和注释而已。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部重要的哲学、政治、伦理乃至法律、艺术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在西方乃至人类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中的经典。
在国外,柏拉图哲学政治学的研究状况远比国内要好,其学术成果也比国内要高,从学理上讲,国外的知识结构得天独厚,国外学者也大多了解古希腊文,对柏拉图原著涉猎得比较多,能够参照古希腊柏拉图思想一脉传承的语义研究,加之其注重语义学的分析,在论证方面能落到实处,而且国外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柏拉图哲学研究上很少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政治化的可能性更小,这种环境对柏拉图“唯心主义”的客观挖掘大有裨益。
国外的政治哲学史上,后来的政治哲学家一般会对前面的政治哲学有所批判;甚至把政治哲学的主流传统思想斥为“非本真的”,阿伦特就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把柏拉图政治学斥为“非本真的”政治学。
其他学术著作有格鲁伯的(G·M·A·Grube)《柏拉图思想录》(Plato`sThought,1935),洛齐的(R·Lodge)《柏拉图哲学》(ThePhilosophyofPlato,1956),[美]约翰·E·彼得曼的《柏拉图》,A.E.泰勒的《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摩尔的《柏拉图十讲》等,这些学者对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作了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价,为我们研究柏拉图政治哲学提供了营养。
(三)、对孟子和柏拉图的比较研究状况
孟子和柏拉图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哲学家、政治家,很多学者对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伦理思想都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和不同途径的比较,有过较多的研究成果,王贺锋,慕旗娟《柏拉图与孔孟“正义观”之比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2)一文中认为柏拉图和孟子在个体正义方面,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个人的正义,而在发展过程中,柏拉图的正义与法走到了一起,孟子的正义则一直与道德同行。
刘红星《孟子和柏拉图国家教育理想比较》(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12)一文对两人的的政治教育做了比较,认为孟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教育是互补的,孟子实行的是开放式的教育,而柏拉图实行的是封闭式的教育,对两者的比较对当代政治教育具有很大意义。
喻中《治道之辩:
柏拉图与孟子》(文化思考,2005.2)一文对两人的治国之道做了比较,认为孟子是在王道与霸道中,选用的是王道,而柏拉图则在人治与法治中选用了人治,即哲学王之治。
覃斌武,李慧兰《“义”与“正义”——孟子与柏拉图的一个比较》(牡丹江大学学报,2006.5)一文对孟子的义和柏拉图的正义做了比较,认为孟子的义是一种德性,侧重的是人们内心的修养,柏拉图的正义是德性、理性和正义三位一体,侧重的是城邦的和谐秩序。
周春生《孟子与柏拉图理想政治的区别》(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4)一文对孟子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其认为孟子实行的是复古理想,即恢复“三皇五帝”等圣人的治国之政,通过圣人来治理国家,实行的是一种理想的孝道主义。
柏拉图认为理想中的国家、社会与现实的状况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天人两难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只能实行理想的法治主义。
江西师范大学尧必文的硕士论文《柏拉图与孟子伦理政治思想之比较》一文对孟子和柏拉图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石、政治核心和对后世的影响做了较为详细的比较。
三、论文准备工作
1、对孟子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伦理学思想和政治伦理思想已经有所了解,并阅读了一些相关方面的书籍和论文资料。
2、在准备资料方面,学校图书馆、本学院资料室、中国知网等资料库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参考资料,“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库”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这些参考资为笔者写作和发现问题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最重要的是,有相关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的耐心帮助。
四、论文研究内容提纲(思路及框架)
1)思路:
文章的具体思路为:
首先介绍并比较孟子与柏拉图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各自形成的理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才造就了孟子和柏拉图这两位大哲学家的思想,由此孟子提出了天道观和性善论,而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和灵魂说,这一大块是本文的基础部分;然后叙述比较在这些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之上,孟子和柏拉图两人政治伦理思想内容,及其理想性和现实性,孟子吸收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在其天道观和性善论的基础上将其政治化,发展成仁政说,并试图运用于当时各国,意欲把各国建立成一个国君仁爱,国民安居乐业的亲亲大国,柏拉图则吸收了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死说,在其理念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政治理论,他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井然有序并且层次分明的完美的“理想国”,最终两人的政治理想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是值得深思的,即第三、四、五三章,对两者进行比较;最后将比较的结论提炼出来,即对两人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比较,进而提出更合理更切近现实的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模式。
2)提纲:
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绪论
第一节本文研究初衷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政治背景
第二节经济背景
第三节文化背景
第二章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1.天道观与理念论
一、孟子的天道观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
2.性善论与灵魂说
一、孟子的性善论
二、柏拉图灵魂说
第三章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四章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的理想性比较
第一节孟子的政治理想:
建立亲亲大国
一、仁爱,君亲
二、国大民安
3.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建立政治乌托邦
一、完美,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二、空洞,难以实现
第三节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理想性比较
第五章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的现实性比较
第一节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混乱不堪的战国时代,增强了人们对宝贵生命的珍爱
二、促进仁政思想的广泛传播
三、分崩离析的希腊化时期,使得人们对心灵宁静的渴求更加强烈
四、为空想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第二节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预设支持者比较
一、游说各国,所得到的支持
二、三次西西里之行,完败而回,以斯巴达城邦为“理想国”蓝本
第六章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比较
第一节开放的大国:
仁爱思想到仁学再到仁政
一、仁爱的伦理意义
二、仁学的治国意义
三、仁政的治国方略
第二节“洞穴”中的政治学:
善到正义再到道德的城邦
一、善的追求
二、正义的找寻
三、道德城邦的建立
第三节现代政治伦理中的孟子与柏拉图模式
一、孟子政治模式
二、柏拉图政治模式
结语
五、论文创新点、重点、难点及面临的研究困难
(一)、创新点
1、方法新
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在于写作方法新,大多数比较性文章都喜欢先把比较的两者罗列出来,对两者进行详细解释、阐述、说明,然后进行对比,从对比中比较出两者异同点,或者将其分类,排列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这是就比较而比较的传统比较方法。
而本文在叙述比较两者的同时,进行穿插阐述、比较,使整篇文章的比较部分系统连贯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本文第一章对孟子和柏拉图的社会背景进行穿插叙述,在叙述的同时进行比较;第二章则对孟子和柏拉图两人的哲学伦理学基础,亦即政治学理论基础进行叙述比较,也是穿插比较的方法;第四、五章都用同样的方法对两人政治伦理思想的理想性和现实性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比较的结果在于第六章所有的内容,即孟子基于现实中的人而建立的亲亲大国政治理论比柏拉图基于理念论、灵魂论而建立的理想国更现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孟子和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中的有益部分,对两人思想进行扬弃,这就是全文比较的最后结论。
2、视角新
本文的写作视角也是创新点之一,一些比较孟子和柏拉图思想的论文视角大都定位于直接比较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异同点,对两人思想直接进行开刀手术,定位的写作视角影响其写作的方法和写作的内容,对孟子和柏拉图思想的直接开刀手术即罗列两人的思想,直接比较其异同点,这样写已经落入俗套。
本文在叙述了孟子和柏拉图当时的社会背景,阐述了两人的思想理论基础之后,把比较的重心定位于两人思想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比较,这是创新之处,对其两种性质进行比较,决定两人思想的优劣与否,进而回到现实之中,这是最终的落脚点,因为我们进行两人思想比较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能把其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
(二)、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在于比较部分,即对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客观基础)比较,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观基础)比较,这两部分是也全文的基础,为全文作铺垫,是重中之重。
然后是对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现代价值比较,这也是文章的重点。
本文的难点在于如何很好的进行比较以及对比较的结果如何进行处理,即本文使用的是穿插比较法,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比较方法,对于笔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结果的处理是把比较的结论即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并服务于现实政治中,集中表现在第六章的内容里,这是本文写作的难点。
(三)、面临的研究困难
写作本文面临的研究困难:
孟子和柏拉图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研究他们的学者不计其数,专著和论文都不少,很多思想观点和评论都被专家和学者研究透了,在众多研究成果面前,要做好分类辨别,比较归纳,提炼创新,并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这是极其困难的;其次本人对孟子和柏拉图的著作研读的还不够,所知甚少,也没有写过这两个人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只是两人的研究兴趣很浓厚,这给笔者增添了不少的困难。
最后,笔者对两人的国外研究现状更是缺乏了解,对柏拉图的外文版本没有去很好的研读,笔者外语水平也相当薄弱,这给笔者参考原著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以上便是笔者写作本文所面临的困难。
六、研究方法
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法、辩证法
七、论文进度安排
1)论文字数:
40000—50000字
2)进度安排第一阶段:
2010年1月—4月,查阅资料,选定论文题目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进行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
2010年5月,详细修改论文提纲
第四阶段:
2010年6月—12月,撰写论文初稿
第五阶段:
2011年1月—3月,初稿完成,论文进入修改阶段
第六阶段:
2011年4月,多次修改后,论文定稿
八、参考文献
(一)著作部分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二、三、四卷).王晓朝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美]约翰·E·彼得曼.柏拉图.胡自信译.北京:
中华书局2002年版.
4.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等译.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冒从虎等.欧洲哲学通史.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1.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版.
12.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北京大学哲学系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7.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9.张祥龙.西方哲学笔记.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1.张桂林.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3.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4.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1960年版.
25.[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
中华书局1996年版.
26.刘文元.孟子今译.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7.张铁民.人世关怀—孟子今读.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兴业.孟子研究论文集.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29.何晓明.圣思辨录—孟子与中国文化.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3.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4.谢详皓.孟子思想研究.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5.候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卷).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37.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先秦篇).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42.万丽华、蓝旭.孟子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版.
4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4.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现代阐释,安徽: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5.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
46.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著,龚群译,伦理学简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二)、论文部分:
1.赵广明.柏拉图的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2003
(2)
2.崔永杰.王青.柏拉图的回忆说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贡献.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1
(1).
3.陆沉.柏拉图的自我批判.四川大学哲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4.高常营.试析柏拉图对“知识合法性”的逻辑论证.东方论坛2003
(2).
5.聂敏里.论柏拉图的idea之为“理念”而非“相”.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
6.杨晓林.理想国、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7.候典芹.论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社会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8.张超.孟轲与柏拉图的社会分层结构思想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9.包利民.西方伦理政治哲学中的一种理想主义.河北刊2001
(1).
10.袁久红.王海风.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1.詹世友.柏拉图的正义理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
12.房德玖.柏拉图正义观探析.齐鲁学刊2001(5).
13.溥林.理念与光照.四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