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065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9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docx

世界现代史中考题

一、选择题

◆(2010·内江)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革命爆发于(  )

A.1917年10月      B.1917年11月    C.1918年10月    D.1918年11月

◆(2010·贵州铜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你知道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吗

A.1917年       B.1915年       C.1920年       D.1922年

◆(2010·重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列宁亲自领导和指挥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D.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010·青岛)2008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2010·东营)从世界历史上看,社会主义第一次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巨大飞跃的重大事件是

A.巴黎公社成立  B.俄国十月革命  C.“苏联”成立   D.宪章运动

◆(2010·三明)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1861年改革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新经济政策

◆(2010·陕西)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起义者攻打冬宫的战斗开始了!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俄国十月革命特点的是

A.采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B.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2010·成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为抗击国内外敌人实行过一系列非常措施,被称为

A.临时政策   B.特殊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

 ◆(2010·十堰)1921年,苏俄在国民经济陷于瘫痪的状态下,果断地在全国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一五计划       D.农业集体化

◆(2010·菏泽)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项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指导意义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2010·鄂尔多斯)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邓小平认为列宁比较好的“思路”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进行十月革命

C.实行赫鲁晓夫模式       D.实行斯大林模式

◆(2010·汕头)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粮食税,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2010·滨州)1921一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项目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赫鲁晓夫改革

◆(2010·泰州)右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010·安徽)有人说,“对于苏联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010·聊城)右边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l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2010·自贡)20世纪20年代,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是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2010·乐山)右图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斯大林模式的推行

◆(2010·咸宁)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哪几个加盟共和国?

①俄罗斯联邦   ②外高加索联邦   ③乌克兰   ④白俄罗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0·扬州)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A.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

B.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C.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010·海南)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

①俄罗斯联邦  ②外高加索联邦 ③乌克兰  ④白俄罗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         D.②③⑤

 ◆(2010·潍坊)斯大林曾说: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2010·东莞)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排斥市场调节

C.权力高度集中                   D.民主法制健全

◆(2010·岳阳)下列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情况的是:

A.重工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      B.市场经济繁荣

C.经济危机严重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010·沈阳)右图为苏联工业化宣传画。

画中人物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一流工业强国。

他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010·孝感)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

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二、非选择题

◆(2010·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

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

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 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

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

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

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

(3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

(2分)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

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4分)

(1)政治派别(或政党)、学者、普通百姓。

(2)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或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国际地位下降)。

(3)革命家: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道路。

开拓者:

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等。

 第二学习主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7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9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一、选择题

◆(2010·湘潭)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B.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C.德国取消普遍义务兵役制          D.德国支付大量赔款给战胜国

◆(2010·山西)对下图相关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打破了日本几乎独霸中国的局面

   B.彻底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D.中国政府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010·成都)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与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有直接关联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开罗会议

◆(2010·娄底)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联军司令福煦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下面哪一事件难了这一预言?

A.“一战”的全面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二战”的全面爆发     D.亚洲策源地形成

◆(2010·无锡)右图是一战后的一幅政治漫画。

三个黑衣从左向右依次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没有上衣以背示人的是德国代表。

英、法分立于断头台两侧,法国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将德国置于死地,美国虽然不赞同英法的做法,但迫于自身的实力有限,只有愁眉苦脸,摊手表示无奈。

漫画指责巴黎和会上“三巨头”对德国的不公平处理,犹如将德国送上断头台一般。

他们最终和德国签订了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五国公约》               D.《四国公约》

◆(2010·河南)下列能够体现“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这些霸权主义现象的是 【   】

   ①巴黎和会   ②华盛顿会议   ③慕尼黑协定 ④《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0·襄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万隆会议   D.万国会议

◆(2010·襄樊)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活动,确定了四个探究主题,其中不正确的是

   A.拿破仑与《法典》   B.希特勒与法西斯

 C.罗斯福与巴黎和会   D.列宁与十月革命

◆(2010·鄂州)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这句话评价的是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B.三国协约   C.雅尔塔体系   D.三国同盟

◆(2010·贵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哪一地区的“新秩序”?

A.欧洲     B.西亚     C.太平洋地区   非洲

◆(2010·达州)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①凡尔登战役②五四运动③巴黎和会的召开④三国协约的形成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2010·桂林)弱国无外交,落后遭欺凌。

中外历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充分表明了这一深刻的道理。

在《九国公约》中体现弱国无外交的内容是

A.中国赔款2100万元给英国     B.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确立列强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2010·日照)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书面”这是因为在会议上了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凡尔赛合约》   D.《九国公约》

◆(2010·德阳)“为使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之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九国公约》   D.《波茨坦公告》

◆(2010·福建宁德)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公约、该条约

A.惩治了战败国德国                  B.消除了列强间的矛盾

C.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D.真正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2010·梧州)一位参加某国际和会的代表说:

“我们初来巴黎时。

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

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指的“新秩序”是(  )A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一超多强”格局

◆(2010·广安)毛泽东在评价某项条约时说,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在实质上保证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这个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慕尼黑协定》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2010·达州)下列事件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完全无关的一项是()

A.罗斯福新政              B.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2010·沈阳)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工厂倒闭。

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2010·聊城)1932年,某政要指出:

“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  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

◆(2010·黔东南))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中,下列哪一现象不可能出现

  A.货币贬值,大量商品积压         B.纽约股市出现抛售股票的浪潮

  C.取消商品买卖,实行实物配给     D.失业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

 

◆(2010·扬州)小施同学写了一篇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小论文,其中对新政评价正确的是

①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

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10·广东)2008年以来,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断恶化。

2010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举行峰会进一步研究应对策略,许多国家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举措。

下列最值得各国领导人借鉴的做法是

 A.林肯颁布《宅地法》            B.罗斯福实施新政

   C.杜鲁门推行冷战政策            D.马歇尔倡导欧洲复兴计划

◆(2010·龙岩)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对农业的调整        B.对工业的调整

C.兴建公共工程       D.实施“马歇尔计划”

◆(2010·宿迁)为资本主义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宝贵经验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法西斯专政

◆(2010·成都)在世界现代史上,带领人民克服1929—1933年经济危机,并在二战中全力打击法西斯侵略势力的美国总统是

   A.乔治·华盛顿           B.亚伯拉罕·林肯

   C.富兰克林·罗斯福       D.哈里.S.杜鲁门

◆(2010·菏泽)毛毛听到同学们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什么,他听到了国家干预经济、上世纪30年代、兴办公共工程、蓝鹰运动等字眼,由此毛毛断定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应该是

A.巴黎公社运动    B.工业革命        C.罗斯福新政    D.辛亥革命

◆(2010·呼和浩特)罗斯福政府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国家对企业做出上述具体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进生产过剩

C.消除经济危机                            D.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010·贵州安顺)罗斯福新政为后来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的宝贵经验是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B.实行国有化制度  C.实行计划经济 D.国家干预经济

◆(2010·乐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获胜演说中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让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并且即将取得成功……”。

当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大恐怖”的危机来临时,美国取得成功的“改变”是 

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罗斯福新政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2010·遂宁)美国在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获胜演说中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

它懂得改变。

让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并且即将取得成功……”。

当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大动荡”的危机来临时,美国取得成功的“改变”是(  )B

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罗斯福新政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2010·徐州)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劳资关系       D.缩减农业产量

◆(2010·绍兴)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让美国再次遭受自由放任的时市场经济之苦——经济低迷、公司倒闭、失业增加……这与1929~1933年的情况极为相似,当时的美国靠罗斯福新政逐渐走出困境。

以史为鉴,罗斯福新政可供奥巴马政府战胜当前危机借鉴的内容有

①政府直接参与的经营管理活动            ②由国家承建公共工程

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④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0·衢州)罗斯福新政实施期间,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 B.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规定最高工时标准     D.允许工人与雇主集体谈判

◆(2010·台州)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让美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新政的特点是  ▲  。

现在奥巴马政府以史为鉴,出台了一系列复苏经济的刺激计划以摆脱金融危机。

A.政府干预经济            B.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资

C.采取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010·东莞)美国《政治周刊》评论说,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所提出的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当代版。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

A.改变了美国外交策略             B.削弱国家资本主义垄断程度

C.根除了美国经济危机             D.政府对经济生活大规模干预

◆(2010·汕头)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

“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C)

A.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010·泰安)20世纪30年代,一记者在美国纽约看到政府雇佣大批失业者去进行国家公共工程的建设。

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采取的哪一措施

A.罗斯福新政              B.科技立国战略

C.法西斯专政               D.斯大林模式

◆(2010·河南)历史学家认为罗斯福“改变了美国生活的全貌”。

罗斯福主要改变了美国【   】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二战后对苏联的战略

   C.政府对经济的放任政策 D.工业行业的不正当竞争

◆(2010·新疆)罗斯福新政取得的显著效果是

①使美国经济恢复过来 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加强

③从根本上克服了经济危机  ④使美国放弃市场调节转向计划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0·邵阳)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的是(  )

A.1861年改革         B.明治维新

C.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

◆(2010·鄂州)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在总统就职演说中,他鼓励美国人民:

“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当时美国人感到恐惧的事情是

   A.法西斯势力猖獗 B.经济危机严重   C.罗斯福推行“新政”D.美国卷入二战

 

◆(2010·盐城)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

针对右图中失业严重的状况,德国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是

   A.建立法西斯专政

B.加入“欧洲共同体”

 C.发动第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