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565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学生在解答复杂应用题和作文时,在群体情境中往往不如单独完成效果好。

因为()。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从众

D、责任扩散

【答案】B

【解析】社会抑制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

题干中学生在解答复杂应用题和作文时,在群体情境中不如单独完成效果好,就属于社会抑制现象。

故选

B。

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

上的方法称为()。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

【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

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

故选B。

3、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B、目标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形成性评价模式

【答案】B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

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故选B。

4、某中学在新生入学后,做了一项学生课余爱好调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并依据学校教学计划,组建国

学、器乐、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

其主要目的是()。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凸显教学风格

【答案】C

【解析】某中学通过调查学生课余爱好,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并组建兴趣小组,其主要目的是因材施教,促进

学生个性发展。

故选C。

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是()。

A、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

B、加强自我控制

C、增强教学效果

D、重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师德

【答案】A

【解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故选A。

6、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是()。

A、法律事实

B、损害结果

C、权利变更

D、侵权发生

【答案】A

【解析】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故选A。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

()未成年人。

A、学习成绩差的

B、有残疾的

C、生活能力差的

D、社会能力差的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禁止正确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

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它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身体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故选B。

8、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

A、时代性

B、强制性

C、阶级性

D、不平等性

【答案】C

【解析】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

故选C。

9、某初中为提高生源质量,自行组织入学考试,实行跨学区招生,该学校的做法()。

A、合法,学生有招收学生的权利

B、合法,学校有自主办学的权利

C、不合法,违反了尊重学生人格的规定

D、不合法,违法了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

【答案】D

【解析】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

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因此,学校自行组织的入学考

试违反了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

故选D。

10、张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他既欣慰于学生的成长又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内

疚,张老师需要进行的是()。

A、行为取向的义利调适

B、生活工作的角色调适

C、行为选择的动机调适

D、师生之间的人际调适

【答案】B

【解析】教师角色是教师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所担当的职业身份的总体概括。

“欣慰于学生的成长”体现了张

老师的职业角色,“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内疚”体现了张老师社会角色中扮演的家庭生活角色。

这二者的冲突

就是生活与工作出现的角色冲突。

故选B。

11、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

取向是()。

A、社会本位

B、科学本位

C、伦理本位

D、个人本位

【答案】A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故选A。

12、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故选B。

13、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要求()。

A、理论重于实践

B、实践重于理论

C、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答案】D

【解析】德育知行统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统一,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故选D。

14、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是()。

A、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B、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C、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D、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答案】B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

故选B。

15、从形式上说,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组成的()活动。

A、认识

B、复合

C、平行

D、双重

【答案】A

【解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故选A。

16、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地位。

A、主导

B、客体

C、主体

D、媒体

【答案】C

【解析】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故选C。

17、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

这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答案】A

【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教育性

原则。

其中发展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应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

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故选A。

18、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

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可以有选择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好坏,完全取决于环境

【答案】B

【解析】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

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

性,即人可以

19、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

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可以有选择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好坏,完全取决于环境

【答案】B

【解析】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

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

性,即人可以

20、学习策略不包括()。

A、认知策略

B、情感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B

【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

方案。

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故选B。

21、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答案】D

【解析】对相似刺激做出区分,训练的是刺激的分化。

故选D。

22、学校在有裂缝的教学楼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A、受教育

B、人身安全

C、人身自由

D、隐私

【答案】B

【解析】学生享有人身安全的权利,在有裂缝的教学楼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侵犯了学生的人身安全的

权利。

故选B。

23、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

上的方法称为()。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

【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

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

故选B。

24、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要()。

A、重结果轻过程

B、重结果更重过程

C、重过程

D、重结果

【答案】B

【解析】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要求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

故选B。

25、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

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答案】B

【解析】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

进行复习;明确记忆要求。

题干所述为深度加工的过程。

故选B。

2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下列没有涉及的是

()。

A、爱国守法

B、爱岗敬业

C、关爱学生

D、无私奉献

【答案】D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所应遵守的六项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爱岗敬

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故选D。

27、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答案】B

【解析】学校文化传递文化传统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故选B。

28、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性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育组织形式

【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故选C。

2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答案】C

【解析】根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启发式。

故选C。

30、教师采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做法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D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

而进行的评价。

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故选D。

31、小明是比较调皮的学生,他为此总是受批评。

有一天,他表现很安静,就没受到批评。

从那以后,他好

像越来越严格要求自己了。

老师的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励

D、惩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