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94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2015届历史第二次月测试题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每题1分。

1、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2、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说:

“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思想实质的是①文艺复兴运动②新航路的开辟③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④理性主义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马克思说:

“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

条件,同样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

”最能体现马克思这一论述的事件是

A.奴隶贸易

B.英国的圈地运动

C.北美的种植园经济

D.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掠夺与经营

4、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

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A.推翻了君主制度B.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C.向法制化国家过渡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君主立宪派当政时完成的历史任务是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义务

B.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国

C.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D.推行全面限价法令

6、如果你生活在法兰西第—帝国,你可能会:

①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②与反法联军作战

③到法兰西大学学习④按照“契约自由”的原则进行经济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④

7、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8、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

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9、《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10、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

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11、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的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俾斯麦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并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互相补充

B.德意志开创了符合当时国情的政治体制

C.统一后德国的制度更具专制色彩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12、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

这是因为

A.南方种植园主的需要

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

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

13、19世纪60年代,美国和日本在革命或改革中采取的土地政策相似之处是

   A.私人可以购买土地   B.拍卖奴隶主、地主土地

C.禁止土地买卖       D.小块土地卖给农民 A

14、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

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

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15、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16、工业革命后产生了三股主要的社会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亚当·斯密是英国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也长期在英国进行调查研究。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英国的思想文化界十分宽松活跃

B.英国的阶级斗争最激烈最复杂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统一的关系在英国表现得最充分

D.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17、1895年,恩格斯指出: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已经陈旧了。

”这表明恩

格斯:

A.否定1848年革命中无产阶级的斗争

B.强调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重要性

C.肯定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合法斗争

D.突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18、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1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0、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日本与德国国力都得到迅速增强,其共同原因有:

①采纳科技革命最新成果,重点发展军事工业②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经济自由发展③取得巨额的战争赔款,具有充足的工业资金④充分运用国家的力量,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19世纪60年代,促使各国工人运动日益带有国际联合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B.第一国际的领导

C.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2、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罗得斯说:

“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避免残酷的内战,我

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领土,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出产的商品找

到新的销售市场。

”这说明此时英国:

①尚未成为殖民帝国②继续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③向殖民地转嫁国内矛盾④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有极大的意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23、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

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24、列宁说:

“在苏联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

”对列宁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有:

①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②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③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④社会主义国家可照搬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方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5、有学者指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

了守墓人的角色。

”该观点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最终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

C.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D.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26、国际组织对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开始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标志的是

A.法俄同盟形成     B.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

C.三国协约的形成   D.三国同盟的形成

2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

化工技术的发展。

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障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8、对英国所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正确解释是

A.英国与欧洲大陆诸国势力保持相等          

B.英国与欧洲大陆某一国势力相等

C.保证欧洲大陆有两个势力相等的国家       

D.保持欧洲各国的势力相等

29、1923年—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

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柯立芝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B.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有利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30、2008年以来,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不断恶化,美国前财政部长格林斯潘甚至认为这次危机的严重程度超过了30年代的经济危机。

有观点认为,美国走出大萧条得益于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启示之一就是要通过社会的变革实现利益关系的调整。

这一突出表现是在短期内

A.扩大了资本的利益B.提高了国库的收入

C.保障了工农的利益D.赚取历年海外的权利

31、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发表演说时说:

“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

”与他演说中所谓的两次“光荣的和平”相关的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

B.《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定》

C.《四国条约》《慕尼黑协定》

D.《反共产国际协定》《慕尼黑协定》

32、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实践了

A.德黑兰会议决议           B.开罗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

33、“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

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

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

显印记。

”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34、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

与美国总统肯尼迪。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

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35、下列三幅图示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三图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大国结盟威胁和平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D.“冷战”局面的形成

36、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

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

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37、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主要原因是:

A.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B.国家紧缩银根,限制通胀

C.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D.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干预经济生活

38、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

①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②变革社会制度③实行计划经济④收购大量私有企业并使之成为国有企业: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③

39、近现代史上,通过对农业的规模经营,促进了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国家是

A.日本、苏联B.英国、美国

C..法国、德国D.美国、法国

4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第二巻(主观题)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41题20分;42题22分;43题18分)

第41题,20分。

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现象一:

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

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请回答:

(1)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4分)

 

(2)按照康德拉捷夫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

(10分)

 

历史现象二:

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

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

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

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请回答: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原因。

(6分)

 

第42题、22分:

东北亚(右下图)是当今世界性大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19世纪中期以来,也成为世界性大国长期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

材料一(右图)

 

请回答:

(1)指出图中19世纪60年代进行改革的三个国家(字母及相应社会改革)。

(3分)

 

(2)请举出20世纪前期,图中A国两度试图独霸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具体历史事件。

(4分)为打破其独霸局面、美国分别采取了什么行动?

美国的行动对国际关系格局有何影响?

(8分)

 

(3)20世纪50-70年代,该地区哪三个国家先后实现经济起飞?

(按时间先后写出三个国家的代表字母及名称)(3分)。

指出三国实现经济起飞的历史机遇和共同措施。

(4分)

 

63、某中学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提出了以下探究主题:

主题一:

欧洲的衰落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

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

(1)运用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

(8分)

 

主题二:

欧洲的联合与雄起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在实际活动中,欧洲的政治合作也在不断取得成就。

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1980年6月,十国首脑发表了有关中东问题的《威尼斯宣言》……发出了与美国不同的声音。

欧共体在联合国中越来越形成一致意见,采取一致投票,还参与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2)结合材料,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体现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态势?

有何影响?

(6分)

 

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

每题1分)

1————56————1011————1516————20

ADBCCADBDABDACDCCBAA

21———2526———3031————3536————40

ACBDBABCACBADDADCABC

二、主观题(共60分。

41题20分;42题22分;43题18分)

41题,20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1):

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如英国世纪:

工业革命,或“世界工厂”,或伦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美国世纪:

二战后,经济实力大增,“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从而构建起了战后的“金元帝国”,取得经济霸主的地位;或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4分)

(2)史实方面:

(10分)

答案1:

能围绕与问题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如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有“世界工厂”之称,一战前的扩军备战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冲击,“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头号经济强国;垄断组织托拉斯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新战争,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美国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移到美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通过冷战,美国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深入到欧洲等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答案2:

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

如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内容;美孚石油公司改制为托拉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具体内容;信息技术革命的具体内容:

冷战的具体内容等;

(3)1933年:

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1973年:

由于长期的美苏争霸,欧共体与日本的竞争,欧佩克联合提高石油价格等,导致美国经济发展放缓,陷入“滞胀”状态,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财政赤字巨大,美国将美元与黄金脱钩,放弃金本位。

(6分)

42题、22分:

(1)A日本明治维新;D俄国1861年改革;E中国洋务运动。

(3分)

(2)历史事件:

20世纪初期(1904—1905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入侵山东与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4分)

美国的行动:

20世纪初,参加一战并在战后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遏制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最终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4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日本进行制裁、禁运、参战,并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的基础:

(4分)

(3)A日本、B韩国、E中国。

(3分)

历史机遇(有利条件):

二战后国际局势长期相对安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2分)

共同措施: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根据本国国情制订并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重视教育等。

(2分)

43题18分:

1、由于战争,二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国际关系的中心发生转移;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8分)

2、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对战争的反思;欧洲人的共同利益需求等;(4分)

3、态势:

加强政治联合,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影响: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