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428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测验.docx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测验

必修3模块测验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和川渝地区示意图。

完成第1~2题。

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航道建设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D.水土保持

解析:

第1题,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价格较低;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技术力量较薄弱;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第2题,水土保持属于生态安全方面的内容,川渝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在这方面开展合作。

答案:

1.C 2.D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

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

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据此完成第3~4题。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

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解析:

第3题,结合题干中信息“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则可知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是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

第4题,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可以通过河运运输煤炭和利用五大湖运输铁矿石,芝加哥本身没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答案:

3.D 4.B

下图表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以百分比计)的时间变化。

读图,完成第5~6题。

 

5.从1970年至1990年,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1970年至1980年,主要因为毁林开荒,打坝淤地

C.1980年至1990年,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本建设

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6.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

A.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

B.20世纪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

C.1990年入黄泥沙量比1970年有所减少

D.1990年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答案:

5.C 6.D

广西某县曾经“多山少林”,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果树,积极发展“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现在已是绿水青山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

下图示意该县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完成第7~8题。

7.该县生态农业模式的主导产业是(  )

A.果树种植B.沼气制取

C.农业观光D.生猪养殖

8.发展“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有利于(  )

①把握市场信息,降低交易成本 ②节省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④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7题,该地鼓励农民种植果树,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的主导产业是果树种植。

第8题,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利用猪的粪便发展沼气,沼渣可以作为果树的肥料,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发展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化肥的使用,也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答案:

7.A 8.B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

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字母A表示(  )

A.降水增多B.地下水水位上升

C.地表积水D.河流水位升高

10.导致该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环境污染 ④经济水平落后 ⑤不合理灌溉 ⑥盲目扩大耕地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⑥D.②⑤⑥

解析:

第9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渗入地下的水增多,地下水水位升高,蒸发增多,盐分在地表积累,造成土壤盐碱化。

第10题,从图中可找出和田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

答案:

9.B 10.D

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区域示意图,该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随着对当地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会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减少,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对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A.②③⑤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12.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B.优化能源基地的工业结构,缩短产业链

C.从其他地区高价调入煤炭资源,延续经济发展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发展旱作农业

解析:

第11题,随着对该地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该地居民数量不可能迅速减少。

第12题,该地区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答案:

11.D 12.A

济平干渠是南水北调胶东输水干线的首段工程,自东平湖出湖闸至济南西郊的小清河源头——睦里庄闸,全长90千米。

济平干渠工程在渠道衬砌中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技术。

下面左图为济平干渠示意图,右图是机械化实施防渗衬砌措施的景观图。

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济平干渠实施防渗衬砌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B.防止水渗漏,提高水渠输水效率

C.防止沿途某些地区的水土流失

D.使水位平稳,改善航运条件

14.济平干渠建成的有利影响是(  )

A.向东营市区及沿线地区补充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

B.减轻沿线地区的水污染

C.利于东平湖雨季泄洪

D.从根本上解决济南市的供水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第13题,济平干渠的主要作用是输水,在沿线地区实施防渗衬砌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水渗漏,提高水渠输水效率。

第14题,材料显示,济平干渠是南水北调胶东输水干线的首段工程,自东平湖出湖闸至济南西郊的小清河,济平干渠不到东营市;济平干渠是调水工程,不是治污工程,沿线地区的水污染可能影响干渠的水质;雨季时,东平湖水可以沿济平干渠向东北输送,利于东平湖泄洪;可以缓解济南市的供水危机。

答案:

13.B 14.C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

读图,完成第15~16题。

2010—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

15.关于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显著

B.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缓慢

C.煤炭消费量所占比例过大

D.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

16.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析:

第15题,从图中看出,2010~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不明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煤炭消费量所占比例过大;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上升。

第16题,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将会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

15.C 16.B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

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黄河各河段“病症”的成因及对症的“药方”组合正确的是(  )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旱—加高、加固堤坝

B.“腹泻”—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C.“脚肿”—黄土结构疏松,地表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D.“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18.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处我国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解析:

第17题,“大量脱发”是指荒漠化,荒漠化的成因是气候干旱,降水少,过度放牧与垦殖,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治理措施应为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腹泻”是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其成因主要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另外还有黄土结构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治理措施为恢复地表植被,护坡、固沟;“脚肿”是指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这与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河流含沙量大,容易诱发洪涝灾害,因此应该加高、加固堤坝,减小洪灾的威胁;“动脉阻塞”指的是凌汛,凌汛是河流流向较高纬度,上、下段河道封冻、解冻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破冰对黄河防凌至关重要,其作用是扩大断面、增大排冰能力,减少冰凌堵塞。

第18题,黄河上游流经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且河流径流量较大,水能资源丰富,适于梯级开发。

答案:

17.B 18.A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B.交通条件的地区差异

C.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D.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

20.关于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迁入区的就业机会

B.只促进迁出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C.发达地区迁出的工业主要是技术指向型工业

D.导致迁出区生产成本升高

解析:

第1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价格、土地租金等不断攀升,生产成本不断升高。

相对而言,周边地区生产成本较低。

企业为降低成本向周边地区转移。

第20题,产业转移可以增加迁入区的就业机会。

答案:

19.D 20.A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据统计,图中A省中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61万公顷,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有12万公顷。

(1)试说明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分)

(2)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

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剧?

(3分)

(3)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A省是安徽省,其西部是大别山区,南部是丘陵、山地,又位于江淮地区,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治理水土流失最重要的措施是恢复、保护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才能实现脱贫致富。

答案:

(1)地形:

丘陵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

降水:

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

植被:

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毁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