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卷二含答案
期末检测卷
(二)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图中的四种工具不属于测量长度的是( A )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叫误差
B.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误差是准确值和估读值之间的差异
D.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解析:
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是错误.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或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或测量人估读偏高、偏低而引起的,因此不可消除或避免.
3.某同学以刻度不同的尺子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哪一次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准确的( B )
解析:
A.铅笔尖末端没有达到15cm,而准确值读到15cm,所以读错了;B.正确地估读到分度值1cm的下一位,正确;C.分度值是1cm,应估读到分度值1cm的下一位,而测量结果估读了两位,错误;D.分度值是1mm,应估读到分度值1mm的下一位,而测量结果也是多估读了一位,错误.
4.把频率为512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的波形图如图,若把频率与256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图可能是选项中的( D )
解析:
频率是512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和频率为256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相同,只是振动数不同,所以D正确.
5.在许多地方,过春节时人们喜欢放鞭炮,下面是四位同学对于这件事的观点,你觉得谁的观点最正确( C )
A.小聪:
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鞭炮声不能算噪声
B.小涵:
放鞭炮没有任何好处
C.小彤:
放鞭炮虽然可以烘托节日气氛,但它会产生噪声、空气污染等问题
D.小宇:
只要用录音机播放鞭炮燃放的录音,就不存在噪声污染问
题了
解析:
过春节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但是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释放出的烟雾、灰尘还会污染环境.故选C.
6.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a)图中发生的反射叫漫反射
B.(b)图中发生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C.放电影时电影屏幕上发生的反射与(a)图所示情景相似
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生了(b)图所示的反射
解析:
由(a)(b)两图的反射光线的特点可知(a)是镜面反射,(b)是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生漫反射的原因.
7.一束光线由玻璃斜射入空气,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 D )
A.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
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小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8.下列光学现象与规律不相符的是( C )
解析:
钢笔“错位”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9.天文爱好者所使用的望远镜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D )
A.A镜是目镜
B.B镜是物镜
C.由于没有光屏,太空中的星体通过A镜成的是虚像
D.太空中的星体通过A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
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靠近眼睛的是目镜,靠近物体的是物镜,故A,B错误;物镜的作用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正确.
10.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
A.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解析:
天冷时,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B.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B正确;C.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需要吸热,故C正确;D.冷冻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
11.小明为了检验运动会中获得的铜牌是否由纯铜制成,下列说法中最合理的是( D )
A.观察铜牌颜色
B.测铜牌的质量
C.测铜牌的体积
D.测铜牌的密度
解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故可通过比较密度大小来鉴别物质.
1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若甲、乙物质体积相等,乙的质量大
B.若甲、乙物质质量相等,甲的体积大
C.乙物质的密度为2g/cm3
D.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
解析:
由图像知,当体积V=1cm3时,m甲>m乙,所以体积相等的甲、乙,甲的质量大,故A错误;由图像知,当m=1g时,V甲=
=0.5g/cm3,故C错;由图像知,当体积V=1cm3时,m甲=2g,ρ甲=
=
=2g/cm3,所以ρ甲∶ρ乙=2g/cm3∶0.5g/cm3=4∶1,故D
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3.体温的高低是人类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图所示是王华某次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的情况.他所用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0.1 ℃,那么他的体温是 37.8 ℃.
解析:
由图示体温计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体温计示数为37.8℃,那么他的体温是37.8℃.
14.小明同学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盘中所加砝码情况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被测小石块的质量为
71.6 g.
解析:
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左盘物体质量等于右盘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的刻度值,故小石块的质量为50g+20g+1.6g=71.6g.
15.日光灯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 升华 ,后 凝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3410℃,则它的凝固点为 3410 ℃.
解析:
日光灯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升华后凝华而形成的;同一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6.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若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三处,其中蜡烛放在 b 处得到的实像最大,放在 c 处得到的实像最小.
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因此蜡烛在c点成的实像最小,在b点成的实像最大.
三、实验探究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7.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的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甲)是 冰 (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52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吸收 热量.
解析:
图(甲)显示该物质有0℃的熔点,是一种晶体,所以是冰.图(乙)显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所以示数是52℃.不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亮点 (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确定出焦距f= 10cm (填“5cm”或“10cm”).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直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 缩小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3)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 虚像 (填“虚像”或“实像”).
解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屏上出现亮点,则此距离为焦距,可确定f=10cm.
(2)物距u=30cm,u>2f,所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物距u=7cm,u四、作图及简答题(19题6分,20题9分,21题5分,共20分)
19.如图所示,OB是射向水面的一束光线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时的反射光线,请画出准确方向的入射光线AO和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OC.
解析:
由题图知,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60°,所以反射角为90°-60°=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首先过O点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入射光线;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
答案:
如图所示
20.如图所示,ab是光源S射向平面镜后的一条反射光线,并射向凹透镜的焦点F.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
(1)光源S的位置;
(2)ab的入射光线;
(3)ab经凹透镜的折射光线.
解析:
(1)画出像S′的对称点S,即为光源S的位置.
(2)连接Sa即为ab的入射光线.
(3)ab的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的焦点,即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射出.
答案:
如图所示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
(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
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
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例不当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如图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这是 液化 现象;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D ;
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B ;
A.30%B.40%C.60%D.90%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防冻液不易挥发,减少后浓度增加,使得沸点升高 .
解析:
(1)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是由水箱冒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
(4)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不易挥发,减少后浓度增加,使得沸点升高.
五、计算题(22题10分,23题10分,共20分)
22.有一大块矿石,体积约为5m3,从矿石上剥落一体积为5cm3的小矿石块,称得其质量为15g,试求该大块矿石的质量约为多少?
解析:
小矿石块的密度
ρ小=
=
=3g/cm3=3×103kg/m3=ρ大,
大矿石块的质量
m大=ρ大V大=3×103kg/m3×5m3=1.5×104kg.
答案:
1.5×104kg
23.某地安装电路需用截面积为0.25cm2的铜导线8000m,现有该规格的铜导线若干捆,你能迅速地判断这些导线是否够用吗?
(ρ铜=
8.9×103kg/m3)
解析:
0.25cm2=2.5×10-5m2,
则8000m铜导线的体积
V=S·l=2.5×10-5m2×8×103m=0.2m3.
所需铜导线的质量
m1=ρ铜V=8.9×103kg/m3×0.2m3=1.78×103kg.
用台秤称出现有铜导线的质量m2,
若m1≤m2,则够用.(不考虑接头)
若m1>m2,则不够用.
答案:
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