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576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6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x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

学校名称:

(盖章)

联系部门:

联系人:

(签字)

联系电话:

编制日期: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制

一、学校现状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于1999年由广东交通学校(创办于1959年)和广东省航运学校(创办于1960年)合并组建,隶属广东省教育厅,是一所交通行业特色鲜明、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2004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通过广东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首批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验收。

学校现有48个招生专业,在校生近15000人,拥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9个、省级示范性专业6个;拥有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教师15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教师200多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院级教学名师10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5人;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

学校设有学校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广东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发展平台,联合行业企业建有“广东高校轮机自动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高校船舶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及7个院级工程技术应用中心。

这为学校开展校内、外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二)协同机制创新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协同机制创新改革工作,制定了《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方案》(下简称《方案》),预算资金600万。

《方案》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问题,充分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科技服务运行、教育培训、人事管理制度、教学团队培育、校园文化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三)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布局初步形成,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需进一步明确。

学校经过专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公路、水路、城轨类”专业为主体、以“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两翼的专业布局。

但各专业发展内动力不足,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尚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科研平台初步建立,但运行机制不太灵活。

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初步建立了集科研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统等系统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但各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系统之间尚缺乏有效衔接、运行机制尚不灵活,一站式服务中心对于教学及科研的服务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需要通过创新强效工程建设,推进平台协同运行机制,整合各平台资源,使其作用充分发挥。

3.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创新,但多样化、系统化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学校积极开展了包括“订单式”、“顶岗实习预就业”、中高职衔接等校企、校际协同培育人才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限于专业群与产业对接发展定位有待厘清,资源共享局限在部分校外实习资源,企业全程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未落实到专业层面,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系统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

在校际协同方面,限于国家和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构建的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环节的运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协商与落实,中高职、高本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仍在探索之中,具有高职特色、符合专业实际情况,系统化、多样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4.“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初见成效,但辐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量、质仍需双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示范、特色专业22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门,初步形成了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布局。

但辐射效应尚不明显,尤其慕课、微课等新兴课程发展较滞后。

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与同级兄弟院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

学校通过“项目导向、校企人员双向轮岗”、“重点专业双带头人制”、“外送培养和校本培训并重促双师素质提升”等师资培养机制,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优化了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但仍存在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在行业内有话语权的教学团队、科技服务团队缺乏等问题,需要以创新强校工程、强师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了地区、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合作主体尚显单一、合作层次有待推进。

学校利用地缘优势,开展港澳项目合作、学生赴台研习、赴韩交流学习、赴台专升本等交流合作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对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关注度较欠缺,合作对象有待丰富,合作层次、深度、合作渠道有待进一步发展。

7.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但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研项目承接能力有待增强。

学校与行业企业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承担科技项目94项,年均科技服务到款额达610多万元,具备了一定的科技服务能力。

但这些合作多以单独的、零散的合作项目为主,项目团队在协同创新方面缺乏具长远、系统规划,创新活力不足,能力有限重大科研项目承接能力较弱。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方针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粤府〔2013〕1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教高函〔2014〕8号)等文件精神,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主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广东新时期发展的新战略,积极应对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要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紧密联系区域需求,实施协同创新强校工程。

(二)战略思想

1.破除壁垒,加强统筹,汇聚资源。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学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广东省职业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统筹学校协同创新要素及教育资源,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特色发展、分层分类建设、全面提升。

立足交通、“三路引领,两翼发展”、彰显行业办学特色,挖掘学院发展潜力,按照“扶需、扶特、扶优”原则加强分类指导与支持,分国家、省、学院三级开展建设,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管理。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制约自身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汇聚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在重点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全面带动学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引入校内项目竞争机制,注重项目建设实际效果,在立项论证、资金统筹、过程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做到规范管理

(三)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学院实际,统筹规划,分析学院发展瓶颈,按照“特色发展、突出重点、分层分类建设、全面提升”战略思想,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协同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为实施载体,创新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创新提升,全面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把学院办成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技术应用型高等院校。

三、总体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经过3-5年的建设,学院在协同创新体制机取得重大突破,行业引导型政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基本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机制基本形成,协同平台、团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教学、科研创新成果取得新的突破,各方优质资源有效汇聚、共享,有力的推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

建成道路运输类、水路运输类、城市轨道运输类、汽车应用技术类、电子信息技术类等5个中高本纵向贯通、多主体横向协同的育人平台,在中高本衔接、订单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游学制等协同育人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协同育人能力明显增强;建成3-5个在交通运输行业及相关技术领域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应用技术服务能力强,社会服务卓有成效的协同创新中心,明显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建成6-8支具有一定影响力,教育教学、应用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与特色、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全面提升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培育1-3项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培育1-3项省内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1.项目意义

(1)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是全面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协同创新精神的重大举措。

协同创新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旨在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高校与科研结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而持续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将创新强校作为实现“三个目标、两个率先”的重大部署,强调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在重点建设领域取得新突破,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

(2)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是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通过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突破组织内外壁垒,汇聚行业、企业、院校等各类组织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多主体、开放式办学,实现科技反哺教学,形成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形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有效的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3)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是实现学院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历经省级示范性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后,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步。

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建设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多主体协同办学、育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多主体办学的优势与合力,汇聚多主体的人力、财力、物力共同举办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学院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水平,实现学院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2.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有力。

在国家、省委省政府层面,均将协同创新改革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战略举措,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方案,配置相应的资金,推动协同创新工程的实施。

(2)组织保障到位。

学院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工作,成立了“创新强校工程”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下设“创新强校工程”办公室、“创新强校工程”规划编制小组、协同机制创新改革与实践方案编写小组,明确了各部门、机构的职责。

通过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建设效益,保障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3)资金配置充足。

学院拟通过申请财政专项支持、行业企业支持、学院自筹等方式筹措6000-8000万元用于创新强校工程,对各类建设项目配置必要的建设经费,保证各项建设顺利进行。

(4)管理科学规范。

学院将制定《2014-2016年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创新强校工程”项目考核办法》、《“创新强校工程”项目监控工作办法》、《“创新强校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创新强校工程”项目经费使用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和项目监控管理,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和进度。

同时,为了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学院将“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绩效与部门考核、干部考核、个人年终考核等挂钩,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类项目

1.建设目标及必要性分析

(1)建设目标

以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机制、中高本纵向贯通多主体横向协同的育人机制、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事管理制度等三项建设为重点,带动以“无界化”协同为导向的科技服务运行机制、“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交通行业教育培训机制、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事管理制度、“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机制、行企校协同建设交通特色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粤港澳台”合作与国际交流机制等五项建设,提高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

力争使学校成为中高本纵向贯通、多主体横向协同培育交通行业人才机制改革的“桥头堡”,成为全国交通高职院校创新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运行机制的“示范地”,成为广东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试验田”。

以“无界化”协同为导向,推动科研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创新。

规划期内,力争建设和培育1~3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4~6个校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探索科技“反哺”教学,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必要性

实施“创新强校工程”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协同机制创新是协同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协同机制创新,打破制约学校发展的内外壁垒、才能汇聚各类优势资源、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实现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强校”。

随着广东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建立,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职教集团等合作平台,在科技服务方面虽有快速发展,尚未建立稳定的技术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服务平台。

学院所承担的项目技术含量偏低、项目来源相对单一,科技服务团队仍然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难以支撑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发展需要。

因此,亟待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的要求,通过改革科技服务及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和校内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快速提升学院科技服务能力,加速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应用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的融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2.建设任务

(1)协同机制创新改革与实践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破除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机制障碍,建立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应用型交通科技协同创新、交通行业文化协同传承机制,为统筹政府、行业、企业、校际、国际等协同创新资源设置立交桥和运行规则,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开展“创新强校”工程提供机制保障和内驱力。

规划期内,以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机制、中高本纵向贯通多主体横向协同的育人机制、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事管理制度等三项建设为重点,带动以“无界化”协同为导向的科技服务运行机制、“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交通行业教育培训机制、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事管理制度、“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机制、行企校协同建设交通特色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粤港澳台”合作与国际交流机制等五项建设,提高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

(2)协同育人平台培育与建设

建立“省-校”两级协同育人平台的培育与建设机制,完善制度保障,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多主体协同共建,促进协同育人平台灵活、有效地运行。

围绕学校专业布局特点,重点遴选培育9-11个协同育人平台,争取完成4~6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认定。

(3)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培育与建设

建立“省-校”两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培育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竞争和激励制度体系;围绕学院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科技服务团队特色,完成4~6个校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认定和建设,完成1~3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遴选和培育;通过开展“无界化”科研服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实施“放水养鱼”与科研考核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推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运作管理机制,畅通校内人才、资源、技术、信息之间的通道,科技“反哺”教学运行机制、实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3.具体建设计划

(1)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计划

——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发挥学校作为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广东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单位的优势,完善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协商机制、项目化运作机制、内部考核评价机制、校友联系机制等,形成行业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研发、协同发展”的政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中高本纵向贯通、多主体横向协同的育人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紧密校际合作,通过招生、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机制建设,以推进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订单培养、游学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以“无界化”协同为导向的科技服务运行机制建设。

打破壁垒,开展“无界化”科研服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省-校”两级多方合作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培育机制、“放水养鱼”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科技“反哺”教学运行机制、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运作管理机制等建设,实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交通行业教育培训机制建设。

以设在学校的广东交通运输行业教育培训平台为切入点,根据政行校企各方在技术、人力、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建立政行校企“四位一体”协同开发行业教育培训平台的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和管理流程,形成行业引导为特色的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协作机制、培训联盟运作机制等。

——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事管理制度建设。

开展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公平竞争机制、以聘用合同为基础的合同用人机制、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人事、分配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机制建设。

根据教学团队、科技服务团队建设目标,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育的激励机制,健全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机制,完善以项目化管理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机制。

为学校汇聚多方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人力保障。

——行企校协同建设交通特色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探索。

坚持在“行业特色、协同、开放、融合”理念指导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培养“铺路石”品格和“航标灯”精神为重点,完善管理、推进、考评等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粤港澳台”合作与国际交流机制建设。

建立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领导机构,引入国际办学标准,完善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办法、师资交流与培训机制,制定教师、学生参与国际资格证书培训的激励政策,探索建立地区合作与国际交流学分互认机制。

——现代大学章程及大学制度建设。

在大学章程的总领下,全面构建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党务工作制度、行政性规章制度、学术管理规章制度和服务保障规章制度等四大制度体系。

完善学校大学制度的审议程序,规范学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的主体。

(2)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培育类项目建设计划

——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建立“省-校”两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培育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竞争和激励制度体系;围绕学院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科技服务团队特色,完成4~6个校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认定和建设,完成1~3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遴选和培育;通过开展“无界化”科研服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实施“放水养鱼”与科研考核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推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运作管理机制,畅通校内人才、资源、技术、信息之间的通道,科技“反哺”教学运行机制、实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重点开展以下的建设项目:

——广东高校轮机自动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设(省级,海事学院,已立项)

——汽车检测与维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省级,汽车学院)

——轨道交通施工机电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设(校级,轨道学院)

——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咨询技术发展中心(校级,运输管理学院)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校级,电子信息学院)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校级,计算机学院)

——协同育人平台。

按照学校以“公路、水路、城轨类”专业为主体,以“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两翼的专业布局,重点培育5-8个特色鲜明、定位明确、主体多元、辐射效益强的院级协同育人平台,力争培育出1-2个具有省级的协同育人平台。

重点开展以下协同育人平台培育与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协同育人中心(电子信息学院校级)

——公路运输管理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协同育人基地(运输管理学院省级)

——汽车检测与维修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汽车学院省级)

——土木工程专业群协同育人基地(土木学院省级)

——水路运输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海事学院校级)

4.政策措施

(1)制定学校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2)建立学校创新强校工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重点以提高协同创新工作的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服务综合评价体系。

(3)制定实施学校科技服务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管理办法。

明确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责、权、利。

(4)制定实施学校协同育人平台管理办法。

明确协同育人各方的责、权、利。

5.实施周期与步骤

本项目计划分三年完成。

其中:

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实施协同机制创新改革与实践的8方向机制研究与实践工作,同步进行,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应用。

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完成校级协同育人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系统建设,制定学校协同育人平台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校级协同育人平台培育评定和省级协同育人平台遴选工作,重点培育5-8个特色鲜明、定位明确、主体多元、辐射效益强的院级协同育人平台,力争培育出1-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

同步开展建设工作。

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完成校级协同创新科技服务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系统建设,出台科技管理制度(修订版)、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组织开展校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评定和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遴选工作,每年度计划认定2~4个校级中心,遴选推荐1~2个省级中心。

同步开展建设工作。

6.资金预算与用途

3500万元。

(期中:

体制机制600万元,创新发展中心1500,育人平台1400)。

培育建设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预计投入900万元,认定建设校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预计投入600万元,开展协同创新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100万元。

详见附表3-1。

(二)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类项目

1.建设目标及必要性分析

(1)建设目标

围绕广东“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有效整合珠江口港口资源,建成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的战略目标,对接粤港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动态人才与服务需求,通过基于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基于国家骨干校建设成果的交通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建设项目、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全面发展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充分展示交通行业特色,为协同培养具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满足行业需求、区域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行业高职院校建设。

(2)必要性

虽然经过骨干院校建设,学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政校企多方共赢的合作局面,行业引导型政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综合办学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校企合作深度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