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589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docx

必修三第一二节练习

【题文】该图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1.图中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破坏后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

【小题2】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1.B2.D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湿地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功能,故湿地面积减少,则使温差变大;而湿地具有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湿地面积减少,则使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加大。

故选乙和丁曲线。

【小题2】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扩大耕地面积,把三江平原作为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地区,开垦了大量荒地,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题文】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

A.沼泽、滩涂、下雨后的草地

B.河流、湖泊、广场的喷泉

C.水库、沼泽、滩涂

D.稻田、河流、低潮时水深不超过10米的浅海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

A项下雨后的草地不属于湿地;B项广场的喷泉不属于湿地;D项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并不是10米。

【题文】如图为“某海岸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此景观在我国多分布于(  )

A.渤海沿岸B.黄海沿岸

C.东海沿岸D.南海沿岸

【小题2】近年来,我国某些沿海地区该植被的面积有所扩大,其主要目的是(  )

①涵养水源 ②减少台风、海浪的侵袭

③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④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⑤淤积泥沙,生成新地 ⑥增加用材林

A.①②④⑥B.②③④C.①③⑤⑥D.②④⑤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小题1】高潮位可以淹没树林,应该是南海周围的红树林。

【小题2】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台风、海浪的侵袭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此外还有利于泥沙淤积,生成新地。

【题文】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既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小题1】近年来青海湖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强烈B.围湖造田

C.大面积引水灌溉D.跨流域调水

【小题2】青海湖面积不断缩小的影响是

①周围草地面积扩大②鸟类大量迁徙③湿地相应增多④荒漠化加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3】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A.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耕地

B.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划区轮牧

C.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D.大力实施以乔木为主的植被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开发与保护。

【小题1】青海湖属于内陆湖,为咸水湖,故围湖造田不是其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咸水湖的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入湖径流量大量减少而引起的。

【小题2】青海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其周围主要为荒漠,故①错误,青海湖面积缩小,反映湿地面积缩小,故③错误。

【小题3】青海湖位于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故B项正确。

【题文】图甲和图乙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沼泽、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关于图甲与图乙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1954—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1954—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C.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小题2】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A.劳动力短缺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少D.洪涝灾害更频繁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运用能力和我国的湿地保护。

【小题1】据图可以判断1954—1976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小题2】随着湿地面积的缩小,同江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将会加大。

 

【题文】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小题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小题1】红色荒漠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导致的红壤裸露现象,故属于水蚀作用。

【小题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由于长期的植被破坏,而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植被是森林,故选A项。

 

【题文】图是“我国某省地理简图”,图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

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河流中下游地区是历史悠久的绿洲农业区,决定绿洲的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土壤的肥力B.地势的高低C.水源的多少D.科技的发展

【小题2】图中①点表示当前该省农业产值比重。

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A.②B.③C.④D.⑤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

【小题1】绿洲是指干旱地区,水源较充足的地区形成绿洲。

【小题2】从图中可知,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中,畜牧业和林木业比重太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提高畜牧业和林木业的比重。

 

【题文】该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

据此完成问题。

年份

1949

1955

1960

1970

1978

1985

1990

1995

东经

121.97

121.93

121.94

121.88

121.86

121.75

121.80

121.71

北纬

43.57

43.51

43.54

43.59

43.63

43.80

43.68

43.84

【小题1】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A.向西北方向移动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D.向西南方向移动

【小题2】科尔沁沙地原来是科尔沁草原,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沙地。

导致科尔沁沙地环境恶

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小题3】为了扭转科尔沁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用以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B.在科尔沁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方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在当地开展任何经济活动,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

【小题1】结合表格经纬度的变化:

从东经121.97→东经121.71,反映向西移;从北纬43.57

→北纬43.84反映向北移。

故选A项。

【小题2】草原牧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故选D项。

【小题3】针对当地荒漠化扩大的原因,当地适宜采取如退耕还牧,减少单位面积草场载畜

量,合理放牧等措施,以改善生态环境。

故C项正确。

【题文】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大水土流失区。

图1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①耕地紧张②乱砍滥伐③植被破坏④地形起伏大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①③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植被破坏主要是由于耕地紧张,故出现毁林开荒和柴薪紧张,故乱砍滥伐;而导致植被破坏,故水土流失加重;另一方面其自然条件:

降水集中;地形起伏大,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即水土流失。

【题文】下图是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

(3)防止水土流失而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暴雨和土质疏松

(2),滥砍滥伐

(1)     

(2)土壤流失,耕地减少,河床淤积(2分)

(3)植树种草(2分)    

【解析】略

【题文】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

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

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

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

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

变化:

 

生态问题: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

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       洞庭湖调蓄功能降低

生态问题:

洪涝灾害严重                              (3分)

(2)自然原因:

长江洪水倒灌、泥沙淤积                  (2分)

人为原因:

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      (1分)

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            (1分)

②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1分)

(3)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湿地开发与治理问题。

(1)通过图示和材料二反映洞庭湖的面积不断减少,故湿地的生态功能大大减弱。

引发的生态问题主要从湿地的环境功能分析:

破坏生物多样性、调节河流径流量的能力下降等。

(2)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自然原因从泥沙淤积分析,人为原因从围湖造田和河流上游的植被破坏分析。

(3)措施针对原因,从加强上游的植被保护、退田还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强对下游河道的整治等方面分析。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艾丁湖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达到100多平方公里。

但20世纪80年代后,湖面面积逐年在减小。

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多项措施,艾丁湖得到了“复活”,湖面面积逐年增大。

材料二:

表2为洞庭湖面积变化表

(l)艾丁湖湖泊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2分)

(2)洞庭湖水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2分)

(3)下列湖泊因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大大缩短了湖泊生命周期的是        。

(2分)

A.青海湖B.罗布泊C.白头山天池D.滇池

(4)大量围垦对湖泊环境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案】

(1)过度利用水资源(2分)   

(2)盲目大规模的围垦、泥沙淤积(2分)

(3)D(2分)(4)筑堤建好改变了湖区的地表形态,削弱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围垦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到水禽的栖息、繁衍;围垦使生物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影响自然风光等等(任答四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1)影响湖泊水量较少的主要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的过度用水。

(2)洞庭湖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泥沙淤积,人为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

(3)青海湖和罗布泊为内陆湖,咸水湖,不利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而白头山天池位于山区,环境较优美。

而滇池位于昆明市区,周围大量的工农业污水注入,使富营养化严重。

(4)主要考查湖泊的生态功能,主要从河流具有调节河流径流量、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等方面分析。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洞庭湖在清初和20世纪70年代形态图(图7)

材料二: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成水湖泊,1957年至1981年,实测水位下降了2.65米,面积减少了278平方千米,近年来水位仍在持续下降,湖面继续缩小,原先离岸的鸟岛现在已和湖岸相连,成为一个半岛,给鸟类的生长繁殖带来不利影响。

(1)依据材料,描述洞庭湖形态的变化。

(1分)

(2)分析造成两大湖泊萎缩的原因有何不同。

(4分)

(3)青海湖的萎缩会造成哪些危害?

请你为如何保护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提几条建

议。

(5分)

【答案】(10分)

(1)由清初的集中连片变化为20世纪70年代的支离破碎、被分割成多块。

(1分

(2)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

泥沙淤塞(1分)和围垦;(1分)青海湖萎缩的主要原因: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1分)大量引水,汇入水量少;(1分)水位下降。

(3)危害:

水质恶化;(1分)生物多样性减少;(1分)加剧湖岸土地盐碱化。

(1分)建议:

植树种草;保护水源,限制取水;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国际合作。

(任意2点给2分)

【解析】略

【题文】博斯腾湖是新疆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有“瀚海明珠”之称。

图为博斯腾湖不同时期各湿地类型与耕地变化对比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说出l975年以来博斯腾湖地区湿地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的人为

原因。

   

(2)分析该区域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说明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3)说明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指出该地当务之急的治理保护措施。

【答案】

(1)1975年以来,湿地面积呈缩小趋势。

(1分)

产生这种变化

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的湿地被开垦为耕地。

(1分)   

(2)湿地的退化、消亡,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

通过湿地开发新增耕地,一方面侵占了部分湿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大了当地的用水需求,改变了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使得入湖水量和湖泊面积缩减,沼泽湿地与河流湿地严重萎缩和退化,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易导致盐碱质荒漠化。

(4分)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

生态系统之间的自然过渡体,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场所,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旱涝等诸多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

当前该地区湿地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开湿造地”,当务之急是停止耕地开发,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退田还“湿”,控制区域的水资源耗费,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6分)

【解析】略

【题文】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下图中的甲、乙两地实际情况,拟定了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农牧交界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三江湿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题组成员收集到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甲、乙两地分属我国两大自然区,形成这两大自然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4分)

(2)乙地区湿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

(4分)

(3)甲地区的牧场退化严重,为保护牧场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分)

【答案】

(1)地形 气候

(2)过度开垦  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多发;野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退耕还草还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等。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1)甲表示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信西侧,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乙表示三江平原,属于东部季风区,故导致其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和地形条件。

(2)乙地区为三江平原由于长期的围垦导致湿地面积缩小;湿地变小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从生态功能减弱考虑:

包括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调蓄洪涝的能力减弱;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减少;净化水中污染物的能力减小。

(3)甲地区的牧区退化,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故主要从改善人类活动角度分析。

【题文】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下列A、B、C三图是“我国沙尘暴活动的主要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华北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的统计资料”。

分析下列各图,回答问题:

(10分)

(1)A图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表现为                、           、  

和                     。

(3分)

(2)B图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是                                 ,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2分)

(3)近几十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多,除自然原因外,可能的人为原因有                     、                      ;沙尘暴的不断发生会加剧               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为减轻该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有                     、                       。

(5分)

【答案】

(1)气候干旱  沙漠广布  植被稀少 河流稀少(答出3点3分)

(2)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或春季(1分)此时降水少,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

(1分)

(3)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滥垦滥牧;植被遭受破坏等(答出2点2分)。

土地荒漠化(1分)

营造防护林;种草治沙等(2分)。

【解析】本题考查西北地区的沙尘暴。

(1)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即西北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

(2)结合B图反映沙尘暴多发于春季,自然原因从气候条件:

气温、降水、风等要素分析。

(3)沙尘暴发生的人为原因即西北沙漠化的人为原因:

多种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破坏,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用水等。

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也主要结合植被保护方面分析。

【题文】读“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图和“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

(1)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______和潜在的___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____________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____________,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类似荒漠的自然景观。

(2)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

(3)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但“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图说明__________________因素对荒漠化的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结合“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图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在荒漠化的进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在“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图中A是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经济活动 自然因素 荒漠扩张 退化

(2)变大再变小

(3)降水量 气候 人类活动

(4)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过度农垦

【解析】

(1)造成荒漠化的因素中,气候变异等自然条件对荒漠化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

气候中的降水因素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如果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就会加剧荒漠化进程。

第(4)题通过读图回忆课本内容可答出。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

材料二 1991~1996年,我国某研究机构在科尔沁沙地进行了放牧试验,试验分为3个放牧强度进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顷)、中牧(MG)(4只羊/公顷)、轻牧(LG)(2只羊/公顷),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下两图为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示意图。

(1)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从第3年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

(3分)

(2)三种放牧强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草层高度有所增加。

(2分) 

(3)分析科尔沁草原沙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5分)

【答案】

(1)增加或上升   中牧区>重牧区>轻牧区   重牧区(3分)

(2)重牧     轻牧(2分)

(3)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工矿、道路居民点建设不注意保护环境。

(5分)

【解析】略

【题文】(10分)环境保护

材料一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中国荒漠化面积约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材料二在科尔沁草原,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

这表明科尔沁草原曾有三次沙地固定时期。

据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契丹族在这里建立政权后,掳掠汉民和渤海国民前来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

随着契丹族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

清朝时期,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草原开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

(1)据材料一回答: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比重高于世界平均状况的原因?

(4分)

(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有何启示?

(6分)

【答案】

(1)我国干旱、半干旱面积大;人类过度利用土地(或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4分)

(2)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注意保护天然植被;以发展畜牧业为主,且合理发展。

(6分)

【解析】我国西部深居内陆,干旱面积广大;我国人口压力巨大,人为过度使用土地也可造成沙漠化。

科尔沁沙地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也可以通过控制人类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