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078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

《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记忆清单.docx

必修二记忆清单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记忆清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模式。

2、原始农业的起源时间、农作物种类及其鲜明特点。

3、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及其影响。

4、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及特点、生产技术、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

5、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

6、传统农业的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耦犁、耧车)——东汉——隋唐(曲辕犁)。

7、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磨技术)。

8、传统农业的生产制度。

9、传统农业的水利灌溉工程与水利灌溉工具。

10、商周时期集体劳动的原因及作用。

11、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地位及小农经济下农民的概况。

12、小农经济的评价。

(资料P5)

13、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4、我国古代农业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第1课“学习延伸”)

15、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16、冶铜发展史:

原始社会晚期——商周,代表作品。

17、冶铁发展史:

西周晚期——两汉——南北朝,成就及其意义。

18、制瓷发展史:

商朝——东汉——北朝——唐朝——宋朝(五大名窑)——明清。

19、丝织发展史:

四、五千年前——商朝——西周——西汉——唐朝——宋朝——明清。

20、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

21、民间手工业发展史:

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中期。

2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原因、地点、部门、特征及其表现。

23、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具体表现:

西汉——唐朝——明朝——清朝。

2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5、历代商业发展史:

商朝——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元——明清,各时期商业发展状况及其原因、表现。

26、历史名词:

农村集市贸易、邸店、柜房、飞钱、交子、大都、商帮、市令或市长、草市、四大商业名镇。

27、宋朝前后市的变迁:

设置、管理、界限、限制。

(联系资料P10表格)

28、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29、西汉——唐朝——两宋——元朝——清朝对外贸易的概况。

30、古代对外毛衣的特点、方式和目的。

3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32、井田制:

时间、性质、内容、权利义务、耕作方式。

33、井田制遭到破坏的时间、原因、表现。

34、鲁国初税亩与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

35、土地兼并的抑制措施:

时间、内容、作用。

36、重农抑商含义、原因、提出、目的、评价。

37、西汉抑商原因、内容、作用。

38、明清抑商的措施、影响。

39、“海禁”时间、原因、表现。

40、“闭关锁国”时间、原因、表现、影响。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本单元主要框架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

需要掌握的重点是:

新航路开辟、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开辟新航路:

(一)

(1)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

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

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15世纪中叶之前的长时期内,垄断传统商路的是: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

3、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

葡萄牙和西班牙(Why?

4.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教材P23页的内容,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航海家

国别

开辟航路

支持国

1487~1488

 

 

 

 

1492

 

 

 

 

1497~1498

 

 

 

 

1519~1522

 

 

 

 

5.新航路新在哪:

6、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

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表现在哪?

(2)对欧洲:

地理大发现。

商业革命: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价格革命: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欧洲最主要影响)

第6课:

知识要点归纳:

1、霸权转移:

16世纪西班牙17世纪荷兰18世纪英国。

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

英国。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方式:

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

阿姆斯特丹。

6、荷兰的殖民地范围: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7、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8、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英荷战争:

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

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3)英法战争:

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

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9、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10、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

弗吉尼亚。

11、导致英荷三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内容:

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12、殖民扩张的影响:

(与工业革命后的扩张的区别是?

(1)对世界:

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扩大的途径:

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欧洲:

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

(3)对殖民地: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黑奴贸易: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第7、8课知识要点归纳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什么是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

(1)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金: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5)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3、提高了织布速度的发明创造是:

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

4、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

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开始标志:

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标志:

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5、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出现(与工场的区别?

);产业机构,工业的比重上升。

阶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主导?

中心?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7、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显著特点:

科技和生产结合。

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9、垄断组织的出现:

(1)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

直接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表现:

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

部门:

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评价:

积极——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大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垄断的出现确实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垄断资本家掌握了经济权力之后开始涉足国家的政治生活,且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与工厂的区别?

10、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出现的新兴行业:

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

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1)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2)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怎样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过程:

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原因:

(1)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改进

(2)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标志

 

 

主要特点

 

 

生产力

 

 

动力

 

 

能源

 

 

新兴工业部门

 

 

经济结构

 

 

交通工具

 

 

生产组织形式

 

 

主要经济侵略方式

 

 

世界市场

 

 

发明者

 

 

成果

 

 

开展的国家

 

 

产业部门

 

 

影响

 

 

总结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最直接最主要)

(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2.过程:

(1)“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化

3.影响:

积极:

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消极:

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洋务运动

1.出现的原因:

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概况:

①时间:

19世纪60至90年代。

②代表人物:

中央:

奕,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

③主张及目的: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

3.洋务运动的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的企业主要有: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崇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又打出“求富”旗号,,其中主要有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

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4.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影响

⑴破产的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

⑵失败的原因:

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阻挠,缺乏领导核心。

⑶洋务运动的影响:

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②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⑤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⑥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概况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人物(投资者):

官僚、地主、商人

主要区域:

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的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企业特点:

中国民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后天畸形),并受外国资本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3)影响: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重点突破】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1)局限性: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③民用工业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了社会求富;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⑤经营管理腐败;⑥结果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积极性: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

③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④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⑥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的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短暂的春天

1,原因

(1)内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尤其是1915年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

(2)外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1)1912一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数量470家和新增资本1.3亿元。

(2)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3)涌现出一批实业家如张謇等。

3.结局: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国民政府前期发展较快

(1)原因: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表现:

1927一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①原来的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②制碱工厂制造的碱,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2.抗战时期日益萎缩

(1)原因:

侵略者的摧毁、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

①在沦陷区:

民族企业被毁或者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军采取“军管理”办法,将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②在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3.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

(1)原因

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人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急剧膨胀。

(2)表现:

民族工业陷人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重点突破】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不利因素:

1、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稀缺、传统的重农抑商;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

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战争与革命不断,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有利因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0—1956底(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56年底—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

掠夺;搜刮;破坏表现:

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表现:

1952年,国民经济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影响: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1956年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落后。

2内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产和飞机制造厂。

意义: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手段:

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3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发展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即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

时间:

1956

内容;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分析了社会党的主要矛盾--确立了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探索失误

(1)1958年总路线

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影响: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根源:

“左倾”错误

【大跃进】

特点: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上制订了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和美

的高指标农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失误:

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危害:

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生产下降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一大二公权力过分集中,基层没有生产自主权分配上实行平均分配

失误: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危害:

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了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导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1961年)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2年---1965年)

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核心: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成就:

1962年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表现:

1962年大庆油田的建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原因: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的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复苏:

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回升:

1975年邓小平全民整顿思想的提出

混乱:

1976年邓小平再次被打到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见前言)

性质: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4、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内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改革内容: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③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改革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2)内容:

经营方式的改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过程:

试点--推行--深化

行政机构的改变:

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

(3)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1984年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