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805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docx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实践》教学参考ad22

《实践》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03171128

《实践》教学参考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个综合性活动课,旨在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新闻媒体,了解自己获得信息的途径,并审视新闻媒体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具体事件的影响,从而培养信息的鉴别与判断能力。

教材设计了三项活动,建议学生逐一完成。

 

二、第一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对信息选择的主观性。

虽然一周之内发生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个体的经验、兴趣、知识结构、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关注点和兴趣点也就不同。

分析这些不同的选择,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而那些成为共同选择的事件,则体现了一周时间内的社会热点,分析这种共同选择,可以发现学生共同的心理、风尚、追求等内容。

 

三、第二项活动则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媒体在信息选择上的“主观性”。

不同媒体由于读者群、出版性质和宗旨等的不同,对发生在同一天的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也有不同。

通过几种报纸头版的比较,可以很清楚的发现这一点。

了解这种“主观性”,对于增强学生的媒体信息判别能力是有好处的。

 

四、第三项活动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首先要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展开调查,最后分析回收的问卷,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的范围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某一个社区,但注意参与调查的人不要太过复杂,要在某方面有共同的特征,这样调查出来的数据才能反映某类人的状况,才有意义,比如中学生、大学生、公司职员等区别。

调查问卷示例如下:

 

关于目前中学生新闻传媒素养的调查问卷 

被调查人:

     (可不填)性别:

     

 年龄:

     所在年级:

      

1.您接触新闻媒体的动机是(  )。

 

A.了解新闻  B.学习新知识  C.消遣娱乐  D.学习需要  E.消磨时间 

其他:

 

2.您最常接触的新闻媒介是(  )。

 

A.报刊  B.电视  C.广播  D.网络 

3.您最喜欢的新闻媒介是(  )。

 

A.报刊  B.电视  C.广播  D.网络 

4.您对新闻标题或导语功能的知晓情况(  )。

 

A.清楚  B.不大清楚  C.不知道 

5.你会不会主动选择媒介信息?

(  ) 

A.会  B.有时候会  C.一般不会  D.说不好

6.你相信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事件都是真实的吗?

(  ) 

A.相信  B.有时候会质疑  C.一般不会相信  D.完全不信

 

有关资料 

一、关于在中学新闻选修课中适当加入媒介素质教育内容的建议(陈昌凤) 

不少青少年的家长对于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对孩子的影响忧心忡忡:

孩子们成了“小大人”,他们早熟了;从染发、穿鼻到玩世界各个角落都有的游戏,他们从传媒上学会了新的消费主义;几乎全球都在发生校园枪杀或暴力事件,他们从传媒上感受暴力的快感、学会制作枪支弹药,甚至学习自杀方法;网络个性化的消费方式使他们思维更追求个性化,而过分强调的个性化让他们渐渐失去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青少年认识到的世界,大半已经不是现实世界,而是由传媒“塑造”出来的“拟态世界”,是一个信息化了的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指出,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

一是学校,二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简直有取代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势。

传媒对青少年认知发展、人格发展正在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远远超出青少年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越了时间、空间,使他们能扩展视野、增长见闻;另一方面,他们也吸收了很多本年龄段不需要的经验,认识的是一个拟态世界。

他们很少预存立场,所以容易相信传媒,无法完全区别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美国学者李普曼早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就提出了“拟态环境”的观点。

“拟态环境”,即所谓信息环境,它不是现实环境的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那个加工的过程,往往会把传媒展示的环境当成客观环境本身。

人的行为常常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却是实际行为,是作用于现实环境的。

 

西方不少国家为了使儿童青少年对传媒塑造的环境有更多的认识,在中小学纷纷开设了媒介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介绍传媒特性、传媒信息特性、传媒生态与组织、受众对自己接触行为的管理和分析等内容。

这些课程希望学生能对传媒信息的好坏有鉴别能力,希望学生能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一句话,媒介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独立地评判、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媒介素质教育最早发端于英国,目前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开设了这一类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极力倡议传媒教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十年便举办一次传媒教育的国际会议。

1992年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全球传媒教育的新趋势》(NewDirectionsMediaEducationWorldwide)。

2000年5月,加拿大的多伦多召集了“媒介素质教育2000年高峰会”,有55个国家的一千四百多名媒介素质教育代表出席会议。

其中不少代表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阿根廷、南非、墨西哥等。

阿根廷规定所有教师要接受媒介素质教育的在职培训。

在亚洲国家,日本于1977年成立了“公民电视与传媒论坛”,推广媒介素质教育。

2000年以来,日本的大专院校里也相继开设了有关媒介素养的正式课程。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了“综合教育”科目,其中包括了媒介素养教育,目前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形成了产、官、学、研究共同参与的完整体系。

菲律宾1988年成立媒介素质教育协会。

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素质教育已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在媒介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努力。

2000年6月,香港成立了传媒教育协会,并主办了“推行传媒教育:

认识与实践”研讨会,三百多名教师、社会工出席了会议。

台湾近年也多次给教师开办传媒培训班,并于2002年10月由当局正式发布《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表明对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认可。

中国大陆的媒介素质教育亟待根据中国特色进行。

中国的传媒一直强调引导与教育功能,多年来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是,传媒的影响又是复杂的。

任何环境下的传媒,都受到彼时彼地各种生态环境的限制,都不可能是现实世界的真实的记录。

而近年中国传媒又处于市场经济下的转型时期,商业化的大众化的媒体(而非精英类媒体)提供的信息几乎成了市场的主流,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原本复杂的传媒拟态环境更加拟态化。

卫星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以及传媒政策的开放,还使国际传媒信息越来越多地影响中国青少年。

面对传媒新科技、传媒商业化和信息全球化,缺乏判断能力和经验的青少年更需要媒介素养。

二、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鲍海波、杨洁、王喜严)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

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2003年9月~12月,我们开展了以“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对象为西安市内各高校的大学本科在读生。

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在各大高校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6%。

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51%,女性49%;专业构成情况为理、工、农医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16%、5%,文科占42.68%(其中新闻专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8%),其他占7.4%;被调查对象所在年级的构成状况为大学一年级占10.3%,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分别为65.5%、17.8%,四年级占样本总体的6.4%。

(一)当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媒介的社会功能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往往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这是因为受众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各有不同,不同目的和利益的驱使使受众与媒介组合,并形成受众与媒介的不同性质的依赖关系,而后者又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

因此,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就成为考察受众媒介素养,衡量受众能否建设性地、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以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中,我们设置了“您接触媒介的实际需求是什么”这一问题,以不定选的方式来考察当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接触媒介的需求

所占百分比

了解社会

58.2

了解生活资讯

51.3

学习

43.7

寻求娱乐或刺激

22.6

忘记烦恼

12.4

习惯

12.1

消磨时间

11.3

其他

7.6

 从调查结果看,“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资讯”和“学习”是当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而“习惯”“消磨时间”“忘记烦恼”则成为中选率较少的三类动机。

由此表现出两方面特征:

一是大学生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而无意识地、盲目地、消极地接触媒介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则较少发生。

这意味着大学生在与媒介建立起来的依赖关系中,基本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控制自身接触媒介的行为。

二是在主要媒介接触动机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资讯”和“学习”的中选率远远高于“寻求娱乐或刺激”,表明大学生在接触媒介时,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与功利色彩。

 

(二)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 

信息社会使受众置身于无处不在的媒介网络之中,同时也为人们自由地选择媒介提供了可能性。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介以不同的传播方式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各自独有的传播特点向人们展示其生存空间。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成熟的受众“必然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做出各自的媒介组合,组成特定的‘媒介搭配优势’”。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媒介呈“复合化”趋势。

近2/3的大学生日常通过两种以上(含两种)媒介了解新闻和信息。

大学生经常从一种媒介了解新闻和信息的人占30.8%,而从两种及两种以上媒介中了解新闻和信息的人数占69.2%,其中使用三种媒介的占28.4%,使用四种媒介的占17.1%,使用五种及五种以上媒介的为11.3%(见表2)。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已逐步摆脱依靠单一媒介渠道获取信息的状态,他们逐步具有了与立体式传媒网络相匹配的立体式、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素质。

表2:

大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种数

媒介种数

所占百分比

一种

30.8

两种

69.2

三种

28.4

四种

17.1

五种(及五种以上)

11.3

   注:

调查中提供的六种媒介形式分别为广播、电视、报纸、书刊、影像带(碟)、网络。

在各种媒介形式中,大学生更倾向于以电视、网络、报纸作为首选的信息渠道。

根据统计结果,在“您最喜欢使用哪种媒介”这一项中,电视的中选率为58.7%,列第一位;因特网中选率为27.9%,列第二;报纸中选率为25.0%,列第三;以下依次是广播、书刊、音像带(碟)(见表3)。

表3:

大学生最喜欢使用的媒介 

媒介种类

所占百分比

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