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859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

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和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的地位。

(4)根据“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平民政治”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

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材料二限制海外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

“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

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

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达的最远地区。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答案】

(1)宣扬国威: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

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信息“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可知,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

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末年,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台湾外纪》

材料二: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奥海关志》

材料三: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奥海关志》

(1)材料1反映了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3)实施这一政策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答案】

(1)“闭关锁国”政策。

(2)害怕沿海人民进行抗清活动;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略;虚骄自大,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顺治末年,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分析可知,反映了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厉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禁海令”“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分析概括可知,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有:

害怕沿海人民进行抗清活动;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略;虚骄自大,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分析概括可知,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严重后果是: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5.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反映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图一中的人物就是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形,你知道他谁吗?

他出国前往的目的地是哪里?

后根据他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撰写了哪一本书?

(3)图二中的人物是谁?

他曾历尽艰辛6次东渡,最终到达哪里?

(4)从以上两位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结合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

(1)开放的对外政策。

(2)玄奘,《大唐西域记》。

(3)鉴真,日本。

(4)不畏艰险,勇于跋涉,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5)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注意与外国友好往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一和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玄奘西游,图二是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两个人都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这反映唐朝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2)依据图一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形,他出国前往的目的地是天竺,后根据他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

(3)依据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的人物是鉴真,他曾历尽艰辛6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往来。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上两位人物身上不畏艰险,勇于跋涉,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结合上述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注意与外国友好往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由谁创立?

指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现象?

(3)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4)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进步作用?

【答案】

(1)隋文帝。

指的是科举制。

(2)材料二说明当时的进士科影响很大,被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收到时人的重视。

(3)这一“最早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在位时期,指的是科举制度。

(2)根据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当时的进士科影响很大,被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收到时人的重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正式废除了从隋朝的进士科到光绪(1905年)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政府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诗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7.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唐风洋溢奈良城”,说的是唐朝与哪国的关系?

(2)唐朝文化对这个国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列来说明?

(3)唐朝时,这个国家也经常派出使者来中国学习,我们把这些人称为什么?

【答案】

(1)日本。

(2)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宣布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遣唐使。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2)依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宣布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遣唐使达十三次之多,遣唐使是日本对赴唐使者的称呼,其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8.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同时又害怕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更多的是负面影响。

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造成许多不应有的失误,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这一政策并没有起到禁止外国资本主义对华通商的作用,更谈不上抵挡帝国主义大炮的轰击。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鸦片从英美商船汹涌而入泛滥全国,正是在这一政策下,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使我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的不平等条约。

这一政策没有挡住洋货的涌入和外国的入侵,最后的结果却是把大好河山拱手让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任其奴役、宰割和蹂躏,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肖季文:

《简析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历史作用》,《学术界》,1988年03期

请回答:

(1)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只留哪一城市为通商口岸?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广州。

(2)观点: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其他类似观点也可论述:

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所以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出台禁海令,不准商船、渔船出海,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例如: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9.唐玄宗是唐代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带着满身的传奇色彩被镌刻在历史当中,他开创了一个盛世,让大唐闪耀夺目:

也开启了一个乱世,让唐朝走向暗淡,这位传奇帝王在历史的长河里,是非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世,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代诸君主中在位期限最长的唐玄宗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治者,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争权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的苦难,唐玄宗使它统治的朝代达到了新的高峰。

对生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难动荡的几十年的中国人来说,他的执政期代表着一个已失去光辉的黄金时代,一个政绩彪炳、安定繁荣和在国内外同样取得成就的时期。

但是他的统治以悲剧和灾难告终,这一结局主要是唐玄宗的一些几乎摧毁这个王朝的行动和政策所造成。

﹣﹣《剑桥中国隋唐史》

(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唐朝在“开元全盛日”出现了怎样的发展局面?

(至少两方面)

(2)请列举两个例子证明材料二中描述的“这一结局主要是他自己的一些几乎摧毁这个王朝的行动和政策所造成”这一观点(至少两例)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你心目中的唐玄宗,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断,自圆其说不少于200字。

【答案】

(1)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2)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腐败,国力开始衰落;唐玄宗后期爆发安史安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3)唐玄宗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重视科举考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科举考试的发展,特别对唐诗的繁荣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世,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以看出,开元盛世时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2)根据材料二“唐代诸君主中在位期限最长的唐玄宗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治者,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争权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的苦难,唐玄宗使它统治的朝代达到了新的高峰。

对生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难动荡的几十年的中国人来说,他的执政期代表着一个已失去光辉的黄金时代,一个政绩彪炳、安定繁荣和在国内外同样取得成就的时期。

但是他的统治以悲剧和灾难告终,这一结局主要是唐玄宗的一些几乎摧毁这个王朝的行动和政策所造成。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腐败,国力开始衰落;唐玄宗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是一位伟大的君主。

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重视科举考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科举考试的发展,特别对唐诗的繁荣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10.宋朝“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录取名额也成倍增加,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评定宋朝“重文轻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防止武将专权或兵变

(2)观点: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发展了科举制,也带来了弊端。

论述: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与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唐末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武将专横跋扈,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所以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或兵变,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与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同时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来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

11.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中的“此河”是指什么河?

(2)你同意皮日体对“此河”所持的观点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隋朝大运河。

(2)同意;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汴河……”可知,它就是隋朝大运河。

(2)根据所学和材料“……隋亡……千里赖通波……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可知,同意它,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材料二: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义资本家指挥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三:

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手工作坊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

请简述理由。

(2)材料二中工场手工业是什么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

请简述理由。

(3)结合材料三回答:

13、14世纪以来,农村和城市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新变化?

【答案】

(1)不是;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资本主义性质的;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农村:

租地农场、富裕农民;城市:

手工工场、市民阶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可知,这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可知,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可知,随着欧洲生产的发展,农村中出现了租地农场,产生了富裕农民;城市中出现了手工工场,形成了市民阶层。

这些均是推动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

13.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