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072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docx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31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解体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了世人的议论和深思。

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比较分析两者,更能辩证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同时,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课是《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阶段,同时也在世界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本节内容特点

本节内容丰富,事件较多,时间跨度较长,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给学生分析明白。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比七、八年级学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对知识的掌握还需要直观和感性的支持。

他们对影像资料、图片特别感兴趣,所以课堂形式要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要面临中考,所以要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加强对其做题技巧的指导,提高其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互会”的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

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

3.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视频资料等,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注意的事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苏联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

五、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的问题目标教学法,通过阅读有关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的改革及苏联解体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课时计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俄罗斯国旗(左)取代了原苏联国旗

1991年12月25日原苏联红旗在寒风中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被俄罗斯的三色旗所取代。

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是什么呢?

它是怎样发生的?

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讲授新课

(PPT展示)学习重点: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PPT展示)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PPT展示)教师:

根据教材P83第1自然段及“相关史事”思考:

1.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为了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分别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成立了什么组织?

2.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

政治上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1.“经互会”的建立

(师生互动,教师讲解)(PPT展示)史料1:

“经互会”会旗、“经互会”会议、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和参加经“经互会”的国家

史料2:

“经互会”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成立,是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一个经济合作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

探究经互会的影响:

(PPT展示)史料:

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

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

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

但苏联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学生:

积极影响: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消极影响:

苏联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教师:

另外,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中苏互助

(PPT展示)史料1: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史料2: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

教师:

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推动了新中国的建设。

(引导学生自学,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师生互动,夯实基础)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PPT展示)史料: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苏联工业化十年发生数次饥荒,饿死1000万人。

1949年,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1953年一个人只有0.4平方米的住房。

教师:

通过以上材料,你发现当时苏联的社会情况怎么样?

师生互动:

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斯大林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这说明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PPT展示)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背景:

(PPT展示)史料: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PPT展示)苏共“二十大”的召开(1956年)

教师:

在1956年“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在苏共干了一件大胆而冒失的事情。

在大会闭幕的当晚,他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全盘否定斯大林、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是由于没有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引起了思想混乱。

(2)措施:

(PPT展示)阅读教材P84第2自然段和“相关史事”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结果怎样?

2.赫鲁晓夫在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结果如何?

学生:

在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①(PPT展示)经济方面:

(PPT展示)史料1: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史料2:

赫鲁晓夫时期,虽然开垦了几千万公顷土地,但是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

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

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垦荒的成果没有被保留下来。

(PPT展示)史料1:

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史料2: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提倡下,苏联东西南北中,远至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和干旱贫瘠的中亚地区(如哈萨克斯坦草原),都要种玉米。

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公顷到1962年已经扩大3700万公顷。

由于日照量不够,许多地区的玉米结不出棒子。

196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62%颗粒无收。

玉米运动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②政治方面: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赫鲁晓夫就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后来,赫鲁晓夫本人又大搞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

(PPT展示)(3)结果: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PPT展示)感悟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并未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通过阅读史料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PPT展示)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教师: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并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结果:

(PPT展示)畸形的巨人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他的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PPT展示)三、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师生互动:

(PPT展示)改革措施:

(1)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结果:

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PPT展示)

(2)后来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结果: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从批判斯大林发展到否定十月革命和列宁,甚至列宁的雕像被推倒,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

苏联的改革和变化不仅影响到了自身,还影响到了东欧国家。

2.东欧剧变

(PPT展示)史料: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教师:

上述史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其实质是什么?

学生:

事件:

东欧剧变。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社会主义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PPT展示)教师:

依据教材P85最后一段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

学生:

内因:

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显露(根本原因);经济发展迟缓,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因: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3.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把苏联推进了死胡同,而“八·一九”事件却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视频)苏联解体25周年:

超级大国如何终结

(PPT展示)从苏联到独联体

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合国家变成了各独立共和国组成的名义性组织,还有几个国家脱离了这个组织。

(PPT展示)俄罗斯国旗

苏联解体的实质: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PPT展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解体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了世人的议论和深思。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2017年河北29题)

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PPT展示)延伸探究

1.苏联的解体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吗?

请举例说明。

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不是。

如中国。

苏联的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PPT展示)2.苏联解体后6年,中国收复了香港。

苏联的解体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哪些启示呢?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以本国国情为基础,不断进行改革,才能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

3、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依据我国国情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PPT展示)四、课堂练习

1.对斯大林模式首先形成冲击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D.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2.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PPT展示)能力拓展

3.阅读材料:

“亲爱的同胞们!

……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请回答:

(1)戈尔巴乔夫的发言表明了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

 (2)苏联发生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PPT展示)五、作业布置

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有哪些?

六、板书设计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的建立

2.中苏互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2.东欧剧变

3.“八·一九”事件和苏联解体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课涉及的方面很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太好理解。

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补充的相关史料及评论,运用问题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整理苏联解体的历史线索;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及其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的分析和启示,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难点问题,也更能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2、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时间和机会,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没能让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点得到充分地发挥。

在以后的教学中,课下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努力提高理论修养,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