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341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

《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docx

高三语文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

怎样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

一、问题描述

古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怎样区别和鉴赏这些艺术手法?

二、复习范围

1.掌握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内容

⑴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⑵表现手法:

抒情类、描写类

⑶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对比、互文、反问、设问、用典、顶真

⑷构思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欲扬先抑、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2.把握高考题型及解题方法(详见后)

三、方法指引

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四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修辞方法,三是表现手法,四是结构技巧。

以下具体阐释。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类似说法:

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⑴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⑵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描写中的白描手法在诗歌中经常运用,它的特点是对景物粗线条勾勒,不加铺陈和修饰。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⑶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⑷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⑸说明:

解释性的诗句。

如,“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等。

说明在诗歌中较少使用。

2.修饰手法

⑴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比如,李煜的词《虞美人》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是经典的比喻,他用江水的深广多长比喻自己亡国后的无尽愁思,深刻而有韵味。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玉空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样的诗句,写出了杨贵妃仙境再现时那种含情脉脉的超尘脱俗的美,这里用了比喻甚至是博喻的修辞手法。

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⑵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南风成为诗人的旧相识,它的一系列动作,偷开门户又翻书表现了诗人对南风的喜爱之情以及久雨初晴后的宁静闲适心境。

⑶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⑷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对借代的理解需要积累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他国都的代称。

多少含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辛弃疾的词作“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其中“长安”就是指当时被金兵侵占的北宋都城汴京,这一借代的运用隐含有词人的一片爱国深情。

借代的事物有时比较固定。

如用烽火、狼烟代战争;用青鸟、尺素人、鸿雁代书信;用婵娟、嫦娥、玉兔、玉盘、蟾蜍、清辉等代月亮。

⑸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

⑹设问

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⑺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为加强语气用常用肯定形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表肯定。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反问的语气,在表面的劝慰下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悲苦。

显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⑻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年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都是夸张,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把自己对求和派的愤慨,对苦难遗民的同情以及对祖国的深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⑼互文

“互文”就是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

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

另外,还有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双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夸张)

〖解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比喻、夸张)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乌江》)(反问)

〖解析〗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拟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拟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反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反复)

〖解析〗“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比喻、夸张、设问)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

〖解析〗若要问我有多愁?

就像那遍地迷濛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双关)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对比)

〖解析〗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对比、借代)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对比、对偶)

〖解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

解说: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

〖解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双关)

〖解析〗“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其他如以“丝”(思)、“枝”(知)、“藕”(偶)、“莲”(怜)谐音,都是此类。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拟人)

〖解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表现手法

⑴比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张九龄的《感兴》(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暧?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环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诗人以“丹橘”的耐寒与甘美自比,表达自己不媚世俗的高尚节操,同时又兴起下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⑵联想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外有关的其他事物。

如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于送别联想到荆轲当年在易水壮别的场面。

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也借此抒发内心的激愤之情。

⑶想象

想象就是在已知事物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李商隐在巴山夜雨之时,在心中羁旅之愁与不得归家之苦如雨涨满秋池之际,以自己驰骋的想象描绘出他日与妻子欢会的美好画面: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⑷象征

象征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与之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又如: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句中“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⑸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又如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⑹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般而言,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其中“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⑺渲染

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

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像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与形容,以形成某种氛围,借此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诗经》里的渲染(或赋),常常就是重章迭句(重复基本相同的句子,只是改变个别字词,反复咏唱),它表达效果是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

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文学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譬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后四句极力渲染鱼儿在莲中的嬉戏状态,来烘托人们采莲劳动的欢愉。

又如,马致远《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及“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了同色调的三个意象,渲染了生命的孤独、死寂氛围;而“小桥、流水、人家”,又用了另一种色调的三个意象,渲染了温馨的家园情调。

可以看出,渲染的本质是“重复”,这个重复不是重复累赘的那个“重复”,而是为了突出强化某个意思、情调、氛围而做的语词叠加。

渲染,有时也有重复的词语标志,如《江南可采莲》的后四句,每一句都有一个“鱼戏莲叶”的标志词。

渲染的作用是突出了文章的需要强调某种意思、情调、氛围,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⑻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烘托与渲染,都是为了让对象鲜明突出,但所用手法不一样,渲染是直接重复描写主体对象,而烘托是用另外的形象来陪衬主体对象。

⑼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这是正衬;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⑽借景(物)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⑾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再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⑿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直接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一首诗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心。

⒀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写诗应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